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开局讲聊斋,我吓死全网粉丝 > 第188章 元代第一才子,张养浩。(求订

开局讲聊斋,我吓死全网粉丝 第188章 元代第一才子,张养浩。(求订

    第188章元代第一才子,张养浩。(求订阅)

    “江宁老师,您这就回去了。”

    “回去了。”

    “是觉得我们双庆大学给的工资太少啊。”

    “钱教授,哪里的话,明代要讲的我基本上讲完了,至于其他一些知名人物,我想,其他教授讲得比我还好,我也就不需要班门弄斧了。”

    “江宁老师,您说这就谦虚了。您不知道,您这些天在我们双庆大学开讲的明代课程,可是给了一众史学家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要知道,此前一众正史当中,可是很少记载这一些小人物的。”

    “这也是我要讲这一些人物的意义所在。毕竟,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组成的,他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或者,哪怕不是小人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向去看,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评价。”

    “哈哈哈,江宁老师,您这一说,我们更不想放您离开双庆大学了。”

    “呃,钱教授,我主要是呆在学校不太习惯。下次有机会的话,我再来。”

    “既然这样,那我就不勉强江宁老师了。”

    几天之后。

    江宁离开了双庆大学。

    只是虽然不在双庆大学上课了。

    但在双庆大学期间,江宁也认识到,无数的观众对于历史的兴趣。

    虽然很多人对于历史并不了解。

    但历史,恰恰是最受大众喜欢的品种之一。

    同样。

    这也是江宁一直所要研究的方向。

    同时。

    江宁也不由得想起前世太史公司马迁大人。

    如果要说司马迁,他与普通的史官并没有太多的不一样。

    其他的史官是记载历史。

    司马迁同样是记载历史。

    那为什么司马迁能够万古流芳?

    那就在于,他用其更为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解析了历史。

    不说司马迁所写的帝王将相,就如司马迁先生写的四大刺客。

    如果不是司马迁先生的话。

    这四位在当时什么也不算的刺客,恐怕谁人也不会记得。

    江宁虽然比不得司马迁,也比不上那些知名的史学大家。

    但是。

    来到这个世界。

    江宁同样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讲述,让大家更为熟知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

    ……

    “江宁老师,听说您离开双庆大学了。”

    “是。”

    “太好了。”

    “呃……这也算好?”

    “当然算好。您是不知道,虽然您在双庆大学那里讲课讲得很好,但您在那里上课与我们互动就少了。我们还是喜欢您在快抖上直播,您也可以和我们不需要太过于顾虑的互动。”

    “这倒是。”

    江宁点头。

    双庆大学毕竟是高等学府。

    虽然江宁也开了直播。

    但这个直播毕竟也是在大学讲课,所以江宁与直播间粉丝互动比较少。

    另外。

    大学是一个更为严肃的地方。

    虽然江宁并不会感觉有什么不适应,但到底没有自己开直播来得舒坦。

    “所以喽,江宁老师,这次您准备讲哪个朝代了?”

    “元代。”

    “元代啊,讲成吉思汉吗?”

    “成吉思汉太多人讲了吧,我再讲也没啥意思。”

    “也是啊。那讲忽必烈?”

    “同样一堆人讲?”

    “耶律楚材?”

    “这个人物倒是有一点意思,不过,史学家研究他的也不少。”

    “那讲谁?”

    “张养浩。”

    “张养浩是谁?”

    “你们查一下。”

    “呃,江宁老师,我查了一下,好像这是一位元朝时期的官员,但好像,他没有什么好讲的吧。”

    “那今天我就讲一讲这一位没啥好讲的官员。”

    元代虽然存在的时间不过100年。

    不过。

    元代在中华五千年历史当中,版图应该是最大的。

    当然。

    江宁要讲的并不是元朝版图。

    江宁一向喜欢的是用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历史。

    比如讲明代的时候。

    江宁不讲朱元章,不讲朱棣,不讲张居正,也不讲一众明朝首辅。

    江宁喜欢讲的是小人物。

    此时的元代,江宁同样也想聚焦这一些相对来说,对于历史进程没有太过于影响的人物。

    这位张养浩,就是一位并不是特别会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

    整理了一下言词,江宁讲道:“张养浩出生于济南,是一位汉人。在当时,汉人在元朝的统治下,地位很低下。不过张养浩少时就表现的很聪明好学,甚至因为特别刻苦用功,父亲还多次劝张养浩不用这么用心。不过张养浩还是不愿意停止学习,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就白天背书,晚上还偷读。是以十来岁时,张养浩便有神童的美喻。”

    “也正因为张养浩的刻苦学习,他的才华不径而走。一次,山东按察使‘焦遂’看到了张养浩写的一篇《白云楼赋》的文章,一时惊为天人,于是便推荐张养浩为东平学正。后来,他又得到了平章政事“不忽木”的引荐,推荐其为御史,就是一种监察官员的官职。”

    “只是张养浩这个御史的职位当得太称职了,连皇帝那边也不时上书,例举出了元代治国几十条错误,并建议重开科举。只是当时的元武宗对于重开科举没什么兴趣,又看不惯这位汉人,于是就将他给罢了官。直到仁宗时期,其认识到科举对于元代的治理有着相当大的作用,于是便开始重用张养浩。”

    “1315年,元朝迎来了其开国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在当年的三月份,万物萌发,有56位幸运的读书人科举及第。56人奉张养浩为恩师,想登门道谢,但张养浩闭门不见,因为他是一个纯粹的儒生,以自修成仁人君子,怀揣一颗为国揽才的心。此后元朝累计开科举十六次,均受益于张养浩开元代之先河,使学子有所期待,使万民有晋升之道。”

    其实这位张养浩在前世有很大的名气。

    但可惜。

    虽然他有很大的名气,但大家似乎对他也并不是特别熟悉。

    这一世同样也是如此。

    所以江宁即使讲了一会张养浩,但众人对于他仍是没有太多的印像。

    
    就是有一些研究过元史的,知道有张养浩这样的一位人物。

    但对于他做过一些什么,也不是特别清楚。

    这当然不能怪他们。

    一个是元代本身存在的时间只有100年不到。

    唐宋元明清,虽然有元。

    (

    可大家对于元朝,当真没有太多的印像。

    除此之外。

    元朝不但存在的时间短,而且这100年间,皇帝可是换了不知道多少位。

    其中有38年时间,更是换了9位皇帝。

    这么算下来,平均每位皇帝统治的时间,只有4年左右。

    试想一下。

    如此频繁的更换皇帝,不说让人记不住。

    哪怕就是史书都有一些记载混乱。

    想来。

    这也是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江宁继续讲道:“只是可惜,虽然仁宗重用了张养浩,但几年之后,仁宗去世,英宗上任。与仁宗不一样,英宗的想法复杂多变,张养浩自知,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自己就算是继续在朝为官,一个是起不到重用,另一个可能会有性命之危。同年六月,他便辞去了官职,告老还乡。”

    “历经宦海浮沉的险恶,看惯时移世易的沧桑,京中往事恍若一梦。此番归来,张养浩如脱笼之鹄。他少年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诗文才华,却是彻底的爆发了出来。一次,他登会波楼,写下一曲《登会波楼》。”

    【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大明湖铺翠描金间。华鹊中间,爱江心六月寒。荷花绽,十里香风散。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

    江宁一边讲,一边写下了这一首元曲。

    “又有一次,他去大明湖,写下《大明湖泛舟》。”

    【画船开,红尘外,人从天上,载得春来。烟水间,乾坤大,四面云山无遮碍。

    影摇动城郭楼台,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皑皑。】

    “还有一次,他写下《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历经唐诗宋词。

    元朝的文学特色,那就是元曲。

    所谓的曲,那就是可以配得上调的。

    虽然江宁只是念出张养浩的词,并没有曲。

    可哪怕就是仅仅读词,众人依然陶醉于其中。

    但江宁没有停下,他继续说道:“只是虽然张养浩选择了告老还乡,可朝廷却一直惦记着这位惊艳之才。8年时间,朝廷一共召了张养浩七次回朝,但张养浩却拒绝了七次。直到第八次,朝廷召张养浩前往陕省赈灾,张养浩没有拒绝。甚至,这一次一接到召令,张养浩便没有任何犹豫,第一时间前往了陕省。”

    “一路西行,陕省的灾情超出了张养浩的想象。在路途当中,他看到了成群离家出走的灾民,甚至,有的灾民为了活下去,还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情形。目睹于此,张养浩内心无比之巨痛。他恨不得把遍地野草都变成茂密的庄稼,让河底沙石都化做澄黄的金珠,一夜之间,张养浩就此白头。一天夜里,张养浩回想起这些时间看到的种种,写下了一首词《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边写。

    江宁一边念。

    直播间内一众粉丝,却是完全被这一首词给感染了。

    特别是最后一句。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是啊。

    几千年来。

    朝代是换了一个又一个。

    皇帝也轮了一轮又一轮。

    但不管是兴也好,亡也好。

    苦的只是百姓。

    “面对着天灾,张养浩刚到灾地,他便立即整顿经济,查库存,盖印章,调粮食,惩奸恶,竭尽全力地让这片土地多一些生灵的生气,同时,他上书求纳粮补官的法令,请求以出售官位换取粮食,缓解灾情。辛苦操劳之下,这片土地终于少了一些哀嚎,多了一些生气。只是,就在张养浩为民赈灾当中,张养浩却是突然病逝……”

    伴随着张养浩的逝世,直播间一下子变得无比的安静。

    他们没想到,好端端的,张养浩怎么就去世了吗?

    只是张养浩虽然去世了。

    可他去世之前留下的那一首《潼关怀古》,却是一次又一次刺激着众人。

    “江宁老师,张养浩先生就这样走了吗?”

    众人的心情有一些沉重。

    他们没想到。

    元代竟然有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

    “是的。”

    江宁点头。

    “那他有没有留下什么遗言?”

    “这首《潼关怀古》,可以算是他的遗言。”

    说完,江宁却是又说道:“或许,还可以再加上一首。”

    “哪一首?”

    “《北邙山怀古》。”

    拿起笔。

    江宁写下: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北邙山并不算是一座名山,他也没有哪里稀奇的。

    可是。

    就是这样的一座稀奇的山,他却是经历6个朝代,24位帝皇埋葬于此。

    东汉光武帝刘秀、陈朝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蜀主刘禅、西晋司马氏,甚至百济国王纷纷将这里作为灵魂最后的栖居之地。

    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把荣华富贵、风云庆会享受个够,然而,死后也不过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土。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万事皆休。那么,生前的尊贵与否,死后的衰荣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不经让江宁回起射雕英雄传当中,大结局郭靖与成吉思汉的对话。

    成吉思汗勒马四顾,忽道:靖儿,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自国土中心达于诸方极边之地,东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

    郭靖沉吟片刻,说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成吉思汗双眉竖起,举起马鞭就要往郭靖头顶劈将下去,但见他凛然不惧的望着自己,马鞭扬在半空却不落下,喝道:你说甚么?

    郭靖心想自今而后,与大汗未必有再见之日,纵然惹他恼怒,心中言语终须说个明白。当下昂然说道:大汗,伱养我教我,逼死我母,这些私人恩怨,此刻也不必说了。我只想问你一句: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马鞭打个圈儿,道:那也不过这般大小。郭靖道:是啊,那你杀这么多人,流这么多血,占了这么多国土,到头来又有何用?

    成吉思汗默然不语。郭靖又道: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甚么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

    讲完。

    江宁就此下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