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第6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好的,收到!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
西渠开挖首日,那场面,啧啧,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不对,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当然,红旗是没有的,但人是真的多!
长安百姓像是赶庙会似的,把西渠两岸围了个水泄不通,伸长了脖子,就差没踩着别人的肩膀往里瞅了。
毕竟,吃瓜是人类的天性,尤其还是这种带着点“天灾人祸”色彩的大瓜。
孙思邈老头儿,那叫一个尽职尽责,直接把他的医疗队搬到了工地。
只见他一身葛布麻衣,须发皆白,手里拿着个老式喷壶,指挥着小徒弟们往沟底狂喷“防疫散”。
那味道,怎么说呢,一股子浓烈的草药味儿,混合着泥土的腥气,再加上人群身上散发出来的汗味儿……那叫一个上头!
更绝的是,他还让人给工人们发了“特制口罩”——用醋浸过的粗布,捂在口鼻上,据说能防瘴气。
这画面,简直是大型古代角色扮演现场,要不是周围都是古装,我还以为穿越到了某个化工厂呢!
可没过多久,这热闹劲儿就变了味儿。
三天过去了,工人们一毛钱都没拿到,肚子咕咕叫,干活也没劲儿。
要知道,古代农民工讨薪,那可是要出大事的!
眼瞅着就要爆发群体事件了。
李承乾是谁?
那可是自带漏洞的男人!
他早就料到工部那帮家伙会卡脖子。
禁足?
呵呵,禁得了他的人,禁不了他的脑子!
“徐惠,本宫记得你那儿还有几件压箱底的首饰吧?”李承乾一边慢悠悠地品着茶,一边问道,语气那叫一个风轻云淡。
徐惠微微一愣,随即明白了太子的意思。
她心疼地拿出了自己珍藏的两枚金簪,那可是她进宫时,她娘亲手给她戴上的,说是保平安。
“殿下……”徐惠有些不舍。
“放心,朕自有妙用!”李承乾接过金簪,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只见他大手一挥,叫来东宫的铁匠,直接把金簪给熔了,铸成了十枚小小的银饼。
别说,这手工还挺精致,正面刻着个“李”字,背面是个“乾”字,看着还挺像那么回事儿。
“法缘小师傅,”李承乾对着站在一旁的小沙弥说道,“就说这是先太子(李建成)当年施舍给灾民的遗物,现在东宫拿出来,接济一下大家。”
法缘小沙弥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太子殿下慈悲。”
于是乎,这十枚小银饼,就以“佛门施济”的名义,分发到了工人们的手中。
别说,这招还真灵,一枚银饼就能换三天的口粮。
“东宫仁义啊!”
“太子殿下真是菩萨心肠!”
“听说太子殿下是被冤枉的!”
百姓的议论声,如同春风般,吹进了李二的耳朵里。
这下,李二心里更不是滋味了。
更让李承乾没想到的是,这帮老百姓,得了东宫的恩惠,干起活来那叫一个卖力!
硬生生比原计划多挖了一丈,结果……渠底的锈铁,就这么露出来了!
另一边,武媚娘也没闲着。
她借着给工人们送药的由头,溜进了太医院,找到了正在对着一块锈铁发呆的孙思邈。
“孙御医,您这是在研究什么呢?”武媚娘的声音轻柔得像一阵微风,让人听着很舒服。
孙思邈叹了口气,指着那块锈铁说道:“这东西,形状像是火炮的残骸,可我大唐的火器,还没出工坊呢,怎么会跑到这河底下来?”
武媚娘听了,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这肯定是太子殿下安排的局!
但她脸上却装出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说道:“或许是以前的工匠偷懒,把废料埋在了这里,省得搬运了吧。”
孙思邈摇了摇头,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武媚娘回到东宫后,连夜画了一张简图,上面标注了长安城内的所有水脉走向和可能藏污纳垢的地方。
然后,她又用细细的绣线,把这张图藏在了自己的鞋垫夹层里。
第二天,她找了个机会,让赵十三把这张图带出了宫,交给了城外炭窑的一个暗桩——实际上,那人是飞骑军的密探!
她的任务很简单:仿制五段和西渠挖出来的锈铁相似的铁管,埋在长安城其他的几条主要水道节点下面!
三天后,好消息接踵而至!
先是城北的水道里,挖出了“毒铁”!
紧接着,城南的水道里,也挖出了“毒铁”!
这下,长安城彻底炸了锅!
“天哪,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老天爷发怒了吗?”
“肯定是有人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道观、佛寺的和尚、道士们,纷纷跳出来,说是“地脉遭污,天怒示警”。
长孙无忌想压都压不住,这消息,就跟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更让他郁闷的是,就连皇帝身边的近侍,都开始用炭滤水了!
这炭滤水,又是李承乾搞出来的新花样。
高履行奉命巡查东宫,想看看李承乾是不是又在搞什么鬼。
结果,他在东宫的井边,发现了一个陶瓮,里面盛满了黑色的炭块,旁边还写着几个字:“滤浊自清,以备不虞。”
高履行让人取了水样,送到了太医院。
御医检验后,确认这水确实无毒,而且还能净化水质。
这下,高履行心里更犯嘀咕了。
当晚,他一个人在值房里坐到了三更半夜,最终,还是把一份“东宫饮水日耗炭三斤”的记录,压在了奏匣的最底层,没有呈给长孙无忌。
李承乾一直派人盯着高履行,自然知道他的态度有些松动了。
于是,他决定再加一把火!
这天晚上,武媚娘故意在宫门交接的地方,“遗落”了一封没有封口的信。
信上写着:“炭窑七日可成百车之备,待令而发”,落款的名字,故意写得模模糊糊,让人看不清楚。
高履行捡到这封信后,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难道是太子要造反的密令?!
他赶紧召集了自己的亲信,准备去搜查东宫。
可当他带人冲进东宫的时候,却看到李承乾正坐在院子里,一丝不苟地抄写着《孝经》,案头上还摆着三盏为皇帝新做的“明心灯”,灯油清澈,火焰稳定。
高履行看着李承乾那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又想起之前李承乾喝井水时的坦然,心里开始犹豫了。
他想起李承乾被禁足后,一直安分守己,每天除了读书写字,就是研究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啊。
难道,真的是自己想多了?
犹豫了很久,高履行最终还是把那封信,丢进了火炉里。
李承乾察觉到高履行已经上钩,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抬头望向天空,天空中星光点点,一如他此刻的心情。
“媚娘,接下来,就看孙思邈的了……”李承乾轻声说道。
武媚娘点了点头
她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帮助太子殿下,完成他的大业!
武媚娘退下,李承乾回到屋内,望着桌案上烛火,眼神深邃,不知在想些什么。
“殿下,这西渠的水,怕是要浑了……”黑暗中传来赵十三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第28章 局中局,套娃娃
次日早朝,工部尚书战战兢兢地跪在金銮殿上,磕头如捣蒜:“启禀陛下,西渠主段已清理完毕,共……共掘出七段锈铁,形制统一,臣等……臣等实在不知是何缘故!”
李二的脸色阴沉得能滴下水来,他盯着跪在地上的工部尚书,恨不得一脚踹死这个废物。
七段锈铁?
形制统一?
这他娘的不是明摆着有人在搞事情吗!
“宣孙思邈觐见!”李二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怒意。
不一会儿,孙思邈就颤颤巍巍地走进了金銮殿。
他跪倒在地,高呼万岁。
“孙思邈,你给朕如实道来,这西渠之下的锈铁,究竟是怎么回事?”李二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压抑的怒火。
孙思邈叩首道:“回禀陛下,老臣愚钝,若非天启,实难知晓这锈铁的来历。”
“天启?”李二冷笑一声,“难道是老天爷显灵,告诉你西渠底下埋着这些东西?”
孙思邈再次叩首:“老臣不敢妄言,但老臣总觉得,此事背后,定有高人指点。”
“高人?”李二眯起眼睛,语气里带着一丝玩味,“难道是……深宫之中,藏龙卧虎?”
孙思邈浑身一震,不敢再多言,只是伏在地上,瑟瑟发抖。
李二挥了挥手,示意孙思邈退下。他独自坐在龙椅上,陷入了沉思。
当夜,一道密旨送出了皇宫,直奔东宫而去。
“去查,东宫近期的炭耗来源,务必查清楚!”李二的声音在空旷的御书房里回荡,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与此同时,李承乾正悠闲地坐在东宫的书房里,品着香茗。
“殿下,陛下派人来查炭耗了。”赵十三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带着一丝担忧。
李承乾微微一笑,放下手中的茶杯:“呵呵,意料之中。薛仁贵那边,都安排好了吗?”
赵十三点了点头:“殿下放心,一切都按照您的吩咐,安排妥当了。”
很快,中使就带着一队人马,气势汹汹地冲进了东宫。
他们翻箱倒柜,仔细搜查,就连老鼠洞都没放过,可却一无所获。
最终,他们只找到了一些“民间商贾联营”的账册,以及一份“主动”献炭千斤的清单。
“启禀陛下,东宫的炭耗来源,确实是民间商贾,并无东宫指使的痕迹。”中使跪在御书房里,如实禀报。
李二听了,抚案轻叹,眼神复杂难明:“他若真有野心,何必做得如此干净?!”
他抬头望向窗外,夜空中繁星点点,微风拂过,带着一丝凉意。
“风,已悄然转向……”李二喃喃自语。
李承乾站在东宫的院子里,仰望星空,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殿下,渠务告一段落,接下来……”赵十三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带着一丝期待。
李承乾眼神微动,轻声道:“不急,好戏,还在后头……”
西渠开挖首日,那场面,啧啧,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不对,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当然,红旗是没有的,但人是真的多!
长安百姓像是赶庙会似的,把西渠两岸围了个水泄不通,伸长了脖子,就差没踩着别人的肩膀往里瞅了。
毕竟,吃瓜是人类的天性,尤其还是这种带着点“天灾人祸”色彩的大瓜。
孙思邈老头儿,那叫一个尽职尽责,直接把他的医疗队搬到了工地。
只见他一身葛布麻衣,须发皆白,手里拿着个老式喷壶,指挥着小徒弟们往沟底狂喷“防疫散”。
那味道,怎么说呢,一股子浓烈的草药味儿,混合着泥土的腥气,再加上人群身上散发出来的汗味儿……那叫一个上头!
更绝的是,他还让人给工人们发了“特制口罩”——用醋浸过的粗布,捂在口鼻上,据说能防瘴气。
这画面,简直是大型古代角色扮演现场,要不是周围都是古装,我还以为穿越到了某个化工厂呢!
可没过多久,这热闹劲儿就变了味儿。
三天过去了,工人们一毛钱都没拿到,肚子咕咕叫,干活也没劲儿。
要知道,古代农民工讨薪,那可是要出大事的!
眼瞅着就要爆发群体事件了。
李承乾是谁?
那可是自带漏洞的男人!
他早就料到工部那帮家伙会卡脖子。
禁足?
呵呵,禁得了他的人,禁不了他的脑子!
“徐惠,本宫记得你那儿还有几件压箱底的首饰吧?”李承乾一边慢悠悠地品着茶,一边问道,语气那叫一个风轻云淡。
徐惠微微一愣,随即明白了太子的意思。
她心疼地拿出了自己珍藏的两枚金簪,那可是她进宫时,她娘亲手给她戴上的,说是保平安。
“殿下……”徐惠有些不舍。
“放心,朕自有妙用!”李承乾接过金簪,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只见他大手一挥,叫来东宫的铁匠,直接把金簪给熔了,铸成了十枚小小的银饼。
别说,这手工还挺精致,正面刻着个“李”字,背面是个“乾”字,看着还挺像那么回事儿。
“法缘小师傅,”李承乾对着站在一旁的小沙弥说道,“就说这是先太子(李建成)当年施舍给灾民的遗物,现在东宫拿出来,接济一下大家。”
法缘小沙弥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太子殿下慈悲。”
于是乎,这十枚小银饼,就以“佛门施济”的名义,分发到了工人们的手中。
别说,这招还真灵,一枚银饼就能换三天的口粮。
“东宫仁义啊!”
“太子殿下真是菩萨心肠!”
“听说太子殿下是被冤枉的!”
百姓的议论声,如同春风般,吹进了李二的耳朵里。
这下,李二心里更不是滋味了。
更让李承乾没想到的是,这帮老百姓,得了东宫的恩惠,干起活来那叫一个卖力!
硬生生比原计划多挖了一丈,结果……渠底的锈铁,就这么露出来了!
另一边,武媚娘也没闲着。
她借着给工人们送药的由头,溜进了太医院,找到了正在对着一块锈铁发呆的孙思邈。
“孙御医,您这是在研究什么呢?”武媚娘的声音轻柔得像一阵微风,让人听着很舒服。
孙思邈叹了口气,指着那块锈铁说道:“这东西,形状像是火炮的残骸,可我大唐的火器,还没出工坊呢,怎么会跑到这河底下来?”
武媚娘听了,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这肯定是太子殿下安排的局!
但她脸上却装出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说道:“或许是以前的工匠偷懒,把废料埋在了这里,省得搬运了吧。”
孙思邈摇了摇头,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武媚娘回到东宫后,连夜画了一张简图,上面标注了长安城内的所有水脉走向和可能藏污纳垢的地方。
然后,她又用细细的绣线,把这张图藏在了自己的鞋垫夹层里。
第二天,她找了个机会,让赵十三把这张图带出了宫,交给了城外炭窑的一个暗桩——实际上,那人是飞骑军的密探!
她的任务很简单:仿制五段和西渠挖出来的锈铁相似的铁管,埋在长安城其他的几条主要水道节点下面!
三天后,好消息接踵而至!
先是城北的水道里,挖出了“毒铁”!
紧接着,城南的水道里,也挖出了“毒铁”!
这下,长安城彻底炸了锅!
“天哪,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老天爷发怒了吗?”
“肯定是有人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道观、佛寺的和尚、道士们,纷纷跳出来,说是“地脉遭污,天怒示警”。
长孙无忌想压都压不住,这消息,就跟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更让他郁闷的是,就连皇帝身边的近侍,都开始用炭滤水了!
这炭滤水,又是李承乾搞出来的新花样。
高履行奉命巡查东宫,想看看李承乾是不是又在搞什么鬼。
结果,他在东宫的井边,发现了一个陶瓮,里面盛满了黑色的炭块,旁边还写着几个字:“滤浊自清,以备不虞。”
高履行让人取了水样,送到了太医院。
御医检验后,确认这水确实无毒,而且还能净化水质。
这下,高履行心里更犯嘀咕了。
当晚,他一个人在值房里坐到了三更半夜,最终,还是把一份“东宫饮水日耗炭三斤”的记录,压在了奏匣的最底层,没有呈给长孙无忌。
李承乾一直派人盯着高履行,自然知道他的态度有些松动了。
于是,他决定再加一把火!
这天晚上,武媚娘故意在宫门交接的地方,“遗落”了一封没有封口的信。
信上写着:“炭窑七日可成百车之备,待令而发”,落款的名字,故意写得模模糊糊,让人看不清楚。
高履行捡到这封信后,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难道是太子要造反的密令?!
他赶紧召集了自己的亲信,准备去搜查东宫。
可当他带人冲进东宫的时候,却看到李承乾正坐在院子里,一丝不苟地抄写着《孝经》,案头上还摆着三盏为皇帝新做的“明心灯”,灯油清澈,火焰稳定。
高履行看着李承乾那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又想起之前李承乾喝井水时的坦然,心里开始犹豫了。
他想起李承乾被禁足后,一直安分守己,每天除了读书写字,就是研究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啊。
难道,真的是自己想多了?
犹豫了很久,高履行最终还是把那封信,丢进了火炉里。
李承乾察觉到高履行已经上钩,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抬头望向天空,天空中星光点点,一如他此刻的心情。
“媚娘,接下来,就看孙思邈的了……”李承乾轻声说道。
武媚娘点了点头
她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帮助太子殿下,完成他的大业!
武媚娘退下,李承乾回到屋内,望着桌案上烛火,眼神深邃,不知在想些什么。
“殿下,这西渠的水,怕是要浑了……”黑暗中传来赵十三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第28章 局中局,套娃娃
次日早朝,工部尚书战战兢兢地跪在金銮殿上,磕头如捣蒜:“启禀陛下,西渠主段已清理完毕,共……共掘出七段锈铁,形制统一,臣等……臣等实在不知是何缘故!”
李二的脸色阴沉得能滴下水来,他盯着跪在地上的工部尚书,恨不得一脚踹死这个废物。
七段锈铁?
形制统一?
这他娘的不是明摆着有人在搞事情吗!
“宣孙思邈觐见!”李二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怒意。
不一会儿,孙思邈就颤颤巍巍地走进了金銮殿。
他跪倒在地,高呼万岁。
“孙思邈,你给朕如实道来,这西渠之下的锈铁,究竟是怎么回事?”李二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压抑的怒火。
孙思邈叩首道:“回禀陛下,老臣愚钝,若非天启,实难知晓这锈铁的来历。”
“天启?”李二冷笑一声,“难道是老天爷显灵,告诉你西渠底下埋着这些东西?”
孙思邈再次叩首:“老臣不敢妄言,但老臣总觉得,此事背后,定有高人指点。”
“高人?”李二眯起眼睛,语气里带着一丝玩味,“难道是……深宫之中,藏龙卧虎?”
孙思邈浑身一震,不敢再多言,只是伏在地上,瑟瑟发抖。
李二挥了挥手,示意孙思邈退下。他独自坐在龙椅上,陷入了沉思。
当夜,一道密旨送出了皇宫,直奔东宫而去。
“去查,东宫近期的炭耗来源,务必查清楚!”李二的声音在空旷的御书房里回荡,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与此同时,李承乾正悠闲地坐在东宫的书房里,品着香茗。
“殿下,陛下派人来查炭耗了。”赵十三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带着一丝担忧。
李承乾微微一笑,放下手中的茶杯:“呵呵,意料之中。薛仁贵那边,都安排好了吗?”
赵十三点了点头:“殿下放心,一切都按照您的吩咐,安排妥当了。”
很快,中使就带着一队人马,气势汹汹地冲进了东宫。
他们翻箱倒柜,仔细搜查,就连老鼠洞都没放过,可却一无所获。
最终,他们只找到了一些“民间商贾联营”的账册,以及一份“主动”献炭千斤的清单。
“启禀陛下,东宫的炭耗来源,确实是民间商贾,并无东宫指使的痕迹。”中使跪在御书房里,如实禀报。
李二听了,抚案轻叹,眼神复杂难明:“他若真有野心,何必做得如此干净?!”
他抬头望向窗外,夜空中繁星点点,微风拂过,带着一丝凉意。
“风,已悄然转向……”李二喃喃自语。
李承乾站在东宫的院子里,仰望星空,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殿下,渠务告一段落,接下来……”赵十三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带着一丝期待。
李承乾眼神微动,轻声道:“不急,好戏,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