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神秘巨商 第319章 镜劫雨谶
南郊天坛,七月初七的日头毒辣得如同熔金,空气在热浪中扭曲蒸腾。祈雨高台上,巨大的柴垛堆叠如狰狞的黑色骨架,散发着干燥到极致的松脂焦苦。
台下,乌压压的官员跪伏如蚁,紫袍青衫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黏在脊背上。每日午时两个时辰的跪拜,已持续整整七日。
年轻皇帝陈嘉身着厚重的衮服冕旒,汗水沿着鬓角滑落,滴在滚烫的金砖上,瞬间化作一缕白气。
他身后的百官队列里,低垂的头颅下,是无声的诅咒与怨毒——都冲着前排那个面无人色的楚化杰。
几个老迈的官员熬不住这酷刑,悄无声息地被太监架了下去,留下几块被膝盖磨得发亮的青砖。
“皇姐?”皇帝沙哑的声音带着惊愕,看着长公主赵灵身着庄重的翟衣,在女官簇拥下,一步步登上高台,在他下首的蒲团上端然跪倒。她的到来,像一块巨石投入死水。
“长公主殿下这是…” “天象毫无征兆,殿下何苦来此受罪?” “莫非皇家以为这是儿戏?” 低微的议论在死寂的队列中蚊蚋般浮动,夹杂着膝盖骨摩擦地面的痛苦呻吟。
有经验的官员早已在膝下偷垫了厚厚软布,更多的人只能凭借一点可怜的虔诚强撑。
“陛下安心。”赵灵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皇帝耳中。她双手合十,眼帘低垂,口中似在默诵什么玄奥的经文。说来也奇,就在她跪定不久,一丝微弱却带着凉意的风,竟穿透了凝固的燠热,拂过众人汗湿的脖颈,带来片刻虚幻的清明。
午后的天坛静得可怕,连蝉鸣都消失了,只剩下粗重的喘息和心跳。长公主忽然自宽大的袖中取出一叠明黄色的符纸,其上朱砂绘满扭曲繁复、无人能识的符文。
她神色肃穆,纤指翻飞,将符纸依循某种古老而神秘的轨迹,或悬于指尖默祷,或置于掌心轻抚,最后竟引燃一角,青烟袅袅直上,融入炽白的天空。整个过程庄重、奇异,带着神圣的皇家威仪。
礼部的官员们目瞪口呆,面面相觑,这全然超出了祖制仪轨!可无人敢上前阻拦这位手握绣衣天使的长公主。
待最后一点符纸灰烬飘散,赵灵霍然起身,朗声道:“上苍已有垂怜之兆!三日内,甘霖必降!诸位大人,请起!” 她的声音清越,穿透沉闷的空气,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
皇帝如蒙大赦,借着太监的搀扶勉强站起,声音嘶哑地顺水推舟:“皇姐既得上天示下,三日内必有甘霖,众卿…且回府斋沐静待!” 他只想立刻逃离这烤炉般的高台。
“陛下!” 礼部侍郎硬着头皮出列,声音因紧张而干涩,“祈雨七日期满,未得甘霖,按祖制…首倡者楚化杰,当行祭天之礼!” 一句话,将刚从鬼门关晃悠回来的楚化杰,又狠狠推了回去。楚化杰面如死灰,身体晃了晃,几乎瘫软。
“若三日后无雨,本宫自当亲赴此台,代万民祈天,万死不辞!” 赵灵的目光扫过礼部侍郎,冰冷如刀锋,“然今日乃本宫生辰,依大梁例,诞辰之日不见血光。楚化杰之祭,待三日后,雨降与否,自有分晓。若彼时无雨,再行祖制不迟!” 她将“万死不辞”咬得极重,既是承诺,亦是威慑。
礼部侍郎喉头滚动,对上长公主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终究不敢再争辩,躬身退下:“殿下仁德…臣等,遵旨。” 一场血腥的献祭,被强行按下了暂停键。
长公主宫内,冰山在巨大的铜盆里无声融化,丝丝凉气也驱不散长公主心头的焦灼。她刚卸下厚重的翟衣,贴身女官青竹便引着两个小太监,小心翼翼地抬进一个半人高的红木匣子。
“殿下,顺天楼差人送来的,说是您定的物件。”青竹禀道。
赵灵心知是秦文的生辰贺礼。匣盖开启,剥开层层防震的棉纸,露出一个三尺长、一尺余宽的厚重物件。太监们依着匣内图示,将其小心取出,支开底座。当覆盖其上的最后一层素绢被轻轻揭开时——
整个寝殿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
一面巨大、光洁得令人心悸的琉璃水银镜,清晰地映照出长公主赵灵的身影。纤毫毕现!眉梢眼角的细微神态,发髻上珠钗颤动的流苏,翟衣上繁复的金线刺绣,甚至袖口一道不起眼的褶皱…一切都清晰得如同剥离了现实,凝固在另一个完美的时空里。这绝非宫中那些模糊扭曲的铜鉴可比!
“天爷…” 青竹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地捂住了嘴,眼睛瞪得溜圆,死死盯着镜中同样震惊的自己,“这…这是仙家宝镜不成?” 几个小宫女更是吓得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
赵灵指尖微颤,轻轻抚上那冰冷光滑的镜面。镜中的绝世容颜也抬起手,指尖相触。这种超越时代的清晰,带来一种近乎魔幻的冲击。
“非是仙家之物,”她声音微哑,带着一丝自己也未察觉的喟叹,“乃格物之极…秦文之心。” 如此宝物,价值连城,更难得的是这份独一无二的巧思。
“太后娘娘请殿下过去说话。” 殿外传来内侍的通传。
赵灵收敛心神,最后深深看了一眼镜中那个清晰得有些陌生的自己,转身前往慈宁宫。
太后寝殿内,同样弥漫着冰融的凉意。静德皇太后丁守静并未如常倚在榻上,而是站在一面与赵灵寝宫中一模一样的巨大琉璃镜前,微微侧身,细细端详着镜中雍容华贵却难掩岁月痕迹的面容。
“母后。” 赵灵行礼。
“免了,”太后没有回头,依旧看着镜中的自己,手指轻轻拂过眼角细微的纹路,“听说你今日去了南郊?还替那楚化杰挡了一劫?” 她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赵灵将天坛之事简略禀报,重点落在秦文那“三日内必有雨”的承诺上。
“三日内必有雨?” 太后终于转过身,目光锐利地落在女儿脸上,重复着这句话,“那秦文…当真有此把握?” 镜面映出她深沉探究的眼神。
“他既敢让儿臣于百官面前立下此诺,想必…有所依仗。” 赵灵心中并无十足底气,面上却维持着镇定。
太后踱步到自己的那面琉璃镜旁,指尖划过冰凉镜框上精美的雕花,语气忽然变得意味不明:“你且看看此物。” 她指着那面巨镜,“秦文这孩子,心思是越发玲珑剔透了。哀家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一回,把自个儿瞧得如此…清楚。”
镜中清晰映出她保养得宜却终究松弛的肌肤,那是再厚的脂粉也掩盖不了的时光痕迹。
“母后,这是秦文的一点心意。” 赵灵应道。
“岂止是心意,”太后嘴角噙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目光流连在镜中自己的华服与略显黯淡的肤色上,“哀家得了,皇后处,他也送了一面一模一样的。这雪亮亮的镜子,照得人…纤毫毕现呐。” 她顿了顿,语气听似赞赏,却又带着深宫妇人特有的幽微,“你说,他是不是越来越会…‘办事’了?”
赵灵垂下眼帘,心湖却波澜起伏。母后对镜子的喜爱溢于言表,可那句“越来越会办事”,却像一根细针,轻轻刺破了表面的欢愉。
她看着镜中母后带着审视的笑容,又想起天坛上那堆待燃的干柴,和秦文那张似乎永远带着几分惫懒、却又总能翻出奇招的脸。
三日之约,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琉璃镜的光华再盛,也照不亮她心底那片因未知而愈发沉重的阴霾。
窗外,夕阳将紫禁城的琉璃瓦染成一片刺目的金红,天空依旧澄澈得没有一丝云彩。那场关乎无数人性命,也关乎秦文和自己信用的甘霖,究竟在何方?
台下,乌压压的官员跪伏如蚁,紫袍青衫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黏在脊背上。每日午时两个时辰的跪拜,已持续整整七日。
年轻皇帝陈嘉身着厚重的衮服冕旒,汗水沿着鬓角滑落,滴在滚烫的金砖上,瞬间化作一缕白气。
他身后的百官队列里,低垂的头颅下,是无声的诅咒与怨毒——都冲着前排那个面无人色的楚化杰。
几个老迈的官员熬不住这酷刑,悄无声息地被太监架了下去,留下几块被膝盖磨得发亮的青砖。
“皇姐?”皇帝沙哑的声音带着惊愕,看着长公主赵灵身着庄重的翟衣,在女官簇拥下,一步步登上高台,在他下首的蒲团上端然跪倒。她的到来,像一块巨石投入死水。
“长公主殿下这是…” “天象毫无征兆,殿下何苦来此受罪?” “莫非皇家以为这是儿戏?” 低微的议论在死寂的队列中蚊蚋般浮动,夹杂着膝盖骨摩擦地面的痛苦呻吟。
有经验的官员早已在膝下偷垫了厚厚软布,更多的人只能凭借一点可怜的虔诚强撑。
“陛下安心。”赵灵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皇帝耳中。她双手合十,眼帘低垂,口中似在默诵什么玄奥的经文。说来也奇,就在她跪定不久,一丝微弱却带着凉意的风,竟穿透了凝固的燠热,拂过众人汗湿的脖颈,带来片刻虚幻的清明。
午后的天坛静得可怕,连蝉鸣都消失了,只剩下粗重的喘息和心跳。长公主忽然自宽大的袖中取出一叠明黄色的符纸,其上朱砂绘满扭曲繁复、无人能识的符文。
她神色肃穆,纤指翻飞,将符纸依循某种古老而神秘的轨迹,或悬于指尖默祷,或置于掌心轻抚,最后竟引燃一角,青烟袅袅直上,融入炽白的天空。整个过程庄重、奇异,带着神圣的皇家威仪。
礼部的官员们目瞪口呆,面面相觑,这全然超出了祖制仪轨!可无人敢上前阻拦这位手握绣衣天使的长公主。
待最后一点符纸灰烬飘散,赵灵霍然起身,朗声道:“上苍已有垂怜之兆!三日内,甘霖必降!诸位大人,请起!” 她的声音清越,穿透沉闷的空气,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
皇帝如蒙大赦,借着太监的搀扶勉强站起,声音嘶哑地顺水推舟:“皇姐既得上天示下,三日内必有甘霖,众卿…且回府斋沐静待!” 他只想立刻逃离这烤炉般的高台。
“陛下!” 礼部侍郎硬着头皮出列,声音因紧张而干涩,“祈雨七日期满,未得甘霖,按祖制…首倡者楚化杰,当行祭天之礼!” 一句话,将刚从鬼门关晃悠回来的楚化杰,又狠狠推了回去。楚化杰面如死灰,身体晃了晃,几乎瘫软。
“若三日后无雨,本宫自当亲赴此台,代万民祈天,万死不辞!” 赵灵的目光扫过礼部侍郎,冰冷如刀锋,“然今日乃本宫生辰,依大梁例,诞辰之日不见血光。楚化杰之祭,待三日后,雨降与否,自有分晓。若彼时无雨,再行祖制不迟!” 她将“万死不辞”咬得极重,既是承诺,亦是威慑。
礼部侍郎喉头滚动,对上长公主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终究不敢再争辩,躬身退下:“殿下仁德…臣等,遵旨。” 一场血腥的献祭,被强行按下了暂停键。
长公主宫内,冰山在巨大的铜盆里无声融化,丝丝凉气也驱不散长公主心头的焦灼。她刚卸下厚重的翟衣,贴身女官青竹便引着两个小太监,小心翼翼地抬进一个半人高的红木匣子。
“殿下,顺天楼差人送来的,说是您定的物件。”青竹禀道。
赵灵心知是秦文的生辰贺礼。匣盖开启,剥开层层防震的棉纸,露出一个三尺长、一尺余宽的厚重物件。太监们依着匣内图示,将其小心取出,支开底座。当覆盖其上的最后一层素绢被轻轻揭开时——
整个寝殿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
一面巨大、光洁得令人心悸的琉璃水银镜,清晰地映照出长公主赵灵的身影。纤毫毕现!眉梢眼角的细微神态,发髻上珠钗颤动的流苏,翟衣上繁复的金线刺绣,甚至袖口一道不起眼的褶皱…一切都清晰得如同剥离了现实,凝固在另一个完美的时空里。这绝非宫中那些模糊扭曲的铜鉴可比!
“天爷…” 青竹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地捂住了嘴,眼睛瞪得溜圆,死死盯着镜中同样震惊的自己,“这…这是仙家宝镜不成?” 几个小宫女更是吓得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
赵灵指尖微颤,轻轻抚上那冰冷光滑的镜面。镜中的绝世容颜也抬起手,指尖相触。这种超越时代的清晰,带来一种近乎魔幻的冲击。
“非是仙家之物,”她声音微哑,带着一丝自己也未察觉的喟叹,“乃格物之极…秦文之心。” 如此宝物,价值连城,更难得的是这份独一无二的巧思。
“太后娘娘请殿下过去说话。” 殿外传来内侍的通传。
赵灵收敛心神,最后深深看了一眼镜中那个清晰得有些陌生的自己,转身前往慈宁宫。
太后寝殿内,同样弥漫着冰融的凉意。静德皇太后丁守静并未如常倚在榻上,而是站在一面与赵灵寝宫中一模一样的巨大琉璃镜前,微微侧身,细细端详着镜中雍容华贵却难掩岁月痕迹的面容。
“母后。” 赵灵行礼。
“免了,”太后没有回头,依旧看着镜中的自己,手指轻轻拂过眼角细微的纹路,“听说你今日去了南郊?还替那楚化杰挡了一劫?” 她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赵灵将天坛之事简略禀报,重点落在秦文那“三日内必有雨”的承诺上。
“三日内必有雨?” 太后终于转过身,目光锐利地落在女儿脸上,重复着这句话,“那秦文…当真有此把握?” 镜面映出她深沉探究的眼神。
“他既敢让儿臣于百官面前立下此诺,想必…有所依仗。” 赵灵心中并无十足底气,面上却维持着镇定。
太后踱步到自己的那面琉璃镜旁,指尖划过冰凉镜框上精美的雕花,语气忽然变得意味不明:“你且看看此物。” 她指着那面巨镜,“秦文这孩子,心思是越发玲珑剔透了。哀家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一回,把自个儿瞧得如此…清楚。”
镜中清晰映出她保养得宜却终究松弛的肌肤,那是再厚的脂粉也掩盖不了的时光痕迹。
“母后,这是秦文的一点心意。” 赵灵应道。
“岂止是心意,”太后嘴角噙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目光流连在镜中自己的华服与略显黯淡的肤色上,“哀家得了,皇后处,他也送了一面一模一样的。这雪亮亮的镜子,照得人…纤毫毕现呐。” 她顿了顿,语气听似赞赏,却又带着深宫妇人特有的幽微,“你说,他是不是越来越会…‘办事’了?”
赵灵垂下眼帘,心湖却波澜起伏。母后对镜子的喜爱溢于言表,可那句“越来越会办事”,却像一根细针,轻轻刺破了表面的欢愉。
她看着镜中母后带着审视的笑容,又想起天坛上那堆待燃的干柴,和秦文那张似乎永远带着几分惫懒、却又总能翻出奇招的脸。
三日之约,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琉璃镜的光华再盛,也照不亮她心底那片因未知而愈发沉重的阴霾。
窗外,夕阳将紫禁城的琉璃瓦染成一片刺目的金红,天空依旧澄澈得没有一丝云彩。那场关乎无数人性命,也关乎秦文和自己信用的甘霖,究竟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