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 第41章 他给了她一支笔,然后等着她写错字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第41章 他给了她一支笔,然后等着她写错字

    李承乾慵懒地靠在书房的紫檀木椅上,指尖有节奏地轻叩桌面,发出“哒哒”的声响。

    他抬眼,示意一旁拘谨站立的武媚娘:“笔墨伺候。”

    武媚娘心头一凛,赶紧捧起镇纸,小心翼翼地铺开一方宣纸。

    她知道,这是太子殿下要亲自下场,给她布置作业了。

    “就拟一道《地藏院灯政善后疏》吧。”李承乾的声音听起来漫不经心,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你可以直陈弊端,不必避讳。孤,想听听你的真知灼见。”

    “奴婢……遵命。”武媚娘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内心的波澜。

    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她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好好表现一番,争取在太子殿下面前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的三天,武媚娘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谢绝一切打扰。

    她翻遍了书架上所有能找到的关于灯政的资料,甚至连一些野史笔记都没放过。

    她绞尽脑汁,字斟句酌,力求写出一篇能够打动李承乾,又能切中时弊的奏疏。

    终于,在第三天的傍晚,她完成了这篇凝聚着她无数心血的《地藏院灯政善后疏》。

    文中,她先是肯定了灯政的积极意义,赞扬了太子殿下的英明决策。

    紧接着,笔锋一转,开始痛陈灯政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弊端:“灯政虽善,然执行不均,权门近者先得,贫巷远者难及。长此以往,必将激起民怨,动摇国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大胆地提出了设立“灯政巡察使”的建议:“由宫中女官轮值,直报东宫。巡察使可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及时发现并纠正灯政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每一户百姓都能享受到灯政带来的光明。”

    洋洋洒洒数千言,文辞恳切,逻辑严密,就连一向以严苛着称的高履行看过之后,都忍不住赞叹:“此文有古谏臣之风啊!”

    李承乾拿到奏疏后,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递给了身旁的徐惠。

    徐惠接过奏疏,仔细地阅读起来。

    她一向以心思细腻、聪慧敏锐着称,很快就发现了奏疏中隐藏的猫腻。

    “殿下,这奏疏……有问题。”徐惠放下奏疏,神色凝重地说道。

    “哦?哪里有问题?”李承乾挑了挑眉,饶有兴致地问道。

    徐惠指着奏疏中的三处用典,一一分析道:“这第一处,引《汉书·循吏传》时,误将‘黄霸’作‘王霸’;第二处,引《礼记·月令》‘腐草为萤’句时,却删去了‘阳气盛’三字;第三处,更是在‘巡察使’职权描述中,暗嵌‘夜巡可携灯钥,开闭各坊灯栅’——而‘灯钥’制度,从未设立。”

    李承乾听完,嘴角勾起一丝玩味的笑容:“好一个武媚娘,心思果然不简单。”

    “殿下,这三处‘错误’,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暗藏玄机。”徐惠继续说道,“奴婢连夜复核,发现这三处‘错误’,恰好对应着三处魏王旧部私宅所在坊门的夜间管控漏洞。”

    李承乾拿起奏疏,再次仔细地阅读了一遍。

    他发现,如果将这三处“错误”联系起来看,的确可以拼凑出一张完整的地图,一张通往魏王旧部势力的地图。

    他放下奏疏,轻叩案角,发出“笃笃”的声响:“她不是在提建议,她是在画地图啊!”

    “殿下,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徐惠问道。

    李承乾既然她想玩,那孤就陪她玩到底。”

    当天晚上,李承乾和徐惠就商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第二天,李承乾下令工部,假意采纳武媚娘提出的“巡察使”制度,并决定在八月初一试行。

    同时,为了安抚武媚娘,他还特意将她列为首批巡察使的人选。

    消息传出,武媚娘欣喜若狂,以为自己的计划得逞了。

    与此同时,李承乾又命宫灯局紧急赶制了十把“铜钥”。

    这些铜钥样式古朴,看起来和普通的钥匙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却是中空的,里面安装了微型铃管。

    一旦插入锁孔,轻微的震动就会触发暗响。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八月初一的到来。

    八月初一,夜幕降临。

    武媚娘身穿一袭宫装,手持铜钥,离开了东宫。

    她按照计划,一路巡视,最终来到了西华坊的一处废弃灯棚前。

    她深吸一口气,举起铜钥,缓缓地插入锁孔。

    “叮……”一声极其细微的铃声响起,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格外刺耳。

    几乎在同一时刻,潜伏在周围的飞骑军如潮水般涌出,将武媚娘团团围住。

    “你们……你们要干什么?”武媚娘故作镇定地问道。

    薛仁贵手持长槊,上前一步,冷冷地说道:“奉太子殿下之命,捉拿意图谋反的乱党!”

    他出示了铜钥上的机关,厉声质问道:“这钥匙上的机关,你作何解释?”

    武媚娘看着眼前的铜钥,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慌乱,反而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机关在钥,非我在行。诸位大人如此兴师动众,莫非是怕了我一个弱女子不成?”

    就在这时,一顶华丽的马车缓缓驶来,停在了灯棚前。

    李承乾从车上走了下来,缓步走到武媚娘面前。

    “你明知有诈,为何还来?”他看着武媚娘,

    武媚娘垂下头,轻声说道:“若不来,便真成了逃。”

    她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李承乾,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她究竟还隐藏着什么底牌?

    李承乾沉默不语,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

    (未完待续)呦吼,好戏开锣喽!接招!

    次日,东宫张灯结彩,那叫一个喜气洋洋。

    李承乾大手一挥,摆下宴席,说是要犒劳有功之臣。

    “媚娘,这次你为灯政殚精竭虑,功不可没!”李承乾笑眯眯地看着武媚娘,那眼神,啧啧,真是让人看不透啊。

    “孤决定,赐你‘灯政参议’之职,掌灯政文书审核,月入绢五匹!”

    “谢殿下隆恩!”武媚娘盈盈下拜,接过那枚沉甸甸的印绶。

    但见她皓腕凝霜雪,接过印绶时,指尖却微微发颤——这可不是激动,是紧张,是害怕,是如履薄冰啊!

    众人纷纷上前祝贺,恭维声如同潮水般涌来。

    什么“媚娘娘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什么“殿下慧眼识珠”,听得人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唯独徐惠,站在人群之外,静静地看着武媚娘。

    当她看到武媚娘接过印绶时,指尖那不易察觉的颤抖,心中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

    当夜,偏院烛火摇曳。

    徐惠独自一人,重又翻开了那篇《善后疏》。

    昏黄的烛光下,她一页页地仔细研读,忽然,她发现纸背透出极淡的水印——那是用灯油写下的字迹!

    徐惠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将奏疏放在烛火上烘烤。

    渐渐地,一行行字迹显现出来:“光可照千步,难照一心。你赢的是局,我留的是种。”

    徐惠合上奏疏,抬起头,望向宫墙深处。

    夜色如墨,深不见底,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秘密。

    她低声喃喃自语:“她终于写错了字……可错,也是对的开始。”

    这字,错在不该暴露野心,错在低估了殿下的城府。

    但,这字也对,对在敢于破局,对在为自己,也为后来者,留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棋盘已定,而下一局,已在无声重布……这宫廷,终究是女人的战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