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 第252章 唯一的机会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第252章 唯一的机会

    而这一幕,却未被察觉到李儒嘴角泛起的一抹冷笑,转瞬即逝。

    ---

    蒲津关内,徐荣向刘煜行礼:“末将徐荣,参见王上。”

    “免礼。”

    刘煜抬手示意,温言道,“起来说话。”

    徐荣站定,恭敬侍立于刘煜身旁。

    “近来,董卓军有何动向?”

    刘煜询问。

    作为蒲津关主将,徐荣不仅守关,还肩负侦查长安局势之责。

    “禀王上,数日前,董卓派遣两万骑兵往华阴方向进发。”

    徐荣答道。

    “华阴?”

    刘煜沉吟,目光扫过地图,疑虑顿生,“董卓调兵华阴,意欲何为?”

    徐荣摇头:“末将不知。”

    董卓此举令刘煜困惑不已。

    若他要攻潼关,派兵华阴尚可理解;但如今他取道蒲津关,理应重点加强万年防线,尤须严防临晋才对。

    一旦临晋稳固,攻取关中并非难事。

    然而,华阴……

    “罢了,不必多想。”

    刘煜摇首,继而下令,“明日起兵,直取长安!”

    蒲津关至长安不过两百六十里,行军迅速即可抵达。

    “于禁!”

    刘煜唤道。

    “末将在。”

    于禁出列。

    “云梯可准备妥当?”

    刘煜问于禁:\"准备妥当了吗?\"

    于禁答道:\"已万事俱备。

    \"

    此次攻打长安,为了确保一举攻破城池,刘煜带来了八架攻城云梯。

    大军休整一日后,次日从蒲津关出发,渡过黄河。

    此时黄河水流平缓,搭建一座简易浮桥便足以顺利通过。

    \"禁卫军,随孤直取长安!\"刘煜高声下令。

    随后,他亲率八千禁卫军,在典韦陪同下,直奔长安而去。

    至于沿途的临晋、万年县等地,刘煜毫不在意。

    只要长安攻下,这些城池自然不战而降。

    这支禁卫军,若置于洪荒世界,可称作天河天马。

    即便无法施展法力,其速度也远超凡间良驹。

    普通马匹时 三十公里,冲刺时可达六十公里,但只能维持短暂时间。

    唯有冲锋时才能达到极限速度。

    昔日吕布的赤兔马,最高速度可达百公里;而刘煜旧部武卫军的黑马,平均时速百公里,冲锋时能达到一百五十公里。

    然而此刻禁卫军的天马,普通速度已达二百公里每小时,冲锋时更高达三百公里。

    这意味着平均时速五十五米每秒,冲锋时每秒八十点三米。

    蒲津关至长安城不过二百六十里,约一百三十公里。

    仅半小时余,刘煜便率八千禁卫军抵达长安城下。

    至于三万羽林卫与两万御林军,则由于禁指挥,按计划驻扎于临晋与长安之间的要地。

    \"刚才你看见那些白马骑兵冲过去了?\"临晋城头,董旻惊讶地指向消失的大军,询问身旁副将。

    \"回将军,属下亲眼目睹。

    \"副将点头答道。

    \"这么说,我果然没有看错?\" 董旻再次确认。

    \"是的,将军。

    \" 副将点头回应。

    \"这简直难以置信,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有如此迅捷的骑兵?\" 董旻说完,心中难以接受。

    在他眼里,西凉铁骑已是天下精锐,无可匹敌。

    然而,当西凉铁骑冲锋时,时速不过六十公里,而对方的骑兵速度竟是其数倍,这让他无法理解。

    \"将军,出大事了!\" 突然,一名副将急匆匆跑来报告:\"将军,敌军五万大军已切断了临晋城的退路。

    \"

    \"临晋城的退路被切断?你在胡说什么?\" 董旻盯着副将,语气中带着质疑。

    他从未听闻有这样的事,在一座城池未失守的情况下,敌方居然能切断己方主力部队的退路。

    \"你得多学点兵法,否则根本不知道如何描述这种情形。

    没文化,真的很可怕。

    \" 董旻轻蔑地瞥了副将一眼。

    \"是,将军,末将明白了。

    \" 副将听后,惭愧地低下头。

    随后,他目光中流露出对董旻的钦佩。

    \"果然,我们被切断后路了。

    \" 董旻突然警觉起来。

    \"将军,您不是刚说……\" 副将一脸不解。

    \"你忘了吗?刚才那些白色的骑兵。

    \" 董旻声音沉重。

    一般来说,孤军深入确实容易被断粮,最终陷入包围。

    但以刚才那些骑兵的速度,谁能围得住他们?

    这样一来,如果敌军攻至长安城下,就意味着他们的粮道真的被切断了。

    \"城内还剩多少粮草?\" 董旻面色严肃地问道。

    \"回禀将军,城内尚存三天的粮草。

    \" 副将毫不犹豫地答道。

    \"三天的粮草,不够。

    我们必须增援长安。

    \" 董旻神色凝重地说。

    此前并未料到刘煜会如此大胆深入,因此也没储备足够的粮草。

    意外的结果终究显现。

    “将军,归途已被刘煜的五万大军封锁。”

    副将忧心忡忡地说。

    “强攻!”

    董旻深吸一口气,语气沉稳地下令。

    长安那边局势不明,只能回援。

    若长安失守,我在此固守临晋又有何意义?

    于是,刘煜的大军与董卓的大军角色互换,刘煜原本负责攻城,如今成了防守,而董卓则反客为主发起进攻。

    “传令全军,准备迎战。”

    临晋城外,长安方向,于禁率五万大军严阵以待。

    于禁得知消息,董旻已率两万大军回援长安,此处是必经之路。

    半个时辰后,董旻望见严阵以待的羽林卫与御林军。

    “全军随我冲锋!”

    董旻一声令下,大军开始冲击。

    于禁命羽林卫坚守阵地,两翼御林军骑兵从侧面包抄董旻的两万步兵。

    董旻急于破敌,未多思索便调整队形为锥形阵,意在迅速突破防线。

    于禁同样信任羽林卫的防御力,正面硬接董旻的攻势。

    而两翼的御林军骑兵,则从侧翼突袭董旻的部队。

    两军交锋瞬间,董旻的军队因敌不过御林军的强悍防御,伤亡惨重。

    刘煜的部队中,战斗力也有高低之分,禁卫军最强,其次是御林军与羽林卫,再往后是武卫军,而凤卫则不在排名内。

    由此可见御林军骑兵的强势,骑兵本就克制步兵,董旻大军迅速溃败。

    “杀!”

    战场上董旻怒吼。

    此战成败,在董旻决定撤出城池时便已注定。

    “投降者免死!”

    一战大胜,于禁命令士兵高呼。

    战后统计,御林军伤亡三百余人,羽林卫伤亡两千余人。

    董旻所部两万精兵,损失过半,五千余人伤亡,另有万余人被俘。

    “将这些俘虏押往临晋城,交由徐荣处置。”

    于禁下令。

    按照既定计划,待董旻撤离后,徐荣将率军渡河进驻临晋城。

    留下一千七百名将士看守俘虏,其余四万六千大军随于禁继续推进。

    一路势如破竹,大小城池尽数收服。

    直至遭遇胡轸。

    此人为董卓旗下猛将,因一战之功获封前将军。

    ……

    “启禀陛下,敌军已抵城下!”

    宦官急报。

    “何事喧哗?”

    董卓从卧榻起身,语气不悦。

    他随手拉起身旁的董贵人。

    这位董贵人原是汉帝刘协的妃嫔。

    董卓膝下无子,对此次怀孕格外重视,心中甚至认定腹中必是己出。

    即便非亲生,朝中大臣也不会多疑。

    自登基以来,董卓渐渐疏远李儒与牛辅,皆因其为婿,恐日后影响继承权。

    牛辅已被派往潼关驻守,而李儒虽留长安,却难见董卓一面,更勿论任官。

    如今因刘煜大军压境,董卓不得不重新起用李儒。

    “陛下,燕王刘煜的大军已逼近城下。”

    宦官跪地禀报,神色惶恐。

    董卓一愣,随即满脸震惊:“怎么可能?刘煜的大军昨日还在蒲津。”

    他恶狠狠地盯着宦官,“你敢 于我?”

    话音未落,刀光闪过,宦官人头落地。

    蒲津至长安两百余里,即便刘煜大军全速行军,也绝不可能如此迅速抵达。

    更何况,沿途还有诸多关隘。

    “陛下!”

    樊稠与段煨闯入宫内,气喘吁吁,“刘煜大军已在城外扎营。”

    董卓难以置信,“确定无疑?”

    二人点头,“千真万确。

    我们亲自见过。”

    “立刻传令李儒、牛辅等人,火速回援长安!”

    董卓下令。

    “刘煜此番带了多少兵马?”

    待命令下达,董卓才想起询问敌军人数。

    “约万余人。”

    樊稠答道。

    城上了望可见,刘煜的兵力虽不少,但也算不上强盛。

    “不过万人……”

    董卓松了口气。

    长安城固若金汤,哪怕面对十万大军亦可坚守,区区万余人不足为惧。

    鼓声震天,自城门处传来。

    樊稠闻声即道:“怕是刘煜大军来攻了。”

    董卓冷眼瞧向樊稠与段煨,沉声问:“有何破敌之策?”

    刘煜虽强,长安城池坚固,非轻易可破。

    董卓心中思虑的,反而是如何令刘煜退兵。

    樊稠与段煨对视无言,董卓怒斥:“废物!”

    随即命人召李儒商议。

    李儒得讯后,即刻从长安发回消息:刘煜大军已至城下。

    牛辅不解:“孤军深入乃兵家大忌,刘煜怎会冒此风险?”

    李儒答:“二百里路程,一个时辰便达,此速非常人所能及。”

    “速度再快又如何?刘煜的粮道已在我们手中,此战他必败无疑。”

    牛辅目光沉稳地望着李儒说道,“你我先前的计划,看来得重新考量。”

    李儒并未回应,而是反问:“你还记得刘煜是如何攻破虎牢关的吗?”

    “自然记得。”

    牛辅点头答道。

    “那时,他单骑闯关,天下皆知……”

    刘煜的名字由此开始广为人知。

    “不错。”

    李儒点头道,“昔 能单骑破虎牢,今日又怎不能单骑破长安?”

    “单骑破长安?李文优,莫不是在戏言?”

    牛辅盯着李儒,惊讶地问。

    “你当我是玩笑也无妨。”

    李儒起身,语气平静却坚定,“我现在便去投靠刘煜,这是我唯一的机会。”

    说罢,他转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