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战神:吕布逆天改命 > 第361章 网府草定 内政集权

三国战神:吕布逆天改命 第361章 网府草定 内政集权

    定陶的暑气初涨,然而吕布的军府却在悄然孕育着另一场不属于战场的变革。雍丘风哨虽破未乱,但也警醒了他:若澜台军止步于战阵之胜,便终究只是三国中又一个稍强的地方军阀;唯有建立能贯通战时与平时、统摄远地与近治的治理中枢,才能真正立下不倒之基。

    在连夜召集诸葛亮、庞统、张辽、高顺等人议事之后,吕尘于帅案上亲笔起草一纸新制,命名为“网府草图”。

    这并不是一个空想的制度。它以战时高效为第一原则,以中枢集权为核心结构,摆脱旧时将领独权或军政杂糅的惯性思维。吕布并不信奉后世那种以“权力制衡”为目标的三权分立,而是清楚地意识到:在一个尚未统一、强敌环伺、局势朝夕即变的时代,只有令行禁止的中央才足以调度十万之兵、治理百万之民。

    “从今天开始,澜台军不再只是主帅统军之局,而要建立自己完整的政务与情报系统。”吕尘望着诸人道,“我设此‘网府’,其本非朝廷,却行于天下之前;其非帝命,却可管州理郡。”

    网府并不设“丞相”、“尚书”之类传统称号,而以一“制筹堂”为核心,所有政令皆由此堂发出,由吕布亲自掌控总印。其下设三署:

    政务署,由诸葛亮主持,专掌民籍、赋税、田地、屯田、仓储、水利等政事,尤其重点推行吕布构想的“三重田册”与“军屯民佃”双轨制,力图在战时保障澜台军基本粮资自足。诸葛亮亲自拟定《定陶三法》,规定各郡县户口必须入簿在册,田亩丈量重审,年内不得徙转,首次在汉末确立战时民政数据管理雏形。

    军功署,由高顺主官、张辽副署,掌军中升迁、战后赏罚、兵员编制。吕布亲令军功不得由主将随口晋封,设“战功案卷”与“考功录报”,每战之后必经三人联合审评。凡敢虚报、私授者,贬军籍、降职、并不许上表。这不削弱将权,反而令军中对战绩的衡量变得清晰可靠,彻底扫除“主帅用亲”的隐患。

    策应署由庞统主持,其职最为特殊,表面是情报斥候、对外联络,但吕布赋予它更深一层职责——构建“非正面战场”。策应署在吕布授意下组建“风书所”“潜议司”“市交组”,前者掌握地方敌情和收降事宜,后者则负责间谍、伪装、离间之策,第三者暗中与江东、新野、宛城等地展开多线接触,皆为澜台军以后的扩张路线铺路。

    三署均设于定陶新建的“中府”,不归将领统辖,仅受“制筹堂”统领,而制筹堂的印绶与令权,除吕布本人外,无人可持。这是吕布在保留军政集中决断力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可分工、可复制、可持续的军事-政务管理结构。

    令出之日,澜台军内外皆惊。

    魏续、高顺等老将虽起初不解,然一见《军功五式》奖惩明晰,又知主帅并非为夺权,而是为治军,皆表服从。张辽最初担心武将威望被“纸笔吏员”掣肘,后见策应署已将东阿旧将胡怀忠等数人册入降表,不战而得三处据点,也渐信其法。

    军士初时不习,但两旬之后,凡战有功者皆能立等得赏,重创旧日“靠主帅赏心悦目提拔”的不公旧制,军心反而更稳。粮道、伤兵、口粮分配也因政务署流程清晰而少有差错。尤其定陶、雍丘、濮阳三地在“初署试政”后,各地郡吏来投者日增,百姓更愿自归。

    与此同时,风声渐动。

    弘农偏府,曹操得信之后,默然无言,良久方语:“他设政、掌兵、控情报,自立一府,吕布之心,昭然若揭,其剑指不止北方一隅,而是这整个天下。”

    荀彧劝道:“主公,不可再观。今若不宣其非法,天下诸士将弃朝而投之。”

    曹操即令:自今日起,澜台军网府所行之制,皆不得为中朝所采,不许学其政,不许录其法,不许士人入其署。并召满宠、钟繇等共草一书,名曰《拒非命之制》。

    许都天子亦有闻。夜中于宫中叹道:“曹操已成汉室之墙,吕布将成汉室之外。可朕……还能如何?哎。。。”

    江东鲁肃密报孙权:“吕布所设,不名为王,不称为相,却行国政之实。若网府三年不崩,恐其兵锋不必再出,中原人心已失。”

    刘备于小沛得简雍密信,彻夜未眠,低语:“吕布此举,这是要倾覆我汉室天下,此贼不可不除。”

    唯定陶如常。

    吕布登临制筹堂之楼,望诸署灯火通明,千骑如流,万策齐转,轻声自语:

    “我不是要称帝,而是希望这在人命如草芥的时期,为天下万民提供庇护,只有强大军队,横扫天下,统一九州,才能实现我心中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