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 第584章 三国博弈(五 六)两章合一
从外观上看,t-40保留了t-34经典的倾斜装甲布局,但在细节上进行了优化。其车体正面装甲倾斜角度进一步增大,达到了65度,装甲厚度也提升至110毫米,这使得其等效装甲厚度超过200毫米,极大地增强了对敌方炮弹的抵御能力。
t40坦克炮塔依旧采用跟t34一样的铸造工艺,不过形状更加圆润流畅,减少了被弹面积,炮塔正面装甲厚度更是达到130毫米,防护性能得到显着提升。 动力系统方面,t-40换装了一台改进型的V - 2 - 40柴油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在保持t-34原有发动机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内部结构和燃烧效率,将最大功率提升至600马力。与之匹配的新型传动系统,使得t-40的机动性大幅提高。它的公路最大时速可达50公里,相比t-34有了明显提升,越野时速也能稳定在35公里左右,能够轻松适应各种复杂地形。
在火力配置上,t-40配备了一门全新设计的85毫米d - 5t坦克炮。该炮身管长度达到了56倍口径,相比t-34的76毫米火炮,在威力和射程上都有质的飞跃。
发射普通穿甲弹时,炮口初速可达900米\/秒,在1500米的距离上能够击穿16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若使用新型的高速穿甲弹,穿甲能力更是能提升至180毫米以上,足以对德军现役的主力坦克构成严重威胁。
同时,t-40还装备了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用于对付近距离的步兵和低空目标。
火控系统是t-40的一大亮点。它首次采用了从八路军的虎式坦克仿造来的简易的光学测距仪和火炮稳定器。光学测距仪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目标距离,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命中率;火炮稳定器则使t-40在行进间射击时的精度得到了显着改善,让坦克能够在运动中更有效地打击目标。
苏联红军对t-40寄予厚望,在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测试和实战检验后,迅速将其投入量产,并计划逐步替换部队中大量老旧的t-26坦克。
但是结果是尽管 t - 40 坦克性能卓越,可复杂的生产工艺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严重阻碍了苏联大规模量产的进程。苏联的军工生产线在全力运转下,每月产出的 t - 40 数量依旧远远无法满足前线部队的迫切需求。
反观 t - 34 坦克,它虽要比t-40性能差很多,但胜在生产工艺成熟、流程简便。苏联的各大兵工厂对 t - 34 的制造都不陌生,零部件供应也相对充足。
在严峻的战争形势逼迫下,苏联高层无奈做出决定,把t-26的生产线紧急升级成t - 34 的生产线,以解燃眉之急。一时间,原本已被计划被扔进垃圾堆的 t - 26生产车间再度热闹起来,机器轰鸣声日夜不绝。
而林毅计划给八路军换装的坦克就是毛子仓库里的t-62坦克,苏联那边退役封存的 t-62 数量众多。林毅的建议是,既然要换代,这些即将被替换下来的装备,能卖就卖,既能回笼资金,又能在国际局势中巧妙周旋。
吃两家不好么,用德国人压苏联人,用苏联人再要挟德国人,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谋取最大利益。
两个小时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约瑟夫专用的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回到两个小时前,约瑟夫收到潘友新的电报后,整个人仿佛被定住了一般,久久无法回神。他深知,这份电报所揭示的局势,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随时可能将苏联苦心经营的战略布局炸得粉碎。
于是他马上又召集了在莫斯科的委员们开会,很快,在莫斯科的委员们就到了约瑟夫的会议室里,约瑟夫等所有人都到齐后才缓缓站起身,目光缓缓扫过在座的各位委员,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与忧虑。
约瑟夫清了清嗓子,打破了令人压抑的沉默:“同志们,这份来自驻华大使潘友新的电报,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了。我就直接说了,德国人正在拉拢华国方面,试图东西夹击我们苏联。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必须立刻商讨出应对之策。”
说着,他将电报轻轻放在会议桌上,电报上的字迹仿佛都在散发着令人不安的气息。 委员们传阅着电报,会议室里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传阅看完电报后,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没有人敢轻易开口,似乎生怕打破这份寂静后,会引发更可怕的连锁反应。
过了许久,约瑟夫再次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该如何应对?”
约瑟夫说完后的五分钟内,会议室瞬间陷入了一种近乎死寂的氛围,仿佛时间都凝固了。所有人都屏气敛息,连呼吸声都被刻意压低,生怕打破这份令人胆寒的宁静。窗外,莫斯科的寒风呼啸着,吹打着窗户,发出阵阵声响,仿佛也在为这严峻的局势而哀嚎。
这时,贝利亚微微向前倾了倾身子,他非常了解约瑟夫此时内心的纠结。他知道,约瑟夫一方面想要维护苏联的利益和尊严,不愿轻易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
另一方面,又担心华国真的与德国合作,苏联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贝利亚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各位同志们,我们都知道,列宁同志曾经承诺归还从华国抢来的土地。在当前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审视这一承诺。执行先领导的既定政策,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华国的紧张关系,避免他们倒向德国人。”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委员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人低声表示赞同,认为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做出一些妥协或许是必要的;也有人皱着眉头,满脸的不情愿,觉得放弃这些土地,无疑是对苏联国家利益的巨大损害。
朱可夫猛地站起身,双手撑在会议桌上,激动地说道:“贝利亚同志,你这是什么意思?那些土地是苏联的先辈们历经无数艰难才开拓出来的,怎么能说还就还?这会让我们在国际上颜面扫地,以后还如何在世界舞台上立足?”
贝利亚不紧不慢地回应道:“同志,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如今的形势已经万分危急。如果华国与德国联手,我们面临的将是两线作战的巨大压力,苏联的命运将岌岌可危。
相比之下,暂时放弃一些对我们来说不是很重要的领土,换取华国的中立甚至支持,或许是当下最明智的选择。”
莫洛托夫沉思着说:“贝利亚同志的话有一定道理。列宁同志的承诺虽然一直没有完全落实,但在如今的情况下,重新提及并践行,也许能让华国方面看到我们的诚意。
不过,我们也不能轻易松口,必须争取到最大的利益,比如在边界划分、八路军的装备技术等方面,与华国进行细致的谈判。”
约瑟夫静静地听着委员们的争论,他的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心中也在反复权衡着利弊。他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无论做出怎样的决定,都将对苏联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许久,他微微抬起手,示意大家安静:“同志们,大家的意见我都听进去了。这件事关系到苏联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谨慎对待。我认为,我们可以先通过秘密渠道,向华国方面传达我们愿意就领土问题进行谈判的意向,但同时,我们也要加紧军事部署,做好应对任何情况的准备。”
委员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约瑟夫接着说道:“另外,我们要密切关注德国人的动向,加强情报收集工作,弄清楚他们与华国谈判的具体进展和底线。同时,加大对国内军工产业的投入,提高武器装备的生产效率,增强我们的军事实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场复杂的国际博弈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果然,很快延州和八路军总部都收到了莫斯科的电报。电报中言辞恳切地表示,苏联愿意就争议领土问题与中国展开谈判,并且为彰显诚意,准备派出高级别领导前来华夏,期望能与华夏方面进行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交流。
收到电报后,老将与陈司令再度齐聚会议室。老将手中捏着电报,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思索之色:“莫斯科这一招,看似突然,实则也是无奈之举。德国人那提议,可把他们逼到了墙角。”
陈司令点了点头,表情严肃:“但他们所谓的谈判,究竟有几分真心,又能拿出多少实质性的让步,还得打个问号。不过这对咱们来说,总归是个机会。”
两人正说着,参谋长匆匆走进来,手中拿着一份刚整理好的资料:“二位首长,关于过往苏联侵占我国领土的详细资料都在这里了。从外东北到外西北,每一处边界划分、条约签署,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这次谈判,咱们可得好好利用这些,拿回属于咱们的东西。”
老将接过资料,随手翻了几页,重重地拍在桌子上:“好!这些就是咱们谈判的底气。这次一定要让苏联人明白,咱们对领土主权绝不含糊。”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让人发完电报后,约瑟夫的神色凝重,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与思索,转头看向海军司令兼任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库兹涅佐夫,缓缓开口问道:“库兹涅佐夫同志,倘若我们将符拉迪沃斯托克归还给华国,那么,我们苏联在远东地区该于何处新建适宜的海军基地呢?”
库兹涅佐夫想了想后挺直了腰杆,神色认真且笃定,开始向约瑟夫详细阐述起来:“约瑟夫同志,若要考虑在失去符拉迪沃斯托克后新建军港,堪察加半岛东南部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无疑是绝佳之选。”
他微微侧身,指向墙上巨大的地图,目光落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所处之地:“此地东面临近浩瀚的太平洋,直接面向大洋深处。其港口条件堪称卓越,水域宽阔,能够轻松容纳大型军舰自由进出与停泊。
从水深来看,这里的深度适宜,无论是轻型护卫舰,还是重型巡洋舰,乃至更为庞大的战列舰、航空母舰,都无需担忧触礁等问题,可毫无阻碍地航行与驻留。”
“再者,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战略意义极其重大。牢牢扼守着太平洋进入北冰洋的关键通道。您看,从地图上便能清晰看到,若在此处建立军港,我们的海军力量便能有效掌控这片连接两大洋的重要水域。
在战时,能对过往船只进行严密监控,拦截敌方舰艇,防止其从北冰洋方向对我国远东地区发起突袭;在和平时期,也能凭借此优势,提升我们在北太平洋乃至北极地区的影响力,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增添重要砝码。”
“除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鄂霍次克海沿岸的马加丹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库兹涅佐夫顿了顿,将手中的指示棒移向马加丹的位置。
“马加丹位于鄂霍次克海沿岸,其港湾条件相当出色。从地形上看,它周边的地貌形成了天然的掩护,港湾内部相对封闭,能够有效抵御来自大洋的狂风巨浪,为军舰提供了稳定安全的停靠环境。
在水深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深度,足以满足各类常规军舰的停靠需求。而且,马加丹所在位置对于我们监控鄂霍次克海的局势起着关键作用。”
请大家多多支持我,方便的时候点个催更,用你们发财的手点一下用爱发电。谢谢大家。
t40坦克炮塔依旧采用跟t34一样的铸造工艺,不过形状更加圆润流畅,减少了被弹面积,炮塔正面装甲厚度更是达到130毫米,防护性能得到显着提升。 动力系统方面,t-40换装了一台改进型的V - 2 - 40柴油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在保持t-34原有发动机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内部结构和燃烧效率,将最大功率提升至600马力。与之匹配的新型传动系统,使得t-40的机动性大幅提高。它的公路最大时速可达50公里,相比t-34有了明显提升,越野时速也能稳定在35公里左右,能够轻松适应各种复杂地形。
在火力配置上,t-40配备了一门全新设计的85毫米d - 5t坦克炮。该炮身管长度达到了56倍口径,相比t-34的76毫米火炮,在威力和射程上都有质的飞跃。
发射普通穿甲弹时,炮口初速可达900米\/秒,在1500米的距离上能够击穿16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若使用新型的高速穿甲弹,穿甲能力更是能提升至180毫米以上,足以对德军现役的主力坦克构成严重威胁。
同时,t-40还装备了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用于对付近距离的步兵和低空目标。
火控系统是t-40的一大亮点。它首次采用了从八路军的虎式坦克仿造来的简易的光学测距仪和火炮稳定器。光学测距仪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目标距离,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命中率;火炮稳定器则使t-40在行进间射击时的精度得到了显着改善,让坦克能够在运动中更有效地打击目标。
苏联红军对t-40寄予厚望,在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测试和实战检验后,迅速将其投入量产,并计划逐步替换部队中大量老旧的t-26坦克。
但是结果是尽管 t - 40 坦克性能卓越,可复杂的生产工艺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严重阻碍了苏联大规模量产的进程。苏联的军工生产线在全力运转下,每月产出的 t - 40 数量依旧远远无法满足前线部队的迫切需求。
反观 t - 34 坦克,它虽要比t-40性能差很多,但胜在生产工艺成熟、流程简便。苏联的各大兵工厂对 t - 34 的制造都不陌生,零部件供应也相对充足。
在严峻的战争形势逼迫下,苏联高层无奈做出决定,把t-26的生产线紧急升级成t - 34 的生产线,以解燃眉之急。一时间,原本已被计划被扔进垃圾堆的 t - 26生产车间再度热闹起来,机器轰鸣声日夜不绝。
而林毅计划给八路军换装的坦克就是毛子仓库里的t-62坦克,苏联那边退役封存的 t-62 数量众多。林毅的建议是,既然要换代,这些即将被替换下来的装备,能卖就卖,既能回笼资金,又能在国际局势中巧妙周旋。
吃两家不好么,用德国人压苏联人,用苏联人再要挟德国人,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谋取最大利益。
两个小时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约瑟夫专用的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回到两个小时前,约瑟夫收到潘友新的电报后,整个人仿佛被定住了一般,久久无法回神。他深知,这份电报所揭示的局势,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随时可能将苏联苦心经营的战略布局炸得粉碎。
于是他马上又召集了在莫斯科的委员们开会,很快,在莫斯科的委员们就到了约瑟夫的会议室里,约瑟夫等所有人都到齐后才缓缓站起身,目光缓缓扫过在座的各位委员,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与忧虑。
约瑟夫清了清嗓子,打破了令人压抑的沉默:“同志们,这份来自驻华大使潘友新的电报,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了。我就直接说了,德国人正在拉拢华国方面,试图东西夹击我们苏联。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必须立刻商讨出应对之策。”
说着,他将电报轻轻放在会议桌上,电报上的字迹仿佛都在散发着令人不安的气息。 委员们传阅着电报,会议室里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传阅看完电报后,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没有人敢轻易开口,似乎生怕打破这份寂静后,会引发更可怕的连锁反应。
过了许久,约瑟夫再次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该如何应对?”
约瑟夫说完后的五分钟内,会议室瞬间陷入了一种近乎死寂的氛围,仿佛时间都凝固了。所有人都屏气敛息,连呼吸声都被刻意压低,生怕打破这份令人胆寒的宁静。窗外,莫斯科的寒风呼啸着,吹打着窗户,发出阵阵声响,仿佛也在为这严峻的局势而哀嚎。
这时,贝利亚微微向前倾了倾身子,他非常了解约瑟夫此时内心的纠结。他知道,约瑟夫一方面想要维护苏联的利益和尊严,不愿轻易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
另一方面,又担心华国真的与德国合作,苏联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贝利亚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各位同志们,我们都知道,列宁同志曾经承诺归还从华国抢来的土地。在当前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审视这一承诺。执行先领导的既定政策,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华国的紧张关系,避免他们倒向德国人。”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委员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人低声表示赞同,认为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做出一些妥协或许是必要的;也有人皱着眉头,满脸的不情愿,觉得放弃这些土地,无疑是对苏联国家利益的巨大损害。
朱可夫猛地站起身,双手撑在会议桌上,激动地说道:“贝利亚同志,你这是什么意思?那些土地是苏联的先辈们历经无数艰难才开拓出来的,怎么能说还就还?这会让我们在国际上颜面扫地,以后还如何在世界舞台上立足?”
贝利亚不紧不慢地回应道:“同志,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如今的形势已经万分危急。如果华国与德国联手,我们面临的将是两线作战的巨大压力,苏联的命运将岌岌可危。
相比之下,暂时放弃一些对我们来说不是很重要的领土,换取华国的中立甚至支持,或许是当下最明智的选择。”
莫洛托夫沉思着说:“贝利亚同志的话有一定道理。列宁同志的承诺虽然一直没有完全落实,但在如今的情况下,重新提及并践行,也许能让华国方面看到我们的诚意。
不过,我们也不能轻易松口,必须争取到最大的利益,比如在边界划分、八路军的装备技术等方面,与华国进行细致的谈判。”
约瑟夫静静地听着委员们的争论,他的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心中也在反复权衡着利弊。他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无论做出怎样的决定,都将对苏联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许久,他微微抬起手,示意大家安静:“同志们,大家的意见我都听进去了。这件事关系到苏联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谨慎对待。我认为,我们可以先通过秘密渠道,向华国方面传达我们愿意就领土问题进行谈判的意向,但同时,我们也要加紧军事部署,做好应对任何情况的准备。”
委员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约瑟夫接着说道:“另外,我们要密切关注德国人的动向,加强情报收集工作,弄清楚他们与华国谈判的具体进展和底线。同时,加大对国内军工产业的投入,提高武器装备的生产效率,增强我们的军事实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场复杂的国际博弈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果然,很快延州和八路军总部都收到了莫斯科的电报。电报中言辞恳切地表示,苏联愿意就争议领土问题与中国展开谈判,并且为彰显诚意,准备派出高级别领导前来华夏,期望能与华夏方面进行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交流。
收到电报后,老将与陈司令再度齐聚会议室。老将手中捏着电报,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思索之色:“莫斯科这一招,看似突然,实则也是无奈之举。德国人那提议,可把他们逼到了墙角。”
陈司令点了点头,表情严肃:“但他们所谓的谈判,究竟有几分真心,又能拿出多少实质性的让步,还得打个问号。不过这对咱们来说,总归是个机会。”
两人正说着,参谋长匆匆走进来,手中拿着一份刚整理好的资料:“二位首长,关于过往苏联侵占我国领土的详细资料都在这里了。从外东北到外西北,每一处边界划分、条约签署,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这次谈判,咱们可得好好利用这些,拿回属于咱们的东西。”
老将接过资料,随手翻了几页,重重地拍在桌子上:“好!这些就是咱们谈判的底气。这次一定要让苏联人明白,咱们对领土主权绝不含糊。”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让人发完电报后,约瑟夫的神色凝重,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与思索,转头看向海军司令兼任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库兹涅佐夫,缓缓开口问道:“库兹涅佐夫同志,倘若我们将符拉迪沃斯托克归还给华国,那么,我们苏联在远东地区该于何处新建适宜的海军基地呢?”
库兹涅佐夫想了想后挺直了腰杆,神色认真且笃定,开始向约瑟夫详细阐述起来:“约瑟夫同志,若要考虑在失去符拉迪沃斯托克后新建军港,堪察加半岛东南部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无疑是绝佳之选。”
他微微侧身,指向墙上巨大的地图,目光落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所处之地:“此地东面临近浩瀚的太平洋,直接面向大洋深处。其港口条件堪称卓越,水域宽阔,能够轻松容纳大型军舰自由进出与停泊。
从水深来看,这里的深度适宜,无论是轻型护卫舰,还是重型巡洋舰,乃至更为庞大的战列舰、航空母舰,都无需担忧触礁等问题,可毫无阻碍地航行与驻留。”
“再者,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战略意义极其重大。牢牢扼守着太平洋进入北冰洋的关键通道。您看,从地图上便能清晰看到,若在此处建立军港,我们的海军力量便能有效掌控这片连接两大洋的重要水域。
在战时,能对过往船只进行严密监控,拦截敌方舰艇,防止其从北冰洋方向对我国远东地区发起突袭;在和平时期,也能凭借此优势,提升我们在北太平洋乃至北极地区的影响力,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增添重要砝码。”
“除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鄂霍次克海沿岸的马加丹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库兹涅佐夫顿了顿,将手中的指示棒移向马加丹的位置。
“马加丹位于鄂霍次克海沿岸,其港湾条件相当出色。从地形上看,它周边的地貌形成了天然的掩护,港湾内部相对封闭,能够有效抵御来自大洋的狂风巨浪,为军舰提供了稳定安全的停靠环境。
在水深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深度,足以满足各类常规军舰的停靠需求。而且,马加丹所在位置对于我们监控鄂霍次克海的局势起着关键作用。”
请大家多多支持我,方便的时候点个催更,用你们发财的手点一下用爱发电。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