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90391439的新书:悟 第482章 画前叙旧·情真胜景
热门推荐:
红楼之林家有嫡子
我,波风水门,一点也不阴!
三国刘禅为相父加寿自己却想躺平
提瓦特大陆的荧式生活
有兽焉:天国之旅
四合院:带着签到系统穿刘家
沙雕网友援北伐
人性即见如来
天道闺女下凡间,空间异能种田忙
辰时的日光斜斜淌进留园水榭,给案上堆叠的画稿镀了层金。董清婉正将新完成的《夜鹭图》挂起,浅碧衣袖扫过画轴,带起的风里,有淡淡的松烟墨香。画里的夜鹭藏在荷叶底,只露截雪白的颈和展开的翅尖,墨色浓淡相宜,倒比白日的荷更添了几分幽趣。
“这鹭画得有灵气,像真要从纸上飞出来。”
朱婉清的声音伴着环佩轻响传来,她今日穿了件藕荷色褙子,裙摆绣着缠枝纹,走在青石板上,像朵移动的莲。手里提着个食盒,见了董清婉便笑:“听闻你近来画艺精进,特意带了些新做的杏仁酥,来讨幅画看。”
董清婉迎上去,指尖刚触到食盒的铜扣,就见鬼子六从水榭后绕出来。月白长衫外罩了件石青马褂,衬得他肩背愈发挺拔,手里还捏着卷昨日临的字,见了朱婉清,眸子里漾开点笑意:“婉清姑娘倒是稀客,有日子没来留园了。”
“再不来,怕是清婉妹妹的画都要成绝品了。”朱婉清眼波流转,落在墙上的《夜鹭图》上,忽然“咦”了声,“这荷叶的阴影里,怎还藏着只小螺?”
董清婉的耳尖微红。那螺是昨夜添的,壳上的纹细得像发丝,原是藏着点私心想让鬼子六看见,没承想被朱婉清先发现了。“随手画的,添点趣致。”
鬼子六走近了看,指尖在画前虚点,落在那螺上时停了停,才转向朱婉清:“婉清姑娘来得巧,正好看看清婉新画的《并蒂图》,比这鹭更有看头。”
董清婉忙去取画,回来时见朱婉清正对着案上的《新芽图》出神。画里的莲芽已抽出四片叶,根须在湿土里缠缠绕绕,旁边还画了只蚂蚁,正费力地往叶上爬。朱婉清的指尖轻轻抚过画纸:“这芽画得真,连叶尖的绒毛都看得见,倒比我园里养的那盆兰草更让人上心。”
“因为藏着盼。”鬼子六忽然道,接过董清婉递来的《并蒂图》展开,“画里的情,原比技法更要紧。”
画轴缓缓铺开,满塘的荷在纸上舒展,粉白的瓣挤着绿的叶,两朵并蒂莲尤其惹眼,瓣尖相触像在低语,角落的莲芽虽细弱,根须却扎得扎实。朱婉清望着画,忽然叹了声:“我从前总觉得,画要艳要满才好看,如今看了清婉妹妹的画,才知留白处的情,比填得满当当的色更动人。”
她的指尖划过并蒂莲的茎,那里有道弯弯曲曲的墨痕,像道无形的锁。“这纹画得妙,倒像把连心锁。”
董清婉的心跳漏了拍,正想说话,却听鬼子六轻笑:“画再好,终究是死的。”他的目光扫过董清婉微红的脸颊,又落回朱婉清脸上,语气里带着点认真,“真情的人,永远比画好。”
朱婉清一怔,随即笑了,眼尾的细纹里都盛着了然:“六爷说得是。就像这并蒂莲,画里开得再盛,也不如塘里的荷能闻见香、触得着露。”她看向董清婉,目光温软,“清婉妹妹是个藏得住情的,只是这情啊,藏得再深,也会像这莲芽,总有冒头的那天。”
董清婉低下头,指尖捻着衣袖的流苏,耳尖却捕捉到鬼子六的气息——他离得极近,发间的墨香混着日光的暖,像幅活的画,比案上所有的图都更让人心动。
日头升到半空时,朱婉清提着空食盒告辞,临走前望着塘里的荷笑道:“等荷结了莲蓬,我再来讨莲子,也学清婉妹妹种在院里,盼着来年能看个并蒂莲的真景。”
水榭里只剩两人时,鬼子六忽然将《并蒂图》重新铺开,指着角落的莲芽:“她看出来了。”
“看出来什么?”董清婉装傻,却被他捏住了手。他的指腹摩挲着她的指尖,那里还残留着研墨的香。
“看出来这芽眼里的盼,像你望着我的时候。”他低头,吻落在她的发顶,“也看出来我说的‘真情的人比画好’,原是说给你听的。”
董清婉望着画里的并蒂莲,忽然觉得,那些藏在墨色里的情,那些流转在目光里的意,确实比画纸更鲜活。就像此刻他掌心的温,他眸里的光,都是画不出来的真,比满塘的荷、案上的画,都更让人舍不得移开眼。
风穿过水榭,吹得画轴轻轻晃,像在应和。董清婉靠在他怀里,听着他的心跳,忽然明白——最好的画,原是藏在彼此眼底的景;最真的情,从来都比笔墨更动人。
雅集论艺·美映荷塘
入秋的留园少了夏荷的泼洒,却多了桂香的缠绵。朱婉清踩着满地金桂走进水榭时,环佩叮咚,像揉碎了的月光。她今日穿件月白杭绸褙子,领口绣着缠枝莲,乌发松松挽成个髻,只簪支碧玉簪,衬得那张江南女子特有的鹅蛋脸愈发清丽——二十三岁的年纪,正是风华最盛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名声早传遍苏杭,与另外三位闺秀并称“江南四美”,却独独她最得“清逸”二字。
“清婉妹妹这水榭,倒比我那琴房更得雅趣。”朱婉清的目光扫过墙上的《藏锋集》,指尖在《并蒂图》的荷瓣上虚点,“才月余不见,笔锋里的情又深了几分,倒像这桂香,藏不住的。”
董清婉正煮着新茶,紫砂壶里的水汽氤氲了她的眉眼:“婉清姐姐又取笑我。论画艺,我这点功夫,在姐姐面前不过是初学。”
“这话就虚了。”鬼子六从书架后转出来,手里拿着卷《兰亭序》,目光落在朱婉清身上时,带着几分熟稔的欣赏,“婉清姑娘的《寒江独钓图》去年在拙政园展出,笔墨老辣,哪里是寻常闺秀可比?只是清婉的画里多了点‘活气’,像刚从塘里捞出来的菱角,带着水汽的鲜。”
朱婉清掩唇轻笑,眼尾的细纹都透着灵气:“六爷这话说的,倒像在品菜。我那画是练出来的‘巧’,清婉妹妹的才是骨子里的‘真’,比不得的。”她接过董清婉递来的茶盏,指尖碰着杯沿的热,“前几日在怡红院听琴,那琴师弹《平沙落雁》,指法是精,却少了点雁群掠水的野趣,倒不如清婉妹妹画里的夜鹭,翅尖带的那点风,都透着自在。”
董清婉的脸微红,低头搅着茶沫:“姐姐的琴才是一绝。去年中秋听你弹《广寒游》,那琴声里的月,比天上的还亮。”
“哦?”鬼子六挑眉,“我倒没听过婉清姑娘抚琴,改日倒要讨个耳福。”
“六爷想听,随时奉陪。”朱婉清转动着茶盏,目光落在《新芽图》上,忽然道,“只是琴棋书画再好,终究是外物。就像这画,能描出荷塘月色,却描不出心上人眼里的光;能画出并蒂莲开,却画不出根须在泥里相缠的暖。”
她这话一出,水榭里静了静,只有桂香在空气里缠。董清婉望着朱婉清,忽然明白为何她能列“江南四美”之首——不仅美在皮相,更在这份通透。二十三岁的女子,见过繁花,却不恋浮名,偏能看透“艺”是“情”的影子。
“婉清姑娘这话,倒与我前日说的‘真情的人比画好’不谋而合。”鬼子六的目光掠过董清婉泛红的耳尖,落在朱婉清身上,“去年在虎丘听你弹《凤求凰》,琴音里的盼,比任何乐谱都动人,那才是最好的‘艺’。”
朱婉清的脸颊泛起浅粉,像被夕阳染过:“六爷又拿旧事取笑。那日不过是触景生情,哪有什么盼。”话虽如此,眼波却像荷塘里的水,漾开了圈温柔的纹。
茶过三巡,朱婉清取出随身携带的玉笛,凑在唇边试了个音,清越的声线穿出水榭,惊飞了檐下的雀。“来首《荷风曲》吧,配着清婉妹妹的画,倒应景。”
笛声起时,董清婉忽然拿起笔,在张素笺上勾勒起来。朱婉清吹笛的侧影落在纸上,眉峰微蹙,唇瓣轻抿,玉笛抵着的下颌线像用墨线勾过的;鬼子六靠在栏边听着,指尖轻叩着柱,月白长衫的摆被风掀起,露出的脚踝骨像块莹白的玉;而自己煮茶的手,正悬在壶柄上,水汽模糊了半张脸。
笛声落时,画已初见雏形。朱婉清凑过来看,忽然笑了:“这画里的我,倒比镜里的更像我。”她指着画中自己的眼尾,“那点笑纹里的盼,连我自己都没察觉呢。”
鬼子六望着画,忽然道:“你看,这画之所以活,是因为画里的人是‘真’的——婉清的笛里有秋意,清婉的茶里有暖意,连檐角的雀,飞的都是自在的姿。”他的目光扫过两人,“再好的笔墨,也描不出此刻的光;再绝的技艺,也抵不过眼里的真。”
朱婉清望着画中的三人,忽然起身:“时辰不早了,我也该回去了。”她走到门口时,回头望了眼那幅未完成的画,“清婉妹妹,把这画留着,等到来年荷开,我们再添笔新景。”
董清婉点头时,见朱婉清的裙角扫过满地桂花,像幅流动的《踏莎行》。风里传来她渐行渐远的笑声,混着桂香,像在说:真情的人,原是比世间一切风雅都动人的景。
水榭里只剩两人时,鬼子六拿起那幅画,指尖在董清婉的眉眼上轻轻碰:“你看,她眼里的光,你笔下的暖,都是画不出来的真。”
董清婉靠在他肩上,望着画里三人的影子,忽然觉得,这秋日的午后,这桂香,这笛声,这未完成的画,还有身边的人,都是藏在岁月里的糖,甜得让人心头发颤。原来最好的雅集,从不在琴棋书画的精,而在彼此眼里藏不住的真,像根须在泥里相缠,默默的,却扎实得很。
“这鹭画得有灵气,像真要从纸上飞出来。”
朱婉清的声音伴着环佩轻响传来,她今日穿了件藕荷色褙子,裙摆绣着缠枝纹,走在青石板上,像朵移动的莲。手里提着个食盒,见了董清婉便笑:“听闻你近来画艺精进,特意带了些新做的杏仁酥,来讨幅画看。”
董清婉迎上去,指尖刚触到食盒的铜扣,就见鬼子六从水榭后绕出来。月白长衫外罩了件石青马褂,衬得他肩背愈发挺拔,手里还捏着卷昨日临的字,见了朱婉清,眸子里漾开点笑意:“婉清姑娘倒是稀客,有日子没来留园了。”
“再不来,怕是清婉妹妹的画都要成绝品了。”朱婉清眼波流转,落在墙上的《夜鹭图》上,忽然“咦”了声,“这荷叶的阴影里,怎还藏着只小螺?”
董清婉的耳尖微红。那螺是昨夜添的,壳上的纹细得像发丝,原是藏着点私心想让鬼子六看见,没承想被朱婉清先发现了。“随手画的,添点趣致。”
鬼子六走近了看,指尖在画前虚点,落在那螺上时停了停,才转向朱婉清:“婉清姑娘来得巧,正好看看清婉新画的《并蒂图》,比这鹭更有看头。”
董清婉忙去取画,回来时见朱婉清正对着案上的《新芽图》出神。画里的莲芽已抽出四片叶,根须在湿土里缠缠绕绕,旁边还画了只蚂蚁,正费力地往叶上爬。朱婉清的指尖轻轻抚过画纸:“这芽画得真,连叶尖的绒毛都看得见,倒比我园里养的那盆兰草更让人上心。”
“因为藏着盼。”鬼子六忽然道,接过董清婉递来的《并蒂图》展开,“画里的情,原比技法更要紧。”
画轴缓缓铺开,满塘的荷在纸上舒展,粉白的瓣挤着绿的叶,两朵并蒂莲尤其惹眼,瓣尖相触像在低语,角落的莲芽虽细弱,根须却扎得扎实。朱婉清望着画,忽然叹了声:“我从前总觉得,画要艳要满才好看,如今看了清婉妹妹的画,才知留白处的情,比填得满当当的色更动人。”
她的指尖划过并蒂莲的茎,那里有道弯弯曲曲的墨痕,像道无形的锁。“这纹画得妙,倒像把连心锁。”
董清婉的心跳漏了拍,正想说话,却听鬼子六轻笑:“画再好,终究是死的。”他的目光扫过董清婉微红的脸颊,又落回朱婉清脸上,语气里带着点认真,“真情的人,永远比画好。”
朱婉清一怔,随即笑了,眼尾的细纹里都盛着了然:“六爷说得是。就像这并蒂莲,画里开得再盛,也不如塘里的荷能闻见香、触得着露。”她看向董清婉,目光温软,“清婉妹妹是个藏得住情的,只是这情啊,藏得再深,也会像这莲芽,总有冒头的那天。”
董清婉低下头,指尖捻着衣袖的流苏,耳尖却捕捉到鬼子六的气息——他离得极近,发间的墨香混着日光的暖,像幅活的画,比案上所有的图都更让人心动。
日头升到半空时,朱婉清提着空食盒告辞,临走前望着塘里的荷笑道:“等荷结了莲蓬,我再来讨莲子,也学清婉妹妹种在院里,盼着来年能看个并蒂莲的真景。”
水榭里只剩两人时,鬼子六忽然将《并蒂图》重新铺开,指着角落的莲芽:“她看出来了。”
“看出来什么?”董清婉装傻,却被他捏住了手。他的指腹摩挲着她的指尖,那里还残留着研墨的香。
“看出来这芽眼里的盼,像你望着我的时候。”他低头,吻落在她的发顶,“也看出来我说的‘真情的人比画好’,原是说给你听的。”
董清婉望着画里的并蒂莲,忽然觉得,那些藏在墨色里的情,那些流转在目光里的意,确实比画纸更鲜活。就像此刻他掌心的温,他眸里的光,都是画不出来的真,比满塘的荷、案上的画,都更让人舍不得移开眼。
风穿过水榭,吹得画轴轻轻晃,像在应和。董清婉靠在他怀里,听着他的心跳,忽然明白——最好的画,原是藏在彼此眼底的景;最真的情,从来都比笔墨更动人。
雅集论艺·美映荷塘
入秋的留园少了夏荷的泼洒,却多了桂香的缠绵。朱婉清踩着满地金桂走进水榭时,环佩叮咚,像揉碎了的月光。她今日穿件月白杭绸褙子,领口绣着缠枝莲,乌发松松挽成个髻,只簪支碧玉簪,衬得那张江南女子特有的鹅蛋脸愈发清丽——二十三岁的年纪,正是风华最盛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名声早传遍苏杭,与另外三位闺秀并称“江南四美”,却独独她最得“清逸”二字。
“清婉妹妹这水榭,倒比我那琴房更得雅趣。”朱婉清的目光扫过墙上的《藏锋集》,指尖在《并蒂图》的荷瓣上虚点,“才月余不见,笔锋里的情又深了几分,倒像这桂香,藏不住的。”
董清婉正煮着新茶,紫砂壶里的水汽氤氲了她的眉眼:“婉清姐姐又取笑我。论画艺,我这点功夫,在姐姐面前不过是初学。”
“这话就虚了。”鬼子六从书架后转出来,手里拿着卷《兰亭序》,目光落在朱婉清身上时,带着几分熟稔的欣赏,“婉清姑娘的《寒江独钓图》去年在拙政园展出,笔墨老辣,哪里是寻常闺秀可比?只是清婉的画里多了点‘活气’,像刚从塘里捞出来的菱角,带着水汽的鲜。”
朱婉清掩唇轻笑,眼尾的细纹都透着灵气:“六爷这话说的,倒像在品菜。我那画是练出来的‘巧’,清婉妹妹的才是骨子里的‘真’,比不得的。”她接过董清婉递来的茶盏,指尖碰着杯沿的热,“前几日在怡红院听琴,那琴师弹《平沙落雁》,指法是精,却少了点雁群掠水的野趣,倒不如清婉妹妹画里的夜鹭,翅尖带的那点风,都透着自在。”
董清婉的脸微红,低头搅着茶沫:“姐姐的琴才是一绝。去年中秋听你弹《广寒游》,那琴声里的月,比天上的还亮。”
“哦?”鬼子六挑眉,“我倒没听过婉清姑娘抚琴,改日倒要讨个耳福。”
“六爷想听,随时奉陪。”朱婉清转动着茶盏,目光落在《新芽图》上,忽然道,“只是琴棋书画再好,终究是外物。就像这画,能描出荷塘月色,却描不出心上人眼里的光;能画出并蒂莲开,却画不出根须在泥里相缠的暖。”
她这话一出,水榭里静了静,只有桂香在空气里缠。董清婉望着朱婉清,忽然明白为何她能列“江南四美”之首——不仅美在皮相,更在这份通透。二十三岁的女子,见过繁花,却不恋浮名,偏能看透“艺”是“情”的影子。
“婉清姑娘这话,倒与我前日说的‘真情的人比画好’不谋而合。”鬼子六的目光掠过董清婉泛红的耳尖,落在朱婉清身上,“去年在虎丘听你弹《凤求凰》,琴音里的盼,比任何乐谱都动人,那才是最好的‘艺’。”
朱婉清的脸颊泛起浅粉,像被夕阳染过:“六爷又拿旧事取笑。那日不过是触景生情,哪有什么盼。”话虽如此,眼波却像荷塘里的水,漾开了圈温柔的纹。
茶过三巡,朱婉清取出随身携带的玉笛,凑在唇边试了个音,清越的声线穿出水榭,惊飞了檐下的雀。“来首《荷风曲》吧,配着清婉妹妹的画,倒应景。”
笛声起时,董清婉忽然拿起笔,在张素笺上勾勒起来。朱婉清吹笛的侧影落在纸上,眉峰微蹙,唇瓣轻抿,玉笛抵着的下颌线像用墨线勾过的;鬼子六靠在栏边听着,指尖轻叩着柱,月白长衫的摆被风掀起,露出的脚踝骨像块莹白的玉;而自己煮茶的手,正悬在壶柄上,水汽模糊了半张脸。
笛声落时,画已初见雏形。朱婉清凑过来看,忽然笑了:“这画里的我,倒比镜里的更像我。”她指着画中自己的眼尾,“那点笑纹里的盼,连我自己都没察觉呢。”
鬼子六望着画,忽然道:“你看,这画之所以活,是因为画里的人是‘真’的——婉清的笛里有秋意,清婉的茶里有暖意,连檐角的雀,飞的都是自在的姿。”他的目光扫过两人,“再好的笔墨,也描不出此刻的光;再绝的技艺,也抵不过眼里的真。”
朱婉清望着画中的三人,忽然起身:“时辰不早了,我也该回去了。”她走到门口时,回头望了眼那幅未完成的画,“清婉妹妹,把这画留着,等到来年荷开,我们再添笔新景。”
董清婉点头时,见朱婉清的裙角扫过满地桂花,像幅流动的《踏莎行》。风里传来她渐行渐远的笑声,混着桂香,像在说:真情的人,原是比世间一切风雅都动人的景。
水榭里只剩两人时,鬼子六拿起那幅画,指尖在董清婉的眉眼上轻轻碰:“你看,她眼里的光,你笔下的暖,都是画不出来的真。”
董清婉靠在他肩上,望着画里三人的影子,忽然觉得,这秋日的午后,这桂香,这笛声,这未完成的画,还有身边的人,都是藏在岁月里的糖,甜得让人心头发颤。原来最好的雅集,从不在琴棋书画的精,而在彼此眼里藏不住的真,像根须在泥里相缠,默默的,却扎实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