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第975章 山长
热门推荐:
男主我不要了,送女主自己玩儿吧
我在末世收女明星
诡异游戏:开局觉醒Bug级天赋
天局非异人任
穿越成学渣的逆袭之旅
刚子,你怎么还在砍传奇
浮光逆世
玄幻世界,我遇到的都是美女
慕容世家之燕国传奇
原本,朱常澍听见父皇召唤,立刻挺直了小小的腰板,几步便从后面跟了上来,站到了敞亮的课室门口。
十岁的少年,身形已有几分抽条的趋势,穿着与父皇同色的靛蓝锦袍,玉带束腰,更衬得他眉目清朗,眼神明亮如星。
他肤色是宫中养出的细白,此刻因着新鲜与兴奋,双颊泛着健康的红晕。
鼻梁挺秀,唇色红润,尚未脱去孩童的圆润,但那微抿的唇角和不自觉挺直的肩背,已隐隐透出一股不同于寻常稚子的沉稳气度。
听到父皇问自己愿不愿意来这里当教书先生,朱常澍那双明亮的眼睛眨了眨,长长的睫毛像小扇子般扑闪了一下。
他没有立刻回答,反而先侧过头,飞快地瞥了一眼侍立在父皇身侧、面容沉静的申时行,又看了看一旁神情端凝的户部尚书张学颜。
万历十七年年初朱翊钧下旨,让申时行,张学颜两人,为朱常澍的两名老师。
虽然,这个时期说设皇太子,为时过早。
但按照大明朝的传统,朱常澍的皇储之位,稳如泰山,即便是他老子不想让人家接班,也是要费些功夫的。
更何况,天子对这个皇嫡子,总体上来说,还算满意。
“父皇,儿子在这里当个教书先生?倒也不是不可,但儿子当个两三年的先生,便要做山长。”
“当了山长之后,要管先生、管厨子、管账房采买,还要跟乡里的保长、县里的老爷们打交道……儿子要做,就做这整个蒙学的‘山长’!”
明代地方官学或大型书院负责人常称“山长”或“学正”,此处用于规模较大的蒙学负责人……
不过,山长还有隐士的意思,在这官立蒙学的校长称作为山长已有些过了。
不过,朱常澍他此时了解的内容不多,只当山长便是校长。
朱翊钧闻言,眼中笑意更深,带着考较,“你可知这山长要做些什么?担子可不轻。”
“儿子知道!山长就是管总的!要管先生们好好教书,不能偷懒误人子弟,要管账房先生把朝廷给的米粮钱钞都用在娃娃们身上,不能克扣,要管厨子把饭食做得干净管饱,还要管着娃娃们别打架闹事,好好念书。”
“更要紧的是,得让这蒙学顺顺当当的,真正把朝廷的恩典落到每个娃娃头上,让老百姓都念着父皇您的好!”
他越说越流利,眼神晶亮,最后还不忘把话圆回父皇最关心的地方。
“哈哈哈!好!有志气!”
朱翊钧龙颜大悦,伸手在儿子肩头重重一拍:“做先生是雕琢璞玉,做山长是掌舵一方!朕准了!待你学问再扎实些,身体再壮实些,朕就让你到这样一处蒙学来,好好做几年山长!”
“干得好了,朕给你记功!将来,给你实打实的官做……让你做个总山长……”
朱翊钧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帝王意志,显然并非一时兴起的戏言。
话音落下,课室门口的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申时行垂手侍立,面上依旧是恭谨沉稳的风范,但那双深邃的眼眸深处,却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
欣慰、激赏,如潮水般涌动——皇子殿下年方十岁,便能有此担当、此格局,更难得的是那份体察下情、着眼实务的心思,再加上还能讨的上心,不错不错……
然而,欣慰激赏之下,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也悄然浮起。让未来储君,大明的嫡长子,亲临这乡野之地,与泥腿子的孩子、落魄的秀才、甚至厨子账房为伍?
这……这岂非混淆了天家血脉的尊贵?
打破了千百年森严的等级?
教化万民自是圣德,可储君亲涉微末……怎么想都感觉有些不对劲。
而朱常澍的话,倒是给朱翊钧提了醒。
官立蒙学的行政,是掌握在地方手中的,也就是说,他们想安排谁来管事,谁就能管事。
这感觉有些不妥当。
“山长……”朱翊钧咀嚼着这个称呼,目光下意识地再次扫过这间课室,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山长之名,古已有之,多指那些隐居名山、主持一方书院、学养深厚、德高望重的鸿儒隐士。
其门下弟子,或为求取功名的士子,或为钻研学问的英才。
即便是地方官学的主事者,也称“教谕”、“训导”,罕用“山长”。
用这个带着浓厚隐逸与学术色彩、甚至有些超然意味的称谓,来称呼一个管理百十个农家稚童开蒙、管着厨子账房采买的基层学官?
朱翊钧心中失笑,这确实有些名不副实,甚至……有些滑稽了。
澍儿到底年幼,只知“山长”似乎是管事的,便拿来用了。
但澍儿这看似童稚、不甚贴切的话,却也引来朱翊钧的一段沉思。
是啊!
这遍布四省、近四百处的官吏蒙学,每一处都是一个不小的摊子!
有学生、有先生、有厨子、有账房,每日消耗钱粮米面,牵扯地方官吏。
这掌管一学庶务的“管事”之位,权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他手中握着朝廷拨付的钱粮,管着学童的饭食,甚至能左右先生的去留。
这个位置,若任由地方官随意安插亲信、乡绅把持,会如何?
这长而久之,不把朝廷的恩典,变成了一桩生意。
一桩地方上的生意。
朱翊钧脑中瞬间闪过无数可能,克扣学童口粮,中饱私囊;任用不学无术之徒滥竽充数,将蒙学变成地方势力盘剥乡里、安插人手的工具,甚至,借机向那些满怀希望的农家父母伸手索贿……
如此一来,他耗费心力、顶着压力推动的这桩“千秋功德”,岂非成了滋养地方蠹虫的温床?
成了败坏朝廷声誉的渊薮?
吏治,吏治!
万事皆系于吏治!
这蒙学之政,根基初立,人事权柄,必须牢牢抓在朝廷手中,不能假手地方……
一个清晰的构架,在他帝王心术的权衡下迅速成型。
“申爱情,张卿。”朱翊钧的声音恢复了惯有的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目光转向侍立一旁的申时行和张学颜。
两人心头一凛,立刻躬身:“臣在。”
“皇儿所言‘山长’虽不恰,却也点醒朕一事。官吏蒙学,乃朝廷新政,惠及万民稚子。然学中庶务,牵涉钱粮、人事、教化,干系重大。”
“若其主事之人,任由地方委派,良莠不齐,恐生弊端,反污新政清名,辜负朕心。”
朱翊钧踱了两步,手指轻轻敲击着粗糙的讲桌边缘,发出笃笃的轻响,如同定音的鼓槌:“朕意,于吏部之下,专设一司,统管天下官吏蒙学、社学乃至日后可能兴办之官学人事、考绩、升迁诸事……”
“此司主官,秩比侍郎,直隶于礼部尚书……”
“分设两人,为左右山长……”
十岁的少年,身形已有几分抽条的趋势,穿着与父皇同色的靛蓝锦袍,玉带束腰,更衬得他眉目清朗,眼神明亮如星。
他肤色是宫中养出的细白,此刻因着新鲜与兴奋,双颊泛着健康的红晕。
鼻梁挺秀,唇色红润,尚未脱去孩童的圆润,但那微抿的唇角和不自觉挺直的肩背,已隐隐透出一股不同于寻常稚子的沉稳气度。
听到父皇问自己愿不愿意来这里当教书先生,朱常澍那双明亮的眼睛眨了眨,长长的睫毛像小扇子般扑闪了一下。
他没有立刻回答,反而先侧过头,飞快地瞥了一眼侍立在父皇身侧、面容沉静的申时行,又看了看一旁神情端凝的户部尚书张学颜。
万历十七年年初朱翊钧下旨,让申时行,张学颜两人,为朱常澍的两名老师。
虽然,这个时期说设皇太子,为时过早。
但按照大明朝的传统,朱常澍的皇储之位,稳如泰山,即便是他老子不想让人家接班,也是要费些功夫的。
更何况,天子对这个皇嫡子,总体上来说,还算满意。
“父皇,儿子在这里当个教书先生?倒也不是不可,但儿子当个两三年的先生,便要做山长。”
“当了山长之后,要管先生、管厨子、管账房采买,还要跟乡里的保长、县里的老爷们打交道……儿子要做,就做这整个蒙学的‘山长’!”
明代地方官学或大型书院负责人常称“山长”或“学正”,此处用于规模较大的蒙学负责人……
不过,山长还有隐士的意思,在这官立蒙学的校长称作为山长已有些过了。
不过,朱常澍他此时了解的内容不多,只当山长便是校长。
朱翊钧闻言,眼中笑意更深,带着考较,“你可知这山长要做些什么?担子可不轻。”
“儿子知道!山长就是管总的!要管先生们好好教书,不能偷懒误人子弟,要管账房先生把朝廷给的米粮钱钞都用在娃娃们身上,不能克扣,要管厨子把饭食做得干净管饱,还要管着娃娃们别打架闹事,好好念书。”
“更要紧的是,得让这蒙学顺顺当当的,真正把朝廷的恩典落到每个娃娃头上,让老百姓都念着父皇您的好!”
他越说越流利,眼神晶亮,最后还不忘把话圆回父皇最关心的地方。
“哈哈哈!好!有志气!”
朱翊钧龙颜大悦,伸手在儿子肩头重重一拍:“做先生是雕琢璞玉,做山长是掌舵一方!朕准了!待你学问再扎实些,身体再壮实些,朕就让你到这样一处蒙学来,好好做几年山长!”
“干得好了,朕给你记功!将来,给你实打实的官做……让你做个总山长……”
朱翊钧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帝王意志,显然并非一时兴起的戏言。
话音落下,课室门口的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申时行垂手侍立,面上依旧是恭谨沉稳的风范,但那双深邃的眼眸深处,却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
欣慰、激赏,如潮水般涌动——皇子殿下年方十岁,便能有此担当、此格局,更难得的是那份体察下情、着眼实务的心思,再加上还能讨的上心,不错不错……
然而,欣慰激赏之下,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也悄然浮起。让未来储君,大明的嫡长子,亲临这乡野之地,与泥腿子的孩子、落魄的秀才、甚至厨子账房为伍?
这……这岂非混淆了天家血脉的尊贵?
打破了千百年森严的等级?
教化万民自是圣德,可储君亲涉微末……怎么想都感觉有些不对劲。
而朱常澍的话,倒是给朱翊钧提了醒。
官立蒙学的行政,是掌握在地方手中的,也就是说,他们想安排谁来管事,谁就能管事。
这感觉有些不妥当。
“山长……”朱翊钧咀嚼着这个称呼,目光下意识地再次扫过这间课室,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山长之名,古已有之,多指那些隐居名山、主持一方书院、学养深厚、德高望重的鸿儒隐士。
其门下弟子,或为求取功名的士子,或为钻研学问的英才。
即便是地方官学的主事者,也称“教谕”、“训导”,罕用“山长”。
用这个带着浓厚隐逸与学术色彩、甚至有些超然意味的称谓,来称呼一个管理百十个农家稚童开蒙、管着厨子账房采买的基层学官?
朱翊钧心中失笑,这确实有些名不副实,甚至……有些滑稽了。
澍儿到底年幼,只知“山长”似乎是管事的,便拿来用了。
但澍儿这看似童稚、不甚贴切的话,却也引来朱翊钧的一段沉思。
是啊!
这遍布四省、近四百处的官吏蒙学,每一处都是一个不小的摊子!
有学生、有先生、有厨子、有账房,每日消耗钱粮米面,牵扯地方官吏。
这掌管一学庶务的“管事”之位,权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他手中握着朝廷拨付的钱粮,管着学童的饭食,甚至能左右先生的去留。
这个位置,若任由地方官随意安插亲信、乡绅把持,会如何?
这长而久之,不把朝廷的恩典,变成了一桩生意。
一桩地方上的生意。
朱翊钧脑中瞬间闪过无数可能,克扣学童口粮,中饱私囊;任用不学无术之徒滥竽充数,将蒙学变成地方势力盘剥乡里、安插人手的工具,甚至,借机向那些满怀希望的农家父母伸手索贿……
如此一来,他耗费心力、顶着压力推动的这桩“千秋功德”,岂非成了滋养地方蠹虫的温床?
成了败坏朝廷声誉的渊薮?
吏治,吏治!
万事皆系于吏治!
这蒙学之政,根基初立,人事权柄,必须牢牢抓在朝廷手中,不能假手地方……
一个清晰的构架,在他帝王心术的权衡下迅速成型。
“申爱情,张卿。”朱翊钧的声音恢复了惯有的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目光转向侍立一旁的申时行和张学颜。
两人心头一凛,立刻躬身:“臣在。”
“皇儿所言‘山长’虽不恰,却也点醒朕一事。官吏蒙学,乃朝廷新政,惠及万民稚子。然学中庶务,牵涉钱粮、人事、教化,干系重大。”
“若其主事之人,任由地方委派,良莠不齐,恐生弊端,反污新政清名,辜负朕心。”
朱翊钧踱了两步,手指轻轻敲击着粗糙的讲桌边缘,发出笃笃的轻响,如同定音的鼓槌:“朕意,于吏部之下,专设一司,统管天下官吏蒙学、社学乃至日后可能兴办之官学人事、考绩、升迁诸事……”
“此司主官,秩比侍郎,直隶于礼部尚书……”
“分设两人,为左右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