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梁神秘巨商 > 第324章 粮战京华

大梁神秘巨商 第324章 粮战京华

    “你,你,”那文士(申怀玉)听到冬雨竹筒倒豆子般说出这么多,尤其是那些惊世骇俗的词语,脸色微变,赶紧出声打断,“莫再说了!”

    “哦!对了!”冬雨仿佛才想起正事,手忙脚乱地从怀中掏出一叠厚厚的银票,一股脑儿塞到申怀玉面前的桌案上,“东家还让我把这个给您!银子都在这里了!”说罢,像只受惊的兔子,飞快地转身跑出了雅间,留下满室惊愕。

    几位大掌柜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住,死死钉在桌案上那厚厚一叠、面额不小的银票上。粗粗看去,怕不下数万两之巨。

    “大丰粮行?”周掌柜捻着扳指,低声自语,眼中惊疑不定,“好大的手笔!这字号…之前怎地从未听闻?”他心中掀起波澜,京都粮市这潭深水,看来潜入了不速之客。

    王家掌柜王大童、李家掌柜李福贵、白家管事白书明三人,脸色更是阴晴不定。

    他们虽是巨贾心腹,但随身能动用的现银也有其限,像李家方才拿出五万两已属罕见。

    寻常交易,几千上万两的银票足以周转。眼前这“大丰”文士随手便能拿出数万两现银作订,其背后东家的实力与决心,令人不得不重新掂量。

    “让诸位掌柜见笑了,下人莽撞。”申怀玉仿佛没看到众人变幻的脸色,慢条斯理地整理着桌上散乱的银票,口中清晰报出一个数字,“六万两,足额通兑。”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周掌柜,“周掌柜,您这四万石粮,在下愿出一两五钱银子一石,全数吃下,即刻付现,您意下如何?”

    “一…一两五?!”饶是周掌柜见惯风浪,也被这远超预期的价格震得心头一跳。

    这价格,在灾年固然不稀奇,但此刻灾情尚未完全爆发,朝廷也未有定论,世家大族尚在试探博弈,这个价码就显得异常突兀和…危险。

    王大童、李福贵、白书明三人闻言,更是心头剧震。他们并非出不起这个价,而是没有东家首肯,谁敢擅自拍板这等远超预案的高价?三人面色铁青,默默地将自己先前拍出的银票收回袖中,眼神复杂地扫过申怀玉和周掌柜,心中念头急转:且看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大丰粮行”,如何在这京都粮市的惊涛骇浪中沉浮!一两五收粮?好大的胃口,看你如何吃得下!

    与此同时,京都东城菜市口附近,一家新开张的粮行门脸朴素,黑底金字的招牌上写着“大丰粮行”四个大字。掌柜的,正是方才在云来茶楼“一鸣惊人”的文士申怀玉。

    秦文对京都局势洞若观火,深知世家粮商必会借蝗灾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与其等粮价涨到百姓断炊时再出手,不如主动入局,打乱对手节奏。

    这“大丰粮行”便是他悄然布下的棋子。申怀玉以一两五的高价购入周掌柜的现货,正是为了充实这枚棋子的“压舱石”。

    然而,就在大丰粮行购入大批粮食的消息不胫而走之际,整个京都及其周边地区的粮价,如同被点燃的野火,猛地蹿升起来!

    几乎是一夜之间,米价便从之前的七八百文一石,飙升到了一两四钱!

    粮行林立的东市街上,王家“丰裕号”、李家“万盛仓”、白家“瑞锦祥”等老字号粮铺门前,崭新的水牌已然挂出:“新米上市,一升十四文!”(折合一石一两四钱银子)。

    这价格,如同精准的标尺,恰好卡在大丰粮行一两五的购入价之上,意图昭然若揭:你高价收粮?好!我抬到一两四,让你有粮也难卖!卖一两四?你亏一钱银子!卖一两五?谁会买你的?囤着?看你资金能撑几时!

    大丰粮行紧闭着大门,丝毫没有开市的意思。店内,申怀玉气定神闲地翻看着账册,冬雨则在一旁急得直跺脚。

    “申先生,您说东家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冬雨看着窗外其他粮行熙熙攘攘的抢购人群,小脸皱成一团,“花一两五的天价买米,开了这么大个粮行,却不开门卖粮!这一天天的,光铺子租金、伙计工钱、人吃马嚼就得多少银子出去?这…这不是明摆着往水里扔钱嘛!”

    她掰着手指头算账,肉痛不已,周冷月让自己给东家把钱,谁知道都是亏钱的买卖。

    在她朴素的认知里,做生意就得买进卖出赚差价,东家这做法,简直匪夷所思。

    “东家行事,自有其深意。”申怀玉头也不抬,语气平淡,“你日日跟随东家,可曾听闻些许端倪?”

    “没有哇!”冬雨委屈地摇头,“东家从不跟我说这些大事儿。这次只吩咐我来京都,不让去顺天楼找丁掌柜,只让我跟着您买粮。”她顿了顿,看着街上那些因粮价飞涨而面露愁苦、徘徊观望的百姓,声音低了下去,“东家只说买了粮等信儿…可眼下这京都的粮价,像坐了火箭似的,一下跳到一两四钱一石,那些本就没什么余钱的平头百姓,可怎么活啊…”她眼中流露出真切的同情。

    申怀玉放下账册,望向窗外,目光深邃:“东家要等的‘信’,怕是不远了。”

    金銮殿上,气氛凝重。关于蝗灾的奏报如同雪片,终于突破了某些封锁,堆上了皇帝的御案。

    “陛下!”户部尚书李元吉出班奏道,“周城、宋城、樊城及周边十余县急报,飞蝗已现踪迹,遮天蔽日,啃噬禾苗!臣已严令地方,即刻组织民夫,全力扑打抗灾!”他语气急促,仿佛事态万分紧急。

    “陛下!”右相紧随其后,声音沉痛,“蝗灾乃天降凶殃,所过之处,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尤以京畿附近为重!若灾情蔓延,流民四起,必然蜂拥入京!朝廷需早做绸缪,严加防范,赈济安抚,刻不容缓!”他描绘的景象令人心惊,直指维稳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