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第379章 干热风与夜雨交替及幼苗培育
热门推荐:
一个家庭主妇的挣扎和救赎
我是小说中的反派
虐完我,前妻后悔了,求我回头
修仙:我炼气期空间就有仙桃!
大婚之日,我的老婆不正常
影综:从新世界开始
爆笑修仙:现代物品乱入修仙界
启明1644
我反派跟班,开局强吻反派姐姐
晨露在耐盐禾的幼苗叶尖凝成珠串,被干热风一吹,瞬间化作白雾消散。幼苗的叶片在风中微微卷曲,边缘泛起淡淡的褐,恰似《异域粮谱》“幼苗篇” 中描述的 “干热应激” 状态。宝儿用竹尺测量幼苗高度,尺身刻着的 “三寸” 刻度与苗高吻合,她在《幼苗生长记录册》上标注:“清明后五日,耐盐禾幼苗遇干热风,叶卷曲,需补水”,字迹旁画着小小的水滴图案,示意灌溉需求。
“夫人,早熟麦的幼苗蔫了!” 哈桑举着水壶跑来,壶中的水在阳光下晃出细碎的光斑,“陈老汉说这种风叫‘抽苗风’,专吸幼苗的水分,比沙质海岸的热风更霸道,您看这叶片,都贴在地上了!” 他说得没错,早熟麦的幼苗叶片失去了往日的挺拔,像被抽走了筋骨,叶色也从鲜绿变成了暗绿,用手指轻轻一碰,叶片就簌簌作响,仿佛一碰就会碎掉。土壤表层已经干裂,用锄头挖开一寸,下面的土还是干的,没有一点潮气。
陈老汉蹲在早熟麦田间,用锄头在幼苗根部周围挖开浅沟,沟深刚好没过锄头的刃:“这早熟麦是‘急性子’,喝不够水就蔫头耷脑。” 他让人将水壶的水沿着沟慢慢浇下,水流顺着沟底渗入土壤,“得用‘沟灌法’,让水从根部慢慢渗,比直接泼在叶上强,不会激着幼苗。” 他的话很快得到印证,半个时辰后,早熟麦的幼苗渐渐抬起头,叶片边缘开始舒展,暗绿的叶色也泛起了一丝光泽,用手摸上去,能感到叶片微微的湿润。
王晏之的幕僚带着工匠送来新制的 “防风障”,用竹条和芦苇编织而成,透着细密的缝隙,既能挡风又能透光:“按大人的意思,这防风障要插在早熟麦田间的四周,挡住干热风,比单纯浇水管用。” 工匠们插防风障时,特意按每亩地十道的密度排列,障与障之间的距离相等,形成一个整齐的防护网。哈桑跑过去试了试,防风障内侧的风明显小了很多,吹在脸上也没有那么燥热了,“这下幼苗该舒服多了!”
正午的阳光越来越烈,干热风也越发强劲,仓库里的温度计显示温度已经升到了二十八度,比早晨高了二十度。耐盐禾的幼苗卷曲得更厉害了,叶尖的褐也越来越深。陈老汉让人推着水车来到滩涂,水车的轮轴转动着,将洛阳江的水引到田间的水渠里。“这耐盐禾虽说耐盐,可幼苗期也离不开淡水。” 他指挥着农人们用瓢将水舀到畦沟里,“水量不能多,刚好没过沟底就行,让它慢慢往上渗。” 水渗入土壤后,耐盐禾的幼苗像是喝饱了水,叶片渐渐舒展开来,边缘的褐也浅了不少。
午后,天空渐渐暗了下来,乌云从西边涌来,眼看一场夜雨就要来临。农人们赶紧行动起来,在野慈姑的田边开挖排水沟,沟宽一尺,深八寸,能快速排走雨水。“这野慈姑的幼苗怕涝,得提前做好准备。” 陈老汉边挖沟边说,他的额头上渗着汗珠,混着泥土流下来,在脸上画出一道道痕迹。哈桑也带着人将早熟麦田间的防风障加固,用绳子将防风障与旁边的木桩绑在一起,防止被夜雨带来的大风刮倒。
夜幕降临,夜雨如期而至,先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后来渐渐变成了倾盆大雨,打在田间的防风障上,发出 “噼里啪啦” 的声响。仓库里,宝儿和陈老汉守在油灯旁,看着窗外的雨势,“这雨下得及时,能缓解干热风带来的旱情,但也怕下得太大,淹了幼苗。” 陈老汉担忧地说。宝儿翻开《异域粮谱》,指着上面的记载:“书上说野慈姑的幼苗耐涝性比耐盐禾和早熟麦强,但也不能长时间泡在水里,咱们挖的排水沟应该能应付。”
夜雨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黎明时分才渐渐停了下来。天刚蒙蒙亮,农人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田间查看幼苗的情况。野慈姑的幼苗在雨后显得格外精神,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翠绿欲滴。耐盐禾的幼苗也挺直了腰杆,叶色更加鲜亮。只有早熟麦的幼苗,因为昨晚的雨有些倒伏,但好在有防风障的保护,倒的不算严重。
“赶紧把倒伏的早熟麦扶起来!” 陈老汉喊道,农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小心翼翼地将幼苗扶起,用细土把根部压实。哈桑则带着人清理田间的积水,将雨水引入排水沟。“这早熟麦的幼苗就是娇气,又怕旱又怕涝。” 哈桑一边清理积水一边说,“还是耐盐禾和野慈姑皮实。”
宝儿在田间走来走去,仔细观察着每一株幼苗的生长情况,她发现经过干热风和夜雨的交替影响,幼苗的生长速度虽然慢了些,但抵抗力似乎更强了。“这就像人经历了磨难,会变得更坚强一样。” 宝儿笑着说。她让人拿来尺子,测量了几株幼苗的高度,耐盐禾长到了四寸,野慈姑三寸五,早熟麦也有三寸了,比昨天又长高了一些。
上午,阳光出来了,照在湿漉漉的田间,蒸发出阵阵水汽,像是给田地披上了一层薄纱。农人们开始给幼苗施肥,用的是腐熟的农家肥,均匀地撒在幼苗根部周围。“这肥料能给幼苗补充养分,让它们长得更茁壮。” 陈老汉说,他的脸上带着笑容,看到幼苗安然无恙,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王晏之也来到田间查看,看到幼苗长势良好,满意地点点头:“辛苦大家了,有了这些幼苗,明年的收成就有希望了。” 他让人把田间的情况记录下来,上报给朝廷,让朝廷也能放心。
午后,干热风又刮了起来,但这一次,因为有了之前的防护措施,幼苗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耐盐禾的叶片只是微微卷曲,早熟麦和野慈姑的幼苗依旧挺拔。农人们坐在田埂上,看着自己辛苦培育的幼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哈桑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大家,“来,吃点东西,补充补充体力,下午还要接着干活呢。”
宝儿站在田埂上,望着一望无际的田野,心中充满了希望。这些幼苗经历了干热风和夜雨的交替考验,变得更加顽强,它们在泉州的土地上扎下了根,等待着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她知道,培育幼苗的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天气变化,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遵循自然规律,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迎来丰收的那一天。
仓库里,《幼苗生长记录册》上又添了新的内容,记录着这场干热风与夜雨交替天气下幼苗的生长情况和应对措施。这些记录不仅是对当下培育工作的总结,也将为明年的幼苗培育提供宝贵的经验。油灯的光芒在仓库里跳动着,照亮了这些充满希望的文字,也照亮了人们心中对未来的憧憬。
“夫人,早熟麦的幼苗蔫了!” 哈桑举着水壶跑来,壶中的水在阳光下晃出细碎的光斑,“陈老汉说这种风叫‘抽苗风’,专吸幼苗的水分,比沙质海岸的热风更霸道,您看这叶片,都贴在地上了!” 他说得没错,早熟麦的幼苗叶片失去了往日的挺拔,像被抽走了筋骨,叶色也从鲜绿变成了暗绿,用手指轻轻一碰,叶片就簌簌作响,仿佛一碰就会碎掉。土壤表层已经干裂,用锄头挖开一寸,下面的土还是干的,没有一点潮气。
陈老汉蹲在早熟麦田间,用锄头在幼苗根部周围挖开浅沟,沟深刚好没过锄头的刃:“这早熟麦是‘急性子’,喝不够水就蔫头耷脑。” 他让人将水壶的水沿着沟慢慢浇下,水流顺着沟底渗入土壤,“得用‘沟灌法’,让水从根部慢慢渗,比直接泼在叶上强,不会激着幼苗。” 他的话很快得到印证,半个时辰后,早熟麦的幼苗渐渐抬起头,叶片边缘开始舒展,暗绿的叶色也泛起了一丝光泽,用手摸上去,能感到叶片微微的湿润。
王晏之的幕僚带着工匠送来新制的 “防风障”,用竹条和芦苇编织而成,透着细密的缝隙,既能挡风又能透光:“按大人的意思,这防风障要插在早熟麦田间的四周,挡住干热风,比单纯浇水管用。” 工匠们插防风障时,特意按每亩地十道的密度排列,障与障之间的距离相等,形成一个整齐的防护网。哈桑跑过去试了试,防风障内侧的风明显小了很多,吹在脸上也没有那么燥热了,“这下幼苗该舒服多了!”
正午的阳光越来越烈,干热风也越发强劲,仓库里的温度计显示温度已经升到了二十八度,比早晨高了二十度。耐盐禾的幼苗卷曲得更厉害了,叶尖的褐也越来越深。陈老汉让人推着水车来到滩涂,水车的轮轴转动着,将洛阳江的水引到田间的水渠里。“这耐盐禾虽说耐盐,可幼苗期也离不开淡水。” 他指挥着农人们用瓢将水舀到畦沟里,“水量不能多,刚好没过沟底就行,让它慢慢往上渗。” 水渗入土壤后,耐盐禾的幼苗像是喝饱了水,叶片渐渐舒展开来,边缘的褐也浅了不少。
午后,天空渐渐暗了下来,乌云从西边涌来,眼看一场夜雨就要来临。农人们赶紧行动起来,在野慈姑的田边开挖排水沟,沟宽一尺,深八寸,能快速排走雨水。“这野慈姑的幼苗怕涝,得提前做好准备。” 陈老汉边挖沟边说,他的额头上渗着汗珠,混着泥土流下来,在脸上画出一道道痕迹。哈桑也带着人将早熟麦田间的防风障加固,用绳子将防风障与旁边的木桩绑在一起,防止被夜雨带来的大风刮倒。
夜幕降临,夜雨如期而至,先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后来渐渐变成了倾盆大雨,打在田间的防风障上,发出 “噼里啪啦” 的声响。仓库里,宝儿和陈老汉守在油灯旁,看着窗外的雨势,“这雨下得及时,能缓解干热风带来的旱情,但也怕下得太大,淹了幼苗。” 陈老汉担忧地说。宝儿翻开《异域粮谱》,指着上面的记载:“书上说野慈姑的幼苗耐涝性比耐盐禾和早熟麦强,但也不能长时间泡在水里,咱们挖的排水沟应该能应付。”
夜雨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黎明时分才渐渐停了下来。天刚蒙蒙亮,农人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田间查看幼苗的情况。野慈姑的幼苗在雨后显得格外精神,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翠绿欲滴。耐盐禾的幼苗也挺直了腰杆,叶色更加鲜亮。只有早熟麦的幼苗,因为昨晚的雨有些倒伏,但好在有防风障的保护,倒的不算严重。
“赶紧把倒伏的早熟麦扶起来!” 陈老汉喊道,农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小心翼翼地将幼苗扶起,用细土把根部压实。哈桑则带着人清理田间的积水,将雨水引入排水沟。“这早熟麦的幼苗就是娇气,又怕旱又怕涝。” 哈桑一边清理积水一边说,“还是耐盐禾和野慈姑皮实。”
宝儿在田间走来走去,仔细观察着每一株幼苗的生长情况,她发现经过干热风和夜雨的交替影响,幼苗的生长速度虽然慢了些,但抵抗力似乎更强了。“这就像人经历了磨难,会变得更坚强一样。” 宝儿笑着说。她让人拿来尺子,测量了几株幼苗的高度,耐盐禾长到了四寸,野慈姑三寸五,早熟麦也有三寸了,比昨天又长高了一些。
上午,阳光出来了,照在湿漉漉的田间,蒸发出阵阵水汽,像是给田地披上了一层薄纱。农人们开始给幼苗施肥,用的是腐熟的农家肥,均匀地撒在幼苗根部周围。“这肥料能给幼苗补充养分,让它们长得更茁壮。” 陈老汉说,他的脸上带着笑容,看到幼苗安然无恙,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王晏之也来到田间查看,看到幼苗长势良好,满意地点点头:“辛苦大家了,有了这些幼苗,明年的收成就有希望了。” 他让人把田间的情况记录下来,上报给朝廷,让朝廷也能放心。
午后,干热风又刮了起来,但这一次,因为有了之前的防护措施,幼苗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耐盐禾的叶片只是微微卷曲,早熟麦和野慈姑的幼苗依旧挺拔。农人们坐在田埂上,看着自己辛苦培育的幼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哈桑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大家,“来,吃点东西,补充补充体力,下午还要接着干活呢。”
宝儿站在田埂上,望着一望无际的田野,心中充满了希望。这些幼苗经历了干热风和夜雨的交替考验,变得更加顽强,它们在泉州的土地上扎下了根,等待着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她知道,培育幼苗的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天气变化,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遵循自然规律,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迎来丰收的那一天。
仓库里,《幼苗生长记录册》上又添了新的内容,记录着这场干热风与夜雨交替天气下幼苗的生长情况和应对措施。这些记录不仅是对当下培育工作的总结,也将为明年的幼苗培育提供宝贵的经验。油灯的光芒在仓库里跳动着,照亮了这些充满希望的文字,也照亮了人们心中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