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 第236章 天命以变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第236章 天命以变

    “郭指挥使。”

    郭嘉刚返回官署,裴元绍便追了上来。

    “裴中郎,何事?”

    郭嘉抬眼问道。

    “郭指挥使,王上有旨,命绣衣卫寻访华佗与张仲景二人,并确保他们平安归来。”

    裴元绍传达命令。

    “明白了。”

    郭嘉点头,随后问道,“裴中郎,还有其他事吗?”

    “没了。”

    裴元绍摇头,随即告退返回禀报刘煜。

    这个时代若想推动医疗发展,绝绕不开华佗与张仲景二人。

    若能将他们引入幽州,刘煜便有信心让他们效力于己。

    到时培养足够多的医生,可派往军中担任军医。

    有了军医随行,军队中的非战斗减员将大幅减少。

    战场上常有人本是轻伤,却因未及时处理而加重至无法救治。

    若有军医,便可迅速医治轻伤,降低伤亡率。

    次日清晨,刘煜召来贾诩:“幽州与冀州的户籍改革,孤打算交给你负责。”

    贾诩身为兵部侍郎,此事本应由户部管理,但户部侍郎沮授显然不是合适人选。

    首先,沮授性格不够果断,难以承担重任。

    几经考量,刘煜最终决定让贾诩负责。

    贾诩曾在并州推行过类似政策,经验丰富。

    “属下领命。”

    贾诩拱手答道。

    “诏告天下,封兵部侍郎贾诩兼任户部尚书,全面主持幽州与冀州的户籍改革。”

    刘煜当即下令。

    贾诩的户部尚书一职仅为临时任命,专为改革两地户籍制度设立。

    刘煜这两道命令颁布后,立刻引发震动。

    第一道命令由吏部侍郎戏志才发布,名为“求贤令”

    。

    自古以来,凡受天命或复兴之君,无不依赖贤才共治天下。

    “唯才是举”

    乃此令核心,不仅为招揽海军将领,也为广纳各类急需人才。

    第二道旨意,是任命兵部侍郎贾诩兼任户部尚书。

    贾诩其人,在并州堪称震慑一方的存在。

    因改革户籍制度,多少世家子弟因此丧命。

    如今刘煜让贾诩兼任户部尚书,谁都能猜到,这项改革将在幽州与冀州推行。

    青州治所临淄城。

    “看来刘煜是决心与我们这些世家对抗到底了。”

    袁绍看着来自冀州的邸报,眉头微皱。

    转向身旁的逢纪,问:“元图,公孙瓒、曹操和陶谦那边有回音了吗?”

    自败于刘煜后,袁绍为避锋芒,南下青州,将冀州拱手让人,甚至放弃了黄河以北的平原郡。

    从冀州到青州,唯一能让大军安全渡河之处便是平原至高唐一带。

    若守住高唐,不使刘煜大军过河,则青州无忧。

    幽、并、冀三州落入刘煜手中后,青州、兖州及豫州便陷入混乱。

    大汉共十三州,刘煜独占三州。

    除去司隶与凉州,剩下的交州与益州远在巴蜀,仅余六州,分别为青州、豫州、兖州、扬州、荆州、徐州。

    这六州目前归属:袁绍据有青州,曹操占有兖州,公孙瓒联手刘备占据豫州,刘表控制荆州,陶谦割据徐州。

    扬州则由袁术与孙坚瓜分。

    按理说,孙坚应是袁术下属,但自渡江占据江东四郡后,他对袁术的命令要么阳奉阴违,要么干脆不理。

    扬州六郡,最终落入袁术手中,却只剩九江与庐江两郡。

    一般而言,无论袁绍、公孙瓒还是袁术、曹操,皆为野心勃勃之人。

    没人不想扩充疆域。

    然而现状却怪异得很,各方均在安稳发展势力,未见急切攻伐。

    原因仅有一个,刘煜居于众人之上,无人愿折损己力,让刘煜渔翁得利。

    “截至目前,唯有曹操明确回复,愿与主公结盟。”

    逢纪在一旁说道。

    袁绍的信函已分别送达曹操、公孙瓒、刘表、袁术、陶谦及孙坚等人手中。

    其目的,仅为结盟。

    在袁绍眼中,欲抗衡刘煜,非结盟不可,否则必会被逐一击破。

    尤其在他所在的青州,若刘煜南下,首当其冲的便是青州或兖州,因此曹操率先回应。

    ……

    “文若,如何看待刘煜的户籍改革与招贤令?”

    兖州治所昌邑城中,曹操问荀彧。

    “招贤令一出,天下寒门才俊必将涌向冀州。”

    荀彧看完招贤令后感叹道。

    虽出身世家,但他深知寒门之中不乏英才。

    单举刘煜麾下戏志才、郭嘉、典韦、赵云等人,哪个不是出身寒门,如今皆成威名远播的谋臣武将。

    “文若仅言招贤令,那户籍制度呢?”

    曹操含笑追问。

    “户籍制度若改,世家根基尽断。”

    荀彧笃定道。

    据他所知,刘煜正在幽、并、冀三州大力推行教育普及,设立稷下学宫。

    每郡每县至少一座,甚至可能更多。

    不出十余年,待世家失去知识垄断,户籍制度变革完成,世家根基便不复存在。

    “操甚好奇,文若如何看待挖世家根基的刘煜?”

    曹操凝视荀彧,饶有兴趣地问。

    “刘煜登基称帝,可保大汉延续数百载。”

    荀彧严肃答道。

    “看来文若对刘煜颇为认同。”

    曹操略作点头,接着说道,“可惜文若与刘煜并非一路人。

    刘煜意欲动摇世家根基,而文若身为荀氏之人,无法割舍。”

    当下天下,颍川荀氏无疑是顶尖世家之一。

    “故而我选择侍奉曹公。”

    荀彧微施一礼,言辞坚定。

    当时曹操尚未如后世般声名远播,难以吸引贤才。

    荀彧经多次拜访荀氏,方被邀请为谋士。

    换言之,曹操如今已获颍川荀氏支持。

    荀氏安排荀彧出仕辅佐曹操。

    内心深处,荀彧更倾向刘煜,若非身份所限,他愿追随刘煜左右。

    无奈如曹操所言,世家身份深植于荀彧血脉,无法摆脱。

    荀氏给予他诸多便利,他难以违背。

    荀彧离去后,曹操眼神微冷。

    他深知荀彧并非真心归附。

    “延续汉室数百年?”

    曹操遥望北方,轻蔑一笑。

    他曾言:“吾平生志向,乃汉征西将军。”

    然而,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不顾汉帝哀求,勒杀怀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人。

    如此行径,何以谓忠?

    董贵人身怀皇嗣,此等事若传开,岂非动摇汉室根基?

    而就在发表《述志令》三年后,曹操进爵为魏公。

    汉承秦制,无公爵之说,上一位封公者正是篡汉的王莽。

    曹 迫汉帝刘协封其为魏公。

    魏公之名源于“代汉者,当涂高”

    的谶语。

    至于曹操为何未篡汉自立,非不愿也,实不敢耳。

    篡汉之举,在汉朝以前,唯王莽一人。

    其结局,终为光武帝刘秀所败。

    巧合的是,曹操时期亦有刘备崛起,他忧虑天命归汉。

    故曹操对刘备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然,此时曹操虽未必有篡汉之心,但对其汉室忠诚亦不可过分期待。

    “大哥,那司马老儿一直避而不见,我去砸了他的大门,看他还能躲到哪里!”

    张飞跟在刘备身后,怒气冲冲地说。

    颍川舞阳城外,刘备带着关羽、张飞来访颍川书院。

    书院院长司马徽,号水镜先生,拒而不见。

    这是刘备第四次来访,仍未得见。

    “翼德,休得无礼。”

    刘备皱眉训斥。

    “大哥息怒,我们不如就此离去。

    已经来了四次,事不过三,司马徽想必不会见我们。”

    关羽劝道。

    若司马徽有意相见,前两次便该出面。

    司马徽闭门不见刘备已有四次,显而易见他对刘备并无接待之意。

    然而,刘备决心已定,绝不放弃。

    “云长无需多言,我定要拜见司马先生。”

    他语气坚决地说道。

    刘备手下虽有孙乾、简雍二人辅佐,但其才智尚不及自己。

    他迫切需要一位真正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

    正在这时,屋内传来声音:“刘郡守,请回吧,老夫不会见你。”

    刘备正欲追问,又听见司马徽问:“刘太守平生志向为何?”

    “吾志在于匡扶汉室。”

    刘备昂然答道。

    司马徽随即问:“既然如此,何不去长安?”

    “长安被董卓占据,无奈之下我无精兵良将,亦无良谋之士相助。”

    刘备叹道。

    “可曾闻燕王之事?”

    “自然知晓。

    但吾志不同燕王,燕王虽据三州之地,却早已众叛亲离。”

    刘备反驳,“得民心者得天下,燕王失民心,此非吾所愿效仿。”

    司马徽再问:“何谓民心?”

    刘备沉思片刻后答道:“世家为民,豪强为民,黎庶亦为民。”

    屋内传出一声叹息:“刘太守,请回吧。”

    无论刘备如何恳求,再无回应。

    刘备望着紧闭的门扉,陷入沉思。

    “大哥……”

    关羽和张飞不明所以,只是默默注视着刘备。

    “罢了,我们走吧。”

    刘备缓缓摇头,转身离去,神情略显失落。

    ……

    “刘玄德的回答你们已听清,如何抉择,自行定夺。”

    刘备不知,司马徽归庐后,对两青年言道:\"群,拜别师长。

    \"

    陈群起而拜辞,非他人,乃颍川陈氏俊才陈群也。

    \"元直何故留步?\"陈群去后,司马徽问徐庶。

    徐庶摇头答曰:\"不赞同刘府君之见。

    \"

    \"哦?\"司马徽凝视徐庶,问:\"欲往何处?\"

    \"欲赴北方。

    \"徐庶目光投向北方,眼中满是期待。

    \"刘玄德称燕王为家败骨,元直以为如何?\"

    司马徽注视徐庶,问道。

    \"大汉唯燕王而已。

    \"徐庶语带傲然。

    他对刘玄德之见毫不在意。

    \"昔日十八路诸侯伐董,今有董、袁、公孙、刘四家六十万大军攻幽,纵使袁绍、曹操结盟又有何用。

    \"司马徽摇头。

    继而对徐庶言:\"天命已变,将来非世族之天下,元直此行,可尽力施展。

    \"

    \"元直晓矣。

    \"徐庶认真应答。

    待徐庶离去,司马徽仍望天自语:\"昔日王莽篡汉,光武帝刘秀出;今世家作乱,刘氏复有燕王刘煜,难道汉室气数未尽?天意如此,奈何……\"

    司马徽对诸方诸侯洞察深远,正如他问刘备何为民时?

    刘备答曰:世族为民,豪强为民,黎庶亦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