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华都往事【工作笔记】 > 第74章 三条干部

华都往事【工作笔记】 第74章 三条干部

    晚上六点半,司徒处长陪同季延科处长走进包间,由于李萍萍晚上有朋友约请吃饭,所以就不过来了,而司徒也仅带着季处长、洪刚和杜洪,总共只有五个人。

    这样一来,梓涵觉得可能自己把菜品点多了,他是按照八个人准备的。另外,他感觉这种情况下,他点的汤品似乎有些拿不出手。却没想到吃完后大家都很满意,而且季处长操着浓重的岐山口音,讲了一晚上的笑话,感觉他那种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可能也是因为见到同事而感到格外开心。

    他说自己就属于总行的“三条干部“——早上一根油条,中午一碗面条,晚上光棍一条。这种日子确实难熬,关键是在这里没有人搭理你,其他行的人都知道你是挂职干部,也就是干几年回去的,不可能在总行长久,所以过来办事从来都不会巴结你。总行的领导也仅仅是让你干活,因为是挂职,所以听话,好使唤。

    酒至三巡,菜过五味,大家处于微醺状态,梓涵提议大家一起去打保龄球,就到中华世纪城的一家保龄球馆,之前梓涵来总行办事的时候去那里玩过。凭着一点点模糊的记忆,他们打车前往,同时,梓涵提议了一定由自己买单。

    当年的保龄球风靡一时,古城的波特曼保龄球馆是梓涵经常去的地方,当梓涵和司徒他们吹牛说如何好玩,那里的设施如何好的时候,司徒仅仅轻轻一句:“还是你们市行的人会玩啊,我们都是乡下的土包子。“

    听到这句话,梓涵觉得似乎自己酒后失言,说的有些多了。

    玩完回到酒店,已经是半夜了,路上梓涵告诉洪刚:省行的费用摊销给我们多少都没有问题。这也算是表示对省行最大可能的支持,同时他也传递了行领导的意思。

    梓涵觉得今天晚上的宴请以及餐后的运动效果非常好,起码司徒觉得梓涵这个人还是比较豪爽的,因为梓涵这里既招待了省行挂职领导,又超水平发挥了第二场游乐活动,好事成双,效果极佳。

    司徒回来的路上还嘟囔着,说季处长穿的那样单薄,连一件像样的皮夹克都没有,京城的冬天寒风刺骨,也没有人关心挂职干部的生活。他嘱咐洪刚去给领导买一件,还说要给梓涵买一件羊绒衫什么的,梓涵谢绝了。

    这种事情还是算了吧,心领了。

    在总行的这段时间,他们白天过去补充资料,晚上请总行的相关领导吃饭喝酒。省行还是兵强马壮,渭南行的田副行长、铜川的王旭超副行长都曾经过来,为本行核销的呆坏账使出浑身的解数,不仅出面宴请总行的相关领导,铜川的王行长还亲自上阵,与总行的几位处长在麻将桌上一决高低,这可解了梓涵的围。这种公关性质的打麻将,是梓涵最害怕的事情,他们玩的筹码不太大,一晚上输赢也就是一两千,但是对于梓涵这样一个当兵的,一个月几百块钱,输不起啊:输了算谁的?

    你回去说我请总行、省行领导吃饭,有吃饭的发票,可以报销,给总行的领导、经办送购物卡,也有发票可以报销。这打麻将输了多少钱,无凭无据,梓涵也不可能让总行的处长们给自己写个条子:“今收到某某输钱若干元。”但是,王行长一上场,就把他们所有的难处解决了。

    梓涵怀疑,王行长是司徒搬来的救兵。

    因为王行长牌技惊人,梓涵在旁边负责倒茶水、递烟之类的服务后勤保障工作,也在观察牌局。王行长开始的时候手气不佳,看似不经意地输掉很多局,但是后来稳扎稳打,不停地自摸,最后到夜里一点多,大家说累了,一算账,基本上是“三归一”,王行长大胜。这个时候,王行长把赢的钱撂在桌子上,说:“不好意思,我怎么可以赢总行领导呢,你们还是收回去吧,大家就是娱乐一下。“

    王行长刚过来的时候,梓涵看他说话、穿着打扮土里土气,像是个老农民。如果他走在街上,你根本就没办法联想到,他竟然是华都银行铜川分行的副行长。他与身材高大,穿着讲究的渭南分行的田副行长相比,确实有天壤之别。但是牌桌上王行长的这一番操作,让梓涵大跌眼镜,彻底改变了他对地市分行的看法,自己觉得就是一个十足的土锤。

    一方面,他自己的牌技简直烂到家了,以至于根本不敢上场参战。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口袋里没有多少钱,如果像王行长开始的时候,一下输了那么多,可能有一两千元,梓涵估计都会崩溃了,后果不堪设想。

    梓涵估计,王行长应该是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先麻痹对手,然后暗中观察每个人的出牌习惯,各个击破,一举全胜,这才是麻将桌上的高手。还有就是最后的一招,将所有赢的钱还给对手,既没有花钱,还落得对方的赞美,这也确实值得梓涵学习。试想如果梓涵赢了这么多钱,他会不会全部拿出来还给对方?他自己都有些怀疑,因为这是多么大的一笔巨款啊,好不容易赢来的,再吐出去,多心疼啊!

    这就是老江湖的做人之道,够梓涵这种小白学习一辈子的。

    由于多次私下往来,他们和总行负责核销呆账的经办、领导也熟悉了,这段时间梓涵和李萍萍都在补充资料:一把剪刀、一瓶胶水,所有需要的法院裁定、判决都可以瞬间取得,反正都是国有企业,核销也是国家从左口袋掏钱,放进右口袋,走程序而已。

    开始的时候,他们杜撰一份根本不存在的法院文件,心里有些恐慌,但是看见其他分行都是拼接、粘贴、再复印,传真回分行办公室,再从分行办公室回传回来,他们也如法炮制,将总行需要的文件制作出来,以满足核销呆坏账的需要。

    建材厂走的是破产的程序,由于这个程序对企业最后的资产负债表要求不同,企业提供的资产负债表不符合总行核销要求,没办法,梓涵和李萍萍商量:搞一份符合要求的资产负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