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11集:航海之始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11集:航海之始

    瀚海初航

    咸阳宫的铜灯在暮色中次第亮起,将廷议的长案映照得明暗交错。廷尉李斯展开的舆图上,秦国的疆域如猛虎踞坐中原,可当他的玉圭划过东海之滨时,秦王嬴政忽然叩了叩案几:\"朕听说,琅琊郡的渔船敢往日出之处去了?\"

    侍立一旁的琅琊郡守额头沁出细汗。三个月前他上报渔民发现无名岛屿的奏报,原以为只会淹没在堆积如山的文书里,没想到竟被陛下记在心上。\"回陛下,确有此事。那些渔民从岛上带回了赤色珊瑚,还有能治风湿的异草。\"

    嬴政指尖在舆图边缘摩挲,青铜剑鞘上的夔龙纹映着他眼底的波澜:\"传朕旨意,调少府工匠百人往琅琊,造能抵风浪的大船。再从军中选识水性者,与渔民混编船队。\"

    满朝文武皆露惊愕之色。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重心始终在耕战二字,函谷关以东的土地才是争夺的焦点。博士淳于越忍不住进言:\"陛下,海途凶险,耗资巨大,不如......\"

    \"不如困守陆地,让齐楚的船舰在海上笑我大秦无人?\"嬴政打断他的话,目光扫过群臣,\"当年穆公拓地千里,惠文王收巴蜀,昭襄王破六国合纵,哪一步不是险中求胜?\"他抓起案上的赤色珊瑚,那通透的红在烛火下流转,\"朕要这东海,也要这珊瑚背后的万里波涛。\"

    一、琅琊造船坞

    琅琊郡的海岸线上,新筑的船坞正吐出第一缕晨雾。少府令章邯踩着木跳板巡视工地,脚下的麻石还带着海露的湿意。工匠们将煮过桐油的樟木拼接起来,斧凿声与海浪拍岸声交织成一片。

    \"章大人,这龙骨得再加粗三寸。\"老工匠徐福用墨斗在木头上弹出直线,他满手老茧的指腹划过木材纹理,\"渔民的小舢板遇着大浪就像飘叶,要往深海去,就得学百越人的楼船样式。\"

    章邯蹲下身查看刚铸好的铁锚,锚爪上的倒刺闪着寒光:\"徐福师傅,陛下给了半年期限,三十艘船,一艘不能少。\"他从袖中取出图纸,上面是墨家弟子绘制的水密舱结构图,\"这些隔间要做到滴水不漏,哪怕船身受损,也能浮在海上。\"

    不远处的沙滩上,校尉赵佗正操练着新招募的水手。两百名士兵与三百名渔民混编成队,前者擅长阵列却晕船,后者水性极佳却不懂号令。\"都给我站稳了!\"赵佗的皮鞭抽在潮湿的沙地上,\"连自家船板都站不稳,还想跟着陛下开疆拓土?\"

    渔民头目老周抱着酒葫芦嘿嘿笑:\"赵校尉,这海上的规矩跟陆地不一样。风浪来了,你喊立正也没用。\"他往海里扔了块木片,\"得看水流,辨鱼群,就像你们看旌旗、听号角。\"

    三个月后,第一艘\"鲸舟\"下水时,整个琅琊郡的百姓都来看热闹。这艘长十二丈的大船有两层甲板,首尾雕刻着鲸首鱼尾,十面帆樯在风中舒展如翼。徐福指挥着水手升起主帆,帆布绷紧的刹那,船身缓缓滑入海中,溅起的浪花打湿了岸边孩童的衣襟。

    赵佗站在船头,望着海天相接处的雾气,忽然觉得腰间的佩剑似乎轻了些。老周递来一碗海鱼羹:\"赵校尉,尝尝?这是咱出海人的规矩,讨个平安彩头。\"

    二、初涉深海

    船队首次远航的清晨,琅琊港挤满了送行的人。渔民们往船上抛洒五谷,妇人抱着孩子念叨着海神保佑,章邯站在码头,将一枚虎符交给赵佗:\"陛下说了,遇岛则绘其形,见人则问其俗,若是......\"他顿了顿,\"若是三个月未归,便会再派船队接应。\"

    赵佗将虎符系在腰间,转身登上跳板。老周正指挥水手装载淡水和干粮,陶罐里的咸菜与咸鱼散发着独特的气味。\"赵校尉,咱先往东南走,那边鱼多,说不定能碰着当年齐人说的三神山。\"

    船队驶出河口时,岸边的人影渐渐缩成黑点。起初几日风平浪静,士兵们学着渔民撒网捕鱼,看海鸥在船尾盘旋。可到了第五天,乌云突然从海平面压来,巨浪像猛兽般拍打着船身。

    \"落帆!落帆!\"老周的吼声被风雨撕碎。赵佗被颠得撞在桅杆上,看见有士兵正抱着船舷呕吐,而渔民们却赤脚在甲板上奔跑,熟练地调整着帆索。一个巨浪袭来,甲板上的木桶滚得四处都是,有个年轻水手没抓稳,惊呼着坠入海中。

    \"救人!\"赵佗拔剑斩断系锚的绳索,却被老周死死拉住。\"不能救!\"老周的脸被雨水冲刷得发白,\"现在放小艇,就是两个都活不成!\"他指向远处,\"看他能不能抓住那根浮木!\"

    幸运的是,落水的水手抓住了漂荡的木桶。当其他船只赶来将他捞起时,赵佗才发现自己的手心早已被剑柄硌出血痕。风雨过后,夕阳将海面染成金红,幸存的水手们围着篝火烤衣服,谁都没再说话。

    \"这就是大海。\"老周往火堆里添了块木头,火星噼啪溅起,\"它能给你鱼获,也能吞掉整条船。当年我爹就是在这样的浪里没的。\"他从怀里掏出块晒干的海马,\"但只要活着回来,就能带些稀罕物给娃们。\"

    三、无名之岛

    第十四天清晨,了望的水手突然高喊:\"有岛!\"

    赵佗爬上桅杆了望台,果然看见东南方向有片墨绿色的陆地。岛屿被白色的沙滩环绕,茂密的树林里隐约露出红色的果实。船队放慢速度靠近,能闻到空气中飘来的奇异花香。

    \"派十个人乘小艇探查。\"赵佗放下望远镜,\"带足弓箭,若有土着,先示以善意。\"

    老周自告奋勇带着五个渔民和五个士兵登岛。沙滩上满是奇形怪状的贝壳,树林里的鸟儿羽毛五彩斑斓。走在最前面的士兵突然停住脚步,指着前方的藤蔓——那里挂着一串拳头大的紫色果实,晶莹得像宝石。

    \"是葡萄吗?\"年轻士兵伸手想去摘,被老周拦住。\"别碰,海里的东西,越好看越毒。\"他从腰间解下砍刀,砍断旁边的树枝扔过去,果实落地的瞬间,一群色彩斑斓的小蛇从落叶里窜了出来。

    众人惊出一身冷汗。继续往岛中心走,他们发现了一处天然淡水泉,泉边有火烧的痕迹。\"有人来过。\"赵佗蹲下身查看灰烬,\"看这灰的颜色,不会超过半年。\"

    就在这时,树林深处传来窸窣声。十几个皮肤黝黑的土着手持长矛钻出,他们的发髻上插着鹦鹉羽毛,腰间围着麻布短裙。双方对峙的刹那,老周突然想起临行前徐福的嘱咐,忙从背包里掏出一把青铜小刀扔过去。

    土着们看见小刀,脸上的警惕渐渐变成好奇。领头的老者捡起刀翻看,忽然用生硬的中原话问:\"你们......是秦人?\"

    原来这岛名叫\"琉璃洲\",岛上的人是百年前越国遗民。老者说,往南行三日,有更大的陆地,那里的人用黄金做器物,还会种一种能织布的树。\"他们的船很小,不敢走远。\"老者指着秦人的鲸舟,眼神里满是敬畏,\"像你们这样的大船,能抵得住黑风涛。\"

    四、归来与远航

    三个月后,当船队出现在琅琊港时,整个郡都沸腾了。水手们带回的物产堆满了码头:琉璃洲的紫色珊瑚能在夜里发光,南方大陆的\"木棉\"纤维比蚕丝更坚韧,还有用象牙雕刻的人像,眼珠竟是用宝石镶嵌的。

    赵佗的奏报很快送到咸阳。嬴政看着地图上新增的岛屿和航线,当即下旨:在琅琊设立\"海司\",由章邯统领,招募万人造船百艘;徐福精通海事,封为\"海师\",负责训练水手;赵佗所率船队,明年开春再次远航,务必找到那片产黄金的大陆。

    消息传开,中原的百姓纷纷涌向琅琊。有想靠航海发家的商人,有擅长木工的工匠,甚至有儒家弟子带着典籍,想将中原教化传到海外。老周的儿子小周原本在郡县学堂读书,此刻也缠着父亲要上船当学徒。

    \"海上可不是闹着玩的。\"老周弹了弹儿子的额头,却在夜里悄悄给他缝了件防水的油布袄。徐福正在修订《海道针经》,将渔民口耳相传的经验与墨家的机械术结合,画出更精确的航线图。章邯则监督着工匠们打造更大的船,新船将安装投石机,既能抵御海盗,也能在必要时展示武力。

    开春那天,五十艘鲸舟组成的船队再次启航。这一次,船上不仅有水手和士兵,还有农官带着谷种,医师背着药箱,甚至有两个史官,要将见闻一一记录。赵佗站在旗舰的船头,腰间除了虎符,还多了块徐福送的罗盘,指针永远指向北方。

    老周的渔歌在船队间回荡:\"长风起兮帆飞扬,渡沧海兮寻四方。\"海鸥在桅杆间穿梭,仿佛在为他们引路。远处的海平面上,朝阳正挣脱云层,将金色的光芒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也照亮了秦国人从未踏足的远方。

    码头边,送别的人群中,小周挤在最前面,手里紧紧攥着父亲给他的船票。明年,他也要登上这样的大船,去看看那些在故事里才有的岛屿和大陆。而在咸阳宫,嬴政正将新绘制的海图挂在墙上,图上的航线如血脉般延伸,终将与陆地上的驰道相连,织成一张覆盖天下的网。

    海风掠过船头,带着咸湿的气息,也带着一个王朝探索未知的雄心。当第一缕阳光照在船帆上的\"秦\"字时,赵佗忽然明白,有些征途或许永远没有终点,但只要扬起风帆,脚下的波涛便会成为新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