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蜀汉军师,长坂坡七进七出 > 第167章 关平抵达,千里送藏书

三国:蜀汉军师,长坂坡七进七出 第167章 关平抵达,千里送藏书

    来者正是关平。

    关平微微颔首,客气道:“奉上令来寻军师,劳请带路。”

    “将军请进。”

    士兵赶忙放关平进城。

    并带他去找秦操。

    关平一路走来,观察新野城的变化,完全看不出以前的影子。

    这是一座全新的城池。

    想起父亲临行前嘱托,“子御要在开辟一条新路,平儿务必听从子御吩咐,建功立业便在新野。”

    父亲的交代犹在耳畔。

    关平心潮澎湃。

    离开父辈的羽翼,终有一天,他也能像大鹏般扶摇直上。

    前提是乘上“六月之息”。

    马上就能与这股风见面。

    想到此处,关平看了眼身后的牛车,这可是一份大礼。

    “将军,到了。”

    士兵低声提醒。

    来之前就提前通报过,关平可以直接进入豪华府邸。

    关平立刻翻身下马,指挥手下掀开牛车上雨布。

    车上之物显出真容。

    竟是一车竹简。

    竹简堆叠得整整齐齐,粗略估计数量过百。

    关平轻声吩咐:“把这些书搬进府中,送到军师面前,都小心一点。”

    “诺!”

    手下齐声领命。

    轻手轻脚开始搬书。

    关平走在最前面,带着搬运书籍的手下,畅通无阻来到后院外。

    “末将关平,拜见军师。”

    担心打扰到军师,关平站在院外,双手抱拳躬身行礼。

    “进来吧。”

    略显慵懒的声音传来。

    关平命手下等在院外,手持一卷竹简迫不及待进院。

    入眼是一套石桌石椅。

    石桌上摆着简单的饭菜。

    一道挺拔的身影,随意披散着长发,只着一件清凉里衣,坐在桌前喝着粟米粥。

    听到脚步声,狭长的眼眸含着一抹温润笑意,“吃了吗?”

    关平嘿嘿一笑,“没。”

    “给他加副碗筷。”秦操吩咐小北。

    小北依言取来碗筷。

    关平落座后,喝了口粥,伸筷子夹住一块新奇的食物。

    白花花的,软软的。

    形状圆圆的……有点……

    关平脸微微一红,“军师,这是何物?”

    秦操眉头一挑

    一个馒头而已,你脸红什么。

    “馒头,”秦操淡淡道,“将小麦去皮磨成粉,加水混合发酵,然后上锅蒸,便能得到此物。

    就着咸菜吃更美味。”

    关平咬了口馒头。

    入口软糯,口味香甜,似乎还有一丝淡淡的蜂蜜香气。

    “军师上马能御敌,下马能安民,还能发明新食物,关平佩服。”

    关平大声赞叹,一口馒头,一口咸菜,又问:“为何叫馒头?”

    馒头为什么叫“馒头”?

    这要追溯到三国……不对,准确的说往后推到三国时期。

    诸葛亮平定南蛮后,过江时受阻,决定祭祀河神,而祭祀需要四十九颗蛮族士兵人头。

    诸葛亮不忍再杀蛮兵,于是用面粉制作出“蛮头”,发展到后世,逐渐演变成熟知的“馒头”。

    未发生的事无法明说。

    秦操微微一笑,“叫‘馒头’顺口罢了。”

    关平没有继续追问。

    三两口吃完馒头,开口道:

    “军师,我带了礼物,你肯定喜欢。”

    说着拍拍手。

    手下搬着竹简进来。

    不消片刻。

    上百卷竹简堆叠在石桌旁。

    “这是总纲,请军师过目。”关平把双手奉上一卷竹简。

    秦操展开竹简。

    此书名为《泛胜之书》,总纲介绍有十八篇,共一百零八卷,详细记录了分类、篇名,便于查阅。

    也可以称之为《泛胜之十八篇》。

    正是秦操想要的东西。

    从何而来,不言而喻。

    心中浮现一道倩影,秦操嘴角勾起一丝弧度,“还有其他东西吧。”

    “军师神算也。”

    关平嘿嘿一笑,从一堆竹简中抽出一个竹筒,解释道:“这些书从南昌送到江夏,还有这封帛书,千叮万嘱一定送到军师手中。”

    竹筒封存良好。

    显然没有人开封过。

    秦操用小刀撬开竹筒,抽出一块柔滑的丝绸。

    娟秀字迹跃然丝绸上。

    “先生,见字如面,南昌一别已有数月,小女……”

    没有诗情画意,没有倾诉衷肠,言辞极其简练,除了开头寒暄一句,剩下的是一桩桩正事。

    从罗家“借书”,到孙权回京口,再到合肥战事焦灼。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秦操轻吟最后一句。

    眉宇间透着一股怅然之意。

    千里送藏书,礼重情更重。

    世家以诗书传家,上百卷藏书,意义非同一般,信中所说的“借”,绝对没有字面上那么简单。

    关平正低头喝粥,偷偷瞄了眼军师的神色,试探着问道:

    “军师,我读书少,听不懂这句话意思,方便解释一下吗?”

    “没什么不便的,”秦操随口回答,“这句话出自《诗经·邶风·柏舟》,表达了思乡之情。”

    关平眉头一皱。

    好像哪里不对劲。

    又说不上来。

    没在诗词上纠结,秦操将帛书收进袖子里,换了个话题:“玄德公让你来,可有其他交代?”

    谈到正事,关平放下粥碗,正襟危坐,沉声道:“没有,伯父和父亲让我听从军师安排。”

    秦操温和一笑,“刚好有件事交给你办。”

    “请军师吩咐!”

    关平立时站起身。

    “新野城兵力不多,还有将近三万降卒,其中有一万人归顺。

    这一万人现为守军。

    另外近两万充入开垦军团。”

    听到这里,关平脸色难以抑制红润起来。

    以往,有父辈遮挡风雨,轮不到他这个后辈统领大军。

    如今机会近在眼前。

    大汉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五十人为一队,百人为一屯,五百人为一曲,两千五百人为一部。

    “部”由校尉统率。

    根据军制“万有两千五百人为一军”。

    统领一军方能称“将军”。

    不论是一万守军,还是两万开垦军团,关平统领任何一支,就能算得上是统领一军的主将。

    哪个小伙子能不激动!

    然而,理想很丰满。

    现实狠狠给了他一巴掌。

    秦操的话还没说完,继续道:

    “命你从开垦军团,选两千五百人组建城防部,维护新野秩序。”

    “啊?”

    关平愣了一下。

    不能统领一军虽有些失望,但能领一部,也心满意足了。

    “遵令!”

    关平笑着接受军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