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智慧解码: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 第174章 梁孝王:权力的牺牲品与汉朝的兴衰

智慧解码: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第174章 梁孝王:权力的牺牲品与汉朝的兴衰

    401、梁孝王:权力的牺牲品与汉朝的兴衰

    济东王彭离,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中六年被封为济东王。二十九年,彭离骄横凶悍,不遵守做君王的礼仪,一天到晚私下与一群奴仆、亡命之徒出去抢劫杀人,夺取别人的财物供自己享乐。被他杀害的人,有一百多个,国内都知道了这件事,没有人敢在夜里行走。被他杀的人的子弟上书朝廷告发彭离。汉朝有关部门请示朝廷诛杀彭离,天子不忍心杀他,就废了他的王位,降为平民百姓,迁徙到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他的封国被并入汉朝,改为大河郡。

    山阳哀王定,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中六年被封为山阳王。九年死去,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封地归入汉朝,改为山阳郡。

    济阴哀王不识,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中六年被封为济阴王。一年后死去,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封地归入汉朝,改为济阴郡。

    太史公说:梁孝王虽说是以亲王的身份爱惜财富和封地,然而适逢汉家兴盛时期,百姓殷实富足,所以能够植下财货富国的根基,扩大宫室规模,车马服饰可以与天子的堪相媲美。然而也有些越轨了。

    褚先生说:我在郎官任内时,听到宫殿中老郎吏有好称道这件事的。我私下认为梁孝王所以招致了怨恨和不满,是因为他要干不好的事情,事情坏在从宫女和身边亲信那里生出非分之想上。现在太后的女儿称帝女,因为疼爱小儿子而想让梁王成为继承人。大臣们不及时直言劝阻这种做法的不合事体情理,阿意奉承顺着太后的意思以求得好处的封赏赐予,这不是忠臣的行为。齐国的官员如魏其侯窦婴的正直进言,为什么后来遭致了灾祸呢?景帝与梁王一起进见太后宴饮时,景帝说:“我死后把帝位传给梁王。”太后听了很高兴。窦婴当时就挡在梁王前边说:“汉朝的规矩是帝位传给儿子和孙子,现在陛下凭什么传给弟弟(指梁王),这是擅权乱高祖皇帝的规矩呀!”于是景帝默然无声。太后也心里不高兴。

    所以周成王尚小的时候与诸弟站在树下,摘取一片桐叶给周公看说:“我用这个来封你。”周公进见说:“天子封弟,很好。”成王说:“我不过是与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说:“人主不能有过失举动,不应当有开玩笑的话。说了的话一定要实行。”于是就用这片桐叶封了小弟到应县。从此成王一生不敢开玩笑说出不负责任的话,说出的话一定要实行。孝经上说:“不合法度的话不说,不合道义的事不做。”这是圣人的格言啊!现在主上你不应当向梁王说好听的话。梁王上有太后撑腰,骄横倔强已经很久了,屡次听说景帝向梁王许诺将来要把帝位传给他(暗示让梁王成为继承人),而实际上不能实行。

    另外诸侯王朝见天子,(按照汉朝的规矩)一般应当见四次面罢了。刚到京师(长安),入宫小见一次;到正月朔日(初一),奉命陪着诸侯群臣朝拜正月而进见一次;到后来三日(初四),接受赐予金钱财物而辞别;再到后来二日(初五),又进宫小见一次,然后离开长安回到封国。凡留京师长安不超过二十天。小见是在禁宫中燕见的省中的小厅堂接受宴享的朝见方式,(不是一般官员)士人不得进入。现在梁王向西来朝见天子并留在长安,(一留)就是半年。与天子同乘一车出游、同坐一辆马车并进宫中朝见太后,(这样)是表示把大话放在明处而实际上并不实行,使他对朝廷产生怨言和不满,谋划叛逆作乱。对此竟然没有引起人们的忧虑,(看来)这不是具有深谋远虑的人呀!不是具有大贤大德的人是不会懂得退让回避的。现在汉朝的规矩制度,(诸侯)朝见天子一年四季只有四次朝见罢了。每次朝见都有一定的规定和礼仪。如果诸侯王想要多朝见天子,需要等到下一次轮到他的朝见时间才能再次进京朝见。诸侯王需要等待十多年才能再次进京朝见天子。

    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梁孝王彭离、山阳哀王定与济阴哀王不识的命运仿佛一曲凄婉的悲歌,其中蕴藏着深远的政治哲理和社会现象。而这一切,在太史公的笔下和褚先生的评论中得到了详尽的揭示。

    作为梁孝王的儿子,彭离、定和不识在孝景中六年被封为济东王、山阳王和济阴王。他们生于富贵之家,然而命运却并不总是眷顾他们。尤其是彭离,他的骄横与凶悍使得他在短短的时间内走上了不归路,私下与奴仆、亡命之徒出去抢劫杀人,夺取财物。他的行为恶劣,被杀的人有一百多个,国内皆知,无人敢夜行。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恶行,天子仍不忍心杀他,只将他废为平民,迁徙到上庸。他的封国被并入汉朝,改为大河郡。

    而与其命运相似的还有山阳哀王定和济阴哀王不识。他们也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王位,封国被废除,封地归入汉朝,改为山阳郡和济阴郡。

    太史公在评价这段历史时,对梁孝王的财富和封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为汉家兴盛时期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扩大了宫室规模,车马服饰堪比天子。然而他也指出了一些越轨的行为。而褚先生则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段历史,他认为梁孝王之所以招致怨恨不满,是因为他想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尤其是从宫女和身边亲信那里生出非分之想。他批评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们没有尽到直言进谏的职责,而这也是导致梁孝王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孝经》中提到的“不合法度的话不说,不合道义的事不做”成为了本文中重要的道德准则。这一准则在周成王的故事中得到了体现,也成为了评判人们行为的重要标准。

    对于诸侯王朝见天子的规矩,文中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诸侯一般应当见四次面然后离开长安回到封国,而在梁孝王时期,这一规矩被打破,他长时间留在长安,与天子同乘一车出游、同坐一辆马车并进宫中朝见太后。这样的行为无疑是一种权力的展示和挑战,也预示着未来的悲剧。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段历史背后的政治和社会现象,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和观点。它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解读,更是对权力、道德和人性的深入探讨。通过这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

    402、从窦太后与梁王事件看经术大礼的重要性

    现在梁王每年都入朝朝见并逗留很久,常言道“骄傲的孩子不会孝顺”,这不是一句坏话。所以诸侯王应当为皇帝寻找良师和忠臣,像汲黯、韩安国那样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忠臣之道而没有祸患。

    听说梁王西行入朝,进见窦太后,君臣闲聊,等到皇帝和景帝都在座,窦太后对他们说:“我听说殷朝亲亲,周朝尊尊,其意义是一样的。安车大马,用梁孝王来陪伴我。”景帝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身体说:“是。”酒宴结束出来,景帝召见袁盎等诸位通晓经术的大臣说:“太后说了那样的话,我们怎样应答呢?”大臣们回答说:“太后意在立梁王为皇帝继承人。梁王的母亲虽是太后的小女儿,儿子却还小。如今立了梁王,太后就会要她小女儿的儿子立为储君。梁王应继承皇位的是弟弟。殷人重视亲族关系,立弟;周人尊崇尊敬之道,立子。殷人质朴,尊崇天道,亲其所亲,立弟。周人崇尚文治,尊敬本源,立长子。周朝的惯例是,太子死了,立嫡孙。殷朝的惯例是太子死了,立其弟。”景帝说:“你们看该怎么办?”大臣们回答说:“现在汉家遵循周礼,周礼不能立弟,应当立子。所以春秋讥讽宋宣公。宋宣公死后,不立子而立弟。弟弟继位后死了,又把君位传给宣公的儿子。弟弟的儿子争夺君位,认为我应当代替我父亲即位,就刺杀了他的伯父。因此国家大乱,祸患不断。所以《春秋》说‘君子要按正当道理行事。宋国的祸患源于宋宣公’。请让我拜见太后告诉她。”袁盎等入宫拜见太后说:“太后说要立梁王为皇帝继承人,如果梁王最终死了,要立谁为继承人?”太后说:“再立皇帝的儿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妻所生的儿子而发生祸乱为例说明道理后报告了太后。太后才明白过来,派使者让梁王回到封国。然而梁王知道自己的想法出于袁盎等大臣的建议,就怨恨他们并派人去杀袁盎。袁盎知道后对刺客说:“你所说的梁将军可是指他?如果是他的话,那就没错。”刺客说:“是的。”就刺杀了袁盎并将凶器放在他的身上。察看那凶器是新近打造的。问长安城中削磨刀具的工匠,工匠说:“梁王的某位爱姬来过并叫为他们打造了这把剑。”由此知道并揭发了这件事。于是派使者去逮捕审讯梁王所宠爱的臣子十余人以及文吏。他们终于供出实情并暴露了谋反的详情。窦太后整日哭泣伤心不吃不喝,一再召见梁王的使者却得不到答复。景帝忧虑此事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大臣们认为应派经术之吏前去处理才能解决此事。于是派田叔、吕季主前往审理此案。这两个人都通晓经术而且明白大礼。回来后到霸昌厩取火把叛乱的事全部烧掉只空手来见景帝报告说:“梁王不知情。是他的宠臣羊胜、公孙诡之流干的。他们已被依法处死并灭族了。梁王没有危险了。”景帝十分高兴地说:“快快去告诉太后。”太后听到消息后站起来正常饮食。因此说不知道经术和大礼的人不能做三公及左右近臣。目光短浅的人就如同从竹管中看天一样只有很小的视野啊!

    汉文帝的小儿子,封在梁国。窦太后特别疼爱他,在睢阳大建宫室。出游时所排场势之大,出类拔萃,盖过了皇帝。他抗击吴楚有功,计谋却拙劣,自比孙叔敖、羊祜。窦婴坚持正议,袁盎被他刺伤。后来属国南越反叛朝廷,形势紧急,景帝就派他去攻打南越。梁孝王骄傲自大,才导致他的灭亡。虽然分封为五国,最后也没有好结果。

    当我读到这段历史,心中不禁涌起许多感慨。窦太后与梁王之间的关系,虽为母子,却因为权力的诱惑和误导,险些酿成大祸。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经术大礼的缺失。

    窦太后与梁王的对话,看似是简单的家常闲聊,实则深藏玄机。骄傲的孩子不会孝顺,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而在这里,它似乎预示了梁王的命运。而当太后表示要立梁王为继承人时,朝中大臣们却清醒地指出,立弟还是立子,这是一个涉及到经术大礼的问题。在周的制度中,立子是正统,立弟则可能引发混乱。宋宣公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袁盎等大臣们对经术大礼的熟知,让他们能够洞察其中的利害关系,从而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混乱。他们不仅用经术说服了太后,更用实际行动保护了皇家的尊严和稳定。而梁王在面对权力的诱惑时,却忽略了经术大礼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叛乱的发生。

    这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经术大礼不仅是学问,更是生活的准则。只有深入了解并遵循它,我们才能避免陷入混乱和危机。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后果,就像从竹管中看天一样,只有很小的视野。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还遵循着经术大礼?我们是否还会因为短视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让我们以此为鉴,用经术大礼来指导我们的行为,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