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 第7章 谁在暗处织网?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第7章 谁在暗处织网?

    阳光洒在长安的青石板路上,驱散了些许疫病带来的阴霾。

    街头巷尾,百姓们口口相传着“炭清井、药防疫”的顺口溜,对东宫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要知道,在“上供”这件事儿上,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谁真心为他们好,他们心里明镜儿似的。

    李承乾坐在书房里,听着赵十三汇报着最新的民情反馈,嘴角微微上扬。

    这波啊,这波是“借疫圈粉”,效果显着!

    有了民意基础,以后搞事情也更有底气了不是?

    “殿下,徐才人求见。”

    “让她进来。”李承乾放下手中的书卷,略带期待地看向门口。

    徐惠款款走来,手里捧着几卷整理好的文稿。

    “殿下,妾身已将这段时间东宫的防疫措施,整理成《防疫手札》。其中一些方法,如通风换气、分隔病患等,颇有成效。”

    “嗯,不错。”李承乾接过手札,随意翻看了几页,心中暗赞徐惠的聪慧。

    这妮子,果然是个人才。

    “殿下,妾身想着,这些方法若能推广开来,必能造福更多百姓。不如以‘东宫旧档’之名,赠予太医院?”徐惠轻声提议道。

    李承乾闻言,这徐惠,不仅聪慧,还颇有政治头脑。

    以东宫的名义捐赠,既能扩大影响力,又能避免触怒李二的敏感神经,简直是一箭双雕。

    “甚好,就按你说的办。”李承乾笑着点了点头。

    很快,《防疫手札》便送到了太医院。

    孙思邈如获至宝,仔细研读后,立刻采纳了其中的建议,设立了“隔离病坊”。

    效果立竿见影,病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消息传到皇宫,李二龙颜大悦。

    在早朝上,他难得地夸奖了李承乾一句:“太子虽禁足,亦有裨益于民,可见其心还是系念百姓的。”

    站在群臣之首的长孙无忌,听到这句话,脸色瞬间变得阴沉。

    他眯起眼睛,心中暗自盘算着,看来这李承乾,还是不能小觑啊!

    与此同时,武媚娘也在暗中行动。

    “赵十三,最近城南的马车行生意如何?”武媚娘一边拨弄着手中的香料,一边漫不经心地问道。

    赵十三略一躬身,答道:“回媚娘姑娘,城南的马车行生意还算兴隆,尤其是几家老字号,每日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嗯……”武媚娘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你以‘炭商’的身份,去结交一下城南马车行的掌柜,尤其是那家叫‘老王赶车’的。”

    “媚娘姑娘,不知您有什么吩咐?”赵十三有些疑惑地问道。

    武媚娘微微一笑,凑到赵十三耳边,低语了几句。

    赵十三听后,神色一凛,连忙点头应是。

    很快,赵十三便以“炭商”的身份,与“老王赶车”的掌柜搭上了线。

    他出手阔绰,很快就赢得了掌柜的信任。

    “王掌柜,最近生意不错啊!”赵十三一边喝着茶,一边闲聊道。

    “托您的福,还算过得去。”王掌柜笑眯眯地答道。

    “是嘛,我最近炭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租用一批马车,不知王掌柜能否行个方便?”赵十三试探着问道。

    “没问题,没问题!只要价钱合适,一切好说。”王掌柜满口答应道。

    就这样,武媚娘通过赵十三,租用了三十辆空车,每日往返于炭窑与东宫外围。

    这些马车表面上是运送木炭,实际上车内却暗藏着火器零件。

    这些零件被拆解后,由飞骑军便衣分批带入城外的一处秘密营地。

    薛仁贵亲自督造,按照李承乾提供的图纸,在这里建立了一个“雷营”。

    这“雷营”表面上是一个“防疫物资储备库”,实际上却是一个火器组装工坊。

    营中的工匠,都是原火器工坊的旧部,经过系统暗中筛选,忠诚度绝对可靠。

    武媚娘的野心,也随着“雷营”的建立,逐渐膨胀起来。

    她开始频繁出入东宫,联络各方势力,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情报网络。

    然而,武媚娘的小动作,并没有逃过徐惠的眼睛。

    徐惠发现,武媚娘最近出宫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而且每次回来,鞋履都磨损得厉害。

    这让徐惠起了疑心。

    一天夜里,徐惠悄悄潜入了武媚娘的房间。

    她仔细搜查了一番,最终在绣架下,发现了一张半成品长安坊图。

    图上标注着多处水道交汇点与军营的距离,而且还有一些奇怪的符号。

    徐惠看不懂这些符号的含义,但她隐约感觉到,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这媚娘,到底想干什么?”徐惠心中充满了疑惑。

    她仔细分析着这张地图,越看越觉得心惊。

    难道,武媚娘想要另起山头,脱离东宫的掌控?

    为了试探武媚娘,第二天,徐惠以“整理衣箱”为由,将一包活性炭混入了武媚娘常用的香囊。

    三天后,武媚娘开始咳嗽不止,而且声音嘶哑,呼吸困难。

    御医诊断后,说是“肺燥”,开了几副润肺止咳的药。

    徐惠知道,武媚娘的“肺燥”并非普通的疾病,而是因为长期吸入未过滤的炭粉所致。

    她这是在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警告武媚娘不要越界。

    而此时,太常卿高履行奉命巡查城南。

    他来到“防疫物资储备库”附近,发现这里日夜施工,守卫森严。

    高履行心中疑惑,便假借巡查民役的名义,混入了工地。

    他发现,库中堆放的并不是药材和粮食,而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看起来像是炮架的部件。

    高履行正欲细查,忽然看到薛仁贵率领着一队飞骑军,前来巡营。

    旗帜上绣着一个大大的“雷”字,暗纹隐现。

    高履行心中一惊,连忙退出了工地。

    他意识到,这个“防疫物资储备库”绝不简单。

    回到府中,高履行彻夜难眠。

    他反复思量着白天看到的一切,心中充满了不安。

    最终,他提笔写就了一封密信:“东宫未动,而势已延。非反也,非忠也,恐难测也。”

    写完信,高履行并没有立刻寄出去,而是将信藏在了香炉底部的夹层里。

    他眼神复杂,仿佛在犹豫着什么。

    香炉青烟袅袅,信纸安静地躺在香炉底部,像是沉睡的秘密。

    李承乾的命运,仿佛也隐藏在这烟雾之中,让人难以捉摸。

    他只是静静地擦拭着手中的玉扳指,一下又一下,仿佛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问题。

    “殿下,法缘求见。”赵十三的声音打破了书房的静谧。

    李承乾放下玉扳指,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让他进来。”

    法缘步入书房,双手合十,低声道:“殿下,徐才人与武姑娘之间,近日似有嫌隙。”

    李承乾闻言,并未露出丝毫惊讶之色,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淡淡道:“哦?细说说。”

    法缘不敢隐瞒,将徐惠与武媚娘之间的事情,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李承乾。

    李承乾听完,不怒反笑,“这俩妮子,还真是让我省心啊!”

    “殿下,是否需要奴才出面调解?”赵十三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承乾摇了摇头,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

    “不必,就让她们斗去吧。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嘛!”

    “传孤旨意,命徐惠、武媚娘,各执一册《炭运台账》,互校三日。”李承乾放下茶杯,语气平静地说道。

    “奴才遵旨!”赵十三躬身领命,退出了书房。

    三日后,徐惠与武媚娘将校对完毕的《炭运台账》呈到了李承乾面前。

    两人神色各异,却都带着一丝忐忑。

    李承乾接过账本,随意翻看了几页,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不错,看来你们都很用心啊!”

    徐惠与武媚娘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惊讶与疑惑。

    她们发现,两本账目竟然完全吻合,没有丝毫差错。

    “殿下,这……”徐惠忍不住开口问道。

    李承乾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着她们。

    “你们是不是很好奇,孤是如何知道你们在做什么?”

    徐惠与武媚娘连忙跪倒在地,不敢说话。

    “孤早就说过,这东宫,没有什么是孤不知道的。”李承乾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威严。

    夜深,李承乾独召武媚娘。

    烛光摇曳,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

    李承乾坐在书案后,目光灼灼地盯着跪在地上的武媚娘。

    “你想做执灯人,很好。”

    武媚娘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但灯若无主,便成野火。”李承乾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冰冷起来。

    武媚娘闻言,浑身一颤,连忙叩首道:“奴愿为灯芯,燃尽不灭。”

    李承乾笑了笑,走到武媚娘面前,轻轻抬起她的下巴。

    “记住你今天说的话。”

    窗外,雷营方向火光隐现,如星火燎原——网,已织至宫墙之外。

    这时,有宦官来报,声音尖细:“圣人口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