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葬宋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十年 十七

葬宋 第一百五十三章 十年 十七

    第一百五十三章十年(十七)

    一晃眼,中兴的年号已经过了十年,此时的姜明虽然身在台湾,却是丝毫没有放松对内陆的注意,而来往穿梭的商船就是他的耳目。\、Qb5、/

    在形式上在泉州待了一段日子,随即姜明就以东南宣抚使,署理台湾、琉球和吕宋事宜,兼市舶司总使。管理海外通商的身份来到了台湾居住,当然居住的不是珠海,而是台中盆地的行宫所在。

    珠海仍旧由许继荣来打理,经过近十年的磨练,许继荣已经顺利的完成从一个军人到一个执政者的转变。在陈宜中前几年等同于手把手的教导下,许继荣在大家离开台湾之后,萧规曹随的将原来既定的政策执行的很好,珠海附近的农业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由于不是读书人出身,从而少了许多迂腐之气,也很少会看不起埋头耕作的百姓和已经下山归附的当地部落。

    在他的带领之下,当地的土人基本上都已经慕名前来归附,有了耕作的方便,谁还会去终日上山打猎、下海捕鱼为生呢?再则,最原始的部落,本来就是因为人口很少,所以以亲族关系为基础,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

    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而无习惯法和政府权力。在台湾大部分的部落里面,还没有酋长的产生。年龄与性别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会地位。如有争执就按照传统准则进行调停,大家也普遍遵守这些准则。

    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但是都保持著平均主义的性质,所以姜明和陈宜中所定的按需分配很容易的就将他们同化过来,并且成为其中的主要支持者。

    也难怪姜明在深入了解之后,感.到还是这些部落比较容易管理,虽然以前的生活简单一些,但是这些人就像张白纸一样,在上面写上什么,那就是什么,生活的简单和落后,可以后天进行培养改进,但是这些人有没有经历过封建王朝制度侵害的基础,所以接受新事物显得更加容易一些。虽然还是有些部落的长老不愿意归附,但是抵挡不住长达十余年的慢慢侵蚀,在许多部落众人纷纷下山的情况之下,部落长老也只好扭扭捏捏的找到许继荣要求归属大宋的治理之内。

    台湾范围内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团结,禁海令早已经随着朝廷的迁移废除,许多心恋家乡的百姓也都纷纷的被送回了故乡,因为相对于台湾,内陆更加需要人口来恢复生产。在十余年的时间,能够还心如止水的留在台湾的,不是原有的土著居民,就是已经融入了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

    许继荣的责任逐渐的被部落长老所代替,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台湾的守备。从大宋行朝中借回农耕的人才来教授台湾居民的种植就行了。本来自从张鹤迁移到太湖洞庭山后,基隆的守备也交与了他,忙的许继荣恨不得分身成几半,来回奔波着也是十分辛苦,不过自从姜明回来之后,他就可以放心的呆在台湾南部,专心的抓起生产来。

    相对于太湖的军工厂,台湾也就是一个火药制作.占有很大的优势,至于其他矿源,还是要靠内陆来提供,因为台湾虽然有铁矿和煤矿,但是品质都不是太好,造出的精钢,用来做农具和船只上用处还可以,但是一旦造出兵器来,相对就差了很多,特别是火炮。为了达到射程,所需要的品质更加不是一般精钢就可以用的。

    还在泉州还有倚洋铁矿和赤水铁矿、青阳铁矿.可以提供大量的铁矿石,开始的时候蒲家想用铁矿石换取基隆的钢炮和火药,被姜明及时的阻止了。他很明白无论是火药的配方还是精钢的锻造都是瞒不住人的,就算是火炮的制作,工艺也都很简单。是瞒不了多久的,但是他更加明白蒲家要那么多的火炮去做什么。

    还不是为了去.支持海都的战争,因为江南为了保持一定的安定,经过政务院和政事堂统一口径,各府的私军不能超过五千人,按照蒲家的这个兑换速度和数量,估计短期之内就可以达到十人一门炮了,这个编制等于是自取灭亡。一个府光是炮兵编制吗?蒲家的用意也自然可以想到了。

    姜明绝对不会允许现在北方的战争呈现一面倒的现象,要是一面倒,也要是宋军北伐的时候,在他的坚持下,铁矿石和钢炮终于达成了互相买卖的决定,从而使铁矿石的价格为钢炮造价的一成左右,成就了姜明这个军火暴利的源头。

    也就是按照十成铁矿可以炼制成约三成精钢来算,五千斤铁矿石的价钱只能买一门钢炮,并且炮弹和火药还要另算,因为有镜子的利润在线,所以蒲家也只好捏着鼻子答应了,中兴七年,也就是姜明回来的那一年,由于泉州地震,受到惊吓的蒲寿庚生病后不愈而亡。此时他已经是八十五岁的高龄了,而其兄蒲寿晟早在中兴元年的时候就已经亡故,蒲家现在的主事是长子师文。

    蒲师文对于姜明,自从在祥兴年间的围剿范文虎的船队时就打过交道,不知道怎么回事,对这个比自己小了很多岁的人,似乎有很大的戒心和畏惧。也就是这样的情况之下,双方的谈判才会那么快的就达成协议,一点也不像是经商世家所拥有的讨价还价水平。

    时间过得真快,已经二十二岁的赵昺已经亲征六年了,在可以说是有所作为,也可以说是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在近几年中,一直下诏让姜明回到南京,此时的陆秀夫也已经五十八岁了,政事堂第二任主事也做了三年。在他的打理之下,朝政一直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由于士族关系的制约,他一直都没有收回在文天祥手里的军事权力,收不回来的话,光评价蓝军的威慑,是无法制约赤红军的。

    除了这一条之外,中兴皇帝赵昺在他辅佐之下,正式亲政之后英明果断,行事颇具太祖之风,在他的治理下慢慢有了些“神宗之治”的端倪。

    在经济上,姜明所推行的鼓励工商、统一税收等政策受到了政事堂的重视,已经向全国推广。在政治上,亲政后三年内连续三次提高官员俸禄,以此来安抚无论是新任还是反正后的官员。期间,有张镇孙和邓光荐两人分别主持了一次秋帏科举后,从中间又选拔了不少归国或者苦读的士子,理学一派在朝堂之上声威大震。新任官员们兴高采烈地推行着“理学为本,杂学为用,吸纳百川,坚守纲常”的儒学观念。

    除了姜明的署理台湾、琉球和吕宋坚持了按需分配的制度外,其他地方因为此举不合纲常而不予提倡,不过因为理学声威大振,政务院和军务院的光彩黯淡了一些。只有军事堂在文天祥的声望之下,依旧遵循着原来的规定,渐渐的,从内廷之中直接发出的各种诏令又多了起来,其中大部分都没有经过政务院的讨论,有的甚至在政事堂也只是象征性的说了一下而已,并不注重接受意见了。重新走回靠官员操守来自我监督的老路。不过这些措施得到了大部分官员,特别是新晋百官的一致拥戴,赵昺的英明与陆秀夫的沉稳在各地传颂。声势渐渐的浩大起来。

    军事堂的主事文天祥和一众人员,一直勉强依靠张钰在云南的战功来支持着不至于被压倒,为了挽回一定的局面,文天祥不得不给张钰写信,让其在缅甸组织反攻,彻底将脱欢赶出云南等地。顺势收服西南诸国。并且陈说厉害,蓄力办成此事,为此,文天祥贡献了自己的破潮军工张钰驱使,以期早些达成目标。

    张钰原来也是有这样的想法,不过是受到当时战略思想的约束,只能是打痛脱欢,暂时还不能和元朝站在对立面。因为在没有完全准备之下,大宋还想看到北方相互火拼。不想转移他们的视线。

    得到军事堂文天祥的暗示,张钰很快的就明白了该怎么做了。

    中兴八年的一个冬天,一个商队在云南莫名其妙的失踪,据称,这个商队所押运的物资是援助缅甸灾区的,这次商队遭劫事件,直接导致了缅甸受到灾害的百姓无法得到援救,死亡惨重,从而使缅甸的摄政国主不速速古里激愤异常,率领民众在驻缅甸的宋军营前请援,希望上朝能够为其主持公道。

    在得到不速速古里全力供应军需和兵源的承诺后,张钰将此事迅速的经由水路呈报于南京城。并得到军事堂的极力支持后,于中兴九年开始对云南进行兴师问罪,兵分两路,一路主要有缅甸方面的军队为主,王阿强的雇佣军团辅助其由邦牙的马来城出发,杀往云南通西府、木邦路等地,驱赶景麻、顺宁府和开南宣慰司的元军,直捣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