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刀光如月映九州 > 第62章 战损这么大?

刀光如月映九州 第62章 战损这么大?

    潘美面色大变!

    他没有料到情报竟然严重失真!

    根据最新情报,晋阳城内除了三万步兵以外,最多有三千契丹重甲骑兵——铁林军。

    这时可说是北汉历年来军力最弱的时候!结合以往宋军攻打北汉的经验,契丹必然会派兵驰援。

    根据线报,契丹最多能支援三万重甲骑兵。

    为切断辽军援军路线,特命云州观察使郭进为太原北石岭关都部署,阻击从北面驰援的辽军!

    命孟玄莆为兵马都钤辖,驻泊镇州,阻击从东面增援的辽军!

    命刘保勋兼任北面转运使,率部分主力出镇州,牵制幽州的辽军大规模西援或南下!

    目前来看,三路人马皆未反馈敌军突破防线的消息。

    潘美眉头紧锁!这三万契丹铁骑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而且东面杀出的那三万西夏骑兵铁鹞子,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皇城司到底是干什么吃的?!

    特么的!魏千岁误我!

    早知如此,老子哪会如此轻敌,直接攻城?

    抛却骑兵骚扰这一意外,老子的安排有错吗?以投石机远程轰炸,利用火罐弹摧毁对方城头上的一切!

    然后再利用强大的三弓床弩,压制对方的反抗火力,同时发射踏橛箭依次钉入外墙,搭成登城橛梯,步兵可乘势踏橛登城!

    但是现在宋军步兵却如同被包围的猎物一样,暴露在两国骑兵的铁蹄之下!

    宋军只有长刀和藤牌!

    这种藤牌是专门为了应付攻城时头上洒下的箭雨!

    这藤甲虽然能抵御普通箭矢的攻击,但却顶不住重甲骑兵手持马槊重重的一击!

    面对重甲骑兵的冲击力,他们连人带盾都会一起被撞飞!

    东西两边战斗颇为激烈!

    左路契丹骑兵如洪流一般在宋军大阵来回碾压!

    潘美旁边的副将刘遇皱眉道:“潘帅,左路吃紧,是否撤兵?”

    潘美目光阴冷:“往哪撤?”

    刘遇语气弱了几分,“撤回中军大阵!”

    “他们若往回撤,跑得过骑兵吗?”

    “这个……”

    “步兵遭遇骑兵,只能死战到底!若生退意,死得更快!”

    刘遇自然知道步兵在重甲骑兵面前毫无抵抗之力,只是眼看宋军死伤惨重他实在心急!

    幸亏此次宋军也有两万重甲骑兵,牵制了东路的西夏铁鹞子,否则宋军步兵死伤会更多!

    城头上,刘灭周和周公公又露出身影。

    刘灭周看着契丹铁骑将宋军大阵冲得七零八落,不禁感慨万千!

    “杨将军,真没想到大辽铁骑竟然如此厉害!”

    杨业道:“大辽铁骑号称天下战力第一!的确名不虚传!”

    刘灭周道:“朕听说宋军的步兵最有名的是洛阳虎,号称战力天下第二。怎么面对大辽的铁林军竟如此不堪?莫非洛阳虎虚有其表?”

    杨业心道:谁不知道你曾随宋军打了无数的仗!一路南下,攻克南汉,你会不知道宋军洛阳虎的厉害?分明是在考验我!

    他正色道:“骑兵对步兵,有着先天克制优势!”

    刘灭周道:“怎么讲?”

    “首先机动性上,骑兵占绝对优势!骑兵日行数百里,可快速穿插、包抄、袭扰,而步兵行军速度不足其三分之一,易陷入被动防御状态。契丹有轻骑兵——也称鹰军,可昼夜三百里奔袭!可对敌军后勤线实行战术摧毁,威胁极大!

    其次冲击力碾压上占优势。重甲骑兵——如辽国铁林军——冲锋时冲撞之力超过千钧!宋军虽有拒马枪阵,但面对密集冲锋时仍易被整体撞散!”

    再次,战术灵活性骑兵占优势。辽军惯用‘诱敌深入-分割歼灭’的复合战术,‘骑射远攻’结合‘长矛近战’。面对铁骑,步兵明显处于劣势!”

    刘灭周道:“难道没有破解之道?”

    杨业道:“自然有。此次宋军的三弓床弩和神臂弓即可破之!可惜,数量太少。”

    “数量太少?”

    “皇上请看,宋军竟然只有十驾三弓床弩,这玩意攻城是利器,杀步兵也有优势,但对付骑兵却优势不大,命中率不高。首先要瞄准并锁定运动状态下的目骑兵非常困难,数箭不一定能命中一箭!如果他们有数千驾三弓床弩,乱箭如雨,或许十中其一!”

    “嗯,我看每架床弩需要三十名士兵操作,太费人了。”

    “是啊,十人负责绞车张弦、八人负责搬运箭矢、六人调整射击角度、四人维护弩身结构、两人指挥协调,只要有一人配合不到位,就无法快速准确瞄准并锁定动态目标目标!穿透力很强,但命中率太低!如果无差别进攻,会将自己人重伤!”

    “那神臂弓呢?”

    “这个可以!皇上,你看宋军有二百名神弓手已经就位!”

    冷风卷着血腥味掠过战场,五万宋军步兵的方阵此时正在崩溃!

    契丹重骑骑兵如同移动的钢铁城墙,三层铁甲在阳光下泛着乌光,马蹄踏断腿骨的咔咔声响如同冰面开裂!但却没听到宋军因疼痛而发出的惨呼声!

    洛阳虎的坚忍此时亦让大辽骑兵为之侧目!

    忽听到阵阵“咯嘣“声响,正是二百具神臂弓同时上弦的声音!绞盘齿轮的转动汇成死亡的机械吟唱!

    嗖嗖嗖——

    第一轮齐射的破甲箭在空中划出七十道黑线,正在砍杀步兵的契丹先锋突然人仰马翻!

    有的骑兵被一箭射穿喉咙!

    有的骑兵被射中坐骑!

    有一个骑兵甚至被箭矢贯穿铁胄之后,整个人被带得倒飞出去,又钉死在了后方的一个骑兵身上!

    但有的箭矢落空了,有的箭矢擦着铠甲爆出一串火星飞掠而过!

    第一轮齐射死伤四十余骑!

    但死者不坠马!铁骑冲锋如怒海狂潮、势不可挡!

    当宋军准备发射第二轮箭雨时,铁林军已经返杀宋军大阵,双方再次胶着在一起,弓弩手无法锁定目标,不敢随意出箭!

    直到骑兵大军杀穿宋军大阵后,双方拉开了一定距离,神臂弓弩手才射出第二轮箭雨!但也不过二百支!这次契丹骑兵有了防范,竟然纷纷举起了藤甲盾牌抵挡!

    巨弩虽然射穿了藤甲盾牌,但箭势已衰,无法再攻破重甲,骑兵们几乎再未受到伤害!

    契丹重甲骑兵随即快速收回藤甲盾牌、将马槊挂于钩、举弓朝宋军步兵射出一箭、收弓、重拾马槊,杀入宋军步兵大阵,矛出如龙,挑翻宋兵,整套动作一气呵成。

    并且娴熟之极。

    宋军既忽略了对方骑兵袭扰,所以整个计划全被打乱!

    宋军没有准备拒马,没有准备钩镰枪,甚至为了减轻负重,连盾牌都使用的是攻打南唐时缴获的藤甲盾牌。所以宋军这次吃了大亏!

    宋军革路——皇帝战车——之上,李公公阴声道:“皇上,这次潘帅可能犯了个致命错误!”

    赵光义沉声道:“你和他没仇吧?”

    李公公阴声道:“没仇!老奴绝无半点添油加醋、造谣抹黑之意!”

    “那你说,他犯了什么致命错误?”

    “首先是轻敌,其次是误判,三是自暴自弃!”

    “哦?说来听听!”

    “说他轻敌了,是因为他漏算了对方居然有骑兵参战!所以对付骑兵的武器准备不足!”

    “他若轻敌,怎么会派出三队人马专门阻击契丹的骑兵?”

    “那就是那三队人马有人轻敌了!不然不会把重甲骑兵放进来!”

    “误判和轻敌有区别吗?”

    “当然有了。误判,是没想到。轻敌,是想到了不重视。这是态度问题。他确实安排人阻击辽军了,但他却忽略了西夏居然也会出兵,这是误判形势。”

    赵光义目光深邃,“这不怪他,就连朕也认为西夏不会出兵!朕一直以为,西夏夹在中原和契丹之间,为了韬光养晦、悄悄地壮大自己,会选择左右逢源、两边讨好的策略。没想到,他们竟敢直接站队伪汉!”

    “他们是欺负皇上初登大宝、根基不稳,想浑水摸鱼,分一杯羹。”

    “哼,想得挺美。”

    “皇上,咱们左路五万步卒再这么耗下去可就要拼光了!”

    “那你什么意思?”

    “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那五万步兵一旦后撤,立刻就会成了那些骑兵的猎物,只会死得更快!”

    李公公眼神有异色一闪,“所以……这五万步卒无论如何,都难逃一死?”

    赵光义道:“战亦死,逃亦死,为何不拼死一战?更何况,拼死一战,生则可加官进爵,死则可领丰厚抚恤,何不为?”

    李公公道:“皇上,东边战场上咱们的重甲骑兵好像也吃了亏!”

    东边大宋有两万重装骑兵配五万步兵,敌方是三万西夏铁鹞子!

    赵光义道:“那个就是铁鹞子?”

    李公公道:“对!”

    “西夏骑兵为啥叫铁鹞子?”

    “据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猛禽象征说。鹞子是指雀鹰等小型猛禽,象征部队的迅猛与精准攻击特性。重骑兵冲锋时如鹞攫兔,体现以猛禽比喻突击速度与杀伤力!

    第二种说法,装备关联说。党项骑兵头盔顶部装饰与鹞子头部形态相似,南北朝诗歌中已有用‘鹞子’指代重装骑兵的传统。西夏结合鲜卑、契丹军事文化,强化骑兵头盔的猛禽造型特征。

    第三种说法,军政隐喻。‘铁’代表冷锻重甲刺斫不入,‘鹞子’隐喻机动灵活性,形成‘重甲+灵活’的反差定位,凸显西夏军事特色。”

    “呵!你知道的不少啊?”

    “嘿嘿。”

    “你说咱们的骑兵和铁鹞子相比,谁更胜一筹?”

    “那肯定是我大宋重装骑兵啊!”

    “我要听实话。”

    “两万大宋重甲骑兵对决三万西夏铁鹞子骑兵,到底谁能取得最后胜利,那咱家就单纯从战力上推演一下。

    首先是装备性能对比。在防护体系上面,西夏铁鹞子军人身披冷锻重甲,五十步内普通弓箭无法穿透铠甲;战马与骑兵钩索绞联,即使战死仍维持冲锋姿态!这是其优势。

    而宋军重甲骑兵拥有步人甲升级版本,并标配神臂弩,增加了破甲箭头!

    在攻击手段上面,铁鹞子主用狼牙棒、铁骨朵等钝击武器,专克重甲目标;而宋军持斩马刀——专斩断钩索,以及改良版钩镰枪——反制绞联系统。

    其次是战术特性较量。西夏的优势:集团冲锋时钩索绞联形成‘移动城墙’效应;而宋军则采取‘三段式接敌’:三百步外神臂弩抛射干扰,一百步内集中火力进攻甲胄接缝处;五步之内近战专攻钩索连接点!

    宋军每斩断一副钩索需付出三至五人伤亡!”

    赵光义皱眉道:“战损这么大?”

    ? ?感谢渝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