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 第319章 出发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第319章 出发

    郭图目光认真地问袁绍:“大将军如何看待刘煜此人?”

    袁绍见郭图神色凝重,亦收起笑容,慎重答道:“刘煜才智过人,非我所能及。”

    这是袁绍肺腑之言。

    虽称刘煜为伪帝,实因立场使然。

    北方多以刘备为伪帝,以朝廷为伪朝,皆声称正统。

    回顾刘煜崛起之路,汉室危难之时,他力挽狂澜,掌控幽、并、冀、秦、益五州,拓土千里,灭、三韩诸国。

    关于神城的传闻虽传至南方,因无人亲见,亦未深信,但这丝毫不减刘煜之才。

    郭图微笑问道:“大将军已有对策否?”

    属下不宜直言,否则显主上无能。

    袁绍恍然大悟:“刘煜故布疑云,意在惑我等耳目,恐其大军已悄然集结,欲偷袭我军。”

    “主公英明!”

    郭图拱手赞道。

    袁绍得意笑道:“有公则在,何惧刘煜!”

    逢纪听后心中不悦,本欲先报此情。

    此时却被郭图占尽风光。

    “公则速告孟德,遣兵增援前线,防刘煜渡河。

    逢纪,你即刻前往西凉,联络马腾。”

    “诺!”

    郭图与逢纪领命离去,各自分头行事。

    辛毗看完辛评的信后,冷笑一声,将信投入火盆付之一炬。

    信中提到,辛评劝他北上投靠刘煜,并提及延寿丹之事。

    辛评言辞凿凿,曾一度令辛毗动摇。

    但经郭图等人点破,辛毗方知这所谓延寿丹只是诱饵,意在消弭他们的戒心。

    至于所谓的征伐异界,更是荒诞不经。

    与此同时,司徒府内,曹操正与众臣商议要事。

    一名侍卫急匆匆入内,呈上大将军府的密报。

    曹操展信略读后,仰头大笑:\"看来是我多虑了,还需本初提点。

    \"

    此言一出,众人皆感诧异。

    适才曹操还对刘煜的提议深思熟虑,此刻却因袁绍的信件而豁然开朗。

    荀彧忍不住发问:\"主公深夜召见我等,难道是有何紧急军情?\"

    曹操摇头笑道:\"无甚大事。

    校事府送来消息,不妨一观。

    \"

    校事府乃曹操仿效刘煜锦衣卫所设,与袁绍的情报机构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运作方式各具特色。

    昔日绣衣卫归郭嘉统领,刘煜总能先知悉一切,而后朝廷才知晓。

    袁绍则不然,其密探体系早已被世家渗透得千疮百孔,许多事还未到他耳中,文武百官却已尽知。

    校事府由曹操宗族掌控,未受侵蚀。

    因此,在袁绍阵营,大臣常能先于主公得知消息;而在曹操麾下则不然。

    实际上,各世家亦有自身的情报渠道,难以断定荀彧、荀攸是否事先知情,如今佯作不知。

    毕竟诸多事无从求证,唯有他们心中明白。

    毛玠虽智谋过人,却是寒门出身,背后无世家支持,故而曹操对其颇为倚重。

    “延寿丹?征伐异界?”

    荀攸、荀彧接过情报后,面露怪异之色道:“主公,此事万不可信,依属下之见,这恐是伪帝刘煜所设圈套。”

    “哦?竟有此事?”

    曹操听罢,微笑注视二人,目光深沉。

    适才曹操正是在试探荀彧与荀攸,欲知他们是否早知内情。

    无奈二人演技精湛,曹操未能察觉破绽。

    “公达,你有何看法?”

    曹操转向毛玠,问道。

    “主公,微臣赞同荀令君之见。”

    毛玠拱手说道。

    这种事稍具头脑者皆不会轻信。

    “确实荒唐!可若真有其事呢?”

    曹操叹息。

    曹操多疑,旁人越是不信,他越要思虑一番。

    “主公,即便为真……”

    荀彧略作沉吟,戏谑笑道,“属下建议主公早做打算,或可获些优待,甚至借机征伐异界,成就霸业。”

    “文若此言,实在令人难笑。”

    曹操摇头说道,“既知这是刘煜之计,大将军已有北上准备,严防其偷袭。”

    曹操召集群臣,沉声说道:“吾欲派夏侯惇为统帅,率军北上以防备刘煜,诸位意下如何?”

    群臣齐声道:“遵命。”

    自起兵以来,曹操始终将兵权牢牢掌控于曹、夏侯两族手中,从未授予外姓之人丝毫权力。

    对他来说,兵权是不可触碰的底线。

    待荀彧等人离去后,曹操神情凝重地唤来校事府的密探,嘱咐其继续北上搜集情报。

    校事府的密探遍布各处,就连曹操自己也不确定府中是否藏有锦衣卫的眼线。

    曹操也曾试图扩大校事府的势力,但密探工作耗资巨大,而他囊中羞涩。

    早年起兵时,曹家积蓄已消耗殆尽,幸得夏侯氏资助。

    此后,他又与荀氏结盟,荀彧、荀攸兄弟鼎力相助。

    表面上,曹操是荀氏的主公,但实际上双方地位相当,即便到了后世亦如此。

    后世之所以曹操仅凭一个空饭盒便能让荀彧屈服,实因他已占据半壁江山,不再依赖荀氏提供钱粮。

    ……

    荀攸来到荀彧府邸,严肃问道:“叔父,您 信北方局势如郭嘉所言?”

    荀攸直言:“奉孝已写信告知我此事。”

    郭嘉与荀彧同为颍川人,皆出身颍川书院,两人关系甚笃。

    荀攸之意显然是说,连关系一般的自己都收到郭嘉亲笔信,作为昔日挚友的荀彧岂会不知?

    荀彧坦然承认:“确有此事,奉孝确实写信给我。”

    但他随即认真地说:“但这种事,怎么可能发生?”

    荀攸反驳:“这或许是奉孝的离间之计。”

    尽管荀彧比荀攸年轻五岁,但在家族辈分上却是荀攸的长辈。

    荀攸轻叹一声,说道:“奉孝此人,我虽与他交情 ,但深知其为人。

    此信字字恳切,绝非攻心之计。”

    奉孝发信的目的,正是邀他们北上相助刘煜。

    信中言辞真挚,将所有事和盘托出,毕竟隐瞒也无意义。

    “荀令君,家书至。”

    忽闻侍卫在外禀报。

    荀彧示意进言,侍卫递上信件后退立一旁。

    荀彧拆阅一看,目光骤然凝重。

    身旁荀攸察觉异常,追问:“叔叔?”

    荀彧缓声道:“公达自阅即可。”

    将信放于桌上推至荀攸面前。

    信笺简短,仅数十字,却令荀攸神色微变。

    汉时已有纸张流通,虽价高难及寻常百姓,然世家尚可负担。

    而今北方商贾引入更洁白细腻的纸品,价格适中,渐成风尚。

    “此信乃谌叔所传,延寿丹与征讨异界之事确凿无疑。”

    荀攸语气带喜,荀谌为荀彧亲弟,其言可信。

    荀彧沉吟片刻,道:“友若消息真假难辨,即便陷阶亦无妨。

    关键在于,家族能否承担投靠刘煜的后果。”

    陷不陷局无足轻重,能否承受后续才是重中之重。

    刘煜始终在打压世家,他治下五州的世家大多已被削弱,即便未被完全瓦解,势力也大不如前,尤其是在土地方面。

    世家掌握大量土地,因此财源广袤。

    然而在刘煜的统治下,所有土地归朝廷所有,百姓只能租赁永业田以外的土地,且需每年续租,过程繁琐。

    这让世家难以像过去那样轻易兼并土地。

    自古以来,无论对朝廷、百姓还是世家,土地都是至关重要的根基。

    荀彧说:“此事非我们所能决定,听从家族安排即可。”

    随后便将信件焚毁。

    目前主公是曹操,这信件若落入曹操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未来如何,取决于家族的决策。

    实际上,刘煜对郭嘉、荀谌、辛评等人来信的内容了如指掌,并予以认可。

    他对世家虽持续打压,但从无彻底清除之意,因为即便 旧世家,也会有新世家兴起。

    社会本有阶层之分,古往今来皆然。

    如果人人真的平等,他怎能称帝,又如何走上人皇之道?跟随他打天下的臣子将逐渐形成新的世家。

    因此,刘煜只想将世家置于掌控之中,而非任其肆意扩张。

    世家可存在,特权也可保留,但绝不可失控,一旦危及天下,必会铲除。

    刘煜不过是给世家设限,但这些大家族习惯了自由,自然不愿接受约束。

    对于渴望自由的世家,刘煜的态度极为坚决——必须彻底清除。

    但对那些愿意放下特权、加入刘煜阵营的世家,他依然持开放态度。

    例如颍川荀氏,若他们有意,刘煜自然会给予机会。

    对待天下世家,刘煜一视同仁。

    然而,无论南方局势如何变化,他并不十分在意。

    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

    出征人选已确定,刘煜亲自领兵,随行将领包括勇国公黄忠、忠勇伯孙策和关西侯华雄。

    先锋军由温国公吕布统领,河阳侯徐晃辅佐。

    随着命令下达,朝中迅速行动起来。

    能随刘煜出征的将领,如黄忠等人,令其他武将艳羡不已。

    这是首次征伐异界,谁不愿参与?

    与此同时,工部、户部、兵部及少府全力筹备粮草。

    朝廷忙于准备时,两个月悄然流逝。

    “可以了。”

    刘煜审视昆仑镜后,嘴角浮现笑意。

    “启禀陛下,大军已整装待发。”

    神京外,工部搭建的点将台前,刘煜站于其上。

    台下十五万大军分两部:五万先锋军由吕布率领,十万主力则由黄忠指挥。

    俯瞰士气高昂的军队,刘煜满意点头。

    随即,他挥手之间,天色突变。

    晴朗天空瞬间乌云蔽日,天地昏暗。

    此景让所有人变色。

    “出发!”

    刘煜一声大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