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记录者的密码 > 第32章 塑料大棚小学

记录者的密码 第32章 塑料大棚小学

    中午,三羊镇中心小学,小学生已经回家吃午饭。

    老师们也都各自休息去了,收发室上着锁,没有人阻拦来者。

    这次是庆军和萧萧一起来的。

    学校占地面积很大,一进院子,南面是一片大操场,六座塑料大棚在操场阳光下,闪耀着淡蓝色的光芒。

    大棚的北侧,中一道用塑料包裹在铁筋焊接的门框上的塑料门。

    塑料门随着微微倾斜的大棚,向外可以打开。

    走进大棚,里面摆着三十几张桌椅,散乱的放着学生的书本。大棚的侧面上,还开着塑料的窗户。

    桌椅的中间处是一个铁炉子,烟囱斜着向大棚外伸了出去。

    出了大棚,外面北侧是一趟黄色涂料粉刷的平房,就是三羊镇中心小学校的教室了。

    顺着平房中间的门洞,再走向里,又是一片空地,空地北面,又是一趟同样的平房。

    教室里都上着锁,进不去,两个人就出来,沿着平房边走边看。

    平房门洞上方做了一个三角形的装饰,上面写着1968年,写明了建设的时间。

    墙面的黄色涂料色泽还很鲜艳,看上去,这两年应当重新粉刷过,仔细观察,一道道缝隙就看了出来。

    最能够说明问题的是教室的窗户。

    教室每个窗户上下都有木板横着,用二到三根碗口粗的木棍支撑着。

    窗户上沿过梁边角处,手指宽的裂缝弯弯曲曲的指向了屋顶。

    透过窗户向里张望,教室是尖顶衍架结构,从东到西的一个个圆木三角支架,架在墙上,再支撑着上方的圆木横梁。

    教室内,从地面横七竖八的,竖起一根根木棍,顶在三角架上。这些木棍是后加上去的,防止层顶的横梁塌下来。

    中午12点45分,有学生陆续来到了学校,确切说是来到了操场上的塑料大棚里。

    刚刚过完节,新近才开学,孩子们穿的大多是新衣服。

    男孩子是青一色的小棉袄,女孩穿的就是各式各样了。有碎花的,大花的,就是单一的颜色,也比较丽艳。

    “叔叔好!”看到有生人到来,一些看起来比较调皮的孩子主动的打了招呼。

    “小同学们好!你们是几年级的学生啊?”萧萧问道。

    “我们是三年级的。”说话的是一个小男孩,由于大棚里热,小脸通红。

    “你们全校有几个班啊!怎么在塑料大棚里上课呢?”萧萧微微低下身子问道。

    “学校教室说是危险,老师怕塌了,不敢让我们在里上课,就搬这里来了。”孩子的表情很调皮。

    “大棚里上课怎么样,什么感觉?”萧萧保持着低身的状态,继续问着。

    “大棚里,早上来的时候,冷得要命,冻得直鼻涕。到了中午,又热得直冒汗。好多同学都感冒了。”孩子又是调皮 的答道。还不时的看着萧萧手里的采访机。

    “你们是什么时候搬进来的。”萧萧尽量把语气放得温柔一些。

    “今年春天开学的时候,开始在教室里上了几天课,后来就不让上了,修了这些个大棚,就搬进来了。”

    “你们愿意在塑料大棚里上课不啊。”

    “开始觉得可好玩了。你看,这上面还有窗户。可后来,就冻得流鼻涕了。”孩子边说,边用棉袄袖子擦着鼻涕。

    “刚才我看教室里面支着柱子,窗户上也支着木棍子。这是什么时候支的。”萧萧稍微抬了抬身,向周围几个孩子问了起来。

    “这是去年就支上了。”

    “不对,前年就支了,一点一点支的,后来越支越多。”

    “那窗户上的是去年支的,支了以后,教室里可暗了。”

    教室里孩子多了起来,七嘴八舌的向萧萧讲了起来。

    下午一点,学校上课的铃声响了起来,学生回到了座位上,老师还没到。

    本来打算离开教室,去校长办公室,见老师还没来,萧萧转身又向最后一排的孩子问道:

    “全校就你们这六个班级在大棚里上课吗?其它年级的学生呢?“

    “他们去哪了我不知道。这里只有我们大一些班级的在这上课。”

    “叔叔,我知道。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放假了,没上学。说这个学期也不来了。”

    说话间,塑料门打开,进来一位老大爷说道:

    “刚才你们老师来说,下午的课不上了,大家站排回家吧!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往外跑啊!”

    来人是学校值班室打更的。

    “今天学校怎么不上课了。有件事问问你,这塑料大棚是什么时候建的。谁让建的。”

    “哎呀,我就是一个打更的,看看门,这些事我可不知道。”打更的大爷急三火四的回答说。

    “校长在哪办公,他来了吗?”萧萧拦着打更人问道。

    “哎呀,这个你可千万别问我。现在谁也没来,估计下午间,也不会来了。”打更人说着,头不回的走向外面。

    “王哥,走吧!谁也不来了,听说你来了,早走了。”庆军有些幸灾乐祸,又为萧萧的威慑力打着哈哈,笑着说。

    下午不上课了,孩子们一溜烟跑了出去,在校园里消失了。

    三羊镇建在三羊村。出了校门,沿着门前道路,向西二公里,就是三羊村。

    路边大树下,围坐着几个晒太阳的村民,这就是村口了。

    见来人开着车,又是问起学校的事,一个村民对边上年纪稍小的人说,让去把后街的二叔找来,他了解情况。

    过了一会,树边又聚拢了几个人。

    其中一个被称做二叔的,开始述说起学校的事来。

    三羊镇中心小学是1968年建的,说来也有35、6个年头了。

    当时二叔才二十多岁,家里老父子是村长,他是民兵连的连长。

    当时镇上办了砖厂,镇上就顶了些砖头,从三羊村又出了些地,再从各村抽调些壮劳力。

    听说是给各村的娃建学校,大家二话没说,自己带着干粮,本来说是从临近的村,每个村抽五个,结果各村都来了。

    大家七下八下,热火朝天的把学校就盖起来了。

    这学校是当时镇上最好的房子,比镇政府的都好。

    房屋质量本来是没问题。

    可这十多年,房子都没有维修过。

    特别是夏天里,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泡来泡去,把墙给泡浮囊了。

    听了二叔的介绍,萧萧心里明白。单单是雨水泡了,还勉强能过得去。

    北方这冬天一到,严寒的气温下,砖里、墙里的水份结了冰,胀了起来,春天再化开,几年的功夫,这房子也就糟了,慢慢的就成了豆腐渣。

    “这房子里和窗户上的木棍是什么时候支上的。”萧萧问道。

    “这房子五、六年前就不行了。开始是哪漏补哪,哪裂了修哪。后来漏的地方越来越多,怕房顶塌了,就用木棍撑着。”

    “打去年,窗户上裂缝越来越大,就用木板、木棍在上面撑着。再后来,就差点把窗户糊死了。”二叔继续说道,语气也有些怨言。

    “等到了去年那会。满屋子跟挖煤洞子似的,再也撑不下去了。老师、校长再也不敢让孩子在教室里呆着。时不时的上半天课就不上了,就赶紧让娃们回家。”

    说话间,一辆警车从村西头驶过来,从大家身边经过。

    车窗微微开了道缝,车内的人这才张望过来,向学校方向驶去。

    “听说你们来了,学校不让上课了, 这不让派出所的来了。”说着,几个胆小的走了。

    “你们找过学校校长和老师没。”萧萧边录音,边问道,并没有理会警车的到来。

    “找了,镇上都找了。校长说他们已经打了几年的报告,申请维修。上边说没钱。镇上也是这么说,报告早就递上去了,就是不批。一些家长实在不敢让孩子在学校里上课,就把娃领回家了。”

    “你们再不来,咱们就要去省里找你们去了。”

    “你们的节目咱们都听,办得太好了,真为老百姓说话。”整个过程只有二叔一个人在讲,这后一句话,即是实在话,也是带些讨好的,让记者把事情实在的办一下。

    说话间,警车又折返回来,并没有停下,而是在村西头空地上停了几分钟后,就开走了。

    后来在镇子里知道,警车过往后,看到车辆前面摆放着“新闻采访”的铜牌子,省城的车牌号,记者手中的采访机,确认是真记者之后,向所里做了汇报,也不想参与这事,任务也就完成了。

    见警车来来往返,又有两位村民招呼着,也走了。

    二叔也不再逗留,留下联系方式,末了又说,一定要帮助反映反映,帮助把问题解决了,孩子上学实在太难了。

    想了想又指着学校方向说,过了学校那段路,见了路口往右拐,再往前开,一排平房,上面挂着红旗的,就是镇政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