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第1533章 特别的奏章
奏章中的所有不足之处,看到这奏章的人,会觉得,这才正常,年轻人嘛,不给他们机会去锻炼,又怎么能成长起来呢?谁也不是天生的宰相。
一直到深夜,烛火摇曳,书房内的众人搁笔,奏章初步落定,最后整理,重新誊抄。
\"成了。\"
马周吹干纸上墨渍:“太子殿下,请过目。”
马周将奏章呈送给李承乾。
李承乾浏览一遍之后,认同点头。
这是他们商议出来的结果,最终做了汇总,这篇奏章,看过之后,并未发现有不妥之处。
“王叔。”李承乾看向李复。
李复端着奶茶,看着李承乾。
“你全权做主。”
李承乾微微颔首,随后目光扫视过众人:“我看过了,没什么问题,该写的也都写了。”
王玄策在一旁补充:\"有些细节确实估算得粗了些,但无妨。房相、杜相都是老成谋国之人,自会斟酌。\"
“没错,关于这上面的账目,也只是初步定下来,增减什么的,无法做到详细,到时候,还是需要陛下和朝臣们商议过,这笔账才能算数。”房遗直说道:“这些就不是咱们能够决定的了。”
李承乾哈哈一笑:\"那正好,省得咱们再费脑子。\"
众人皆笑。
“好了,既然奏章出来了,咱们就,签上名字吧。”
李承乾率先提笔,在奏章末尾落笔。
太子李承乾谨奏。
之后,便是马周,王玄策,杜构和房遗直他们四人落款。
泾阳王府长史马周,主簿王玄策,尚舍奉御杜构,御史台将作房遗直。
谨奏。
李复召来石头。
\"明日一早,你亲自送去长安,务必亲手交到房相手中。\"
石头肃然抱拳:\"属下明白!\"
又来跑腿的活儿了,好像,很长时间没有为自家郎君往长安跑腿了。
这可不行,郎君身边的跑腿,自己得是第一。
至于伍兄弟。
他是后来的.......
次日,天刚蒙蒙亮,石头便已策马出庄,直奔长安。
晨雾未散,朱雀大街上行人寥寥。石头一路疾驰,直至中书省衙署外,翻身下马,向守门侍卫递上名帖:\"泾阳王府亲卫石头,奉我家殿下之命,呈奏章于房相。\"
侍卫验过名帖,引他入内。
“房相尚在两仪殿议事,还请石护卫稍等。”衙署里的小吏说道。
石头点了点头,在厅中候着。
到了半晌,房玄龄才从两仪殿回来,回到衙署内,就听到有小吏说泾阳王府来了个护卫,说是来送奏章的。
房玄龄一愣。
泾阳王府来的护卫?
送奏章?
是泾阳王殿下的奏章吗?
怎么不直接送去宫中?
心里揣着好奇,房玄龄去了书房,让人把王府来的人带到书房来。
在书房等了一阵子,一抬头,瞧见熟人了。
石头。
他见过好几次,认得。
“石头?”房玄龄率先打招呼。
石头拱手向房玄龄行礼。
“见过房相。”
行礼过后,石头从怀里掏出了被仔细卷好放在竹筒里的奏章。
“房相,这是来自庄子上的一封奏章,是太子殿下牵的头。”
说完,双手奉上。
房玄龄走上前去,接过竹筒,打开。
这奏章,好像还挺长呢。
“这么着急送来了?怎么不直接送到宫中去?”
石头笑道。
“房相看过就知道了,太子殿下说,此事关乎万民口粮,不能耽搁,而且,势必是要走三省的流程的。”
“房相,奏章已经送到,小的就先告退了。”
房玄龄颔首。
待石头离开后,他才缓缓展开奏章,细细读了起来。
起初,房玄龄神色平静,目光在纸上一行行扫过。
读到\"占城稻岁可三熟,若引江南,可增赋税三成\"时,他指尖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增赋税三成,只以江南来说,完全是可以达到的。
哪怕是这稻子在江南地带,一年只有两熟,也足够了。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奏章末尾的估算数字上——那里有几处略显粗疏的账目,显然是小辈们估算时未能尽善。
房玄龄并未不悦,反而唇角微扬,低声自语:\"年轻人做事,到底是经验不足,不敢往大了想啊……不过,已经很好了。\"
目光落在了最后,看到了熟悉的名字。
自家小子也在其中,房玄龄眼神里带着笑意。
好小子。
哈哈一笑,合上奏章,朝外走去。
去找杜如晦。
看过奏章,房玄龄明白了太子殿下为什么要将奏章送到自己的手里。
这是要一个首肯啊。
自家后辈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去了。
若是自己和杜如晦不点头,那这份奏章,就会截下,等到同样的奏章下次被写出来,会直接送进宫,送到陛下面前。
当然,奏章上不会再有房遗直和杜构的名字。
杜如晦见到房玄龄这么急匆匆来找自己,人也是懵懵的。
方才在两仪殿分开,到这会儿还不到半个时辰呢。
见他手持奏章,面色严肃,笑着询问。
\"玄龄兄,何事如此郑重?\"
房玄龄将奏章递给他:\"太子和几个官员联名所奏,引占城稻种之事。\"
“看看吧,有惊喜在里头。”
杜如晦接过,快速浏览一遍,眼中精光一闪:\"此事若成,功在社稷啊!\"
“末尾还有你儿子的名字呢。”房玄龄提醒道。
杜如晦哈哈大笑。
“这小子有胆量,我很欣慰啊。”
房玄龄点头,他也有这等想法:\"走,一同面圣。\"
二人并肩而行,带着奏章,朝两仪殿方向走去。
两仪殿外,内侍见房杜二相联袂而来,连忙上前行礼:\"二位相公,陛下正在批阅奏章,可要通传?\"
房玄龄微微颔首:\"有要事禀报,劳烦通传。\"
两仪殿内的李世民也好奇。
这两人,何故去而复返啊?
“宣。”
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在殿外整了整衣冠,迈步入内。
殿内暖意扑面而来,李世民放下手上奏章,抬头看着两人。
“什么事,让你们两个一块又来这里了?”
房玄龄上前一步,双手呈上奏章:“陛下,臣这里收到一份特殊的奏章,请陛下御览。”
李世民眉头一挑,接过奏章:\"哦?有何特殊?”
王德走上前,取过房玄龄手上奏章,转呈给了李世民。
“这是太子殿下牵头上的一份奏章。”
“高明?”李世民眸光亮了亮。
太子已经去庄子上好几天了,也没给自己写封信。
都不知道想念阿耶和阿娘的.......
李世民心里多少有点怨念。
李世民哪儿知道,李承乾这会儿在庄子上忙着给自己的阿娘挣修暖阁的钱呢。
殿内一时寂静,只闻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杜如晦与房玄龄对视一眼,静候圣意。
读到\"占城稻\"一节时,李世民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面色平静,但是心里已经掀起了巨浪。
这一年得多产多少粮食!
多出来的粮食,能养活多少百姓!
朝廷能增加税收!
有税收,朝廷就富裕了,富裕了,朝廷就能做更多想做的事情。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哪怕是做了皇帝,都是这个道理!
待阅至末尾的人选名单,嘴角微微上扬。
至于中间说水师的部分,李世民一点都不惊讶,朝廷攒钱,攒粮食,后续目标之一就是要建设水师。
他可没有忘记........金银矿的事情。
远渡重洋,也是颇为耗费钱粮。
“恩.......”李世民压下心中的喜悦,微微颔首。
他看出来了,这个法子哪儿会是高明想出来的,必然是怀仁的主意,只不过,他将这个功劳,放在了太子的身上。
先前佛寺的事情,因为自己的参与,打乱了高明的课业。
现在,怀仁这个做老师的,又给学生找事情做了。
不过,找的这件事,自己喜欢。
李世民抬头看向二位宰相:\"玄龄、克明,你们觉得如何?\"
房玄龄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可行。虽有些细节尚需斟酌,但大略无碍。\"
杜如晦补充:\"太子殿下考虑周全,既有商队购种,后续又有水师护航,还有试验田做实验,改良种子,可谓面面俱到。\"
李世民满意地点头,目光再次落在奏章末尾的名字上:\"遗直和杜构也在其中?\"
房玄龄笑道:\"年轻人敢想敢为,臣甚欣慰。\"
杜如晦也道:\"犬子能参与此等利国利民之事,是他的福分。\"
一件功劳,大家分。
太子占大,剩下的,跟着喝点汤,也算是历练了。
李世民嘴角扬起。
“你们说,这奏章为何先送到中书省,而非直接递进宫来?\"
.......
房玄龄杜如晦两人相视一眼。
\"太子殿下说,此事关乎万民口粮,需走三省流程。臣揣测,殿下是想先听听老臣们的意见。\"房玄龄回应着。
“哈哈哈哈哈。”李世民放声大笑,摇摇头。
老狐狸。
罢了,心照不宣。
“如此,那朕就只能准了,等太子回宫,这件事,就按照太子说的来做。”李世民说道:“既然房遗直和杜构的名字出现在了奏章上,那这件事,让他们也参与进去吧,全都听太子的调派。”
“这两年风调雨顺,朝廷也有能力支撑他们去折腾这件事。”
“至于苏定方和水师,这个,让朕再考虑考虑。”
等高明回来问问,他具体的想法如何。
奏章虽然写的详细,但是总归,还是有限。
“此事,暂且按下。”李世民说道:“年后再议。”
“是。”房玄龄与杜如晦两人拱手应声。
离开两仪殿,房玄龄脸上笑意不减。
“克明,看来咱们的儿子,要跟着太子做一番大事了。\"
杜如晦捋须微笑:\"年轻人就该多历练。不过......\"他压低声音,\"此事涉及水师建设,恐怕朝中会有异议。\"
“你我都知道,所谓水师,可不只是为了稻种。”
“如果只是稻种的话,那才多大规模?”
“这一点,容易被朝臣们拎出来说话。”
房玄龄点点头。
“不过,从小到大,慢慢来,等到试验田的稻种出来了,反对的声音自然就小了。”
“朝廷赋税收的多了,国库富裕了,建设水师,即便是耗费钱钱粮,这件事也要做。”
“你想,四方来长安的番邦,越来越多了,不仅仅是西域,草原,还有南边,东边,这些地方,他们来长安,但是咱们的船队,是否能去到他们那里呢?”
“去是一回事,将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唐有优秀的士兵,有优秀的将士,但是水师这一方面,能拿出手的东西,很少,所以,借此建设水师,合情合理。”
两人聊着,中途分开,回到了各自的衙署,开始忙碌一天的政务。
至于那封奏章,也就暂且压下了。
下午,宫中一骑出了皇城,往泾阳县庄子上去了。
李世民的一封信,送到了李承乾的手上。
让李承乾将这件事好好考虑清楚,等到回宫的时候,他要问,别到时候说不明白。
趁着现在他人还在庄子上,该问的要问清楚。
另外就是,眼见着要到腊八了,问问什么时候回长安来。
朝集使已经参与过朝会了,身为太子,也是要回长安见各地的朝集使的。
这可是个了解地方政务的好机会。
关于水师的事情,或许,宫中还留存有能用得上的东西。
最后,扭扭捏捏的内容里透露着询问,为什么都好几天了,也不给宫中写封信,你阿娘想你了.......
李承乾看完信后,眼眸中浮出一抹笑意。
阿耶这是在支持自己。
“王叔。”
李承乾将信递给李复。
李复摇了摇头。
“这是你们父子之间的家书,我看作甚。”
“你就说说吧,关于奏章。”李复回应着。
“阿耶的意思,等到我回宫中之后,详细解释给他听。”李承乾说道:“其实奏章上写的都差不多了,我想,阿耶是想考校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吧。”
“其次就是水师的事情。”
“前两年王叔与苏将军去过登州,此番水师之事,必然是要托苏将军上的。”
“阿耶还说,宫中有关于水师,咱们能用的到的东西。”
一直到深夜,烛火摇曳,书房内的众人搁笔,奏章初步落定,最后整理,重新誊抄。
\"成了。\"
马周吹干纸上墨渍:“太子殿下,请过目。”
马周将奏章呈送给李承乾。
李承乾浏览一遍之后,认同点头。
这是他们商议出来的结果,最终做了汇总,这篇奏章,看过之后,并未发现有不妥之处。
“王叔。”李承乾看向李复。
李复端着奶茶,看着李承乾。
“你全权做主。”
李承乾微微颔首,随后目光扫视过众人:“我看过了,没什么问题,该写的也都写了。”
王玄策在一旁补充:\"有些细节确实估算得粗了些,但无妨。房相、杜相都是老成谋国之人,自会斟酌。\"
“没错,关于这上面的账目,也只是初步定下来,增减什么的,无法做到详细,到时候,还是需要陛下和朝臣们商议过,这笔账才能算数。”房遗直说道:“这些就不是咱们能够决定的了。”
李承乾哈哈一笑:\"那正好,省得咱们再费脑子。\"
众人皆笑。
“好了,既然奏章出来了,咱们就,签上名字吧。”
李承乾率先提笔,在奏章末尾落笔。
太子李承乾谨奏。
之后,便是马周,王玄策,杜构和房遗直他们四人落款。
泾阳王府长史马周,主簿王玄策,尚舍奉御杜构,御史台将作房遗直。
谨奏。
李复召来石头。
\"明日一早,你亲自送去长安,务必亲手交到房相手中。\"
石头肃然抱拳:\"属下明白!\"
又来跑腿的活儿了,好像,很长时间没有为自家郎君往长安跑腿了。
这可不行,郎君身边的跑腿,自己得是第一。
至于伍兄弟。
他是后来的.......
次日,天刚蒙蒙亮,石头便已策马出庄,直奔长安。
晨雾未散,朱雀大街上行人寥寥。石头一路疾驰,直至中书省衙署外,翻身下马,向守门侍卫递上名帖:\"泾阳王府亲卫石头,奉我家殿下之命,呈奏章于房相。\"
侍卫验过名帖,引他入内。
“房相尚在两仪殿议事,还请石护卫稍等。”衙署里的小吏说道。
石头点了点头,在厅中候着。
到了半晌,房玄龄才从两仪殿回来,回到衙署内,就听到有小吏说泾阳王府来了个护卫,说是来送奏章的。
房玄龄一愣。
泾阳王府来的护卫?
送奏章?
是泾阳王殿下的奏章吗?
怎么不直接送去宫中?
心里揣着好奇,房玄龄去了书房,让人把王府来的人带到书房来。
在书房等了一阵子,一抬头,瞧见熟人了。
石头。
他见过好几次,认得。
“石头?”房玄龄率先打招呼。
石头拱手向房玄龄行礼。
“见过房相。”
行礼过后,石头从怀里掏出了被仔细卷好放在竹筒里的奏章。
“房相,这是来自庄子上的一封奏章,是太子殿下牵的头。”
说完,双手奉上。
房玄龄走上前去,接过竹筒,打开。
这奏章,好像还挺长呢。
“这么着急送来了?怎么不直接送到宫中去?”
石头笑道。
“房相看过就知道了,太子殿下说,此事关乎万民口粮,不能耽搁,而且,势必是要走三省的流程的。”
“房相,奏章已经送到,小的就先告退了。”
房玄龄颔首。
待石头离开后,他才缓缓展开奏章,细细读了起来。
起初,房玄龄神色平静,目光在纸上一行行扫过。
读到\"占城稻岁可三熟,若引江南,可增赋税三成\"时,他指尖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增赋税三成,只以江南来说,完全是可以达到的。
哪怕是这稻子在江南地带,一年只有两熟,也足够了。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奏章末尾的估算数字上——那里有几处略显粗疏的账目,显然是小辈们估算时未能尽善。
房玄龄并未不悦,反而唇角微扬,低声自语:\"年轻人做事,到底是经验不足,不敢往大了想啊……不过,已经很好了。\"
目光落在了最后,看到了熟悉的名字。
自家小子也在其中,房玄龄眼神里带着笑意。
好小子。
哈哈一笑,合上奏章,朝外走去。
去找杜如晦。
看过奏章,房玄龄明白了太子殿下为什么要将奏章送到自己的手里。
这是要一个首肯啊。
自家后辈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去了。
若是自己和杜如晦不点头,那这份奏章,就会截下,等到同样的奏章下次被写出来,会直接送进宫,送到陛下面前。
当然,奏章上不会再有房遗直和杜构的名字。
杜如晦见到房玄龄这么急匆匆来找自己,人也是懵懵的。
方才在两仪殿分开,到这会儿还不到半个时辰呢。
见他手持奏章,面色严肃,笑着询问。
\"玄龄兄,何事如此郑重?\"
房玄龄将奏章递给他:\"太子和几个官员联名所奏,引占城稻种之事。\"
“看看吧,有惊喜在里头。”
杜如晦接过,快速浏览一遍,眼中精光一闪:\"此事若成,功在社稷啊!\"
“末尾还有你儿子的名字呢。”房玄龄提醒道。
杜如晦哈哈大笑。
“这小子有胆量,我很欣慰啊。”
房玄龄点头,他也有这等想法:\"走,一同面圣。\"
二人并肩而行,带着奏章,朝两仪殿方向走去。
两仪殿外,内侍见房杜二相联袂而来,连忙上前行礼:\"二位相公,陛下正在批阅奏章,可要通传?\"
房玄龄微微颔首:\"有要事禀报,劳烦通传。\"
两仪殿内的李世民也好奇。
这两人,何故去而复返啊?
“宣。”
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在殿外整了整衣冠,迈步入内。
殿内暖意扑面而来,李世民放下手上奏章,抬头看着两人。
“什么事,让你们两个一块又来这里了?”
房玄龄上前一步,双手呈上奏章:“陛下,臣这里收到一份特殊的奏章,请陛下御览。”
李世民眉头一挑,接过奏章:\"哦?有何特殊?”
王德走上前,取过房玄龄手上奏章,转呈给了李世民。
“这是太子殿下牵头上的一份奏章。”
“高明?”李世民眸光亮了亮。
太子已经去庄子上好几天了,也没给自己写封信。
都不知道想念阿耶和阿娘的.......
李世民心里多少有点怨念。
李世民哪儿知道,李承乾这会儿在庄子上忙着给自己的阿娘挣修暖阁的钱呢。
殿内一时寂静,只闻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杜如晦与房玄龄对视一眼,静候圣意。
读到\"占城稻\"一节时,李世民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面色平静,但是心里已经掀起了巨浪。
这一年得多产多少粮食!
多出来的粮食,能养活多少百姓!
朝廷能增加税收!
有税收,朝廷就富裕了,富裕了,朝廷就能做更多想做的事情。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哪怕是做了皇帝,都是这个道理!
待阅至末尾的人选名单,嘴角微微上扬。
至于中间说水师的部分,李世民一点都不惊讶,朝廷攒钱,攒粮食,后续目标之一就是要建设水师。
他可没有忘记........金银矿的事情。
远渡重洋,也是颇为耗费钱粮。
“恩.......”李世民压下心中的喜悦,微微颔首。
他看出来了,这个法子哪儿会是高明想出来的,必然是怀仁的主意,只不过,他将这个功劳,放在了太子的身上。
先前佛寺的事情,因为自己的参与,打乱了高明的课业。
现在,怀仁这个做老师的,又给学生找事情做了。
不过,找的这件事,自己喜欢。
李世民抬头看向二位宰相:\"玄龄、克明,你们觉得如何?\"
房玄龄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可行。虽有些细节尚需斟酌,但大略无碍。\"
杜如晦补充:\"太子殿下考虑周全,既有商队购种,后续又有水师护航,还有试验田做实验,改良种子,可谓面面俱到。\"
李世民满意地点头,目光再次落在奏章末尾的名字上:\"遗直和杜构也在其中?\"
房玄龄笑道:\"年轻人敢想敢为,臣甚欣慰。\"
杜如晦也道:\"犬子能参与此等利国利民之事,是他的福分。\"
一件功劳,大家分。
太子占大,剩下的,跟着喝点汤,也算是历练了。
李世民嘴角扬起。
“你们说,这奏章为何先送到中书省,而非直接递进宫来?\"
.......
房玄龄杜如晦两人相视一眼。
\"太子殿下说,此事关乎万民口粮,需走三省流程。臣揣测,殿下是想先听听老臣们的意见。\"房玄龄回应着。
“哈哈哈哈哈。”李世民放声大笑,摇摇头。
老狐狸。
罢了,心照不宣。
“如此,那朕就只能准了,等太子回宫,这件事,就按照太子说的来做。”李世民说道:“既然房遗直和杜构的名字出现在了奏章上,那这件事,让他们也参与进去吧,全都听太子的调派。”
“这两年风调雨顺,朝廷也有能力支撑他们去折腾这件事。”
“至于苏定方和水师,这个,让朕再考虑考虑。”
等高明回来问问,他具体的想法如何。
奏章虽然写的详细,但是总归,还是有限。
“此事,暂且按下。”李世民说道:“年后再议。”
“是。”房玄龄与杜如晦两人拱手应声。
离开两仪殿,房玄龄脸上笑意不减。
“克明,看来咱们的儿子,要跟着太子做一番大事了。\"
杜如晦捋须微笑:\"年轻人就该多历练。不过......\"他压低声音,\"此事涉及水师建设,恐怕朝中会有异议。\"
“你我都知道,所谓水师,可不只是为了稻种。”
“如果只是稻种的话,那才多大规模?”
“这一点,容易被朝臣们拎出来说话。”
房玄龄点点头。
“不过,从小到大,慢慢来,等到试验田的稻种出来了,反对的声音自然就小了。”
“朝廷赋税收的多了,国库富裕了,建设水师,即便是耗费钱钱粮,这件事也要做。”
“你想,四方来长安的番邦,越来越多了,不仅仅是西域,草原,还有南边,东边,这些地方,他们来长安,但是咱们的船队,是否能去到他们那里呢?”
“去是一回事,将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唐有优秀的士兵,有优秀的将士,但是水师这一方面,能拿出手的东西,很少,所以,借此建设水师,合情合理。”
两人聊着,中途分开,回到了各自的衙署,开始忙碌一天的政务。
至于那封奏章,也就暂且压下了。
下午,宫中一骑出了皇城,往泾阳县庄子上去了。
李世民的一封信,送到了李承乾的手上。
让李承乾将这件事好好考虑清楚,等到回宫的时候,他要问,别到时候说不明白。
趁着现在他人还在庄子上,该问的要问清楚。
另外就是,眼见着要到腊八了,问问什么时候回长安来。
朝集使已经参与过朝会了,身为太子,也是要回长安见各地的朝集使的。
这可是个了解地方政务的好机会。
关于水师的事情,或许,宫中还留存有能用得上的东西。
最后,扭扭捏捏的内容里透露着询问,为什么都好几天了,也不给宫中写封信,你阿娘想你了.......
李承乾看完信后,眼眸中浮出一抹笑意。
阿耶这是在支持自己。
“王叔。”
李承乾将信递给李复。
李复摇了摇头。
“这是你们父子之间的家书,我看作甚。”
“你就说说吧,关于奏章。”李复回应着。
“阿耶的意思,等到我回宫中之后,详细解释给他听。”李承乾说道:“其实奏章上写的都差不多了,我想,阿耶是想考校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吧。”
“其次就是水师的事情。”
“前两年王叔与苏将军去过登州,此番水师之事,必然是要托苏将军上的。”
“阿耶还说,宫中有关于水师,咱们能用的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