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在古代逃荒 > 第315章 收复失地

我在古代逃荒 第315章 收复失地

    吴国,建邺。

    洛钦声称,薛定曾以两万平民击溃了十几万胡盟联军。众人虽然都觉得这事洛钦吹得有点过了,但听他剖析推演时,所说的逻辑倒也严丝合缝,起码这家伙能自圆其说。

    薛定是何许人也?朝堂之上,无论是谁,哪怕对他的能力了解有限,也都知晓他是从关外来的,身边美人众多,又制弓弩又出诗集什么的。

    总之,大家相信薛定绝非泛泛之辈。所以,这号人物所提出的战术,各位大臣自然不敢轻视。

    既然都是围绕建造防御工事来想办法,吴国朝堂上下也给不出什么好提议,撑死也就准备拒马、投石车、箭阵、金汁等等。

    吴帝思来想去,觉得倒不如把这事交给洛钦试试。毕竟这货声称自己已经把薛定的战术融会贯通了,甚至还研发出了不少新玩意儿。

    然而,吴帝已将所有平民百姓尽数遣离,如此一来,城内仅剩下十来万士兵。这种情形下,能调配给洛钦的人手,最多也就几千负责后勤的人员。

    洛钦的小心脏虽然遭到了蹂躏,但几千人也聊胜于无。那些像迷宫、地道之类耗费大量人力的工事,他是不敢奢望了。

    思来想去,最终他只是安排人着手制作了一些狼烟球、钉子、火油罐之类的东西,打算搞些阉割版防御设施。

    吴帝下诏,令举国百姓尽迁东海四郡,可政令传达艰难,能接收到消息的百姓,恐怕一成都不到。

    没有办法,就算他是一国之君,现在很多事他也都是爱莫能助了。

    此刻的建邺,就如困兽之笼,吴帝立在城头,望着空荡荡的街巷,早已下定心决意背水一战。他深知这一仗在所难免,唯有血拼方能搏出一线生机。

    等到城防修缮完毕,将士枕戈待旦,然而却只等来接连几日的死寂。

    城内不再见炊烟升起,城外也难觅半个人影,唯有朔风卷着雪渣,在空荡荡的城门前打着旋儿,这倒比千军万马更叫人心里发毛。

    这人也遣了,城防也修了,说好的偷袭呢?怎么连一个敌探都没有?吴帝也是纳了闷了。情况他核实了,应该不会有错,但敌军呢?

    吴国输不起,但也等不起!再过些日子他们就要喝西北风了,与其饿死还不如战死。

    正当众人一头雾水时,西、南两路战报疾驰而至——蜀、越两军已撤退!尽管没人知道其中缘由,但敌军撤退已是板上钉钉。

    霎时间,朝堂上下群情鼎沸,欢呼之声此起彼伏。蜀、越两军撤退,那就意味着,吴国终于能腾出手来,全力应对胡盟联军,彻底肃清晋军余孽。

    吴国四州已经丢了两州,现在豫州能不能守住不好说,反正扬州就快撑不住了。扬州下辖十八个郡现在就已经丢了五个,其中四个还都是大郡。

    “即刻彻查,务必弄清虚实!”吴帝急令道。尽管狂喜几欲破胸,但多年征战的警觉让他不敢掉以轻心,敌军这反常的撤军事态,背后或许暗藏杀机。

    话音未落,班列中一位大臣越众而出,躬身奏道:“陛下明鉴!若七皇子所言属实,六公主亲率两万死士出征,其中五千潜入蜀国,五千潜入越国,此事便能说得通了!

    想来,这些死士早已在敌军后方搅起风云。正是此番隐秘攻势大获成效,才迫使两国仓促撤军!”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臣纷纷颔首。若非六公主的死士在敌后搅局,蜀、越两国怎会无缘无故退兵?实在想不出其他缘由了。

    刹那间,吴帝眸光骤亮,胸中战意翻涌!如今蜀、越已经撤军,但驻守在西、南边的兵马还不能撤回,但他手上现在还有十二万兵马。

    倘若他派遣十万大军北上与洛枫会师,不仅能一举收复冀、兖两州,还有望寻得徐谦及其率领的二十万大军踪迹。

    同时抵御三路敌军时,吴国兵力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但若是只应对胡盟联军,吴国凭借精锐兵力与强弩之利,倒也能与之一战。

    况且在豫州西北,早已设下天罗地网,陷阱机关星罗棋布。胡盟若想进犯东吴,可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

    吴帝越想越觉心潮翻涌,原本苍白如纸的面容,此刻竟泛起灼人的红光。他在心底反复呢喃:

    “朕当真是生了个惊才绝艳的好女儿!可惜了,若你是男儿之身,定能挥师荡平八荒,一统华夏山河!”

    想到女儿拒婚这事,他轻叹一声,眼底尽是宠溺与释然:“罢了罢了,既然你不愿受那婚约束缚,往后便常伴朕左右,与朕共守这东吴万里江山!”

    从神游中回来,吴帝当即沉声道:“即刻传朕旨意!急召太子返京!此番,我军当挥师北上,收复故土!”

    “别啊,父皇!”洛钦三步并作两步抢出,急得额角青筋微跳。

    “眼下朔风砭骨、滴水成冰,即便夺下城池也难以固守啊!再说,儿臣已将建邺城防加固三重,埋设机关陷阱无数,敌军若敢来犯,必教他尸横城下!父皇,此时只需据险而守,何必贸然北上?”

    “混账的东西!”吴帝怒目圆睁,猛地拍向御案,满朝文武如遭惊雷,个个大气都不敢出。“你可知自己在胡言乱语些什么!”

    洛钦连忙躬身行礼:“父皇,儿臣绝非妄言,不过是说,胡贼要争便任其争去,此等严寒天气,争之亦难固守,我等守好建邺便足矣…”

    “什么?”吴帝怒意更盛,厉声道:“你竟口出此等大逆不道之言!可知我大吴江山的每一寸土地,皆是先辈以血铸就!”

    话音未落,吴帝抓起案上铜盏便狠狠掷向洛钦:“滚!朕不想再见到你!”

    看到吴帝真的发怒了,洛钦可不敢再作死。虽说他老子不会砍了他脑袋,但要是惹急了,克扣他的俸禄和伙食那是分分钟的事。于是赶紧屁颠屁颠地退出了朝堂。

    文武百官不禁摇头轻叹,这龙生九子,也有歪瓜裂枣啊!七皇子洛钦虽不愚笨,却玩心过重,实在难担大任!

    吴帝再三确认,这蜀、越确实撤军了。虽然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卷土重来,但起码现在他能腾出手来,先灭掉那二十万晋军余孽再说。

    于是,吴帝决定了,这回他要亲自领兵北征,让大将军李盛当他的副手,还让骠骑将军谢沁、车骑将军高澜也一起随他出征。

    听到吴帝要亲征,满朝文武百官都是极力反对。吴国现在内忧外患,摇摇欲坠,万一吴帝一个大吉利事嗝屁了,那吴国岂不是就完蛋了?

    然而,吴帝心意已决,任凭群臣劝得唇焦舌敝,也没办法改变他的决定。昔日吴国纵横天下,风光无限,如今却似落水之犬般遭人欺辱。

    这等奇耻大辱,要不是亲手嘎了蜀帝、越帝,他又怎能咽下这口气?这次亲征,一来为找回

    颜面,二来是为提振军心士气。所以,有人敢拦他雄起,那他就削他脑袋!

    很快,太子便奉命调回京城,统领两万兵马驻守建邺宫。洛钦平日里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不过吴帝对此早已经习以为常。

    于是,吴帝仍旧安排他协助太子一同守城。安排妥当后,吴帝亲自率领十万大军,便浩浩荡荡地向北进发了。

    身处高平郡城的洛枫,收到吴帝遣人送来的书信时,瞬间从坐榻上猛地蹦了起来,一脸不敢相信:“父皇…竟要亲率大军北征?”

    他一阵眩昏险些没站稳,见状,正在和洛枫在议事的冷轩和璃月连忙上前,一把扶住了洛枫,“堂主,发生何事?”

    “哎…”洛枫长长叹了一声,说着,把信使刚刚送来的书信递给了冷轩。

    冷轩接过书信和璃月一起看完,眉头都不禁拧成了一股麻花。

    “这…”两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洛枫神色黯然,紧紧捂着心口,喃喃道:“国势危如累卵,父皇却仍执念于收复失地。夫人为了给吴国争取一线生机,不惜抛却身份尊严,才求得薛公子出手相助。可如今…”

    他深吸了一口气,踉跄地坐在榻上,眼中泛起痛惜的目光,“吴国已错失一次良机,好不容易等来转机,如今…却又要白白错过!”

    冷轩和璃月面面相觑,也不知该说什么了。

    如果当初吴国未从雍州撤军,晋国便不至于覆灭。即便与胡盟军在雍州战场相持不下,至少战火也能被牵制在雍州境内。

    如此一来,吴国绝对有足够兵力支援雍州,国内也能从容应对天灾。

    可惜,吴国终究还是从雍州撤兵了,这一决策间接导致了晋国的投降。如今在幽、豫两州烧杀掠夺的并非胡人,而是那些无家可归的晋国将士。

    随后,蜀、越两国与胡盟勾结,合力攻吴。吴国因无力同时应对多线战事,损兵折将,城池接连失守,局势已然危如累卵。

    经众人努力,好不容易才让一向中立的薛定决定出手干预这场战争,然而,蜀、越两国刚刚退兵,这情况稍有好转,没想到吴帝重蹈覆辙,那点心思又放在了他的江山社稷上。

    很明显,这种严寒的天气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那此时坐拥再多疆土城池又有什么意义?

    就像末日将至,不筹备赖以生存的物资,却执着于不能充饥解渴的金钱,徒留荒诞。

    在洛枫眼中,吴帝当务之急应倾遣全部兵力赈济流民,全力探寻粮食物资之道,而非执着于战事,徒耗民力。在他看来,鲜活的人命远比冰冷的城池更值得守护。

    只可惜,这些事情吴帝和朝廷还没有意识到。洛枫知道,自己虽然是五皇子,但也是人微言轻。

    所以事已至此,他说什么也没有用,还不如把心思放在战事上,说不定还能救下更多平民百姓。

    至于胡盟军的作战路数,如今大家早已摸透,他们那套闪电战打法早已行不通了。但接下来他们会耍什么新的阴谋诡计,洛枫一时之间也难以猜测。

    颍川、襄城、汝南一线的道路早已被吴帝派人毁掉了,又加上这冰天雪地的天气,敌军的辎重没办法运输过来。

    若想攻城,他们就只能靠架设云梯硬攻;因此,他们更可能选择化整为零,悄悄混入东吴境内,再伺机重新集结。

    其实,只要吴帝即刻将兵力抽回建邺,再层层设防严密排查,就算胡盟军潜入了扬州,也进不了建邺。

    这些游兵没有后援,而且过于分散,根本不足为虑。就算潜入了建邺,建邺还有十几万大军,他们也没机会兴风作浪。所以做好防御,这些胡盟游兵自然会不攻自破。

    冀州、兖州既然已经失陷,再丢个豫州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保全有生力量,那便是转机。

    然而,吴帝领着十万将士就这样跑出来,不但情报没有搞清楚,而且后勤难以跟上,别说开战,恐怕他们就连生存都成问题。

    胡盟军本来机动性极强,现在更像是沙子一般,被撒在了是吴国境内。人有多少?踪迹在哪里?意图是什么?恐怕除了他们自己,谁也不知道。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们觊觎吴国疆土和物资,而且是志在必得。所以,他们肯定在盯着吴国的一举一动。

    然而,吴帝现在竟给了胡盟军一个歼灭自己的好机会。这送到嘴的肥肉,胡盟军恐怕是不会白白错过的。

    这件事情要是让那些探子知道,他们不可能错过这个机会。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算吴帝手上有十万兵马也并非万无一失。

    洛枫原本打算再拖延几日撤离,想为豫州的流民多争取些转移时间,可偏偏在这节骨眼上,吴帝竟决意北征。

    无论从大局考量,还是念及父子孝道,他都不能置父亲于险境而不顾。

    于是他当机立断,立刻传令新招募的三万民兵与八千国盟战士,即刻整装赶赴扬州。此行意在接应吴帝,更想劝他打消北征的念头。

    然而,从建邺北上高平郡的路线却有好几条。其中最快,也是最安全的一条,便是经扬州进入豫州,横穿谯郡与沛郡便能抵达。

    洛枫当即把自己的判断飞书传回建邺,只希望一切还能赶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