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121章 内臣王德化、黄道周遣戍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第121章 内臣王德化、黄道周遣戍

    内臣王德化

    皇帝驾临太学,参加重修工程竣工典礼。在此之前,司礼监太监王德化遵照皇命,带领群臣预先演练礼仪,这一场面堪比唐朝鱼朝恩讲解经书以及元朝李邦宁主持的释奠仪式。

    九月,朝廷规定,原先监管东厂同时也负责京城卫戍的宦官,也被称为总督。十一月,朝廷下令禁止朝臣私下探听内阁机密以及过分亲近内侍。从此,等候上朝的大臣们都站在露天处,不敢进入值班室休息。十二月,皇帝下令停止宫内操练,并且明确告诫宦官不得干预朝廷外部政务,同时也再次警告朝廷官员不得与内侍有所勾结。

    皇帝的一举一动,底下官员都会争相模仿效仿,比如在练习礼仪时称呼监官为总督,仿佛朝廷将将相这么重要的职位都授予了宦官。虽然皇帝试图下令禁止朝廷官员与内侍勾结,但在这样的风气之下,这样的禁令又能有多大的效果呢?

    黄道周遣戍

    辛巳年(公元1641年)十二月,黄道周和解学龙被流放到边疆戍边。起初,在讨论黄道周的刑罚时,刑部尚书刘泽深建议将黄道周流放到瘴疠之地,但两次上奏都没有得到皇帝的同意。刘泽深再次进言说:“黄道周的罪状,在此前的两份奏疏中已经阐述得很清楚,对其处罚不能再加重了,否则,就有只死罪了。涉及生死判决的问题,臣下不敢不慎。历来被判死刑的官员,要么是因为失守边疆,要么是因为贪婪残暴,还没有因为直言进谏而被处死的例子。如今如果因为黄道周的建言而对他施以极刑,黄道周并无失守边疆或贪婪残暴的行为,却背上了因进言而被杀的名声,这对黄道周来说也许是罪有应得,但并不符合皇帝包容天地的胸怀。皇帝所怀疑的不过是黄道周结党营私,结党之事确实是其他大臣的实情,但黄道周只是在奏疏中发表观点,一些官员也曾赞同他的意见,但现在群臣先是贬低他,接着排斥他,哪里谈得上什么结党呢?何必要劳烦用朝廷的严刑峻法来对付他呢?去年执行刑罚时,突然接到圣旨暂停,难道皇帝对高道周有什么深仇大恨?万一皇帝改变了主意想要宽恕他,而我已经做出了死刑判决,到时候后悔莫及,因此臣下仍然坚持原判。”皇帝最终采纳了刘泽深的意见。

    在此之前,针对高道周的奏疏已被严厉驳回,形势极为紧张,那时没人知道他将面临什么命运。黄景昉联合同乡蒋德璟、王家彦拜访了谢升,请求他从中斡旋。谢升叹息道:“看来他是死定了,能拖到秋天已经是万幸。”听闻此言的人都面色苍白。在薛国观(韩城人)流毒影响下,首辅的权威依旧强大,而杨嗣昌(武陵人)因其督师辅臣的身份刚刚离开京城,兼任宣府总督,并因此进入内阁,对黄道周之前针对自己的批评深感痛恨,甚至连一些同年的官员(费县人、井研人、滑县人)等也开始对黄道周落井下石。恰好这时周延儒被重新召回朝廷,众人都期待他能有所作为。黄道周此前被免职时而与周延儒有过交集,周延儒内心对此颇为愧疚。

    在此情况下,众多知名人士极力劝说周延儒委婉地为黄道周开脱,使其免于一死,改为永远戍边。黄道周在狱中亲手抄写了百余本《孝经》,流传开来被视为珍宝,他还撰写了《易象正书》,在身体遭受摧残、手指几乎断裂的情况下完成了这部着作。书中包含了二十幅图、六十四种卦象,揭示天意,超越世俗,除少数几位得意弟子外,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传承他的学术。相较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邵雍的《皇极经世书》,黄道周的着作更具深度。

    黄道周沉浸于《易经》象数的研究,晚年仿佛预见未来。他在都事的职位上被罢黜回家闲居,被捕时,送行的人们怀着悲凉的心情吟诵“易水萧萧”的诗句。黄道周安慰他们说:“不必担忧,只要我能完成三千页的手稿,就能够平安度过。”最终,他的预言应验了。他被流放到湖北的辰州,途中经过杭州的大涤山,与当地的学子们热烈讨论朱熹和陆九渊的学术异同。在途径九江时,他身患疾病,但仍抽出时间修订《易象正书》,感慨道:“后世还有谁能来修订这本书呢?”他偶尔还会反思自己的人生际遇,深夜里心情酸楚,想到自己从被革职从被革职到被捕入狱,历经九死一生,在将近六旬的年纪,还得背着武器去戍边,感叹命运如此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