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当铺 第173章 ∶午夜书语
热门推荐:
末日狂潮:我的系统无敌了
四合院一大宝儿
朕忙着一统,没心思做舔狗
开局SSS级楼区,舞蹈校花请进
捡到老君炼丹炉,你用来烤板栗?
魔卷
十尺苍天
重生:我的第一桶金从股市开始
梦幻西游:我的大主播系统
我叫林晚,三十岁,独立修复师,专攻古籍文献。我的公寓在城西一栋老式筒子楼的六楼,没有电梯,楼梯间常年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和不知谁家炖药的苦香。窗外是窄巷与交错的晾衣绳,雨季一来,整条街就像被泡在陈年的墨汁里,灰蒙蒙地透不出光。
那天夜里,雨下得特别急,像是有人在天上拿桶往下倒水。我刚从旧书市收来一本残破的线装书,封面剥落得只剩几个模糊字迹——《午夜诅咒之书》。摊主是个驼背老头,眼神浑浊,递书时手抖得厉害,嘴里嘟囔着:“子时不翻,丑时不看,寅时若触,魂不得还。”我只当是江湖术士的把戏,付了三百块,拎着书就走。
回到家,我把书放在工作台上,打开台灯。昏黄的光线像一层薄纱,轻轻覆在那本破旧的册子上。我戴上棉质手套,开始清理封面的尘垢。指尖刚触到纸面,一股寒意便顺着指节爬上了脊背——那纸,薄得像死人眼皮,脆得仿佛一碰就碎。
翻开第一页,满纸古篆,笔画扭曲如蛇行,夹杂着一些我从未见过的符号:像是眼睛、锁链、倒挂的人形,还有某种蜷缩在符文中央的……脸。我皱眉,用放大镜逐字辨读,断断续续拼出一句话:
“子时开卷,丑时见鬼。寅时若醒,魂归无门。”
我冷笑了一声,把放大镜搁下。这种话,我在民俗档案里看过太多。古人最爱用这种神神叨叨的文字吓唬人,无非是想给一本书披上神秘外衣,抬高身价。可笑的是,还真有人信。
我继续翻页。
第二页的内容更杂乱,像是多人笔迹叠加而成,有狂草,有工楷,甚至还有用指甲刻出的划痕。其中一段反复出现:“它在读你,不是你在读它。”我心头一跳,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十一点四十七分。差十三分钟,就是子时。
我掐了自己一下,强迫自己冷静。职业习惯让我对未知保持理性,哪怕眼前这书透着说不出的邪性。我深吸一口气,翻到了第三页。
就在指尖触到纸面的瞬间,那页纸突然渗出一道暗红色的液体,从纸纤维中缓缓溢出,像血,却没有任何气味。我猛地抽手后退,椅子在地板上刮出刺耳的声响。那液体没有滴落,反而在纸面上蠕动、汇聚,最终凝成一行字:
“你当了记忆,却忘了她为何走。”
我整个人僵在原地,血液仿佛瞬间冻结。
母亲……是我七岁那年“病逝”的。每年清明,我都去扫墓,摆上她最爱的白菊。可关于她离开的那一夜,我的记忆始终模糊。只记得雷声炸裂,闪电劈开夜空,屋里所有的灯都在闪,然后是门“砰”地关上,一道红裙消失在雨幕中。从那以后,她再没回来。
我怎么不记得她是病死的?是谁告诉我这个消息的?父亲?可父亲在我十岁那年也走了,走得悄无声息,连遗书都没留。
我盯着那行血字,心跳如擂鼓。理智告诉我该把书烧了,可某种更深的东西在拉扯我——一种近乎宿命的牵引。我戴上新手套,颤抖着翻到第四页。
那是一幅手绘图,墨色陈旧,线条却异常清晰。画面是一座老式当铺,黑漆大门,檐下挂着一只铜铃,铃舌断裂,垂而不响。门前站着一个小女孩,穿着红裙,扎着两个小辫,背对着画面,正伸手去推那扇门。
那是我。五岁的我。
我猛地合上书,像被烫到一般甩开手。冷汗顺着额角滑下,浸湿了衣领。房间里安静得可怕,只有雨点敲打窗户的声音,一下,一下,像某种倒计时。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
屏幕上跳动着一个陌生号码,归属地显示“未知”。我本想挂断,可手机却鬼使神差地点了接听。
电话那头,是一段录音。
女人的声音,沙哑、断续,带着哭腔,每一个字都像从喉咙深处挤出来:
“晚晚……别看那本书……它在吃你……”
我浑身一震,手机差点摔在地上。
那是母亲的声音。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她死了,我亲眼见过她的遗体,苍白、冰冷,躺在殡仪馆的冰柜里。可这声音……这语调,这只有她才会叫我“晚晚”的亲昵……它像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猛地插进我记忆最深处的锁孔。
我不信。我不信!
我冲到书房角落的旧书架前,疯狂翻找母亲的遗物。相册、日记、药盒、她生前常穿的那件青布衫……我一件件翻,一页页找,直到在一本泛黄的相册底层,抽出一张从未见过的照片。
照片已经发脆,边角卷曲。画面中,母亲站在那座当铺门前,手里捧着这本《午夜诅咒之书》,穿着我记忆中的那条红裙。她的脸正对着镜头,可眼神空洞,没有焦距,嘴角微微下垂,既不悲,也不喜,像一尊被抽走灵魂的雕像。
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一行小字:
“当记忆,换真相。我知代价。”
我跪在地上,手指颤抖得几乎握不住照片。雨水顺着窗缝渗进来,在地板上积成一小滩水洼,倒映出我扭曲的脸。我忽然意识到——那本书,不是我从旧书市买的。
是它,自己找到我的。
我踉跄着回到工作台,盯着那本合上的书。它安静地躺在那里,像一头沉睡的兽。可我知道,它醒了。它一直在等我,等我打开它,等我读它,等我……记起一切。
我缓缓伸手,再次翻开书页。
第五页,空白。
但几秒后,纸面开始浮现字迹,墨色由浅入深,像是有人在看不见的另一端,正用笔慢慢书写:
“你五岁那年,带她来当铺。你说想看妈妈的眼睛。我说,眼睛看不见真相,只有记忆能。”
“你问,什么是记忆?”
“我说,是你忘记的东西。”
“你笑了,说那就当了吧。”
“于是,我用你的记忆,换了这本书。”
“可你忘了约定——寅时必须离开。你睡着了。”
“当铺的门关上时,你还在梦里。”
“而我,成了书的祭品。”
我猛地抬头,望向镜子。
镜中的我,眼角不知何时,渗出了一道暗红的血线,像泪,却不是泪。
书页再次翻动,自动翻到最后一页。
那里,画着两扇门。一扇开着,通向灯火人间;另一扇紧闭,门缝中伸出无数苍白的手。
门下写着:
“寅时将至。你若不醒,便永远留在书里。”
我低头看表。
十一点五十九分。
钟声未响,可我已听见,铜铃轻摇。
那天夜里,雨下得特别急,像是有人在天上拿桶往下倒水。我刚从旧书市收来一本残破的线装书,封面剥落得只剩几个模糊字迹——《午夜诅咒之书》。摊主是个驼背老头,眼神浑浊,递书时手抖得厉害,嘴里嘟囔着:“子时不翻,丑时不看,寅时若触,魂不得还。”我只当是江湖术士的把戏,付了三百块,拎着书就走。
回到家,我把书放在工作台上,打开台灯。昏黄的光线像一层薄纱,轻轻覆在那本破旧的册子上。我戴上棉质手套,开始清理封面的尘垢。指尖刚触到纸面,一股寒意便顺着指节爬上了脊背——那纸,薄得像死人眼皮,脆得仿佛一碰就碎。
翻开第一页,满纸古篆,笔画扭曲如蛇行,夹杂着一些我从未见过的符号:像是眼睛、锁链、倒挂的人形,还有某种蜷缩在符文中央的……脸。我皱眉,用放大镜逐字辨读,断断续续拼出一句话:
“子时开卷,丑时见鬼。寅时若醒,魂归无门。”
我冷笑了一声,把放大镜搁下。这种话,我在民俗档案里看过太多。古人最爱用这种神神叨叨的文字吓唬人,无非是想给一本书披上神秘外衣,抬高身价。可笑的是,还真有人信。
我继续翻页。
第二页的内容更杂乱,像是多人笔迹叠加而成,有狂草,有工楷,甚至还有用指甲刻出的划痕。其中一段反复出现:“它在读你,不是你在读它。”我心头一跳,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十一点四十七分。差十三分钟,就是子时。
我掐了自己一下,强迫自己冷静。职业习惯让我对未知保持理性,哪怕眼前这书透着说不出的邪性。我深吸一口气,翻到了第三页。
就在指尖触到纸面的瞬间,那页纸突然渗出一道暗红色的液体,从纸纤维中缓缓溢出,像血,却没有任何气味。我猛地抽手后退,椅子在地板上刮出刺耳的声响。那液体没有滴落,反而在纸面上蠕动、汇聚,最终凝成一行字:
“你当了记忆,却忘了她为何走。”
我整个人僵在原地,血液仿佛瞬间冻结。
母亲……是我七岁那年“病逝”的。每年清明,我都去扫墓,摆上她最爱的白菊。可关于她离开的那一夜,我的记忆始终模糊。只记得雷声炸裂,闪电劈开夜空,屋里所有的灯都在闪,然后是门“砰”地关上,一道红裙消失在雨幕中。从那以后,她再没回来。
我怎么不记得她是病死的?是谁告诉我这个消息的?父亲?可父亲在我十岁那年也走了,走得悄无声息,连遗书都没留。
我盯着那行血字,心跳如擂鼓。理智告诉我该把书烧了,可某种更深的东西在拉扯我——一种近乎宿命的牵引。我戴上新手套,颤抖着翻到第四页。
那是一幅手绘图,墨色陈旧,线条却异常清晰。画面是一座老式当铺,黑漆大门,檐下挂着一只铜铃,铃舌断裂,垂而不响。门前站着一个小女孩,穿着红裙,扎着两个小辫,背对着画面,正伸手去推那扇门。
那是我。五岁的我。
我猛地合上书,像被烫到一般甩开手。冷汗顺着额角滑下,浸湿了衣领。房间里安静得可怕,只有雨点敲打窗户的声音,一下,一下,像某种倒计时。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
屏幕上跳动着一个陌生号码,归属地显示“未知”。我本想挂断,可手机却鬼使神差地点了接听。
电话那头,是一段录音。
女人的声音,沙哑、断续,带着哭腔,每一个字都像从喉咙深处挤出来:
“晚晚……别看那本书……它在吃你……”
我浑身一震,手机差点摔在地上。
那是母亲的声音。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她死了,我亲眼见过她的遗体,苍白、冰冷,躺在殡仪馆的冰柜里。可这声音……这语调,这只有她才会叫我“晚晚”的亲昵……它像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猛地插进我记忆最深处的锁孔。
我不信。我不信!
我冲到书房角落的旧书架前,疯狂翻找母亲的遗物。相册、日记、药盒、她生前常穿的那件青布衫……我一件件翻,一页页找,直到在一本泛黄的相册底层,抽出一张从未见过的照片。
照片已经发脆,边角卷曲。画面中,母亲站在那座当铺门前,手里捧着这本《午夜诅咒之书》,穿着我记忆中的那条红裙。她的脸正对着镜头,可眼神空洞,没有焦距,嘴角微微下垂,既不悲,也不喜,像一尊被抽走灵魂的雕像。
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一行小字:
“当记忆,换真相。我知代价。”
我跪在地上,手指颤抖得几乎握不住照片。雨水顺着窗缝渗进来,在地板上积成一小滩水洼,倒映出我扭曲的脸。我忽然意识到——那本书,不是我从旧书市买的。
是它,自己找到我的。
我踉跄着回到工作台,盯着那本合上的书。它安静地躺在那里,像一头沉睡的兽。可我知道,它醒了。它一直在等我,等我打开它,等我读它,等我……记起一切。
我缓缓伸手,再次翻开书页。
第五页,空白。
但几秒后,纸面开始浮现字迹,墨色由浅入深,像是有人在看不见的另一端,正用笔慢慢书写:
“你五岁那年,带她来当铺。你说想看妈妈的眼睛。我说,眼睛看不见真相,只有记忆能。”
“你问,什么是记忆?”
“我说,是你忘记的东西。”
“你笑了,说那就当了吧。”
“于是,我用你的记忆,换了这本书。”
“可你忘了约定——寅时必须离开。你睡着了。”
“当铺的门关上时,你还在梦里。”
“而我,成了书的祭品。”
我猛地抬头,望向镜子。
镜中的我,眼角不知何时,渗出了一道暗红的血线,像泪,却不是泪。
书页再次翻动,自动翻到最后一页。
那里,画着两扇门。一扇开着,通向灯火人间;另一扇紧闭,门缝中伸出无数苍白的手。
门下写着:
“寅时将至。你若不醒,便永远留在书里。”
我低头看表。
十一点五十九分。
钟声未响,可我已听见,铜铃轻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