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 第270章 九品中正制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第270章 九品中正制

    待青鸾离开后,刘煜站起,对众女说了句便在她们的恭送下来到养心殿。

    “坐下。”

    刘煜入殿后随意对戏志才说。

    “臣,参见王上。”

    戏志才见状立刻行礼。

    “我们早年相交,私下不必拘礼。”

    刘煜扶起戏志才温和说道。

    “王上,礼仪不可废。”

    戏志才摇头认真回应。

    “你啊…”

    刘煜无奈地摇摇头。

    自从上次刘煜让欧兴按阿房宫、未央宫规格建宫城后,消息迅速传开。

    这是刘煜首次公开表明意图。

    自此,礼部侍郎田丰越发严格规范礼制事务。

    最倒霉的是许攸,因小事触犯礼法被田丰拿来作例子惩戒。

    其实也没啥。

    有一次上朝时,许攸的帽子歪了,被田丰当众指责。

    从此,人人都怕被田丰抓住小辫子,当作反面教材。

    每当田丰发现问题,就会说一句:“你想成为第二个许攸吗?”

    这让戏志才也开始注意言行举止。

    “随你便。”

    刘煜轻轻摇头,对戏志才说道,“说吧,这次求见所为何事?”

    通常情况下,若非紧要之事,戏志才不会前来打扰刘煜。

    “启禀王上,臣发现几位贤才,特来引荐。”

    戏志才恭敬地说道。

    “哦?何人?”

    刘煜好奇地问。

    听到这个名字,刘煜立刻明白他是谁。

    《三国志》中提到的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都是诸葛亮的好友,后世称为诸葛四友。

    这四人各有才华,不过崔州平出身名门望族,不大可能投奔刘煜。

    而徐庶、孟建、石韬则来自寒门,他们希望借此机会出人头地。

    至于王上打击世家,与他无关。

    他既非世家,也不是豪强。

    未来的事等王上称帝封赏时再说吧。

    “王上,这是他们三人治理地方的施政方案。”

    戏志才说着,将三个本子递到刘煜面前。

    吏部每三个月会考核地方官员的施政成效,借助监察院和绣衣卫的情报,地方官员的能力无法隐瞒。

    绣衣卫和监察院的记录只是辅助,吏部自有专人负责核查。

    “确实详尽。”

    刘煜翻阅后说道。

    三人加入麾下后并未直接自荐,而是从县城起步,凭借才能迅速脱颖而出,这才有了今天的推荐。

    这样的人才留在县城实属大材小用。

    “志才,你打算如何安排他们?”

    刘煜放下本子,目光转向戏志才。

    “全凭王上定夺。”

    戏志才拱手道。

    既然是他举荐的人才,具体职位由谁担任,他不便干涉。

    刘煜点点头,“公则常提到户部人手不足,那就拟任孟建调任户部,任户部郎中。”

    “拟升孟建为户部郎中,调入户部。”

    “拟升徐庶为兵部郎中,调入兵部。”

    “拟升石韬为刑部郎中,调入刑部。”

    经过一番考量,刘煜确定了三人的去向。

    “臣领命。”

    “若无其他事,臣告退。”

    戏志才躬身答道。

    “去吧。”

    刘煜挥挥手,戏志才退下。

    “传令,让郭嘉来见朕。”

    片刻后,郭嘉来到刘煜面前。

    “臣郭嘉,参见王上。”

    行礼毕,郭嘉站起身。

    “免礼。”

    刘煜示意他平身,随即问道:“黄河以南的诸侯近况如何?”

    如今绣衣卫已遍布天下。

    此事于绣衣卫而言,轻而易举。

    “主公,黄河以南,诸路诸侯纷争不断,相互攻伐……”

    郭嘉言罢,叹了一声。

    青州袁绍、兖州曹操、豫州公孙瓒、扬州袁术等,名义上结盟,实则暗中较劲。

    上月,曹操联合公孙瓒,攻打青州袁绍,令其失守一郡。

    幸而袁绍根基深厚,迅速稳住局面,未能让曹操与公孙瓒得逞。

    再往前看,一个月前,袁绍也曾联手公孙瓒,夹击兖州曹操。

    却被荀彧识破计谋,最终无功而返。

    相较之下,徐州陶谦行事谨慎,左右周旋,不敢轻易得罪他人。

    “陶谦此人,终难有所作为。”

    刘煜轻摇其首,并非轻视陶谦,而是徐州之地,本就难以施展抱负。

    “主公,绣衣卫探知,原董卓旧部张济与其侄张绣,已投奔陶谦。”

    郭嘉禀报。

    消息虽新,但绣衣卫核实后,便即上报。

    “无碍。”

    刘煜神色淡然。

    若非邹氏缘故,张济叔侄断不会舍近求远,弃己而去投陶谦。

    即便他们来归,如今麾下人才众多,恐怕亦难崭露头角。

    “袁术有何动向?”

    刘煜看向郭嘉,问。

    不得不承认,此世的袁术,比起后世更为逍遥。

    后世袁术称帝后即遭围攻,未久便亡。

    而此刻,或许是因刘协之死,诸侯野心尽显。

    因此,袁术登基后,竟无人讨伐。

    五八一

    郭嘉神情略显沉重地道:“半月前,袁术已占据江东。”

    拥有江东的袁术与失去它的袁术,不可相提并论。

    “袁术得了江东?”

    刘煜闻言,惊讶地问:“怎么回事?”

    他没想到,这个世界里的袁术竟崛起至此。

    “禀主公,数月前,袁术大将纪灵突袭孙坚,将其击杀。

    江东初定,孙坚一死,局势动荡,孙策仓促即位。

    江东本是世家盘踞之地,孙策非但未争取世家支持,反而效仿主公行事,此举惹怒江东世家。

    半月前,世家趁孙策与袁术交战时倒戈,致使孙策惨败。

    据绣衣卫探报,此战后,孙坚旧部尽数覆灭,包括程普和韩当。

    除这两人外,孙策与周瑜行踪不明。”

    郭嘉缓缓道来。

    说起江东的结局,其实早在孙坚在世时便埋下伏笔。

    孙坚父子对待世家皆态度强硬,而孙策死后,孙权继位,转为妥协以稳固地位,但也仅限名义,江东依旧掌控在世家手中。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刘煜感慨道。

    当年,他在并州立足未稳时,即便针对世家也极为隐秘,甚至 以防外泄。

    恰逢董卓之乱分散了外界注意力,他才得以顺利清除并州世家。

    但那时并未立即针对其他州郡,而是选择世家最少的并州下手,即便如此,仍遭遇不少阻力。

    幽州和并州依旧如故。

    如今看来,并州与幽州的户籍改革已告成功,但冀州方面,刘煜却迟迟未有动作。

    这牵涉甚广,刘煜自然得慎重考量,力求将潜在损失降至最低。

    反观孙策,行事更为激进,因触犯江东世家利益而遭受责难,实属预料之内。

    倘若孙策能借鉴刘煜的温和策略,逐步推进,江东或许尚能维系稳定。

    然而,他模仿得太过逼真,致使江东世家人人自危,如此一来,他的结局便早已注定。

    只是不知战败后,孙策与周瑜究竟去了何处。

    “还有一人。”

    郭嘉突然说道,“此人正是汉室宗亲刘备。”

    “哦?”

    刘煜闻言双眼一亮,目光转向郭嘉,追问道:“刘备近况如何?”

    刘煜对刘备颇为关注。

    “王上所言不差,刘备确实具备枭雄潜质。”

    郭嘉正色答道。

    起初,刘煜称刘备有君主之才,郭嘉尚存疑虑。

    然而,如今借助绣衣卫的情报得知,刘备的事迹印证了此点。

    “哦?”

    刘煜听罢,对刘备的经历愈发好奇。

    “刘备随公孙瓒南下豫州后,出任颍川郡守,期间常至颍川书院拜访。”

    郭嘉说道。

    “孤若没记错,奉孝你也是颍川书院出身吧。”

    刘煜望向郭嘉,开口问。

    “是的,王上。”

    郭嘉点头回应,接着道,“颍川书院藏龙卧虎,可惜难以尽归王上所用,实在遗憾。”

    说着,郭嘉摇头叹息。

    最令他惋惜的是荀彧,此人堪称治世之才,只可惜出身世家,不肯投靠刘煜。

    不像他自己,虽属寒门,却与阳翟郭氏有些渊源,不过那是祖辈的关系,他只是旁支中的旁支。

    若非归附王上,他也不知今日身在何处。

    “得之吾幸,失之吾命。”

    刘煜淡然说道,“世间人才众多,关键在于能否慧眼识珠。”

    当年汉高祖刘邦斩白蛇 ,不过一介小吏,却能汇聚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等豪杰。

    由此可见,英才虽多,却常因缺乏明主而埋没。

    萧何等人若非遇到刘邦,未必能成就大业。

    而刘邦少了他们,亦难以成事。

    彼此相辅相成。

    “那刘备又如何?”

    刘煜看向郭嘉。

    “是,王上。”

    郭嘉听罢回应道:“刘备三访书院,未能说服司马徽先生,却意外赢得了颍川书院陈群的认可。”

    “陈群此人,颇具智谋,但他内心深重地维护世家利益,行事皆以家族福祉为先。”

    郭嘉随后详述了陈群的性格与品行。

    刘煜对陈群并不陌生,历史上着名的“九品中正制”

    正是由他提出的。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

    。

    称帝前夜,他采纳了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

    这一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重要的选官方式,主要通过州、郡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德才,分为九个等级,从上上到下下。

    尽管分九等,实际上只有上品和下品两类,一品虚设,二品为最高,二至三品属上品,四至九品归下品。

    “状”

    是中正官对士人品德才能的简短评语。

    中正官将“品”

    “状”

    呈报,作为选官依据,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不可否认,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意在为朝廷选拔人才,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世家大族铺路,甚至可视为世家的代言人。

    即便在现代,若选官权力集中于一人,结果可想而知。

    比如废除高考按分录取制度,改为素质教育为主、考试成绩为辅,不出十年,普通家庭的孩子将难以进入大学。

    更何况九品中正制完全取决于中正官个人意志,如此便造就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现状。

    因此,刘煜对提出九品中正制的陈群并无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