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战神:吕布逆天改命 > 第60章 东南烽火,孙策动兵

三国战神:吕布逆天改命 第60章 东南烽火,孙策动兵

    问诏之辩方息,东郡尚未恢复平静,东南风起。

    初夏之晨,一封急信自江东渡口传至澜台中堂:

    “孙策拒澜台策入境,聚兵两万于庐江,封境断商,焚毁传策书简。”

    诸葛亮阅信,神色不动,淡声道:“东风来了。”

    陈宫冷笑:“此风不暖,却凛。孙策不是拒人,是拒理。”

    吕布执信良久,将其于掌中碾碎:

    “他既不许我传策于江东,那我便传军。”

    澜台密议三夜,南策三出:

    其一,文先行:诸葛亮自请南巡,率“澜台行策使”前往江东七郡,联络寒门小吏、商贾学舍,先以澜台策立声;

    其二,武相随:吕布亲统澜台军第一营,千骑入濡须,名为护商,实为震江南;

    其三,立据点:于徐州广陵设“澜政行台”,开设“南策试署”,步步深入江南腹地。

    三策既出,天下震动。

    与此同时,江东孙策亦得东郡来信。

    营中设坛,孙策披甲而坐,身旁并列两人——一为周瑜,眉如墨描,神色如刃;一为鲁肃,宽袍缓语,沉稳若山。

    “澜台之策若入江左,是削我孙氏根本。”孙策语气冷峻。

    周瑜拱手一礼:“主公所虑极是。布之策得民,乱军心,宜早破之。”

    鲁肃却缓缓而言:“此策虽偏,却民愿归之。若拒之太急,反伤吾望。”

    孙策目光沉如深潭,语气却无转圜:

    “江东非东郡。布王不知礼,不敬纲,不问正统,却欲言‘人人皆可识字,家家皆能立田’?若此风入我七郡,旧臣何服?士族何存?”

    他大手一挥:

    “封境、焚书,擒使。布王若踏江一步,便是兵起之时。”

    澜台行策使之一郑恢,原为庐江书院寒门讲子,受澜政资助得以求学,被诸葛亲任为“江东第一策传人”。

    他入江郡不久,便被捕入吴营。

    孙策怒其“口传伪政,搅我民心”,下令斩于市口。

    刑前,郑恢引颈高呼:

    “布王之策,不为权,不为利,只为百姓能识一字、吃一口饭!”

    刽子手挥斧,血染吴土。

    消息传至东郡,吕布沉默良久,只言一语:

    “将来澜台军入江之日,亲为其正衣冠,立碑记名。”

    六月初五,澜台军先遣部抵达濡须口,孙策命“东江军”设防南岸,周瑜亲调“火舟营”试探。

    夜间,十艘火舟悄然放流,自江东缓缓漂向澜舟阵列。

    谁料澜舟以铁索牵引,浮桥钩缆阻水而布。高顺所统“破水营”已潜伏水下,火舟未近即被引爆自焚。

    江面如昼,夜空照红三里。

    孙策遥观江火,目中一凛:“吕布果然不只是猛将。”

    第三日清晨,澜台军列阵于濡须北岸。

    三千兵,步如山立,戟如林齐,旌旗猎猎,赤旗之下赫然一面银白横幅:

    “澜台军——策入江东,理行百姓。”

    吕布立于阵前,赤甲在身,手执方天画戟,独骑渡于江心浮桥之上。

    风卷旌旗,浪击舟槛。

    他朗声言道:

    “我吕布不图江山,不争爵禄。只为问一句:江东之地,是否容百姓求学耕田之策?”

    “若不容,那我便请诸侯——以军相迎,以理而辩!”

    江南岸,周瑜冷笑:“此人,终究只信兵戎。”

    鲁肃低声道:“若兵可传理,此战,怕非易敌。”

    孙策垂目不语,目光如刀望向吕布,缓缓攥紧拳指。

    东风起,战未至,已杀机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