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385集:列国联盟
热门推荐:
武侠穿越,开局学会杨家枪
嫁给瞎眼总裁后她甜疯了
开局刚好苟完十年,我无敌了
蟾星拓海
高达SEED:夏亚再临
开局九色神龟,纵横两界修长生
我都成首富了,总裁女友提分手
绑定天命之女,我躺平直通大帝
都市:斩杀仙帝?可我真是炼气期
合纵伐秦:西陲虎狼的绝地反击
咸阳宫的铜钟在暮色中发出沉闷的轰鸣,三十声钟响过后,整座都城便要实行宵禁。卫鞅站在宫墙之上,望着渐次亮起的万家灯火,手中的竹简被夜风吹得哗哗作响。那是斥候刚刚送回的密报,墨迹未干的字迹里藏着足以让秦国震动的惊雷——魏、赵、韩、楚四国已在大梁会盟,约定共出精锐三十万,分三路直扑关中。
\"君上,夜风露重,该回殿了。\"内侍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提醒。卫鞅却未曾回头,目光越过渭水滩涂,仿佛能穿透三千里的夜色,望见中原大地上正在集结的甲兵。五年前那场栎阳之变犹在眼前,旧贵族的血尚未洗净宫阶,如今六国的铁蹄又要踏碎函谷关的晨雾。
一、烽烟初起
新君驷的案头堆满了奏疏,最上面的羊皮地图用朱砂标注着联军的动向:魏国庞涓亲率十万武卒出河东,直指河西故地;赵国李牧领五万轻骑沿洛水南下,意图切断关中与北地的联系;韩国冯亭引三万锐士屯兵崤山,堵住东出通道;楚国昭阳则率十二万大军溯丹江而上,剑指商於。
\"三十万...\"新君的手指重重叩在地图上的函谷关,青铜酒樽里的酒液泛起涟漪,\"卫鞅,你说他们当真以为,现在的秦国还是穆公时的西陲小国?\"
卫鞅躬身行礼,玄色朝服上的丝线在烛火下流转:\"六国忘了河西之战的教训。当年五万秦卒能破魏军八万,如今我有带甲之士二十万,粮草可支三年,何惧之有?\"他展开另一份竹简,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县的粮草储备,\"只是楚军动向诡异,昭阳老谋深算,其主力或许另有图谋。\"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卫尉带着一身寒气闯进来,甲叶相撞发出脆响:\"君上,商於急报!楚兵已攻破武关外围,守将战死!\"
新君猛地起身,腰间的佩剑撞在案几上,青铜灯台应声翻倒。卫鞅迅速扶住灯台,目光落在地图上武关的位置——那里是关中通往南阳的咽喉,一旦失守,楚军便可直插咸阳腹地。
\"传我命令。\"新君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令白起率三万锐士驰援商於,务必守住武关!\"他转向卫鞅,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先生,联军势大,是否...要暂避锋芒?\"
卫鞅摇头,烛火在他眼中跳动:\"君上忘了变法的初衷?秦人不是待宰的羔羊。臣请命,亲赴函谷关主持战事。\"
二、关前风云
函谷关的城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卫鞅身披重甲站在垛口,望着关外绵延的魏军营帐。黑色的\"魏\"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远处的黄河水裹挟着冰凌奔腾东去,像是在诉说着百年前秦魏之间的血海深仇。
\"商君,魏军昨夜又添了两营新兵。\"副将嬴华递过来一碗热汤,\"庞涓这老狐狸,居然把太子申也带来了,看来是想毕其功于一役。\"
卫鞅接过汤碗,指尖触到陶碗的温热:\"太子申不过是个幌子。庞涓真正的杀招,在那五万重装武卒。\"他指向魏军阵中那片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区域,\"看到那些铁制头盔了吗?魏人把国库的存铁都拿来武装他们了。\"
正说着,关外传来一阵骚动。魏军阵中推出数十辆投石车,黑沉沉的石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嬴华脸色一变:\"他们要攻城了!\"
卫鞅却异常平静,抬手示意传令兵:\"按计划行事。\"
号角声在关隘间回荡,秦军迅速撤下城楼。当第一枚石弹呼啸着撞在关墙上,激起漫天烟尘时,卫鞅正站在关内的高台上,看着士兵们转动着巨大的弩机。那些由墨家弟子改良的连弩,能在瞬间射出十支铁箭,射程远超魏军的投石车。
\"放!\"随着卫鞅一声令下,数百支铁箭划破长空,像暴雨般落在魏军营中。投石车旁的魏兵来不及躲闪,瞬间被射成了刺猬。庞涓在中军帐中看到这一幕,狠狠将手中的令旗砸在地上:\"卫鞅匹夫,竟敢欺我!\"
夜幕降临时,魏军的攻势渐渐停歇。卫鞅登上城楼,望着关外燃烧的营火,忽然对嬴华笑道:\"你说,要是此刻有人烧了他们的粮草,庞涓会不会疯掉?\"
嬴华眼睛一亮:\"君上是说...夜袭?\"
\"不是夜袭。\"卫鞅指向东南方向,那里是魏军粮草囤积的方向,\"是让赵国人帮我们一把。\"他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把这个送到李牧营中,告诉他,若能烧掉魏军粮草,河西之地我们分他一半。\"
三、楚营暗流
武关的城墙上,白起抹去脸上的血污,望着关外楚军的营垒。连续三天的攻城让秦军伤亡惨重,箭楼半数被毁,护城河也被楚军填了大半。他攥紧手中的铜剑,剑鞘上的纹路已被汗水浸得发亮。
\"将军,楚军又在架设云梯了!\"亲兵的喊声带着哭腔。白起探头望去,只见楚军阵中推出数十架高达十丈的云梯,梯身上裹着湿牛皮,显然是防备火箭。
\"让弟兄们把滚石备好。\"白起的声音异常冷静,\"告诉第三队,准备从侧门突击,烧掉他们的云梯。\"
就在这时,楚军阵中忽然响起一阵金鸣。正在攻城的楚兵像是接到了什么命令,纷纷后撤。白起眉头紧锁,这不合常理——昭阳明明占尽优势,为何要临阵收兵?
三日后,一封来自咸阳的密信解开了白起的疑惑。卫鞅在信中说,楚国权臣景翠暗中与秦国联络,愿以放弃攻秦为条件,换取秦国支持他在国内夺权。而昭阳的突然撤兵,正是因为收到了景翠在郢都发动政变的消息。
\"原来如此。\"白起将密信凑到烛火上点燃,看着信纸化为灰烬,\"传令下去,今夜休整,明日准备追击。\"
亲兵不解:\"将军,楚军势大,为何要追击?\"
白起望向东方的鱼肚白,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因为现在的楚军,已经是惊弓之鸟了。\"
四、韩营惊变
崤山深处的韩军营帐里,冯亭正对着地图发愁。联军约定的攻城日期已过三日,庞涓在函谷关寸步难行,楚军更是离奇退兵,只剩下韩国这三万孤军驻守在崤山古道。
\"将军,秦军派使者来了。\"侍卫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冯亭皱眉,挥手道:\"带他进来。\"
进来的是个身着粗布麻衣的老者,自称是卫鞅的门客。老者呈上一封竹简,冯亭展开一看,顿时脸色煞白——上面详细记载着韩国贵族与秦国私下贸易的账目,甚至包括他本人暗中卖给秦国铁器的清单。
\"卫鞅想怎样?\"冯亭的声音带着颤抖。老者微微一笑:\"商君说,韩秦本是同源,何必自相残杀?只要将军肯退回新郑,这些账目便永远不会出现在韩王案头。\"
冯亭盯着老者看了半晌,忽然将竹简扔到火盆里:\"告诉卫鞅,我答应他。\"
三日后,当秦国斥候报告韩军已全部撤离崤山时,卫鞅正在函谷关的城楼上饮酒。嬴华兴奋地捶着城墙:\"君上神机妙算!如今只剩魏赵两国,我们可以全力反击了!\"
卫鞅却摇了摇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还没到高兴的时候。李牧还在洛水西岸,此人用兵如神,才是最难对付的。\"
五、洛水决战
洛水西岸的平原上,两军阵列绵延十里。赵国的黑色骑兵与秦国的玄甲步兵遥遥相对,中间的河水结着薄冰,踩上去发出咔嚓的脆响。
李牧立马阵前,望着对面秦军阵中那面\"卫\"字大旗,心中百感交集。他与卫鞅曾在邯郸有过一面之缘,那时卫鞅还是个游学的学子,而他也只是个普通的骑兵。谁能想到,二十年后,两人会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将军,秦军好像在移动。\"副将的声音让李牧回过神来。他放眼望去,只见秦军阵列忽然向两侧分开,露出中间的数十辆战车。那些战车上没有士兵,只堆满了鼓鼓囊囊的麻袋。
\"不好!\"李牧猛地醒悟过来,\"那是火油!快让士兵后退!\"
但已经晚了。卫鞅的令旗挥下,秦军弓手射出带着火硝的箭矢,瞬间点燃了那些麻袋。熊熊烈火顺着风向赵国阵中蔓延,骑兵们的战马受惊,开始四处乱窜。
\"冲锋!\"卫鞅的吼声在风中回荡。秦军步兵组成的方阵如同一道黑色的潮水,向着混乱的赵军压去。李牧挥舞着长戟试图稳住阵脚,却被溃退的士兵裹挟着向后移动。
当暮色降临时,洛水西岸已是一片狼藉。李牧靠着一棵折断的树干喘息,身边只剩下不到千名残兵。远处传来秦军的欢呼声,他知道,赵国的这次伐秦之旅,已经结束了。
六、函谷终战
庞涓站在函谷关下,望着城楼上飘扬的秦旗,须发皆张。粮草被烧,友军溃散,他带来的十万魏军如今只剩下不到四万,却被死死困在关前的狭长地带。
\"将军,突围吧!\"副将跪在地上哀求,\"再不走,我们都会死在这里!\"
庞涓拔出佩剑,将面前的案几劈成两半:\"我庞涓一生征战,从未败得如此狼狈!今日便是死,也要让卫鞅付出代价!\"
他亲自率领最后的三千武卒发起冲锋,那些身披重甲的士兵如同移动的堡垒,硬生生在秦军的箭雨中撕开一道缺口。卫鞅在城楼上看到这一幕,沉声下令:\"放他们进来。\"
当庞涓带着残兵冲进关内时,才发现自己踏入了一个巨大的陷阱。两侧的山坡上滚下无数巨石,将退路完全封死。卫鞅站在高处,俯视着被困在谷底的魏军:\"庞涓,你输了。\"
庞涓扔掉手中的断剑,仰天长笑:\"卫鞅,你以为赢了这场仗就能安稳吗?六国不会善罢甘休,总有一天,他们还会回来的!\"
卫鞅默然无语。他知道庞涓说的是实话,秦国的崛起必然会触动列国的利益,这场战争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七、战后余音
三个月后,咸阳宫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新君驷亲自为卫鞅斟酒,殿内的乐师演奏着新编的《破阵乐》,歌颂着秦军的赫赫战功。
\"先生可知,如今列国如何称呼我大秦?\"新君笑着问道。卫鞅摇头,新君却站起身,声音响彻大殿:\"他们称我们为''虎狼之秦''!\"
殿内的欢呼声震耳欲聋,卫鞅却悄悄退到廊下。月光洒在他的身上,仿佛披上了一层银霜。他望着天边的星辰,想起了孝公临终前的嘱托:\"守住秦国,让它永远强盛下去。\"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已是三更天了。卫鞅知道,明天等待他的,将是更艰巨的任务——不仅要巩固变法的成果,还要为秦国谋划更长远的未来。
函谷关的烽燧依旧在燃烧,像是在提醒着每一个秦国人:和平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只有握紧手中的剑,才能守护脚下的土地。而属于秦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咸阳宫的铜钟在暮色中发出沉闷的轰鸣,三十声钟响过后,整座都城便要实行宵禁。卫鞅站在宫墙之上,望着渐次亮起的万家灯火,手中的竹简被夜风吹得哗哗作响。那是斥候刚刚送回的密报,墨迹未干的字迹里藏着足以让秦国震动的惊雷——魏、赵、韩、楚四国已在大梁会盟,约定共出精锐三十万,分三路直扑关中。
\"君上,夜风露重,该回殿了。\"内侍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提醒。卫鞅却未曾回头,目光越过渭水滩涂,仿佛能穿透三千里的夜色,望见中原大地上正在集结的甲兵。五年前那场栎阳之变犹在眼前,旧贵族的血尚未洗净宫阶,如今六国的铁蹄又要踏碎函谷关的晨雾。
一、烽烟初起
新君驷的案头堆满了奏疏,最上面的羊皮地图用朱砂标注着联军的动向:魏国庞涓亲率十万武卒出河东,直指河西故地;赵国李牧领五万轻骑沿洛水南下,意图切断关中与北地的联系;韩国冯亭引三万锐士屯兵崤山,堵住东出通道;楚国昭阳则率十二万大军溯丹江而上,剑指商於。
\"三十万...\"新君的手指重重叩在地图上的函谷关,青铜酒樽里的酒液泛起涟漪,\"卫鞅,你说他们当真以为,现在的秦国还是穆公时的西陲小国?\"
卫鞅躬身行礼,玄色朝服上的丝线在烛火下流转:\"六国忘了河西之战的教训。当年五万秦卒能破魏军八万,如今我有带甲之士二十万,粮草可支三年,何惧之有?\"他展开另一份竹简,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县的粮草储备,\"只是楚军动向诡异,昭阳老谋深算,其主力或许另有图谋。\"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卫尉带着一身寒气闯进来,甲叶相撞发出脆响:\"君上,商於急报!楚兵已攻破武关外围,守将战死!\"
新君猛地起身,腰间的佩剑撞在案几上,青铜灯台应声翻倒。卫鞅迅速扶住灯台,目光落在地图上武关的位置——那里是关中通往南阳的咽喉,一旦失守,楚军便可直插咸阳腹地。
\"传我命令。\"新君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令白起率三万锐士驰援商於,务必守住武关!\"他转向卫鞅,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先生,联军势大,是否...要暂避锋芒?\"
卫鞅摇头,烛火在他眼中跳动:\"君上忘了变法的初衷?秦人不是待宰的羔羊。臣请命,亲赴函谷关主持战事。\"
二、关前风云
函谷关的城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卫鞅身披重甲站在垛口,望着关外绵延的魏军营帐。黑色的\"魏\"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远处的黄河水裹挟着冰凌奔腾东去,像是在诉说着百年前秦魏之间的血海深仇。
\"商君,魏军昨夜又添了两营新兵。\"副将嬴华递过来一碗热汤,\"庞涓这老狐狸,居然把太子申也带来了,看来是想毕其功于一役。\"
卫鞅接过汤碗,指尖触到陶碗的温热:\"太子申不过是个幌子。庞涓真正的杀招,在那五万重装武卒。\"他指向魏军阵中那片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区域,\"看到那些铁制头盔了吗?魏人把国库的存铁都拿来武装他们了。\"
正说着,关外传来一阵骚动。魏军阵中推出数十辆投石车,黑沉沉的石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嬴华脸色一变:\"他们要攻城了!\"
卫鞅却异常平静,抬手示意传令兵:\"按计划行事。\"
号角声在关隘间回荡,秦军迅速撤下城楼。当第一枚石弹呼啸着撞在关墙上,激起漫天烟尘时,卫鞅正站在关内的高台上,看着士兵们转动着巨大的弩机。那些由墨家弟子改良的连弩,能在瞬间射出十支铁箭,射程远超魏军的投石车。
\"放!\"随着卫鞅一声令下,数百支铁箭划破长空,像暴雨般落在魏军营中。投石车旁的魏兵来不及躲闪,瞬间被射成了刺猬。庞涓在中军帐中看到这一幕,狠狠将手中的令旗砸在地上:\"卫鞅匹夫,竟敢欺我!\"
夜幕降临时,魏军的攻势渐渐停歇。卫鞅登上城楼,望着关外燃烧的营火,忽然对嬴华笑道:\"你说,要是此刻有人烧了他们的粮草,庞涓会不会疯掉?\"
嬴华眼睛一亮:\"君上是说...夜袭?\"
\"不是夜袭。\"卫鞅指向东南方向,那里是魏军粮草囤积的方向,\"是让赵国人帮我们一把。\"他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把这个送到李牧营中,告诉他,若能烧掉魏军粮草,河西之地我们分他一半。\"
三、楚营暗流
武关的城墙上,白起抹去脸上的血污,望着关外楚军的营垒。连续三天的攻城让秦军伤亡惨重,箭楼半数被毁,护城河也被楚军填了大半。他攥紧手中的铜剑,剑鞘上的纹路已被汗水浸得发亮。
\"将军,楚军又在架设云梯了!\"亲兵的喊声带着哭腔。白起探头望去,只见楚军阵中推出数十架高达十丈的云梯,梯身上裹着湿牛皮,显然是防备火箭。
\"让弟兄们把滚石备好。\"白起的声音异常冷静,\"告诉第三队,准备从侧门突击,烧掉他们的云梯。\"
就在这时,楚军阵中忽然响起一阵金鸣。正在攻城的楚兵像是接到了什么命令,纷纷后撤。白起眉头紧锁,这不合常理——昭阳明明占尽优势,为何要临阵收兵?
三日后,一封来自咸阳的密信解开了白起的疑惑。卫鞅在信中说,楚国权臣景翠暗中与秦国联络,愿以放弃攻秦为条件,换取秦国支持他在国内夺权。而昭阳的突然撤兵,正是因为收到了景翠在郢都发动政变的消息。
\"原来如此。\"白起将密信凑到烛火上点燃,看着信纸化为灰烬,\"传令下去,今夜休整,明日准备追击。\"
亲兵不解:\"将军,楚军势大,为何要追击?\"
白起望向东方的鱼肚白,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因为现在的楚军,已经是惊弓之鸟了。\"
四、韩营惊变
崤山深处的韩军营帐里,冯亭正对着地图发愁。联军约定的攻城日期已过三日,庞涓在函谷关寸步难行,楚军更是离奇退兵,只剩下韩国这三万孤军驻守在崤山古道。
\"将军,秦军派使者来了。\"侍卫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冯亭皱眉,挥手道:\"带他进来。\"
进来的是个身着粗布麻衣的老者,自称是卫鞅的门客。老者呈上一封竹简,冯亭展开一看,顿时脸色煞白——上面详细记载着韩国贵族与秦国私下贸易的账目,甚至包括他本人暗中卖给秦国铁器的清单。
\"卫鞅想怎样?\"冯亭的声音带着颤抖。老者微微一笑:\"商君说,韩秦本是同源,何必自相残杀?只要将军肯退回新郑,这些账目便永远不会出现在韩王案头。\"
冯亭盯着老者看了半晌,忽然将竹简扔到火盆里:\"告诉卫鞅,我答应他。\"
三日后,当秦国斥候报告韩军已全部撤离崤山时,卫鞅正在函谷关的城楼上饮酒。嬴华兴奋地捶着城墙:\"君上神机妙算!如今只剩魏赵两国,我们可以全力反击了!\"
卫鞅却摇了摇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还没到高兴的时候。李牧还在洛水西岸,此人用兵如神,才是最难对付的。\"
五、洛水决战
洛水西岸的平原上,两军阵列绵延十里。赵国的黑色骑兵与秦国的玄甲步兵遥遥相对,中间的河水结着薄冰,踩上去发出咔嚓的脆响。
李牧立马阵前,望着对面秦军阵中那面\"卫\"字大旗,心中百感交集。他与卫鞅曾在邯郸有过一面之缘,那时卫鞅还是个游学的学子,而他也只是个普通的骑兵。谁能想到,二十年后,两人会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将军,秦军好像在移动。\"副将的声音让李牧回过神来。他放眼望去,只见秦军阵列忽然向两侧分开,露出中间的数十辆战车。那些战车上没有士兵,只堆满了鼓鼓囊囊的麻袋。
\"不好!\"李牧猛地醒悟过来,\"那是火油!快让士兵后退!\"
但已经晚了。卫鞅的令旗挥下,秦军弓手射出带着火硝的箭矢,瞬间点燃了那些麻袋。熊熊烈火顺着风向赵国阵中蔓延,骑兵们的战马受惊,开始四处乱窜。
\"冲锋!\"卫鞅的吼声在风中回荡。秦军步兵组成的方阵如同一道黑色的潮水,向着混乱的赵军压去。李牧挥舞着长戟试图稳住阵脚,却被溃退的士兵裹挟着向后移动。
当暮色降临时,洛水西岸已是一片狼藉。李牧靠着一棵折断的树干喘息,身边只剩下不到千名残兵。远处传来秦军的欢呼声,他知道,赵国的这次伐秦之旅,已经结束了。
六、函谷终战
庞涓站在函谷关下,望着城楼上飘扬的秦旗,须发皆张。粮草被烧,友军溃散,他带来的十万魏军如今只剩下不到四万,却被死死困在关前的狭长地带。
\"将军,突围吧!\"副将跪在地上哀求,\"再不走,我们都会死在这里!\"
庞涓拔出佩剑,将面前的案几劈成两半:\"我庞涓一生征战,从未败得如此狼狈!今日便是死,也要让卫鞅付出代价!\"
他亲自率领最后的三千武卒发起冲锋,那些身披重甲的士兵如同移动的堡垒,硬生生在秦军的箭雨中撕开一道缺口。卫鞅在城楼上看到这一幕,沉声下令:\"放他们进来。\"
当庞涓带着残兵冲进关内时,才发现自己踏入了一个巨大的陷阱。两侧的山坡上滚下无数巨石,将退路完全封死。卫鞅站在高处,俯视着被困在谷底的魏军:\"庞涓,你输了。\"
庞涓扔掉手中的断剑,仰天长笑:\"卫鞅,你以为赢了这场仗就能安稳吗?六国不会善罢甘休,总有一天,他们还会回来的!\"
卫鞅默然无语。他知道庞涓说的是实话,秦国的崛起必然会触动列国的利益,这场战争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七、战后余音
三个月后,咸阳宫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新君驷亲自为卫鞅斟酒,殿内的乐师演奏着新编的《破阵乐》,歌颂着秦军的赫赫战功。
\"先生可知,如今列国如何称呼我大秦?\"新君笑着问道。卫鞅摇头,新君却站起身,声音响彻大殿:\"他们称我们为''虎狼之秦''!\"
殿内的欢呼声震耳欲聋,卫鞅却悄悄退到廊下。月光洒在他的身上,仿佛披上了一层银霜。他望着天边的星辰,想起了孝公临终前的嘱托:\"守住秦国,让它永远强盛下去。\"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已是三更天了。卫鞅知道,明天等待他的,将是更艰巨的任务——不仅要巩固变法的成果,还要为秦国谋划更长远的未来。
函谷关的烽燧依旧在燃烧,像是在提醒着每一个秦国人:和平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只有握紧手中的剑,才能守护脚下的土地。而属于秦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