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之秦皇后裔 > 第51章 制衡

三国之秦皇后裔 第51章 制衡

    这日,庞季和邓义在府中喝茶。

    “邓君,州牧竟将如此隐秘之事告知我等,意欲何为?”

    邓义则是抚了下胡须,淡淡说道:“这一为震慑,二为信任。”

    “只是如今荆州士族离心,想要修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庞君此言差矣,在利益面前,这些都是小事。那些诛杀的首恶中,多为世代家主,而州牧则暗中扶持其他旁系成为各族家主,岂有不感恩戴德的。”

    二人则是呵呵一笑。

    ......

    此时已有三份文书摆在黄江面前,贾诩在一旁陪同。

    贾诩在一旁说道:“如今主公大势已成,有民千万,兵甲十余万,不应只割据一地。”

    “如今荆州士族虽遭重创,但依然和我势均力敌,目前仅是依附于我,哪日荆州失守,又有几人可用。”黄江叹息一声。

    士家盘踞多年,岂是一个杀字能够解决的,此前他胜了,便是占据大义,如若败了,便是拥兵自重,意图举兵谋反。

    “如今荆州,派系林立,应制衡有术,不然后患无穷。”贾诩拱手。

    “怎么说?”

    “目前,所有派别,可分荆州本土派,以蒯越、邓义、刘先、黄忠为首,外地派,以张肱、娄圭、甘宁、太史慈为首。派系中还分系,有南阳系,长沙系,巴蜀系,江东系。”

    贾诩见黄江默不作声,继续说道:

    “如若任人为贤,看似美好,实则没有照顾诸多利益,一旦失势,则树倒猢狲散。主公目前便是如此做的,好在黑衣始终是站在主公这边的,否则危矣。”

    黄江点了点头,他以后现代的思维去看待古人,看似政权稳固,实则风雨飘摇,这次虽然重创荆州士族,实则被人耻笑。

    为何?黄江本就是荆州士族代表,却遭荆州士族打压,甚至想杀死。贾诩说的没错,如若不是军权基本上控制在心腹手中,外有蒯庞黄三家鼎力支持,此时荆州已经是一盘散沙。

    是他想简单了,之前区星帮他铺路,杀尽荆南士族,一是荆南士族较少,二是他们实力薄弱。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南阳一带士族的力量非比寻常,更何况汝南、颍川一带。此时如有人小觑天下士族,便会死无葬身之地。

    之前黄江本就有黑历史,屠杀河东卫家,那次差点就站在士家的对立面,是黄家还有郑玄帮他斡旋。这次又是黄家,黑衣帮他抵挡风波。

    那么下次呢?此时贾诩之言,十分中肯,虽然他是荆州士族排斥的目标,但他也不赞同屠杀士族。之前开办学校,虽然士族迎合了他,但不意味着这些人会一忍再忍。

    这就是士族的厉害之处,无论谁掌管荆州,他们必然依附。如袁术,本就为天下士族代表,自然依附者甚多。而曹操本就是袁氏从属,或者说是一把利刃,只是他意图摆脱士族控制,和黄江如今的局面相似。

    刘备此时还不成气候,在各方势力游走,充当一个立起来的靶子。

    孙坚虽有勇武,但家世不够显赫,又是旁支,光靠一股莽劲能走到现在,实属不易。

    “应如何制衡?”

    “如今来看,三权分立,互相制衡,最为有效。”

    “详细说说看!”

    贾诩引经据典,叙述一堆,最后总结:

    “简而言之,军事、行政、监察,缺一不可,互相牵制,互相制衡。派系的形成,不是自然形成,而是有意形成。”

    “如何有意形成?”黄江心中已经有了大概的轮廓,更想听听贾诩的看法。

    “派系最忌讳以地域为单位,如此以来,大汉上下百余郡,千余县,上千股势力,如何一碗水端平,不如简化之,士族派、元老派、新士族派。士族派多委任行政权,元老派多委任军事权,新士族派多委任监察权。”

    “何为新士族派?”

    “既如如徐盛、沈弥之流,有能力,但家世低,有希望成为新的士族,但暂不被士族接受,他们必定疲于奔走,意图挤入世家行列。”

    “仅凭他们,如何能完成监察之要?”

    “他们只是主公之耳目,只要主公坚定站在其身后,则可完成制衡。所谓制衡,便是立下一个靶子,而这个靶子便是新士族,一旦被打倒,主公再将其扶起,一旦太壮大,主公弃之,便有人将其推倒,如此,方为制衡。”

    “善!你说的很对。”

    “正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主公怎可让自己成为多方势力的攻击目标,能防住一次,岂能事事料敌于先。”

    “能遇文和,我之大幸!知错便改,几日后,发一封罪己书,全州通报,至于人员调整,你和诸公商量一份名单,报我审批。”

    贾诩十分满意,点了点头,掏出一份文书递了过去,然后说道:

    “前几日,洛阳那边有消息传来,说王允等人多次暗杀董卓失败,何隅、荀攸入狱,何隅不忍受辱,自杀而亡,天下悲痛者甚多。之后王允等人欲夺兵权,假意使尚书仆射士孙瑞带一支军队进攻南阳,董卓不允。”

    黄江呵呵一笑,“王允等人皆是袁绍的人,自然不将黄某放在眼里。”

    “如我所料不错,主公案台之上应放着来自三个势力的拉拢文书。”

    “不错,董卓在信中写道,张允等人欲将皇甫嵩调回,出兵三万伐我南阳,但被其按住了,如今双方强敌环伺,董卓有意结盟。”

    “调回皇甫嵩是步好棋,但只怕是董卓假借伐南阳之名,将皇甫嵩从西凉调回,趁机剥夺其兵权。”

    黄江点了点头,“想必董卓已经知道袁氏兄弟已经在暗中联络,不日将兵临城下,而皇甫嵩则是忠于朝廷之人,如有偏移,更多是倾向袁绍,到时候前后夹击,自然一败涂地。”

    “张允余等,此时怕是脑抽了,执意驱逐了黄公和蔡邕,扫清障碍,便欲兵发南阳,南阳何罪之有?自然难以服众。”

    “张允此人嫉恶如仇,卧薪尝胆,早年受到袁氏眷顾,自然忠于袁氏,除了荆州,也只能是荆州。”

    至于董卓为何会启用张允,一则,诸地反叛,而并州无异,他曾经当过并州刺史、并州牧,在并州颇有威望,自然想在并州提拔一人,并州太原王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贾诩点了点头,“董卓易除,袁氏难安,主公应尽早做好规划才可。”

    黄江拿出案台上一封信递了过去,“董卓意图联盟于我,已被袁氏知晓,现在大家还没撕破脸,便送来一封讨董盟书。”

    随后黄江再次递了一封信过来,“本以为袁氏一心,那已天下无敌,谁曾想袁术亦送来联盟书,文和意下如何?”

    “坐山观虎斗,静观其变方为上策。”

    黄江点了点头,“前几日,有人劝我东取扬州,南征交州。”

    贾诩发出一声冷笑,“此乃误主之言,先说交州,士燮乃是守土之犬,不去招惹便是,他日我方势大,他定然派人前来示好,我方如果势弱,他亦不敢轻举妄动,如此安稳的大后方,夫复何求。”

    “再说扬州,欲取扬州,那不仅仅是扬州,有已将扬州纳为自己地盘的袁术,还有江东猛虎孙坚,还有朝廷任命皇亲国戚刘繇,亦有淮泗强族、江东强族、山越匪寇,如取之,必成众矢之的。”

    黄江点了点头,贾诩再说:“如今各地士族对主公的态度皆是观望,不断有家族派人过来试探,而扬州便是那龙潭虎穴。”

    这些也正是黄江果断拒绝的理由,目前安抚士族,修复关系,制衡有道才是目前最应该做的,盲目扩充地盘,那真是自寻死路了。荆州看似兵精粮足,但荆州同样是一个四战之地。

    “依文和之言,意图统一,应当如何做?”

    “累精兵,广纳民,多屯粮,然后培养一重帅拱卫荆州,先取益州,再取凉州,后定关中,据险关而守,虎视中原,才可出兵扬州,扫荡交州,三路出兵,取中原兖州、豫州、徐州、青州,最后扫平河北,攻入辽东,广修险关,近交远攻,北方蛮夷可定。”

    “我也正有此意,前日接到线报,益州牧刘焉造宫殿、制龙袍,设天子仪仗,造天子车驾,我已命人封锁消息,待时而动。”

    “如此,我荆州师出有名,乃正义之师。为尽早谋划,属下认为,主公应派一心腹之人,尽快安稳南中,届时,将南中的隐患全部丢出去,一石二鸟,益州疲于平定南中,兵力必然无法及时回援。”

    “文和觉得派何人前往南中最妥?”

    “张任为主将,黄星为副将,蒯良为军师,如此亦可。”

    黄江点头表示认可,三方势力,各自一人,南中本就是黑衣的大本营,附庸甚多,一呼百应,只需诛杀几个刺头便可,而这几个刺头,还不能自己杀,得留给刘焉。

    “眼下南中需尽快布局,待时而动!”

    贾诩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