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我汉室宗亲,夺天下气运 > 第一百五十四章 觊觎唐姬美貌,意欲霸占

三国:我汉室宗亲,夺天下气运 第一百五十四章 觊觎唐姬美貌,意欲霸占

    第155章 觊觎唐姬美貌,意欲霸占

    看华雄扑击刘和,李儒还心存侥幸一旦成功控制刘和,这一局尚能反败为胜,可高兴不出三秒,华雄象条死鱼般躺平,比出手时还快。

    李儒心凉半截,暗骂华雄废物不堪一击,好歹武功是丞相麾下排在第二的猛人啊,被刀鞘敲下脑壳就倒,这么脆弱吗,白瞎九尺昂躯了。

    这逼一定是装的,就那拙劣演技,三岁小孩都能看出来。

    李儒颓然坐倒,华雄躺平,这下没指望了,听凭人家处置吧。

    “来人,把李儒、华雄捆起来,押回灭曹司!”刘和命令道,守在门口的霸郎军冲进来用绳索把两人给捆了。

    华雄还想赖在地上不动,被刘和用刀鞘又敲了一下铁甲脑壳,把他打醒,乖乖跟着李儒一起被押走了。

    弘农王和唐姬劫后余生,与宫人们一起相拥痛哭,然后向刘和揖礼感谢救命之恩。

    是啊,若没有刘和相救,弘农王这波就去见老爹灵帝了,也就再没机会汉宫唱楚歌看唐姬甩袖舞了。

    “请大王、唐妃保重。”刘和还礼,带着侯来吉及霸郎军,押着李儒、华雄返回灭曹司。

    永安宫的守卫则暂时换上执金吾的兵马。

    看着刘和等人离去的身影,弘农王颇为感慨,上次阻截后将军袁术人马,本王还以为他是董贼走狗,今天却救我性命,真不知他到底是何立场。

    或者他身为汉室宗亲,维护的就是我大汉的利益。

    其实刘辩想多了,刘和的行为可以上溯一个中心点,就是维护自己薅羊毛的权益。

    返回途中,刘和收到提示。

    【救弘农王性命,延缓董卓覆灭进程,夺关东联军气运一百万。奖励:战略物资】

    对这个提示刘和琢磨一下明白,董卓鸩杀弘农王,实际上是自绝于天下世族的开始,他纯粹是被关东联军起兵后的局势给搞破防,要开始破罐破摔了。

    实际上董卓这时候就等于说,我不装了,老子摊牌了,我就是凶暴残忍的杀人魔王,什么汉家江山什么天下世族,老子统统要踩在脚下!

    所以弘农王的死,不能说和袁绍等人的讨董行动没有关系,间接逼死也差不多。

    反之弘农王没死,董卓面对的压力就小很多,世人骂他的理由就会少一条。

    返回灭曹司,刘和就让张飞把李儒、华雄收监,然后审问录口供,收集证据、证人,再让贾诩写奏表呈报此事。

    同时命令校事处的眼线,把消息在雒阳城里释放出去。

    一时间朝野上下尽人皆知,雒阳内外一片哗然。

    矛头更多指向董卓,给他在舆论上搞得非常狼狈,颇有些恼羞成怒的架势。

    这事反而给刘和挣来很多美誉,骂他是董卓走狗鹰犬的人少了很多,说他是有良心的汉室宗亲的舆论多起来。

    董卓拿刘和也没办法。

    刘和这事做的根本挑不出毛病,也不能说是刘和背刺董卓。鸩杀弘农王是李儒秘密行动,真不能说刘和故意阻挠董卓。

    而且李儒供词里但凡有涉及董卓之处,都被刘和授意张飞给抹掉,敲定就是李儒一人所为。连华雄都把自己摘出来,说一概蒙在鼓里,只说丞相让护卫李儒送药,谁想到他送的是毒酒。

    李儒自知必死无疑,又被张飞严刑逼供的厉害,索性胡说八道个理由。

    他在供词中说自己任弘农王郎中令期间,觊觎唐姬美貌,意欲霸占。几番调戏不果,恼羞成怒,便想借机毒死弘农王一泄怒火。

    虽然这作案动机漏洞百出狗屁不通,明眼人都看出来是冤狱的结果,但却把丞相府摘得干干净净。

    董卓也松了口气,当即定案,依律处死李儒,再行腰斩之刑。最后悬首城门,以儆效尤。

    董卓吃了哑巴亏,心中羞恼刘和坏了自己的大事,表面上却不得不对灭曹司进行褒奖。

    以天子名义下诏,赏赐灭曹司镔铁五千斤、良马一百匹,赏赐刘和个人一百金、美人四名。

    刘和很高兴,正好霸郎军正在扩张军备,镔铁、良马的战略物资给的正是时候。虽说女人会影响自己拔刀的速度,可有总比没有好,哪怕没事看看也赏心悦目不是么。

    经过这场风波之后,董卓暂时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去杀弘农王了,随便按罪名也说不过去,暂时只得打消这个念头。

    关东联军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从北面、东面、南面对雒阳形成围攻之势。

    这时候好死不死的,西河白波军又兴兵攻略河东地带,大有要抄断董卓后路的架势,中郎将牛辅讨伐白波贼战况胶着,没有明显优势。

    这天会聚满朝文武议事,董卓提议要迁都长安。

    “关东反贼逼近京师,白波贼又寇略河东,一旦雒阳陷入四面之敌的围困,必然天下震动,与我大汉国祚不利,本相欲要迁都长安,诸君意下如何?”

    刘和也在座中,心想迁都的事果然不期而至,自己不用急着发表谏言,且看众大臣怎么说。

    这种事自然没人同意,可是谁也不敢吱声,都看上公太傅和三公九卿的意思,都是食汉禄的朝廷重臣,他们不说话谁说话。

    但太傅袁隗象双目垂帘,一言不发,有如老僧入定。

    刘和心说看样子袁家在雒阳是真废了,已经没有发言权了。

    太尉黄琬、司徒杨彪终于出言反对,据理力争,说什么雒阳乃大汉国体根本,一动则天下惊惧,必生大乱,且不可动迁都之念。还说国家好好的,哪能随便迁都。

    董卓大怒,气得想骂娘,这帮名士大臣们没个好东西,既不让我征募兵马来讨伐反贼,又不让我西迁都城以避兵祸,乃太公的就让我在雒阳等死是吧?

    董卓当然坚持迁都,太尉黄琬和司徒杨彪拼命反对,双方唇枪舌战,火药味十足,差点当殿掀桌子。司空荀爽连忙和稀泥,说不迁有不迁的好迁都也有道理,兹事体大宜从长计议,何必急在今天呢。

    会议不欢而散。

    隔两天董卓便找个由头,说天下贼兵四起兵祸连绵,乃朝廷不修德行所致,必须罢免几个重臣才行。便把黄琬和杨彪的三公头衔给撸掉了。

    没想到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也跳出来反对迁都,把董卓气得够呛,这两个东西举荐的一众关东牧守全特么成了反贼,现在还想阻挠本相迁都,汝等是袁绍安排的卧底吧。

    一气之下,董卓把周毖、伍琼给杀了。

    黄琬和杨彪吓坏了,便主动向董卓道歉,说自己并不反对迁都,只是觉得劳民伤财太麻烦,丞相的主意顶好的,我们同意迁都。

    感谢书友玄清道君投的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