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编辑器 > 第十章 蟑螂

影视编辑器 第十章 蟑螂

    麦苗把脸贴在车窗上,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晕开一片白雾。

    窗外,一望无际的蓝突然闯入视线……

    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见到海。

    “妈呀!水……水怎么可以这么宽?”同车的秋红结结巴巴地说,手指死死掐住麦苗的胳膊。

    车厢里顿时炸开了锅。

    十几个西海固姑娘挤在窗边,用宁夏方言大呼小叫。

    司机师傅从后视镜里瞥了一眼,嘴角挂着似有若无的笑……

    每年这个时候,他都要拉几批这样的西北姑娘,一样的土气,一样的惊叹。

    海悦服装厂的铁门缓缓打开时,麦苗下意识地攥紧了行李袋。

    里面装着母亲临行前塞给她的红布包,包着一撮家乡的土。

    白老师说,水土不服时含一点在舌底就好。

    “欢迎宁夏的姐妹们!”厂门口拉着大红横幅。

    几个穿制服的女工上前帮忙提行李,但浓重的闽南口音让姑娘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松手。

    欢迎会上,吴月娟的讲话像一阵风从麦苗耳边刮过。

    她只记住了一句:“每月保底工资450元,熟练工能拿600以上。”

    这数字在她脑海里自动换算成西海固的物价……

    相当于三十只肥羊,或者两百斤上好的枸杞。

    宿舍比想象中好太多。

    八人间,雪白的墙壁,崭新的铁架床,还有一个小小的阳台。

    麦苗分到下铺,正对着窗户,能望见远处波光粼粼的海。

    “这比咱家强多了!”秋红兴奋地在弹簧床上蹦跳,突然指着墙角尖叫起来,“啊!老鼠!”

    福建籍舍长林姐闻声赶来,噗嗤笑了:“是蟑螂啦!”

    她一脚踩死那只拇指大的虫子,“海边潮湿,多得很。”

    “蟑螂?”

    当晚,十几个西北姑娘的尖叫声此起彼伏。

    实在是她们根本没见过蟑螂,更没见过这么大的蟑螂。

    最后是麦苗想起老家驱虫的土办法,把从西海固带来的辣椒粉撒在门口和窗台。

    呛人的气味中,她们总算迷迷糊糊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食堂的饭菜又给了她们当头一棒。

    清蒸鱼、荔枝肉、炒青菜……

    全是没见过的做法。

    秋红盯着碗里带鳞的鱼,眼泪直打转:“俺就想吃碗酸汤面……”

    培训开始后,语言成了最大障碍。

    福建师傅讲的“流水线”、“工序”、“质检”,在她们听来如同天书。

    第一周,麦苗所在的小组返工率全厂最高,工资被扣得所剩无几。

    “咋办嘛?”秋红在宿舍抹眼泪,“说好给家里寄钱的……”

    麦苗咬着嘴唇没说话。

    她摸了摸贴身藏着的红布包,突然做了个决定。

    周日休息时,她偷偷溜出厂区,在附近集市上买了五斤面粉和一包酵母。

    当晚,宿舍楼飘出奇特的香味。

    麦苗用脸盆当和面盆,用暖水瓶当擀面杖,做出了简易的拉条子。

    当第一根面条下进烧水壶里时,舍友们已经排着队咽口水了。

    “啥动静?”保安踹开门时,麦苗正把煮好的面条往饭盒里捞。

    保安队长看着一屋子手捧面条的姑娘,怒气变成了好奇:“这……能吃?”

    麦苗壮着胆子递过饭盒。

    保安队长吃了一口,眼睛瞪得溜圆:“哇靠!劲道!”

    这场“面条事件”意外改善了女工们的处境。

    第二天,食堂专门开辟了西北面食窗口,还请麦苗去指导厨师做拉面。

    更惊喜的是,厂长尝过她的手艺后,把她调去了质检科……

    那里工资高,还不用熬夜班。

    1998年春节前,麦苗领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巨款”——568元。

    她请林姐带她去邮局,在汇款单上郑重写下“白崇礼收”。

    走出邮局时,她摸出兜里最后五块钱……

    以后她就要靠自己养家了,而且要在福建学好技能,然后挣很多很多的钱。

    除夕夜,厂里举办了联欢会。

    宁夏姑娘们表演了回族花儿,虽然跑调得厉害,但赢得满堂彩。

    晚会结束后,麦苗在宿舍楼下的小卖部发现了“红团”……

    一种福建年糕,红艳艳的像西海固的山丹丹花。

    “买几个寄回家!”秋红提议。

    姑娘们纷纷掏钱,你三个我五个,很快凑了一大箱。

    老板娘额外送了十几个,说是给“西北妹子”的年礼。

    回到宿舍,张一娟突然神秘兮兮地关上门:“你们看!”

    她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没有署名,只画了个奇怪的符号。

    “写的啥?“秋红凑过来。

    张一娟结结巴巴地念:“食堂...克扣……每人每月……三十元……”

    宿舍里瞬间安静下来。

    麦苗接过信仔细看,上面详细记录了食堂虚报开支的证据……

    青菜写成肉价,本地米充泰国香米……

    “告他们去!”秋红气得直跺脚。

    “咋告?咱又不会说本地话。”另一个姑娘嘟囔。

    麦苗突然想起马得福送她上车时说的话:“到了外面,权利要自己争取。”

    她翻出笔记本,开始用蹩脚的普通话写联名信。

    姐妹们你一句我一句,折腾到后半夜才写完。

    信送出去的第三天,厂长亲自来宿舍道歉,承诺补发伙食费。

    姑娘们欢呼雀跃,只有麦苗注意到厂长临走时,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

    但是麦苗并不后悔,因为退让只会让坏人得寸进尺,只有反抗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负的。

    春节过后,宿舍里流行起擦雪花膏。

    福建潮湿,姑娘们的脸开始脱皮。

    林姐推荐的本地货要五块钱一盒,相当于半天工资。

    秋红买了一盒,却舍不得用。

    “留给俺闺女。”她把雪花膏藏在枕头下。

    三月的一个休息日,麦苗收到了马得宝的信。

    信很短,只说他在厦门电子厂干活,很想家。

    随信寄来一张照片……

    马得宝站在海边,身后是巨大的轮船,人晒得黝黑,却笑得很灿烂。

    麦苗把照片压在枕头下,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会儿。

    有时她会想起金滩村的沙枣树,想起白老师的算盘声,想起马得福站在电线杆下挥手的样子。

    1998年的春天,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进宿舍阳台。

    麦苗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突然意识到……

    这片曾经陌生得令人恐惧的蓝色,如今已经成了日常风景。

    而在千里之外的西海固,马得福正带领村民栽下新一批树苗。

    风吹过黄土高原,扬起细小的沙粒,其中一些飘得很远很远,最终落入大海,消失不见。

    ……

    西海固水花服饰的总经理办公室里,李水花盯着桌上的文件出神。

    窗外春光明媚,院子里新招的女工正在排队体检,清一色的花头巾、红脸蛋,眼神里透着拘谨和期待。

    文件是县政府刚送来的,《闽宁劳务协作第二批人员选拔通知》,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四十多个名字……

    全是车间的熟练工,其中就包括她的得力助手马兰。

    敲门声响起,车间主任王桂芳抱着考勤表进来,脸色不太好看:“李总,又有三个女工交了辞职信,都是要去福建的。”

    李水花接过表格,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些熟悉的名字。

    这些姑娘是她一手带出来的,从不会穿线到能独立打版,最长的已经跟了她两年。

    但是西北的孩子对大海的憧憬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这种事情根本阻止不了。

    “按正常程序办吧。”她轻声说,“该结的工资一分不少。”

    王桂芳欲言又止,转身时“不小心”碰开了抽屉,里面赫然躺着厚厚一叠辞职信。

    李水花假装没看见,只是走到窗前。

    楼下培训室里,新招的女工们正笨拙地练习踩缝纫机,时不时传来针头折断的声响。

    “水花。”

    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苏宁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西装笔挺,手里拿着几份报表。

    自从公司做大后,他们见面的时间越来越少,偶尔交流也多是公务。

    毕竟如今的苏宁已经是扶贫办主任,有些事情只能是靠李水花自己经营。

    “听说你在为劳务输出的事烦心?”苏宁走到落地窗前,阳光给他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

    李水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向窗外:“看到那个穿蓝布衫的姑娘了吗?马兰的表妹。昨天刚来应聘,连缝纫机都没见过。”

    苏宁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

    一个瘦小的女孩正惊恐地看着突然冒烟的机器,吓得直往后躲。

    “新员工培训周期至少三个月。”李水花继续说,“而马兰她们一天能完成五十件成品。”

    “我明白。”苏宁打开手中的文件夹,“但你看这个……”

    那是份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水花服饰在东南沿海的销量增长缓慢,主要原因竟是“缺乏地域认同感”。

    “福建消费者更认可本地企业。”苏宁指着数据说,“如果我们的员工中有福建人熟悉的宁夏面孔……”

    “所以你是为了市场?”李水花打断他,“让这些姑娘背井离乡,就为了多卖几件衣服?”

    办公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苏宁叹了口气,放软语气:“水花,这是国家政策。闽宁协作不只是企业行为,更是政治任务。而且强行阻拦也是毫无意义。”

    李水花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件样衣……

    这是马兰上个月独立设计的回族风格连衣裙,领口绣着精美的缠枝纹。

    “苏宁,我教会她们手艺,不是为了送走她们。”她轻声说。

    苏宁沉默片刻,突然问:“你还记得咱们结婚时,你爹说的话吗?”

    李水花一怔。

    那个用女儿换水窖的老人,当年曾趾高气扬地说:“丫头片子学再多本事,最后还不是要嫁人?”

    “现在这些女工的父亲们,想法和你爹当年差不多。”苏宁的声音很柔和,却字字诛心,“如果不让她们走出去,她们永远只是‘谁家的闺女’、‘谁家的媳妇’。”

    李水花的手指紧紧攥住连衣裙,布料发出细微的撕裂声。

    下午的车间巡视比往常安静许多。

    机器仍在轰鸣,但少了往日的说笑声。

    经过质检台时,李水花注意到几个女工飞快地把什么东西塞进了口袋。

    “拿出来。”她轻声说。

    女工们面面相觑,最终掏出了皱巴巴的报名表……

    正是县里发的劳务输出申请表,已经盖好了公章。

    “李总,我们……”年纪最小的海燕快要哭出来了。

    李水花拿起一张表格,上面用工整的字迹写着申请理由:“想去看看大海,给弟弟挣学费。”

    “都决定好了?”她问。

    女工们齐齐点头,眼神里有忐忑,更多的是坚定。

    下班后,李水花独自留在车间。

    更衣室里,她无意中发现几个柜子没锁。

    好奇心驱使下,她轻轻拉开一个……

    里面贴着全家福照片,角落还别着干枯的沙枣花。

    另一个柜子里藏着绣到一半的鞋垫,看尺寸是给老人的。

    最里面的柜子甚至放着个小布包,隐约露出泥土的颜色,和她当年离家时带的一模一样。

    指尖触碰到那撮故乡的泥土时,李水花突然明白了什么。

    她掏出手机,拨通了县扶贫办的电话:“王主任,关于劳务输出的事,我有几点建议……”

    ……

    三天后,水花服饰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

    李水花宣布了几项决定:赴闽女工保留工龄和职位;公司承担往返路费;在福建设立联络处,专门解决务工人员困难。

    “还有,”她顿了顿,“每年春节,公司包机送大家回家。”

    台下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欢呼声。

    马兰冲上台紧紧抱住她,泪水打湿了她的肩膀。

    会后,苏宁在走廊拦住了她:“包机?你知道那要多少钱吗?”

    李水花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合同:“刚和厦门航空谈的协议价。另外,”

    她嘴角微微上扬,“福建电视台答应免费报道我们的‘反哺行动’,广告价值远超机票钱。”

    苏宁愣住了,随即摇头苦笑:“你什么时候学会这些的?”

    “跟你学的啊!”李水花眨眨眼,“‘做好自己的事’,不是吗?”

    两人相视一笑,多年的默契在这一刻重新连接。

    一个月后,第二批赴闽女工启程的日子到了。

    李水花亲自到车站送行,给每个人发了绣着“水花服饰”logo的背包。

    月台上,新老员工相拥告别,场面既伤感又充满希望。

    回公司的路上,李水花的手机响了。

    是福建联络处发来的照片……

    马兰她们已经到达宿舍,正兴奋地举着公司统一办理的社保卡自拍。

    照片角落,隐约可见蔚蓝的海平面。

    车子驶过培训中心时,李水花让司机停下。

    透过窗户,她看到那些新入职的姑娘们正在老师傅指导下练习针法。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她们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远处的黄土高坡。

    1998年的春天,水花服饰的车间里,缝纫机的哒哒声永不停歇,像一首关于传承的歌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