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第376章 盐潮笺·卤脉
热门推荐: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重生急诊医生:从挽救市长千金开始
回档少年时
神话起源
修真修到了满级大佬家
林峰的复仇与觉醒
全民游戏:神级天赋是卷出来的
我有一座太上道宫
末世觉醒,我能复制别人的能力
盐潮笺·卤脉
小满时节,盐田的稻苗已长到半尺高,萧凡蹲在田埂上薅草时,指尖突然触到片冰凉——不是露水,是块巴掌大的青石板,板缝里嵌着些细盐晶,擦去晶粒,露出上面刻的弯曲线条,像极了徐老人抄本里画的\"卤脉走向图\"。石板边缘裂了道缝,缝里塞着半片干稻叶,叶背印着串细密的小孔,是去年盐稻螟留下的虫痕。
\"这石板怎么埋在苗根边?\"弟弟扛着锄头过来,脚踢到石板边缘,\"刚才薅这边草时,就觉得稻苗比别处矮半截,叶尖还发焦,是不是跟这石板有关?\"话音刚落,他脚下的土突然渗出水来,带着股咸涩味,把石板上的刻痕泡得更清楚了——线条尽头画着个小圆圈,圈里刻着\"卤眼\"二字。
徐老人正坐在盐母棚里翻抄本,听见动静抬眼,手里的铜镇纸\"当\"地掉在桌上,压皱了\"卤脉\"那页的字。\"是老卤眼醒了。\"他往鞋上跺了跺沾的草屑,快步走到田埂边,弯腰摸了摸渗出来的水——指尖发凉,咸度比盐井水淡些,\"老辈人说盐田的卤脉像游鱼,小满地下水位涨,它就会往浅处移,这卤眼漏了,卤水渗到稻根下,苗就会被腌得发焦。\"
萧凡拿小铲轻轻挖石板周围的土,挖了两尺深,铲尖突然\"叮\"地碰着个硬东西。扒开浮土一看,是节生锈的铁管,管身裂了道缝,卤水正从缝里往外冒,管身上缠着圈麻线,麻线都朽成了灰。\"这是老盐工埋的导卤管。\"徐老人摸着铁管裂处,\"以前他们怕卤眼漏,就用铁管把卤水引到卤池,这管子怕不是被去年的虫蛀坏了。\"
妹妹抱着鱼罐蹲在田埂边,罐里的鱼正往铁管方向游,尾鳍拍着罐壁,把罐里的水溅出不少。\"它好像在找漏处。\"妹妹把罐往铁管挪了挪,\"刚才还在罐中间游,一到这儿就贴罐壁了。\"果然,鱼对着铁管裂缝的方向摆尾,溅起的水花落在裂缝上,卤水竟暂时不冒了。
\"得赶紧堵上。\"老张扛着扁担过来,扁担上挂着两个空竹筐,\"我家那片稻苗也有几片焦叶,怕是卤脉也移到那儿了。\"徐老人翻抄本翻得手指发颤,抄本夹页里有张泛黄的麻纸,是民国时盐工记的《卤眼堵法》:\"卤眼漏,需用''盐黏土''掺碎陶片堵,取盐田边含碱的胶泥,捣匀后塞住裂处,再浇热盐水固形。\"
\"村东头盐井边有盐黏土!\"萧凡突然想起去年堵陶管时用的土,\"去年冬天藏稻种时,我在那儿见过堆黏土,上面还压着块石板写着''备卤漏''。\"几人往盐井去时,日头正烈,盐井边的黏土泛着灰,捏一把能成团,松手不散。妹妹用竹筐装土时,发现土堆里埋着个旧陶瓮,瓮里装着些碎陶片和麻线,瓮口贴张纸条:\"陶片补缝,麻线缠牢\"。
往回走时,徐老人正用竹片刮铁管裂处的泥,刮干净后,萧凡把盐黏土和碎陶片倒在石臼里捣,妹妹往里面加了些热盐水,捣成了稠糊糊的泥。\"得趁热堵。\"徐老人舀了勺泥往裂处塞,泥刚沾到铁管,就听见\"滋滋\"的响,卤水被泥挡住,不再往外冒了。
堵完铁管,徐老人把那块刻着卤脉图的石板立在田埂上,石板上的\"卤眼\"二字对着铁管,像个警示牌。\"得在抄本上记下来。\"他从怀里掏出抄本,在新的一页写下:\"小满卤眼漏,盐黏土掺碎陶片堵之,热盐水固形,鱼苗可辨漏处,记于卤脉。\"
过了三天,萧凡再去看那片稻苗,发现焦叶的地方竟冒出了新叶,嫩生生的泛着青。弟弟摘了片新叶揉了揉,闻着没有咸涩味:\"这土办法真管用。\"他蹲在田埂上数稻苗,突然发现石板旁的土里埋着个小竹篮,篮里装着些干苦楝叶和烟骨粉,篮底刻着\"防卤溢\"三个字。
\"是老盐工留的备用药。\"徐老人笑着说,\"他们怕堵了卤眼还漏,就留了这些东西——苦楝叶煮水浇在田边,能防卤水渗过来;烟骨粉撒在土上,能吸潮气。\"妹妹把苦楝叶和烟骨粉撒在田埂上,鱼罐里的鱼突然跳起来,尾鳍拍着水,像在高兴。
徐老人坐在田埂上晒暖,抄本放在膝盖上,风吹得页角沙沙响。\"这卤脉啊,就是盐田的血脉。\"他指着盐田远处的老盐井,\"一辈辈人守着这盐田,就是在跟卤脉打交道——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移,知道怎么堵漏,知道哪样东西能帮着看动静,这才让盐田长得出好稻。\"
萧凡望着盐田,日头洒在稻苗上,苗叶泛着光,风一吹,稻叶\"沙沙\"响,像在跟人说话。盐黏土堵着的铁管处,泥已经干硬,和周围的泥融在了一起。他突然觉得,老盐工们留下的不只是石板、陶瓮,是懂盐田脾气的心思——知道盐田有卤脉,就提前埋铁管;知道卤眼会漏,就留盐黏土;连鱼都被养得能辨卤水味,这都是一辈辈攒下的智慧。
妹妹突然喊:\"哥!鱼罐里又有新环纹了!\"萧凡走过去看,罐里的鱼尾鳍上又多了道浅纹,新旧环纹叠在一起,像串小玉石。\"等稻子抽穗,就把它放回卤池去。\"徐老人说,\"它帮盐田看了这么久,也该回自己地方了。\"
夏风带着稻苗的香掠过盐田,盐井边的盐黏土轻轻泛白,像在应和。萧凡知道,这故事还长,等秋天稻成熟时,说不定又能挖出老盐工留的东西,是块石板,或是个陶片,上面记着盐田的事——只要有人愿意弯腰去捡,愿意记在心里,这盐田的脉,就永远断不了。
小满时节,盐田的稻苗已长到半尺高,萧凡蹲在田埂上薅草时,指尖突然触到片冰凉——不是露水,是块巴掌大的青石板,板缝里嵌着些细盐晶,擦去晶粒,露出上面刻的弯曲线条,像极了徐老人抄本里画的\"卤脉走向图\"。石板边缘裂了道缝,缝里塞着半片干稻叶,叶背印着串细密的小孔,是去年盐稻螟留下的虫痕。
\"这石板怎么埋在苗根边?\"弟弟扛着锄头过来,脚踢到石板边缘,\"刚才薅这边草时,就觉得稻苗比别处矮半截,叶尖还发焦,是不是跟这石板有关?\"话音刚落,他脚下的土突然渗出水来,带着股咸涩味,把石板上的刻痕泡得更清楚了——线条尽头画着个小圆圈,圈里刻着\"卤眼\"二字。
徐老人正坐在盐母棚里翻抄本,听见动静抬眼,手里的铜镇纸\"当\"地掉在桌上,压皱了\"卤脉\"那页的字。\"是老卤眼醒了。\"他往鞋上跺了跺沾的草屑,快步走到田埂边,弯腰摸了摸渗出来的水——指尖发凉,咸度比盐井水淡些,\"老辈人说盐田的卤脉像游鱼,小满地下水位涨,它就会往浅处移,这卤眼漏了,卤水渗到稻根下,苗就会被腌得发焦。\"
萧凡拿小铲轻轻挖石板周围的土,挖了两尺深,铲尖突然\"叮\"地碰着个硬东西。扒开浮土一看,是节生锈的铁管,管身裂了道缝,卤水正从缝里往外冒,管身上缠着圈麻线,麻线都朽成了灰。\"这是老盐工埋的导卤管。\"徐老人摸着铁管裂处,\"以前他们怕卤眼漏,就用铁管把卤水引到卤池,这管子怕不是被去年的虫蛀坏了。\"
妹妹抱着鱼罐蹲在田埂边,罐里的鱼正往铁管方向游,尾鳍拍着罐壁,把罐里的水溅出不少。\"它好像在找漏处。\"妹妹把罐往铁管挪了挪,\"刚才还在罐中间游,一到这儿就贴罐壁了。\"果然,鱼对着铁管裂缝的方向摆尾,溅起的水花落在裂缝上,卤水竟暂时不冒了。
\"得赶紧堵上。\"老张扛着扁担过来,扁担上挂着两个空竹筐,\"我家那片稻苗也有几片焦叶,怕是卤脉也移到那儿了。\"徐老人翻抄本翻得手指发颤,抄本夹页里有张泛黄的麻纸,是民国时盐工记的《卤眼堵法》:\"卤眼漏,需用''盐黏土''掺碎陶片堵,取盐田边含碱的胶泥,捣匀后塞住裂处,再浇热盐水固形。\"
\"村东头盐井边有盐黏土!\"萧凡突然想起去年堵陶管时用的土,\"去年冬天藏稻种时,我在那儿见过堆黏土,上面还压着块石板写着''备卤漏''。\"几人往盐井去时,日头正烈,盐井边的黏土泛着灰,捏一把能成团,松手不散。妹妹用竹筐装土时,发现土堆里埋着个旧陶瓮,瓮里装着些碎陶片和麻线,瓮口贴张纸条:\"陶片补缝,麻线缠牢\"。
往回走时,徐老人正用竹片刮铁管裂处的泥,刮干净后,萧凡把盐黏土和碎陶片倒在石臼里捣,妹妹往里面加了些热盐水,捣成了稠糊糊的泥。\"得趁热堵。\"徐老人舀了勺泥往裂处塞,泥刚沾到铁管,就听见\"滋滋\"的响,卤水被泥挡住,不再往外冒了。
堵完铁管,徐老人把那块刻着卤脉图的石板立在田埂上,石板上的\"卤眼\"二字对着铁管,像个警示牌。\"得在抄本上记下来。\"他从怀里掏出抄本,在新的一页写下:\"小满卤眼漏,盐黏土掺碎陶片堵之,热盐水固形,鱼苗可辨漏处,记于卤脉。\"
过了三天,萧凡再去看那片稻苗,发现焦叶的地方竟冒出了新叶,嫩生生的泛着青。弟弟摘了片新叶揉了揉,闻着没有咸涩味:\"这土办法真管用。\"他蹲在田埂上数稻苗,突然发现石板旁的土里埋着个小竹篮,篮里装着些干苦楝叶和烟骨粉,篮底刻着\"防卤溢\"三个字。
\"是老盐工留的备用药。\"徐老人笑着说,\"他们怕堵了卤眼还漏,就留了这些东西——苦楝叶煮水浇在田边,能防卤水渗过来;烟骨粉撒在土上,能吸潮气。\"妹妹把苦楝叶和烟骨粉撒在田埂上,鱼罐里的鱼突然跳起来,尾鳍拍着水,像在高兴。
徐老人坐在田埂上晒暖,抄本放在膝盖上,风吹得页角沙沙响。\"这卤脉啊,就是盐田的血脉。\"他指着盐田远处的老盐井,\"一辈辈人守着这盐田,就是在跟卤脉打交道——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移,知道怎么堵漏,知道哪样东西能帮着看动静,这才让盐田长得出好稻。\"
萧凡望着盐田,日头洒在稻苗上,苗叶泛着光,风一吹,稻叶\"沙沙\"响,像在跟人说话。盐黏土堵着的铁管处,泥已经干硬,和周围的泥融在了一起。他突然觉得,老盐工们留下的不只是石板、陶瓮,是懂盐田脾气的心思——知道盐田有卤脉,就提前埋铁管;知道卤眼会漏,就留盐黏土;连鱼都被养得能辨卤水味,这都是一辈辈攒下的智慧。
妹妹突然喊:\"哥!鱼罐里又有新环纹了!\"萧凡走过去看,罐里的鱼尾鳍上又多了道浅纹,新旧环纹叠在一起,像串小玉石。\"等稻子抽穗,就把它放回卤池去。\"徐老人说,\"它帮盐田看了这么久,也该回自己地方了。\"
夏风带着稻苗的香掠过盐田,盐井边的盐黏土轻轻泛白,像在应和。萧凡知道,这故事还长,等秋天稻成熟时,说不定又能挖出老盐工留的东西,是块石板,或是个陶片,上面记着盐田的事——只要有人愿意弯腰去捡,愿意记在心里,这盐田的脉,就永远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