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 第381章 晴雨交替与幼苗管护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第381章 晴雨交替与幼苗管护

    晨露在耐盐禾的叶片上凝成珠串,被初升的阳光照得透亮,叶背的白霉在干燥空气中渐渐变成灰白色的粉末,轻轻一碰就簌簌落下,恰似《异域粮谱》“转晴篇” 中描述的 “霉斑消退”。宝儿用竹制刮板轻轻拂去霉粉,露出下面鲜嫩的绿色叶肉,她在《幼苗生长记录册》上续写:“清明后十三日,晴雨交替,耐盐禾霉斑消退,新叶萌发,需防蒸腾失水”,字迹旁画着一个倾斜的陶罐,罐底有细小的漏孔 —— 这是 “滴灌器” 的雏形。

    “夫人,早熟麦的叶片卷成筒了!” 哈桑举着叶片跑来,阳光最烈的田块里,幼苗叶片纵向卷曲,像被揉过的纸卷,“陈老汉说这种晴叫‘烤苗晴’,太阳晒在叶上像烙铁,比干热风时更灼人,您看这叶尖,都焦成褐色了!” 他说得没错,田间的土块在阳光下泛着白,用手捏碎能感到明显的灼烫,与连续阴雨时的湿冷截然不同。晾苗架上的幼苗茎秆因失水而微微弯曲,原本挺拔的姿态变得蔫软,像被抽走了力气。

    陈老汉蹲在早熟麦田间,指挥农人们用稻草编织的 “遮阳帘” 覆盖在晾苗架上,帘布的密度刚好能挡住三成阳光:“这早熟麦是‘娇公子’,刚从雨里出来经不起暴晒。” 他让人在帘布边缘系上细麻绳,一端绑在木桩上,另一端坠着小石块,“晴时放下遮阳,雨时拉起通风,比固定的防风障灵活。” 他的话很快得到印证,半个时辰后,被遮阳的幼苗叶片渐渐舒展,卷曲的程度明显减轻,叶尖的褐色不再扩大,用手摸上去,叶片带着温润的潮气,不像之前那样干硬。

    王晏之的幕僚带着新制的 “耘锄” 来到野慈姑的田块,这种锄头的锄齿比普通的细一倍,间距也更窄:“按大人的意思,这耘锄专用来给野慈姑除草,不会伤到细嫩的根须。” 农人们握着耘锄在幼苗间穿梭,锄齿轻轻划过泥土表面,将刚冒头的杂草连根带起,“这野慈姑的幼苗长得慢,杂草却疯长,不及时除,就被抢了养分。” 幕僚在一旁记录,野慈姑田的杂草密度已从每平方尺十株降到三株,幼苗的叶片颜色明显鲜亮了许多。

    正午的阳光突然被乌云遮挡,豆大的雨点毫无征兆地砸下来,打在遮阳帘上发出 “噼啪” 的声响。农人们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计,跑到田埂边的草棚下避雨。哈桑望着田里的耐盐禾,担忧地说:“这刚晴了半天又下雨,幼苗会不会受不了?” 陈老汉却很镇定:“这雨下不长,是‘过路雨’,能给幼苗补点水,省得咱们浇水了。” 果然,一袋烟的功夫,雨就停了,天空重新放晴,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在田间画出一道道金色的光带。

    雨后的田野格外清新,泥土的芬芳混合着青草的气息扑面而来。耐盐禾的幼苗在雨水的滋润下,新叶长得更欢了,叶片边缘的锯齿清晰可见,像一把把小锯子。农人们趁机给耐盐禾追肥,用腐熟的羊粪混合草木灰,均匀地撒在幼苗根部:“这羊粪是‘凉性肥’,雨后撒最合适,不容易烧根。” 陈老汉边撒边说,他的手上沾满了粪肥,却毫不在意,“您看这新叶,撒了肥肯定长得更壮。”

    午后,早熟麦的田间出现了新的情况,部分幼苗开始分蘖,长出细小的侧枝,像伸出的小手。农人们用竹片将这些侧枝轻轻扶起,让它们向四周伸展:“这分蘖是好事,说明幼苗长势好,但也得扶一扶,不然长得东倒西歪,影响通风。” 哈桑蹲在田里,小心翼翼地摆弄着侧枝,竹片的另一端插在泥土里,形成一个小小的支撑,“陈老汉说,每株留三个分蘖最合适,多了反而长不好。” 他按照陈老汉的吩咐,将多余的分蘖轻轻掐掉,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婴儿。

    野慈姑的田块里,积水排干后,泥土变得疏松肥沃,新的根须从球茎上密密麻麻地冒出来,像白色的网络。农人们用手将幼苗周围的泥土轻轻扒开一点,让根须更好地接触空气和养分:“这根须长得越旺,球茎将来就越大。” 陈老汉边示范边说,他的手指在泥土里灵活地穿梭,不会伤到细嫩的根须,“再过些日子,就得给它们培土了,让球茎埋得更深,长得更结实。”

    傍晚时分,又一场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农人们赶紧将早熟麦田间的遮阳帘拉起,让雨水滋润幼苗。野慈姑和田的耘锄也被收了起来,放在干燥的草棚里,用桐油布盖好,防止生锈。“这晴雨交替的天,干活得跟着天气变,不然辛苦半天也白搭。” 哈桑擦着脸上的雨水说,他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上面沾满了泥土,却透着一股踏实的劲儿。

    王晏之站在田埂上,看着幕僚汇总的新数据:“耐盐禾新叶萌发率达八成,野慈姑根须生长速度加快,早熟麦分蘖率六成,比昨日又有提高。” 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来这些管护措施很有效,照这样下去,丰收有望。” 他让人将这些数据写在新的布告上,贴在仓库外,布告上还特意标注了明日的天气预告 —— 晴间多云,提醒农人们做好抗旱准备。

    夜幕降临,仓库里灯火通明,宝儿和陈老汉正在整理白天的观察记录。“这耐盐禾在晴雨交替的天气里,长势最好,既不会因为干旱而卷曲,也不会因为阴雨而生霉。” 宝儿指着记录册上的数据说,上面详细记录了每种幼苗在不同天气下的生长情况。陈老汉点点头:“是啊,作物和人一样,得适应环境才能长得好。这晴雨交替虽然麻烦,但能锻炼幼苗的抵抗力。”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蒲公英,“明天给幼苗喷点蒲公英水,能预防病虫害,这是老辈传下来的法子。”

    黎明时分,天刚蒙蒙亮,农人们就来到田里,趁着清晨的凉爽给幼苗浇水。耐盐禾的田块里,滴灌器慢慢渗出清水,滋润着幼苗的根部;早熟麦的遮阳帘被轻轻卷起,让幼苗接受清晨的阳光;野慈姑的田块里,农人们继续用耘锄除草,确保幼苗能得到足够的养分。

    宝儿在田间巡视,看到耐盐禾的新叶已经长到一寸长,叶片舒展,颜色翠绿;野慈姑的根须更加发达,紧紧地抓住泥土;早熟麦的分蘖长得更壮实,茎秆也挺直了许多。“这些幼苗就像孩子,一天天长大,越来越让人放心。” 她笑着对身边的哈桑说,哈桑也笑着点头:“等它们成熟了,肯定能结出满满的果实。”

    仓库外的布告栏前,农人们又围了过来,看着新的数据议论纷纷。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充满了希望。有人说要去准备更多的滴灌器,有人说要多晒些蒲公英水,还有人说要加固遮阳帘,每个人都在为幼苗的生长尽心尽力。

    宝儿回到仓库,在《幼苗生长记录册》上写下:“晴雨交替虽给管护带来挑战,但幼苗在精心照料下长势喜人,抗逆性增强。” 她的笔尖在纸上滑动,留下清晰的字迹,窗外的阳光越来越亮,照在田野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