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 第261章 遏制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第261章 遏制

    “启禀王上,此图所示正是连弩……”

    欧兴急忙上前为刘煜解说。

    根据图纸设计,此连弩制成后可连续发射十箭,威力惊人,每一箭的 力堪比两石弓。

    “此话当真?”

    刘煜听闻,双目一亮,转向欧兴询问。

    两石弓已属难得,其威力足敌精锐长弓手,而黄忠所用不过五石弓。

    若全军装备这种连弩,在交战前以十箭齐射,必能使敌方溃败。

    随后大军压上,胜券便在握。

    尤其对付缺乏防护的敌军时,效果更佳,或许一轮齐射即可令敌方抱头鼠窜。

    “确实如此。”

    欧兴点头回应,“这几日我已命人制成一把连弩,并亲自验证其性能。”

    他之所以迟至今日才汇报,正是为了测试连弩的实际效果。

    “此连弩出自谁手?”

    刘煜追问,目光直视欧兴。

    “禀告陛下,此连弩由工部工匠马钧所制。”

    欧兴并未将功绩揽于己身,他深知隐瞒 无益,陛下只需派遣绣衣卫调查,即可查明原委。

    “马钧……”

    刘煜轻声念叨,稍作思索后继续问道:“那么这张图纸呢?难道也是出自马钧之手?”

    他对马钧早有耳闻,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发明家,技艺超群。

    “陛下明鉴,此图纸乃工部另一名工匠蒲元所绘,是一种锻刀工艺……”

    “臣试用了三日,发现此法不仅能锻造刀具,还可用于打造其他兵器乃至铠甲。

    即便是陛下方才提到的步人甲,也能以此法锻造。”

    长久以来,步人甲未能成功打造,主要因为锻造工艺过于简陋,无法满足刘煜对甲片的要求。

    没有合格的甲片,步人甲的制作便无从谈起。

    “此法是否可行?”

    刘煜注视着欧兴,问道。

    “回禀陛下,确实可行。”

    欧兴坚定点头。

    “那二人如今在何处?”

    “启奏陛下,他们正在宫外候命。”

    欧兴低头回禀。

    “宣二人入内。”

    刘煜听后,吩咐道。

    “诺。”

    ……

    此刻,宫门外的马钧与蒲元心中忐忑不安。

    他们虽是工匠,贡献了连弩与锻造法,却不知能否获得重用。

    侍郎让他们在此等待,他们便静候于此。

    “汝二人可是马钧、蒲元?”

    典韦打量着二人,发问。

    “回将军,正是我们。”

    二人急忙回应。

    “陛下召汝二人觐见,随我来。”

    典韦点头后转身入内。

    “诺。”

    马钧与蒲元紧随其后,低着头快步前行,不敢东张西望。

    “启禀陛下,人已带到。”

    二人不知走了多久,直到听见前方将军的话才回过神来。

    “小民叩见陛下。”

    马钧、蒲元立刻跪拜行礼。

    “平身。”

    刘煜轻轻摆手说道:“汝二人可是马钧和蒲元?”

    “启禀陛下,确是小人。”

    二人点头作答。

    “汝等所献之连弩与锻造法,孤甚为满意。”

    刘煜微微颔首:“传令,马钧因发明连弩有功,晋爵为雍子。”

    马钧乃扶风雍县人士。

    “蒲元因锻造法有功,晋爵为梓潼子。”

    蒲元为益州梓潼人氏。

    凭他们二人的功劳,若不给予赏赐,其他工匠便不会用心研发。

    因此,为了激励众人,必须授予二人爵位。

    然而,该封何等爵位,刘煜还需仔细斟酌。

    若封侯爵,则略显过高,他手下的侯爵仅吕布的温侯与典韦的虎侯而已。

    若将二人封侯,恐对其他文武官员有所不公。

    而若封男爵,又显得稍低。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早在春秋时已存在。

    到了汉朝,除开国时设王爵外,后世通行的只有侯爵,分关内侯与列侯两类。

    关内侯为赐爵,有名号但无封地,通常用于嘉奖有战功的将领,享有若干户的食邑,可世代继承。

    列侯原称彻侯,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讳改称通侯,后又改为列侯。

    列侯为汉代异姓臣子的最高爵位,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等,封地称国,食邑数量不一,少则百户,多则如长平侯、冠军侯等可达万户。

    侯国设相一人,相当于县令。

    列侯自行设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家臣。

    若列侯不在朝廷任职或未娶公主,需前往封地居住,称为“就国”

    。

    列侯在京师时由主爵中尉管理,就国后则由郡太守定期巡查。

    昔日刘煜的海冥侯,便是列侯之一。

    汉朝虽设有公爵,却从未正式册封,直到王莽自称安汉公,才让公爵蒙羞。

    王莽篡汉无需赘述,此后谁若称公,便如同谋逆。

    即便董卓残暴,也未曾称公。

    后来曹操虽称魏公,不久又称王,或许未及篡汉便已去世。

    最终,登基称帝的是曹丕。

    对于自己的属下,刘煜打算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不过,王爵绝不可能,非刘氏家族成员不得封王,这一点他深以为然。

    刘煜最终决定,不再设立类似封国的制度,而是完全仿照明朝的爵位体系。

    受封者虽享有尊贵地位,但不会有封国或封地。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授予马钧和蒲元子爵之位,认为这个等级对他们而言恰如其分。

    “臣马钧(蒲元)叩谢王上恩典!”

    两人激动地跪拜。

    身为工匠,能获此殊荣已令他们十分满足。

    刘煜鼓励道:“望你们继续努力,切莫辜负孤的期望。”

    马钧和蒲元异口同声:“臣定当竭力。”

    ……

    目送两人离去,刘煜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待二人正式成为子爵后,众人必然意识到他有意恢复古代爵位体系。

    封爵之际,自然也会安排新府邸,尽管目前仍在建设中。

    刘煜计划,在神城建成后,划出特定区域,按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建造府邸,供日后赏赐使用。

    同时,将这些贵族集中安置,也能避免他们扰民。

    关于成本问题,既然取消了封国、封地等特权,仅修建府邸所需费用微乎其微,实属合理。

    若对此斤斤计较,恐怕无人愿意追随。

    不出所料,消息传出后,人们很快明白了刘煜的意图。

    未受封者对马钧和蒲元获得子爵头衔并无怨言,认为自己尚未达到封爵标准。

    一旦刘煜登基称帝,他们至少有望成为伯爵。

    当然,若刘煜直接授予马钧和蒲元伯爵身份,则情况完全不同。

    然而,他深知凡事皆需把握尺度,正如千金买马骨的道理。

    随着这一消息传开,刘煜手下的文武官员也开始私下商议,谋划何时 刘煜登基称帝。

    在众人之中,最迫切的是许攸、荀谌和辛评。

    由于他们在刘煜麾下地位不高,功绩也微不足道,自然渴望借助某种契机,为自己争取一些功劳。

    “许御史,依您之见,我们何时再次向王上进言登基称帝之事?”

    荀谌注视着许攸,提出疑问。

    “上次你们动作太过匆忙,事先并未与我商议,以至于如今我也不清楚王上真实的想法。”

    许攸轻皱眉头说道,“接下来的进言必须谨慎行事,至少要摸清王上的意图后,才能有所行动,否则只会徒增过错,难以成事。”

    至于之功,这取决于王上是否打算继续推进,以及推进的时间点。

    若此刻王上仍在犹豫观望,臣子一味催促反而不利。

    “许御史,我们也经过深思熟虑——董卓已除,汉帝刘协已亡,天下除王上外,还有谁能称帝?”

    荀谌解释道,实际上他们也希望借此建功立业。

    况且,王上已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此刻不称帝,更待何时?

    “莫急,等月底觐见王上汇报时,先探听清楚再做定夺。”

    许攸叮嘱荀谌与辛评。

    “那就拜托许御史了。”

    两人点头回应。

    ……

    与此同时,刘煜着手治理政务之际,徐晃已率五万玄武军抵达玄菟郡。

    于禁则带领御林军接管了上谷郡的防务。

    或许因张辽在白狼山的大火让鲜卑人心生畏惧,如今鲜卑人异常安分,甚至不敢靠近汉朝边境放牧,更别提南下劫掠。

    很快,刘煜发布的“招募流民令”

    传遍各地。

    虽然他治下的区域相对安定,但黄河以南的其他诸侯表面上维持和睦,背地里却常有摩擦。

    一旦战乱发生,流民数量激增,诸侯各自为政,对流民的安置显得力不从心。

    毕竟,每增加一名流民,便意味着多消耗一份粮食。

    诸侯的存粮还需供给军队,因此流民的境遇可想而知,饿殍遍野。

    刘煜颁布“募民令”

    后,各地流民纷纷北上,涌入幽、并、冀三州。

    对此,刘煜早有部署,流民进入冀州后由户部接管,最终送往幽州。

    冀州人口稠密且开发充分,安置流民于此意义不大。

    相比之下,将他们分散至幽州东部和并州北部更为合适,既能促进边疆开发,又能缓解压力。

    因冀州可提供稳定粮食供给,流民普遍服从安排。

    刘煜的减税政策进一步激发了生育热情。

    庶民不再担忧温饱问题,加之永业田保障,生计无忧。

    适度增产成为可能,多子家庭还可享受更多赋税优惠。

    生七子女者可免赋税,鼓励效应显着。

    为避免家族势力复萌,朝廷规定成婚后需分家。

    此举将大族拆分为若干小家庭,有效遏制了豪强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