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第974章 学堂
河南虽然从少林寺的手中弄过来了学田。
不过,三司主官还是受到了训责,只因为他们最慢完成……
学田搞定了,各级官员又都开始在学舍上下功夫了。
初步的资金有地方垫付,也有中枢专项,一直忙活到了六月,终于进入到了正题。
招生了。
在涿州城东二十里,一个叫柳林屯的村落里,空气里飘荡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躁动。
村口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平日用来晒谷的空场上,乌泱泱挤满了人。
保长赵老栓,一个脸上沟壑比田垄还深的老汉,此刻正站在半截磨盘上,手里攥着一张盖着鲜红大印的官府告示,扯着嘶哑的喉咙,用尽力气把话往风里送:“……都听真喽!皇恩浩荡!咱们大明朝的皇帝陛下开了天恩啦!要办‘官吏蒙学’!就在咱镇子西头,张家祠堂旁边那块官地上!给娃娃们开的!”
人群里一阵嗡嗡的骚动,像捅了马蜂窝。
“啥?官……官啥学,学完能当官?”
“蒙学!就是开蒙!认字儿!读书!”赵老栓唾沫星子飞溅,“朝廷办的!六岁、七岁、八岁!只要是咱大明户下的娃娃,都能去!不收一个铜板!”
“啥……”人群炸开了锅。
“不要钱?白给娃儿们读书?”一个裹着破旧头巾的妇人猛地抬起头,枯黄的脸上满是惊愕,手下意识地攥紧了身边一个流着鼻涕、懵懂无知的小男孩的胳膊,攥得孩子“哎哟”一声。
“哄鬼呢吧?天下哪有掉馅饼的好事?”一个驼背老农嘟囔着,浑浊的眼睛里全是怀疑:“怕不是拉去当小工?给管家干活吧。”
“放你娘的屁!”赵老栓气得胡子直翘,把告示抖得哗哗响,“睁开你那老眼瞧瞧!大红官印!千真万确!朝廷掏钱!管娃娃们一日两餐!晌午有饼子,有稠粥!学里的笔墨纸砚,先生束修,全由官家出!娃娃们只管去,带着耳朵和眼睛就成!”
“管饭?还管两顿?”人群彻底沸腾了!管饭这两个字,比什么“蒙学”、“读书”都实在百倍。
这也是朝廷为了能够尽快推行,想到的一个主意。
庄稼人,最懂粮食的分量。
“先生?先生打哪儿来?”有人怯生生地问。
“秀才公!”赵老栓挺起佝偻的腰板,带着几分与有荣焉,“县里、府里派下来的!都是正经读过圣贤书的秀才相公!听说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四省开了快四百处这样的学!请了一千来个秀才、童生老爷当先生!这阵仗,开天辟地头一遭!”
他顿了顿,环视着那一张张被贫穷和风霜刻满的脸,声音拔得更高:“这可是改换门庭的天梯啊!娃娃们识了字,懂了道理,将来……将来兴许就能脱了这泥腿子的命!你们还杵着干啥?赶紧回家,把够岁数的娃拾掇干净喽!后个儿一早就送到镇上学堂去!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人群先是死寂了一瞬,仿佛被这巨大的、不真实的好运砸懵了。
但人性是复杂的。
有些百姓激动地搓着手,语无伦次地互相询问着,妇人们则一把抱起身边懵懂的孩子,又是哭又是笑,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孩子脏兮兮的小脸,仿佛在擦拭一块蒙尘的金子。
也有那愁苦的,家里少个半大劳力割草喂猪,日子更紧巴,可看着邻家孩子被爹娘推搡着往前挤报名的身影,终究一跺脚,咬咬牙,也拉扯着自家孩子往人堆里钻去。
整个柳林屯,乃至整个北直隶大地上无数类似的村庄,都被这股由皇权推动的、名为“教化”的春风,搅动得尘土飞扬,人心浮动。
数日后,顺天府,大兴县界。
一片新平整出来的开阔地上,几排簇新的房舍拔地而起。
墙体用掺了碎麦秸的黄泥仔细夯筑过,表面刷了层薄薄的白垩,在早春略显苍白的阳光下,泛着干净却质朴的光。
屋顶铺着整齐的青灰板瓦,屋脊线条平直,没有飞檐斗拱的张扬,透着一种实用至上的简洁。
窗户开得很大,新糊的桑皮纸透亮,尚未染上尘埃。
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木料和泥土的混合气息。这便是新建的其中一处“官吏蒙学”。
数辆马车在一大队护卫的簇拥下,踏着轻快的碎步,停在了这片新校舍外围的土路上。
为首的马上,下来一位身着靛蓝色直裰便服的青年。眉宇间自有一股难以言喻的雍容气度,正是微服出宫的大明天子朱翊钧。
申时行,张学颜等人也分别下了马车。
在这么多人中,还有一个小身影,正是朱翊钧的嫡长子朱常澍。
这次到了下面,朱翊钧还专门把他给带上了。
朱翊钧没有立刻上前,只是站在稍远处,目光沉静地打量着这片由他意志催生出的新芽。
他看着那尚显简陋却异常齐整的校舍,看着远处几个匠人正在最后修整着校舍的门槛。
申时行在他身侧半步之后,低声道:“陛下,此间蒙学,按规制可容童子百二十人。课室三间,另有庖厨、饭堂、塾师休憩之所。所用木石砖瓦,皆就近采买,匠作亦征调本地良工,不敢糜费。”
朱翊钧微微颔首,没有说话。
他缓步向前,踏过新翻的泥土,来到一间敞开的课室门前。
室内空空荡荡,地面是新铺的、夯得平整的灰土地面。
靠墙摆放着几排尚未上漆的、散发着松木清香的矮长条桌案,案后是同样粗糙的长条板凳。
皇帝伸出手指,轻轻拂过那粗糙的桌案边缘,感受着木料未干的微凉和毛刺的质感。
朱翊钧环视一周,他仿佛看到不久之后,一个穿着半旧青衫的秀才,手持书卷,站在这里,对着下面一群懵懂、或许还带着泥巴气息的农家稚子,念出“人之初,性本善”的第一句。
而下面那些孩子,此刻或许正在爹娘半是期许半是担忧的注视下,第一次离开熟悉的田埂和鸡鸭,懵懂地踏入这扇门……
“先生可都到了?”朱翊钧的声音不高,打破了课室内的宁静。
“回陛下,”申时行忙应道,“顺天府报上来的名录,此间蒙学配塾师五人。两位是县学老廪生,因年迈无意举业,学问扎实;另三位是去年秋闱落第的年轻秀才,经府学教谕考较,品性尚可,开蒙应能胜任。束修、米粮皆已按制拨付。”
“还有两个厨子,一个账房采买。”
“申阁老,你说,这些田垄间长大的孩子,坐进这新起的学堂,捧着那不用家里出一个铜板的书册……他们心里,会念着谁的好?”
申时行深深一揖,声音带着由衷的感佩:“陛下泽被苍生,兴学育才,乃千秋功德。稚子虽懵懂,然父母皆有心。一粥一饭,一纸一笔,皆是皇恩浩荡。民心如镜,自当映照天心。”
朱翊钧闻言笑了笑:“不,在朕看来啊,念的是你的好……”说完之后,朱翊钧砖头看向自己的六儿子:“皇儿……”
“儿子在。”朱常澍情绪高涨的应道。
“你好好读书,习武,等到你十八九岁,也来到这里,做几年的教书先生可好?”
不过,三司主官还是受到了训责,只因为他们最慢完成……
学田搞定了,各级官员又都开始在学舍上下功夫了。
初步的资金有地方垫付,也有中枢专项,一直忙活到了六月,终于进入到了正题。
招生了。
在涿州城东二十里,一个叫柳林屯的村落里,空气里飘荡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躁动。
村口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平日用来晒谷的空场上,乌泱泱挤满了人。
保长赵老栓,一个脸上沟壑比田垄还深的老汉,此刻正站在半截磨盘上,手里攥着一张盖着鲜红大印的官府告示,扯着嘶哑的喉咙,用尽力气把话往风里送:“……都听真喽!皇恩浩荡!咱们大明朝的皇帝陛下开了天恩啦!要办‘官吏蒙学’!就在咱镇子西头,张家祠堂旁边那块官地上!给娃娃们开的!”
人群里一阵嗡嗡的骚动,像捅了马蜂窝。
“啥?官……官啥学,学完能当官?”
“蒙学!就是开蒙!认字儿!读书!”赵老栓唾沫星子飞溅,“朝廷办的!六岁、七岁、八岁!只要是咱大明户下的娃娃,都能去!不收一个铜板!”
“啥……”人群炸开了锅。
“不要钱?白给娃儿们读书?”一个裹着破旧头巾的妇人猛地抬起头,枯黄的脸上满是惊愕,手下意识地攥紧了身边一个流着鼻涕、懵懂无知的小男孩的胳膊,攥得孩子“哎哟”一声。
“哄鬼呢吧?天下哪有掉馅饼的好事?”一个驼背老农嘟囔着,浑浊的眼睛里全是怀疑:“怕不是拉去当小工?给管家干活吧。”
“放你娘的屁!”赵老栓气得胡子直翘,把告示抖得哗哗响,“睁开你那老眼瞧瞧!大红官印!千真万确!朝廷掏钱!管娃娃们一日两餐!晌午有饼子,有稠粥!学里的笔墨纸砚,先生束修,全由官家出!娃娃们只管去,带着耳朵和眼睛就成!”
“管饭?还管两顿?”人群彻底沸腾了!管饭这两个字,比什么“蒙学”、“读书”都实在百倍。
这也是朝廷为了能够尽快推行,想到的一个主意。
庄稼人,最懂粮食的分量。
“先生?先生打哪儿来?”有人怯生生地问。
“秀才公!”赵老栓挺起佝偻的腰板,带着几分与有荣焉,“县里、府里派下来的!都是正经读过圣贤书的秀才相公!听说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四省开了快四百处这样的学!请了一千来个秀才、童生老爷当先生!这阵仗,开天辟地头一遭!”
他顿了顿,环视着那一张张被贫穷和风霜刻满的脸,声音拔得更高:“这可是改换门庭的天梯啊!娃娃们识了字,懂了道理,将来……将来兴许就能脱了这泥腿子的命!你们还杵着干啥?赶紧回家,把够岁数的娃拾掇干净喽!后个儿一早就送到镇上学堂去!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人群先是死寂了一瞬,仿佛被这巨大的、不真实的好运砸懵了。
但人性是复杂的。
有些百姓激动地搓着手,语无伦次地互相询问着,妇人们则一把抱起身边懵懂的孩子,又是哭又是笑,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孩子脏兮兮的小脸,仿佛在擦拭一块蒙尘的金子。
也有那愁苦的,家里少个半大劳力割草喂猪,日子更紧巴,可看着邻家孩子被爹娘推搡着往前挤报名的身影,终究一跺脚,咬咬牙,也拉扯着自家孩子往人堆里钻去。
整个柳林屯,乃至整个北直隶大地上无数类似的村庄,都被这股由皇权推动的、名为“教化”的春风,搅动得尘土飞扬,人心浮动。
数日后,顺天府,大兴县界。
一片新平整出来的开阔地上,几排簇新的房舍拔地而起。
墙体用掺了碎麦秸的黄泥仔细夯筑过,表面刷了层薄薄的白垩,在早春略显苍白的阳光下,泛着干净却质朴的光。
屋顶铺着整齐的青灰板瓦,屋脊线条平直,没有飞檐斗拱的张扬,透着一种实用至上的简洁。
窗户开得很大,新糊的桑皮纸透亮,尚未染上尘埃。
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木料和泥土的混合气息。这便是新建的其中一处“官吏蒙学”。
数辆马车在一大队护卫的簇拥下,踏着轻快的碎步,停在了这片新校舍外围的土路上。
为首的马上,下来一位身着靛蓝色直裰便服的青年。眉宇间自有一股难以言喻的雍容气度,正是微服出宫的大明天子朱翊钧。
申时行,张学颜等人也分别下了马车。
在这么多人中,还有一个小身影,正是朱翊钧的嫡长子朱常澍。
这次到了下面,朱翊钧还专门把他给带上了。
朱翊钧没有立刻上前,只是站在稍远处,目光沉静地打量着这片由他意志催生出的新芽。
他看着那尚显简陋却异常齐整的校舍,看着远处几个匠人正在最后修整着校舍的门槛。
申时行在他身侧半步之后,低声道:“陛下,此间蒙学,按规制可容童子百二十人。课室三间,另有庖厨、饭堂、塾师休憩之所。所用木石砖瓦,皆就近采买,匠作亦征调本地良工,不敢糜费。”
朱翊钧微微颔首,没有说话。
他缓步向前,踏过新翻的泥土,来到一间敞开的课室门前。
室内空空荡荡,地面是新铺的、夯得平整的灰土地面。
靠墙摆放着几排尚未上漆的、散发着松木清香的矮长条桌案,案后是同样粗糙的长条板凳。
皇帝伸出手指,轻轻拂过那粗糙的桌案边缘,感受着木料未干的微凉和毛刺的质感。
朱翊钧环视一周,他仿佛看到不久之后,一个穿着半旧青衫的秀才,手持书卷,站在这里,对着下面一群懵懂、或许还带着泥巴气息的农家稚子,念出“人之初,性本善”的第一句。
而下面那些孩子,此刻或许正在爹娘半是期许半是担忧的注视下,第一次离开熟悉的田埂和鸡鸭,懵懂地踏入这扇门……
“先生可都到了?”朱翊钧的声音不高,打破了课室内的宁静。
“回陛下,”申时行忙应道,“顺天府报上来的名录,此间蒙学配塾师五人。两位是县学老廪生,因年迈无意举业,学问扎实;另三位是去年秋闱落第的年轻秀才,经府学教谕考较,品性尚可,开蒙应能胜任。束修、米粮皆已按制拨付。”
“还有两个厨子,一个账房采买。”
“申阁老,你说,这些田垄间长大的孩子,坐进这新起的学堂,捧着那不用家里出一个铜板的书册……他们心里,会念着谁的好?”
申时行深深一揖,声音带着由衷的感佩:“陛下泽被苍生,兴学育才,乃千秋功德。稚子虽懵懂,然父母皆有心。一粥一饭,一纸一笔,皆是皇恩浩荡。民心如镜,自当映照天心。”
朱翊钧闻言笑了笑:“不,在朕看来啊,念的是你的好……”说完之后,朱翊钧砖头看向自己的六儿子:“皇儿……”
“儿子在。”朱常澍情绪高涨的应道。
“你好好读书,习武,等到你十八九岁,也来到这里,做几年的教书先生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