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我汉室宗亲,夺天下气运 > 第二百七十一章 赵云长这么帅,是来抢我风头的吗

三国:我汉室宗亲,夺天下气运 第二百七十一章 赵云长这么帅,是来抢我风头的吗

    第272章 赵云长这么帅,是来抢我风头的吗?

    没过多久,手下领进来一人,公孙瓒顿觉眼前一亮,不禁定睛细看。

    只见此人身高八尺有余,剑眉虎目相貌堂堂,银盔银甲素罗袍,威风凛凛锐气逼人,令人不敢小觑。

    公孙瓒却微微不爽,长这么帅,这是来抢我风头的吗?虽然比我还差那么一点点,可是特么比我年轻啊,这小白脸在前面一站,谁还看我啊?

    当然这种想法只在潜意识中一闪而过,就连他自己在理性上也不想承认,攀比外表,这是一个欲要争霸天下的英雄该做的事情吗?

    不过这种心境是人之常情,或多或少罢了。

    公孙瓒很快调整心态,看向来人。

    此人拱手躬身施礼说道:“在下常山真定赵云,参见公孙将军。”

    “不必多礼。”公孙瓒让人给赵云搬来一个马札,赐座详聊。

    “多谢将军。”赵云恭敬施礼,规矩坐下。

    然后公孙瓒就问出了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句话,他问道:“我听说冀州的人都竞相依附袁绍,怎么偏偏你能迷途知返,投向本将军麾下呢?”

    讲真公孙瓒这话说得挺不正经,既自负膨胀也有点不自信,还有点小得意,反正和袁绍攀比的那种小心态显露无疑。

    真正有器量的英雄豪杰枭雄之流的,这时候有敌对方地盘上的人物投靠过来,那不得欢天喜地跑出来迎接,一股乐冒泡的神情态度才行,并且对来人大家赞扬,给予重用。这才能显示身为成大事者的海量胸怀和伟大的格局。

    就像曹操,对前来投靠自己的大能,从来都是热情相迎,信任重用的。

    哪里象公孙瓒这样的,一股酸溜溜的味道。

    赵云暗暗皱眉,心里有一丝丝的不爽,和人家袁绍比什么吗?来投靠就是对你的信任和看重,有什么可怀疑的?还说出迷途知返这样的话,合着就你是明灯,别人都是漆黑不见五指的黑夜是吧?

    不过赵云还是很诚恳地回答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在下也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明主。百姓有水火之灾倒悬之危,我们家乡父老商议讨论,决定追随施行仁政的地方,并不是我们要疏远袁绍和偏向公孙将军。”

    公孙瓒当时面色就不太自然起来,他再飘再膨胀,也听出来赵云这话中的弦外之音。

    合着你们真定父老举荐你来投靠,是奔着什么虚无缥缈的仁政而来,我公孙伯圭的个人魅力还吸引不了你们?难道仁政不是人施行出来的么,我都灭了三十万黄巾贼还不够说明我仁政?

    你们只选仁政不选人,仁政能他么的当饭吃啊,能给粮草军资么?

    远在幽州蓟县那儿的刘老庸见天儿给我扯仁政怀柔,扯得我脑袋都要爆炸,你个年纪轻轻的少年将军不脑袋削个尖儿谋战功晋升,也跟我云山雾罩的说仁政,你这是逼着我撵你走是吧?

    本来是想听听赵云拍马屁捧臭脚过年话的公孙瓒,吃了一鼻子不软不硬的灰,别提心里多丧气了。

    在帐篷里陪着公孙瓒哈小酒的不止一个人,冀州刺史严纲和青州刺史田楷以及兖州刺史单经等人皆在,当然他们这些刺史职位都是公孙瓒自己封的,是没有得到朝廷认可的赝品刺史。

    虽说大家都这样干,但他这个还不如袁绍,袁绍的冀州牧虽然是自领,可最起码有韩馥亲手交付的州牧官印绶带,公孙瓒手下这些刺史有什么,私刻的萝卜章而已。

    可他现在就这么狂,想封谁就封谁,膨胀得不要不要的。

    公孙瓒封了一大顿,为什么没给自己封了州牧刺史啥的,其实他一直盯着幽州牧的位置呢,内心深处早把自己当成幽州牧了。就等着想办法除掉刘虞,他好坐上那个宝座。

    “赵义士此言差矣。”

    率先向赵云发难的是兖州刺史单经,他振振有词地说道:“仁政是空泛虚无的东西,没有公孙将军率王者师扫荡三十万黄巾贼,哪来的百姓安居乐业,这仁政是公孙将军带来的,公孙将军既仁政也,舍公孙将军而谈仁政,其言荒谬也。”

    冀州刺史严纲不待见赵云的说法,也道:“赵义士的意思莫非是说,若有一天汝觉得仁政不在这里了,便要另投他处去么?”

    赵云当然没惯着他们,坚持道:“解救万民于水火倒悬,这就是仁政。仁政与否,非赵云一人所能评断,乃百姓所公认也。百姓似水,何处有仁政就会往何处汇聚,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业,靠的是万民拥戴,若仁政不在,自然会离心离德众叛亲离。”

    这话说得就比较严重了,道理都对,可估计没一个领导愿意听,公孙瓒脸色很不好,严纲与单经也撸胳膊挽袖子直较劲儿。

    还是田楷有眼力见儿,冲着公孙瓒使个眼色,然后说道:“主公,赵义士远来辛苦,不如安排住处令其早些歇息,来日方长,有什么制胜策略,不妨改日再聊。”

    就这样把赵云打发下去休息了。

    赵云一走,严纲便进言道:“主公,赵云言语无状对主公毫无敬畏之心,不如一刀杀了以免后患。”

    单经也道:“赵云冀州常山人,不投袁绍反投主公,其中必然有诈,只怕是袁绍派来的奸细也未可知。”

    其他人也纷纷应和,“对,他胡言乱语扰乱军心,不如一刀杀了干净。”、“他眼中根本没有将军。”、“主公眼下兵强马壮,不差他那两百义从。”

    诸如此类,不一而绝。

    公孙瓒眼光闪烁,迟迟没下决断,不过内心对赵云的说辞非常反感。

    田楷连忙出言劝阻,“主公,万万不可因言语逆耳而杀义士,赵子龙以真定大族身份来投主公,不正说明民心所向么,若冒然杀之,岂不令世人寒心,以后谁还敢来投靠主公?此自绝广纳贤良之路的举动,主公万万要三思而行啊。”

    “我岂能做那不义之事。”公孙瓒想明白厉害关系,便否决了严纲、单经等人的提议。

    不过这心里有了隔阂,也就不想重用赵云,只任命赵云为统领二百骑兵的军侯,归于后军序列。

    想冲锋陷阵杀敌立功?对不起轮不到,让你坐冷板凳没上场机会,有一身好武艺有啥用,没有军令,还敢冲在第一线抢风头,真以为军中执法队的刀不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