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 第12章 他刚出宫门,暗火已烧到枕边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第12章 他刚出宫门,暗火已烧到枕边

    李承乾出宫第三日,长安街头的阳光依旧刺眼,晃得人睁不开眼。

    他眯着眼,感觉这阳光跟李二那老爹看他的眼神一样,带着审视和压迫。

    他今天要去工部查勘西渠的竣工图。

    这西渠可是关系着整个长安的用水,马虎不得。

    工部那群老家伙,一个个油滑得很,没点真本事,早就被历史的车轮碾成渣渣了。

    李承乾心里清楚,这群人里肯定有人是李泰的人,指不定就等着给他下绊子呢。

    到了工部,那些老家伙果然开始跟他打马虎眼,一会儿说图纸还没整理好,一会儿又说负责的人不在。

    李承乾也不恼,只是笑眯眯地看着他们,眼神却冷得像冰刀子。

    “各位大人,孤的时间很宝贵,如果今天看不到图纸,那孤就只能亲自去找父皇汇报了。”

    他这话一出,那些老家伙的脸色顿时变了。

    谁不知道现在皇帝老爹对太子殿下意见很大,要是再参上一本,那还得了?

    很快,图纸就被“整理”出来了。

    李承乾仔细地看了看,确认没什么问题后,才带着人离开了工部。

    回东宫的路上,经过永安坊,李承乾眼尖,一眼就瞥见街角一家茶肆门口挂着盏“明心灯”。

    这“明心灯”可不是普通的灯,是李承乾根据现代的护眼灯原理,改良设计出来的。

    东宫里用的都是原版,造价可不便宜。

    让他惊讶的是,这茶肆门口挂着的仿品,竟然跟东宫的原版几乎一模一样!

    “我去,这山寨的速度也太快了吧!”李承乾心里暗骂一句。

    更让他觉得不对劲的是,这灯的标价竟然只要十文钱,还引得百姓争相购买。

    要知道,这年头,信息传播速度慢得要死,这仿品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冒出来,还卖得这么便宜?

    这里面,绝对有问题!

    李承乾不动声色地命随从买了两个“明心灯”回来。

    回到东宫,他立刻把灯拿进书房,关上门,开始仔细研究起来。

    徐惠和武媚娘站在门外,大气都不敢出。

    她们知道,殿下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李承乾先把灯的外观仔细观察了一遍,确认跟原版没什么区别后,就开始拆解灯座。

    这灯座是整个灯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难仿制的地方。

    他小心翼翼地把灯座拆开,发现内壁上刻着一行极细的编号:“壬三”。

    “壬三?”李承乾的眉头皱了起来。这个编号他好像在哪里见过。

    突然,他脑海中灵光一闪,想起了武媚娘曾经交给他的那块铜牌!

    那块铜牌上,也刻着一个“壬三”的编号!

    “我去,不会吧?难道这事儿跟媚娘有关?”李承乾心里咯噔一下。

    他把灯放在桌上,没有说话,只是眼神变得更加深邃了。

    “徐惠,你去查一下,最近一个月,宫里流出去的器物图样有哪些。”李承乾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喜怒。

    “奴婢遵命。”徐惠心里一紧,知道殿下这是要彻查了。

    她不敢怠慢,立刻领命而去。

    徐惠奉命彻查,翻遍了东宫造办处的账册,眼睛都快看瞎了。

    终于,她在“破损琉璃登记簿”中发现了一条记录:三日前,武媚娘报损了一盏“明心灯”,称“失手跌碎”。

    徐惠立刻赶到库房,查验了那些残片。

    结果让她大吃一惊:碎片数量根本不足,而且没有最关键的底座!

    “果然有问题!”徐惠心里暗骂一句。

    当夜,她假借给武媚娘送药的名义,偷偷潜入了她的房间。

    武媚娘的房间里,点着一盏昏黄的油灯,显得有些阴暗。

    徐惠装作漫不经心地打量着房间,目光很快落在了绣架上。

    她走到绣架旁,拿起上面的绣品,仔细地看了看。

    突然,她发现绣架的夹层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她不动声色地把手伸进夹层,摸索了一下,竟然摸出一本小册子!

    小册子封面没有任何字迹,打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信息:“灯坊七处、炭商五户、车行三队”以及每月供量。

    徐惠顿时明白了,这本小册子,就是武媚娘私自贩卖宫制器物的账本!

    她合上小册子,心中五味杂陈。

    她一直以为武媚娘是个心思单纯的女子,没想到竟然如此有心机!

    她没有声张,只是悄悄地将小册子的一页边角撕了下来,藏入《孝经》的夹层中。

    然后,她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离开了武媚娘的房间。

    第二天,徐惠把藏着纸条的《孝经》交给了李承乾。

    李承乾接过《孝经》,打开一看,顿时明白了徐惠的意思。

    那张撕下来的纸条上,记录着“灯坊七处”的信息。

    李承乾的脸色变得阴沉起来。

    他没想到,武媚娘竟然真的敢背着他做这种事!

    他沉默了良久,然后把徐惠叫到身边,轻声问道:“徐惠,你说,孤该怎么处理这件事?”

    徐惠沉吟片刻,说道:“殿下,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轻举妄动。奴婢建议,先暗中调查清楚,再做打算。”

    李承乾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第二天,他召见了高履行。

    “高卿,孤问你,若太子府外设私坊,贩售宫制器物,依律当如何?”李承乾开门见山地问道。

    高履行一怔,没想到太子殿下会突然问这个问题。

    他小心翼翼地回答道:“殿下,虽非谋逆,亦属僭越,轻则申饬,重则夺俸。”

    李承乾点了点头,却又笑道:“孤近日听闻民间有售‘明心灯’,颇受欢迎,欲捐百盏赠太医院,可需工部批文?”

    高履行立刻会意:太子殿下这是明知有人私传制式,却不揭发,反而是想借官面渠道正名——这是要放长线钓大鱼啊!

    “殿下仁义,此乃利国利民之举,下官这就去安排!”高履行立刻躬身应诺,心中对李承乾更加敬畏。

    武媚娘察觉到徐惠在查“明心灯”的事情,心中有些不安。

    当夜,她把那本小册子烧毁,以绝后患。

    但是,她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动作。

    她派赵十三秘密会见了城南灯坊的主人,令其将新一批“明心灯”的底座全部改成“癸字系列”,并且在底座上加一个暗槽,可以用来藏薄纸密信。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她还亲自试用了一盏。

    她将半张炭运路线图卷成细条,放入暗槽中,再用蜡封住。

    第二天,她以“进献改良灯具”为由,将这盏“明心灯”送到了东宫书房,放在李承乾经常阅读的《贞观政要》旁边,还附了一张小笺:“新制轻便,愿君夜读不倦。”

    李承乾看着那盏“明心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拿起《贞观政要》,准备翻开阅读。

    就在这时,他无意中碰到了那盏“明心灯”的底座。

    “咔嚓”一声,底座上的蜡封裂开了一线,露出了里面卷成细条的纸角……李承乾那修长的手指,轻轻拂过《贞观政要》的书页,看似随意,实则内心早已翻江倒海。

    当他漫不经心地拿起书,灯坠案前,那微不可察的“咔嚓”声,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心中的迷雾。

    他拾起那盏“明心灯”,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他却仿佛握住了一块烫手的山芋。

    底座上新刻的“癸一”二字,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刺眼,像是在嘲笑着他的迟钝。

    他忽的轻笑出声,笑声低沉而玩味,带着一丝自嘲,一丝愤怒,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当夜,长安城一片肃杀。

    薛仁贵领着飞骑军,换上了便衣,如同鬼魅般穿梭在夜色中。

    七家灯坊的大门被粗暴地踹开,士兵们如狼似虎地冲进去,将所有“壬字号”的灯具尽数查封,鸡飞狗跳,哀嚎遍野。

    然而,对于那些新出现的“癸字号”,他们却视而不见,仿佛根本不存在一般。

    李承乾站在东宫的书房里,借着灯光,他提笔在灯坊名录上圈出了三个名字,然后将这张纸条交给了徐惠,语气平静而冷酷:“明日请他们‘进宫修缮灯具’。”

    窗外月色如霜,寒意逼人。

    他望着那盏静静地摆放在桌上的“癸一灯”,灯罩上的花纹在月光下显得诡异而迷离,仿佛一张张看不清的面孔。

    他没有点燃它,只是轻轻地抚摸着灯身,低声自语:“你想借灯传信,我就让你的灯,照进我的厅堂。”

    火未熄,只是换了芯。

    三日后,东宫偏院,多了几位“巧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