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 第255章 渡海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第255章 渡海

    \"麴义,回来!你不是他的对手,看我的!\" 文丑跃跃欲试,骑马加入战局。

    \"文丑,别来添乱。

    \" 麴义皱眉说道。

    虽然如此,看到文丑上前助阵,麴义却不想与他联手击败对手,这对他而言是一种侮辱。

    \"来得好!\" 文丑挥刀砍去,对方仅凭一横档便轻松挡住,随即回枪刺向文丑。

    文丑侧身闪过枪尖,顺势一刀劈出。

    对方镇定自若,避开攻击后立即反击。

    \"此人为一流高手。

    \" 在旁边观战的张合忍不住赞叹。

    一旁的麴义脸色阴沉,心中暗想:自己的实力自己最清楚,单挑的话,三十回合内必败于文丑之手。

    东莱太史慈,名震乐浪

    转瞬间,文丑已与对方交锋过百回合,依旧未能分出胜负。

    “报上你的姓名!”

    文丑勒住战马,高声喝问。

    经过激烈的对战,文丑不得不承认对方的实力远超常人。

    “东莱太史慈便是我。”

    太史慈凝视着文丑,语气坚定。

    “东莱太史慈?”

    文丑微微皱眉,随后露出一丝笑意,“公孙度兵败逃往乐浪,若你肯归降,我定为你美言。”

    文丑对太史慈的武艺颇为欣赏,有意招揽。

    “公孙度并非我的主公。”

    太史慈神色严肃,声音低沉。

    “他不是你的主公?那你为何阻止我们追击?”

    文丑疑惑地环顾四周。

    “我只是在保护身后的村民。”

    太史慈坦然回应。

    因避难来到辽东,太史慈无意卷入刘煜与公孙度的纷争。

    他身后的士兵,实则是他避难时结识的一村庄的乡亲。

    听完太史慈的解释,张合等人终于明白了他的立场。

    “若子义愿投效吾王,我可以答应放村民回村。”

    文丑正色说道。

    文丑心中另有盘算,他深知太史慈武艺非凡,若能为王上所用,无疑是一大功劳。

    此话一出,麴义脸色稍变。

    太史慈本是他发现的良才,如今却被文丑抢先一步提及。

    这功劳似乎要被文丑独占了。

    然而,此刻他尚有许多顾虑,难以多言。

    “这……”

    太史慈听后,略作迟疑。

    回头瞥了一眼身后数十名部下,心中已然决断,转向文丑说道:“多谢将军,我愿效力。”

    文 即刻放声大笑。

    ……

    两日后,张合、文丑与麴义统率大军回至辽隧城,另携三万多名公孙度联军俘虏,加上太史慈,此行收获堪称丰硕。

    张辽对太史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王上欲成大业,麾下猛将越多越佳,这样才能更快平定天下。

    不过,具体如何任用太史慈,还需王上亲自定夺,张辽也无法作出承诺。

    “子义,暂留帐前听用,若有功绩,待大军归来,我自会为汝向王上请功。”

    张辽目光坚定地对太史慈说道。

    眼下,总不能仅为一人特地上奏王上。

    “多谢主帅厚爱。”

    太史慈闻言,拱手致谢。

    随后,张辽布置了新的作战任务。

    “儁乂,此次大战我军伤亡几何?”

    张辽注视着张合,严肃问道。

    “回禀主帅,辽隧一役,我军伤亡达八千余人,多集中于正面战场……”

    张合神色凝重地汇报。

    连番恶战之下,幽州突骑损失惨重。

    除去吕布部外,单张辽所率七万幽州突骑,至今已死伤过万 ,尚有五万两千余人可战。

    尽管伤亡重大,但战绩亦相当辉煌:白狼山一役,十二万鲜卑骑兵被焚死近十万,俘虏一万五千人;辽隧城外,公孙度联军五万余人,俘虏三万六千人。

    “主帅,辽隧城内五万人,我军粮草供应渐显不足。”

    赵浮及时汇报。

    ……

    张辽听罢,略作沉思,随即点头说道:“程涣,本帅拨你两千轻骑,押送俘虏返回燕京。”

    “属下领命!”

    程涣领命而去。

    两千精锐足以应对押送任务,剩下的兵力将继续随张辽攻取辽东郡与乐浪郡。

    尽管公孙度等部已退至涢水以南,但辽东郡尚未完全落入我手。

    辽东城池不多,张辽率主力向乐浪郡推进时,分兵先后夺取新昌、安市、沓氏、平郭、西安平等地,最后驻军番汗城。

    沓氏即今旅顺一带,西安平则是丹东。

    番汗城对应后世半岛上的安州。

    各城守备不同,有的千人,有的五百,因此番汗城此时仅有四万五千兵马。

    “诸位对攻打乐浪郡有何高见?”

    张辽环视众人,包括文丑、麴义、张合及太史慈。

    “主帅放心,区区乐浪郡,末将只需三千人即可攻下!”

    文丑自信满满地说道。

    公孙度已被击溃,乐浪虽有十八座城池,但规模较小,易攻难守。

    加之公孙度如今无可用之兵,也无可用之将。

    张辽听后微微点头,随即下达指令:“文丑听令,率五千将士直取乐都。”

    “得令!”

    “张合!”

    “末将在!”

    “命你统五千人马,攻打遂城、占蝉等地。”

    “麴义!”

    “末将在!”

    “由你率五千人马,攻取驷望、镂方……”

    “七日之内,大军于乐浪城会师,一举击溃公孙度!”

    张辽神情肃穆,“到那时,看他还能逃到哪里去?”

    到时候,他便可向王上请示,是继续攻打百济、三韩等地,还是率军撤回。

    “诺。”

    张辽一声令下,大军即刻分为四路。

    文丑、麴义、张合各领一路,中间一路由张辽亲自统领。

    太史慈则随营听候调遣。

    在未得王上指令前,张辽绝不会让太史慈单独领军,这不符合规矩。

    “父亲,请振作!”

    乐浪城内,公孙康焦急地对父亲公孙度说道。

    自战败逃至乐浪后,公孙度便一蹶不振,卧病在床。

    “父亲将不久于人世,康儿,辽东就托付给你了。”

    公孙度虚弱地对公孙康说道。

    正值壮年的公孙度本有雄心壮志,想趁天下大乱之际,割据辽东自立为辽东王。

    然而,还未完全掌控辽东,就被燕王刘煜盯上。

    交战以来,连连失利。

    好不容易联合鲜卑、扶余、、百济等国,野心膨胀让他一度以为能反败为胜,甚至攻占幽州。

    谁知,鲜卑十二万大军竟被张辽一把火烧尽。

    紧接着,扶余国也被吕布一举击溃。

    如今,自身难保,他又战败了。

    辽隧一战,公孙度输得窝囊,十万大军就此覆没。

    最后,跟随他逃到乐浪的士兵仅剩不到五千人。

    这五千人中,大部分是百济和三韩的士兵。

    真正属于辽东公孙度的嫡系部队不过千余人。

    百济和三韩(马韩、辰韩、弁韩)的国君次日便召回了各自军队。

    若非百济和三韩等国同样损失惨重,他们恐怕早已对公孙度发起报复。

    即便如此,这些国家仍在商讨如何度过这场危机。

    毕竟,他们曾跟随公孙度一起攻打大汉。

    “父亲……”

    公孙度话音刚落,便阖目离世。

    公孙康望着病逝的父亲,满心茫然。

    辽东这片土地,因公孙度而成为公孙家的根基,如今父亲骤然辞世,他深知自己难以掌控大局。

    “如何是好?”

    公孙康心中一片混乱。

    然而事已至此,父亲的丧礼必须隆重办理,虽不及在辽东时的盛况,但规模仍需体面。

    “少主,请节哀顺变。”

    柳毅随行在侧,轻声劝慰。

    公孙度身边仅剩柳毅及麾下千余精兵,再无其他助力。

    “吾懂。”

    公孙康点头应允。

    目光转向柳毅,问道:“燕王军势汹涌,不知有何退敌之法?”

    柳毅正色答道:“依我之见,唯有一途——即刻撤离乐浪郡。”

    公孙康闻言一怔,随即苦笑:“离开乐浪郡?前往何处?莫非要去投靠百济、马韩、辰韩或弁韩这些小国?”

    自嘲般摇头后,公孙康忆起往事。

    当初这些国家出兵相助,不仅因父亲许诺,更因公孙度在辽东时对其多有欺凌。

    若非如此,他们怎会如此痛快响应?

    如今,这些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即便愿意接纳,得知消息后极有可能将他们捆绑献给燕王以求赦免。

    “绝非此路。”

    柳毅果断否定。

    凝视公孙康,他郑重其问:“少主可知委奴国?”

    “委奴?”

    公孙康疑惑。

    柳毅娓娓道来:“昔日光武帝亲授金印,赐名委奴国……”

    听罢解释,公孙康有所领悟。

    “属下得知,倭国内部诸国林立,一座岛上便有百余国家。

    少主可借此机会入主倭国,只需掌控此地,将来必有人能取代燕王刘煜。”

    柳毅对公孙康说道。

    “好,就依此计行事。”

    公孙康听完并未多虑。

    他知道,燕王大军已在番汗城内,随时准备攻打乐浪郡。

    若再拖延,便错失良机。

    “柳毅,即刻召集兵马,我们即刻撤离乐浪城。”

    公孙康命令道。

    “是,少主。”

    柳毅领命后迅速离去。

    不到一个时辰,便集结了一千多名将士。

    公孙康一番鼓舞人心的话语,使得大多数士兵愿意随他前往倭国。

    赴倭若无可靠班底,即便到达也难以立足。

    所幸,最终有九百名士兵愿随公孙康离开乐浪前往倭国。

    “启程!”

    公孙康不敢耽搁,立即率军出发,昼夜兼程。

    途中经过马韩、辰韩、弁韩等数十国,虽历经波折但终平安抵达海边。

    “只需渡海,便是倭国。”

    公孙康望着无垠大海,心中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