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13集:医疗进步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13集:医疗进步

    秦医盛景

    咸阳宫的玉阶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内侍捧着一卷明黄诏书疾步穿过回廊,廊外的铜鹤香炉里,艾草与苍术的烟气正袅袅升腾。这是始皇帝亲下的诏令,要在全国召集医者,于咸阳城外的明堂设坛论医。消息传出时,渭水两岸的渡口挤满了背着药箱的身影,有白发苍苍的老医,也有背着竹篓的青年郎中,他们的药囊里装着代代相传的秘方,也装着对医术的赤诚。

    一、明堂聚贤

    明堂外的空地上,三百余名医者按地域分席而坐。来自巴蜀的李伯年刚将药锄靠在柱上,就被陇西的女医阿古拉唤住。她掀开羊皮囊,露出里头用酥油封存的雪莲:\"李老看看这个,去年在祁连山雪线采的,治风寒痹症比寻常药材见效快三成。\"李伯年捻起一点花瓣放在鼻尖轻嗅,忽然从怀中摸出个油纸包:\"我这有蜀地的千年灵芝,你若不嫌弃,咱们换着研究?\"话音未落,东边传来一阵争执,原来是临淄的淳于意正与楚地医者辩论针灸补泻的手法,周围很快围拢了二十余人,有人掏出竹简书记录,有人蹲在地上用树枝画经络图。

    午时三刻,太史令敲响了青铜编钟。明堂内的十二根盘龙柱下,已摆满了各地送来的药材标本。始皇帝身着玄色朝服端坐主位,身后的墙壁上悬挂着新绘的人体经脉图——这是前秦太医令所绘,却被楚地医者指出三处错漏。\"医道无国界,\"皇帝的声音透过青铜扩音器传遍大堂,\"今日不论出身,只论医理。谁能献出济世良方,朕便赐他黄金百镒,载入史册。\"

    话音刚落,来自云梦泽的老医者颤巍巍起身。他解开腰间的藤箱,取出三卷用麻布包裹的竹简:\"这是我家传六代的《水肿论治》,去年在南郡见疫水泛滥,用此方救了三百余人。\"他话音未落,太原郡的医者立刻上前:\"老丈的方子用甘遂太过峻猛,我有缓和之法......\"两人在案前展开竹简,很快有十几个医者围拢过来,有人提出用茯苓健脾利水,有人建议加白术固护正气,原本寂静的明堂顿时成了沸沸扬扬的医馆。

    二、秘方共研

    暮色降临时,明堂的梁柱间已挂满了各地医者献出的秘方。李伯年的\"麻沸散\"配方前围满了人,这味由曼陀罗、生草乌配伍的麻药,能让伤者在剖腹取箭头时毫无痛感。\"只是药性霸道,\"李伯年用骨针在竹简上划出重点,\"须得配黄芪汤护住元气,否则术后难愈。\"站在一旁的阿古拉忽然想起一事,急忙从药箱里取出块兽皮:\"这是匈奴传下来的止血粉,用马勃与蒲黄炒制而成,与李老的麻药合用,怕是能让战场死亡率降一半。\"

    偏殿里,淳于意正带领医者们解剖一具刚从刑场运来的尸体。他手持青铜刀,小心翼翼地划开胸腹:\"诸位请看,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三焦'',实则是脂膜包裹的水道。\"有医者立刻反驳:\"不对,《难经》言三焦是''有名而无形''。\"淳于意不慌不忙地用探针挑起一层薄膜:\"昔日我在临淄见一产妇难产,剖开腹部见此膜阻塞产道,切除后母子平安,可见其有形。\"争论声引来了皇帝的驻足,当看到那层半透明的薄膜时,素来威严的帝王也不禁俯身细看:\"原来人身竟有这等精妙构造。\"

    最热闹的要数后院的药圃。来自琅琊郡的医者发现,关中的防风移植到海滨后,药性竟变得更为温和;而蜀地的川芎与陇西的当归配伍,治疗头痛的效果远超单用。他们将这些发现刻在木牌上插在田垄间,有年轻医者蹲在地上,用炭笔将药材的形态与药性一一画在帛书上。夜幕降临时,有人提议将这些经验汇编成册,众人纷纷响应,连最吝啬的老医也愿意献出珍藏的验方。

    三、典籍传世

    三个月后,明堂的西侧厢房堆满了竹简。李伯年带着五个徒弟,正将各地的针灸手法整理成《秦针经》。他指着墙上的经络图,对伏案抄写的青年说:\"足三阴经要从足走腹,你们记反了。\"阿古拉则在编写《西域药录》,她用红笔在雪莲图谱旁注明:\"采时需戴防毒面具,其根汁有大毒。\"淳于意的《诊籍》已写满了三十卷,里面详细记录了二十五种疑难病症的诊疗经过,连患者的饮食起居都记得清清楚楚。

    编书的日子里,时常有急症送来考验众人。那日咸阳城突发时疫,患者皆高热抽搐,吐出的痰涎带着腥臭味。楚地医者主张用白虎汤清热,齐地医者却认为是疫毒入血,须用犀角地黄汤。争执间,李伯年忽然想起南郡老医者的话,取来三棱针在患者耳尖放血,又用青蒿汁滴鼻,半个时辰后抽搐竟真的缓解了。\"原来可以这样!\"年轻医者们急忙记录,淳于意更是当场补写了《时疫急治》一卷,特意注明\"诸法合用,方为上策\"。

    官府派来的工匠打造了二十个巨大的木柜,用来存放这些珍贵的典籍。当第一批编好的医书被送入皇家书馆时,太史令亲自题写了\"秦医宝典\"四个大字。有老医者抚摸着竹简上的刻痕落泪:\"我祖父当年藏在地窖里的秘方,如今竟能光明正大地传下去了。\"

    四、医馆遍立

    秋收过后,第一批官办医馆在咸阳开张。青砖砌成的门楣上悬挂着\"惠民医馆\"的匾额,门前的铜盆里总盛着煮沸的药水,供往来百姓洗手消毒。馆内分设男女诊室,药房的药斗上贴着统一的标签——这是医者们共同商定的药名,避免了各地称呼不一的混乱。

    李伯年被推举为馆长,他每日清晨都会带着学徒们辨识药材。\"这味是北柴胡,治少阳证的往来寒热最效,\"他拿起根茎让众人细看,\"南柴胡虽形似,药性却差远了,你们可得记准。\"阿古拉则在女诊室里传授妇科心法,她教女学徒们如何用艾灸治疗产后缺乳,如何辨别妊娠恶阻与食物中毒。有次遇到难产的妇人,她结合匈奴的助产手法与中原的针灸术,竟让产妇平安诞下双胞胎,消息传开后,医馆外时常排着来自各县的马车。

    官府还设立了医科,招收十五岁以上的少年学习医术。淳于意亲自授课,他带学生们去刑场观摩解剖,去田间辨认草药,甚至让他们在自己身上练习针灸。有个叫石敢当的少年怕扎错穴位,淳于意便让他先在铜人模型上练习:\"医者手上有千斤力,扎下去是救人还是害人,全在一念之间。\"三年后,这些学生有的去了边关军帐,有的留在乡邑医馆,将所学医术散播到秦国的每一寸土地。

    五、生民安康

    春汛来时,渭水流域爆发了洪水。往年此时,总会有瘟疫蔓延,可这年秋天,各县上报的病患竟比去年少了四成。原来医馆的医者们早已带着药材下乡,他们教百姓饮用煮沸的井水,将雄黄撒在屋角驱虫,对发热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在陈留郡,石敢当用从淳于意那学的\"刺络放血法\",三天内就控制了当地的痢疾疫情,郡守特意写了奏折上报咸阳,皇帝看后龙颜大悦,下旨将此法编入《急症治要》。

    咸阳城的 sus(户籍登记)册上,人口数字正以每年万余的速度增长。以往新生儿存活率不足五成,如今有了专门的儿科医者,用甘草水清洁口腔,用艾草热敷脐部,存活率竟提高到了七成。城西的王老汉年近六旬,前年中风后半身不遂,经李伯年针灸配合汤药调理,如今已能拄着拐杖散步,他逢人便说:\"要不是有这医馆,我坟头的草都该三尺高了。\"

    冬至那日,明堂再次聚集了各地医者。他们带来的不再是药方,而是各县的《疾病防治册》。李伯年翻开陇西郡的册子,见上面记录着\"小儿天花接种法\",急忙叫来阿古拉细看;淳于意则拿着南郡的《瘴气论治》,与几位老者讨论如何改良药方。殿外的雪地里,孩子们正在堆雪人,他们的笑声清脆响亮,穿透了咸阳城的暮色。

    太史令在史册上写下:\"秦兼天下,医道大兴,民康物阜,人口滋殖。\"而在惠民医馆的墙上,新刻的《大医精诚》碑文中,\"普救含灵之苦\"七个大字,正被往来的医者与病患轻轻抚摸,如同触摸着一个王朝最温暖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