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神秘巨商 第330章 油炸蝗虫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一夜未眠、浑身尘土油污的丁守财,只带着两名同样狼狈不堪的亲信,策马赶到了宋城驿馆。
“丁…丁大人?您这是…”为首的太监头目刚起身,见到推门而入、如同刚从灶膛里钻出来的丁守财,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
眼前这位国舅爷,官帽歪斜,满面烟灰,官袍上沾满了泥点和可疑的油渍,哪里还有半分朝廷钦差、皇亲国戚的体面?
“无妨,无妨。”丁守财摆摆手,声音嘶哑,带着浓浓的疲惫,“蝗虫…实在是太多了!遮天蔽日,杀之不绝!然陛下重托在肩,不敢有丝毫懈怠,只得拼了这条老命,日夜督战…”他一边说着,一边下意识地抬手想扶正帽子,不料这一抖,竟从帽檐里簌簌掉下几只活蹦乱跳、油光锃亮的蝗虫!
“哎哟!”那太监头目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后退,尖声叫道,“晦气!晦气!丁大人快…快请去更衣梳洗!莫要让这些腌臜物冲撞了!”他脸色发白,用手帕死死捂住口鼻,唯恐避之不及。
“公公莫惊。”丁守财仿佛才注意到掉落的虫子,抬脚随意碾死一只,脸上挤出一丝苦笑,“本官此来,是给公公带了点‘土仪’,也好让公公回京复命时,向陛下和太后娘娘陈说实情。”他回头对亲信道:“抬上来!”
两名亲兵应声,费力地抬进来一个沉甸甸的大竹筐,筐口只用稀疏的草席半掩着。筐内,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全是还在微微蠕动、沾着油污和草木灰的蝗虫!那景象,足以让任何养尊处优之人头皮炸裂。
“啊——!”太监头目发出一声短促的、不似人声的尖叫,猛地闭上眼睛转过身去,浑身筛糠般抖了起来,“拿走!快拿走!丁大人!您…您这是做什么!折煞洒家了!”
“公公误会了。”丁守财语气“诚恳”,“此物虽其貌不扬,却可食用,滋味甚美。有人称之为‘飞虾’。本官已吩咐驿馆厨下,将其炸制一番,稍后便请公公一同品尝,也验看其虚实。”他挥挥手,亲兵便将那筐令人毛骨悚然的“土仪”抬向了厨房方向。
“丁…丁大人厚意,洒家…洒家心领了!”太监头目脸都绿了,声音发颤,“此间灾情,洒家已亲眼所见,惨烈异常!刻不容缓!必须即刻回京,面奏圣上!这早饭…就不…不叨扰了!”
吃虫子?还是这等狰狞的蝗虫?他宁愿饿死!此刻他只想立刻、马上离开这个鬼地方!
“公公深明大义,体恤下情,本官感激不尽!”丁守财顺势上前一步,从袖中悄然滑出一张百两银票,不着痕迹地塞入太监袖中,“回京之后,还望公公在陛下和太后面前,多多美言几句。我等,实在是…力有未逮啊!”他语气恳切,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疲惫”与“无奈”。
那太监头目感觉袖中一沉,心中稍定。他哪里敢收国舅爷的钱,但推辞间触到丁守财那不容置疑的眼神,再联想到方才那筐恐怖的虫子,瞬间明白了这“辛苦费”的用意——灾情远超想象,必须“如实”禀报。
他假意推拒两下,便“勉为其难”地收下,连声道:“丁大人放心!洒家省得!省得!事不宜迟,这就启程!”说罢,带着同样面无人色的小太监们,逃也似地离开了驿馆。
送走了瘟神般的太监,驿馆厨房也送来了几大盘炸好的蝗虫。金黄色的外衣裹着酥脆的虫身,撒着细盐和椒粉,香气扑鼻,卖相竟意外地不错。
然而,围在桌旁的丁守财及其亲信、官员们,看着盘中物,想起它们生前的模样,个个脸色发白,喉头发紧,无人敢动筷。
丁守财此刻心中也在打鼓。姐姐的话他能信,可那个行事天马行空的商人秦文…他说的这“飞虾”真能吃?万一有毒…自己岂不是成了以身试毒的牺牲品?可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他作为主官若不带头,更无人敢动。
他看着这金灿灿的蝗虫,把心一横,伸手捏起一只炸得金黄的蝗虫,闭着眼,带着一种近乎就义的悲壮感,塞进了嘴里。
牙齿咬下,酥脆的外壳碎裂,内里是一种奇特的、略带韧性的口感,混合着油脂、椒盐的香气在口中弥漫开来…似乎…并不难吃?
他迟疑地咀嚼了几下,又拿起一只,仔细品味。这一次,他睁开了眼,脸上露出惊异之色:“嗯…味道…确实不错!”他看向众人,语气肯定了许多。
旁边一个胆子稍大的亲兵,见主官无恙,也学着样子,小心翼翼捏起一只放入口中。片刻后,他眼睛一亮,惊喜道:“大人!真的!香酥可口!比…比炸小鱼还鲜!”
有了人带头,且安然无恙,众人心中的恐惧渐渐被好奇和食欲取代。你一只,我一只,试探着品尝起来。很快,盘中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飞虾”,竟在众人略带惊奇的赞叹声中被一扫而空。
丁守财看着空盘,长舒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看来秦文这小子,虽然行事古怪,倒也没在这等要命的事情上诓骗于他。这“飞虾”,或将成为此次蝗灾中的意外收获。
楚化杰刚起身,甚至来不及用些早点,白家派来交割的人便已到了衙门。交割手续办得异常麻利,楚化杰几乎是提笔就签,盖印飞快。白家掌柜精明地选择了受灾最重的宋城和京都两地的粮库提粮。
紧接着,王、李两家的管事也带着银票和文书鱼贯而入。不到一个上午,三笔涉及数百万石粮食、价值近三百万两白银的巨大交易,竟在楚化杰案头尘埃落定。
“几位掌柜辛苦了,”楚化杰放下笔,脸上挤出一丝客套的笑容,“已近午时,不如留下用顿便饭再走?”
几位管事闻言,脸色瞬间变得极其古怪。昨日那“药渣贡茶”的阴影尚未散去,胃里仿佛又翻腾起来。他们哪里还敢在此多待片刻,更别提吃饭喝水了,纷纷如同避瘟神一般,连声道着“不敢叨扰”、“大人辛苦”、“告辞告辞”,便逃也似地离开了衙门,仿佛身后有鬼撵着。
“丁…丁大人?您这是…”为首的太监头目刚起身,见到推门而入、如同刚从灶膛里钻出来的丁守财,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
眼前这位国舅爷,官帽歪斜,满面烟灰,官袍上沾满了泥点和可疑的油渍,哪里还有半分朝廷钦差、皇亲国戚的体面?
“无妨,无妨。”丁守财摆摆手,声音嘶哑,带着浓浓的疲惫,“蝗虫…实在是太多了!遮天蔽日,杀之不绝!然陛下重托在肩,不敢有丝毫懈怠,只得拼了这条老命,日夜督战…”他一边说着,一边下意识地抬手想扶正帽子,不料这一抖,竟从帽檐里簌簌掉下几只活蹦乱跳、油光锃亮的蝗虫!
“哎哟!”那太监头目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后退,尖声叫道,“晦气!晦气!丁大人快…快请去更衣梳洗!莫要让这些腌臜物冲撞了!”他脸色发白,用手帕死死捂住口鼻,唯恐避之不及。
“公公莫惊。”丁守财仿佛才注意到掉落的虫子,抬脚随意碾死一只,脸上挤出一丝苦笑,“本官此来,是给公公带了点‘土仪’,也好让公公回京复命时,向陛下和太后娘娘陈说实情。”他回头对亲信道:“抬上来!”
两名亲兵应声,费力地抬进来一个沉甸甸的大竹筐,筐口只用稀疏的草席半掩着。筐内,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全是还在微微蠕动、沾着油污和草木灰的蝗虫!那景象,足以让任何养尊处优之人头皮炸裂。
“啊——!”太监头目发出一声短促的、不似人声的尖叫,猛地闭上眼睛转过身去,浑身筛糠般抖了起来,“拿走!快拿走!丁大人!您…您这是做什么!折煞洒家了!”
“公公误会了。”丁守财语气“诚恳”,“此物虽其貌不扬,却可食用,滋味甚美。有人称之为‘飞虾’。本官已吩咐驿馆厨下,将其炸制一番,稍后便请公公一同品尝,也验看其虚实。”他挥挥手,亲兵便将那筐令人毛骨悚然的“土仪”抬向了厨房方向。
“丁…丁大人厚意,洒家…洒家心领了!”太监头目脸都绿了,声音发颤,“此间灾情,洒家已亲眼所见,惨烈异常!刻不容缓!必须即刻回京,面奏圣上!这早饭…就不…不叨扰了!”
吃虫子?还是这等狰狞的蝗虫?他宁愿饿死!此刻他只想立刻、马上离开这个鬼地方!
“公公深明大义,体恤下情,本官感激不尽!”丁守财顺势上前一步,从袖中悄然滑出一张百两银票,不着痕迹地塞入太监袖中,“回京之后,还望公公在陛下和太后面前,多多美言几句。我等,实在是…力有未逮啊!”他语气恳切,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疲惫”与“无奈”。
那太监头目感觉袖中一沉,心中稍定。他哪里敢收国舅爷的钱,但推辞间触到丁守财那不容置疑的眼神,再联想到方才那筐恐怖的虫子,瞬间明白了这“辛苦费”的用意——灾情远超想象,必须“如实”禀报。
他假意推拒两下,便“勉为其难”地收下,连声道:“丁大人放心!洒家省得!省得!事不宜迟,这就启程!”说罢,带着同样面无人色的小太监们,逃也似地离开了驿馆。
送走了瘟神般的太监,驿馆厨房也送来了几大盘炸好的蝗虫。金黄色的外衣裹着酥脆的虫身,撒着细盐和椒粉,香气扑鼻,卖相竟意外地不错。
然而,围在桌旁的丁守财及其亲信、官员们,看着盘中物,想起它们生前的模样,个个脸色发白,喉头发紧,无人敢动筷。
丁守财此刻心中也在打鼓。姐姐的话他能信,可那个行事天马行空的商人秦文…他说的这“飞虾”真能吃?万一有毒…自己岂不是成了以身试毒的牺牲品?可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他作为主官若不带头,更无人敢动。
他看着这金灿灿的蝗虫,把心一横,伸手捏起一只炸得金黄的蝗虫,闭着眼,带着一种近乎就义的悲壮感,塞进了嘴里。
牙齿咬下,酥脆的外壳碎裂,内里是一种奇特的、略带韧性的口感,混合着油脂、椒盐的香气在口中弥漫开来…似乎…并不难吃?
他迟疑地咀嚼了几下,又拿起一只,仔细品味。这一次,他睁开了眼,脸上露出惊异之色:“嗯…味道…确实不错!”他看向众人,语气肯定了许多。
旁边一个胆子稍大的亲兵,见主官无恙,也学着样子,小心翼翼捏起一只放入口中。片刻后,他眼睛一亮,惊喜道:“大人!真的!香酥可口!比…比炸小鱼还鲜!”
有了人带头,且安然无恙,众人心中的恐惧渐渐被好奇和食欲取代。你一只,我一只,试探着品尝起来。很快,盘中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飞虾”,竟在众人略带惊奇的赞叹声中被一扫而空。
丁守财看着空盘,长舒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看来秦文这小子,虽然行事古怪,倒也没在这等要命的事情上诓骗于他。这“飞虾”,或将成为此次蝗灾中的意外收获。
楚化杰刚起身,甚至来不及用些早点,白家派来交割的人便已到了衙门。交割手续办得异常麻利,楚化杰几乎是提笔就签,盖印飞快。白家掌柜精明地选择了受灾最重的宋城和京都两地的粮库提粮。
紧接着,王、李两家的管事也带着银票和文书鱼贯而入。不到一个上午,三笔涉及数百万石粮食、价值近三百万两白银的巨大交易,竟在楚化杰案头尘埃落定。
“几位掌柜辛苦了,”楚化杰放下笔,脸上挤出一丝客套的笑容,“已近午时,不如留下用顿便饭再走?”
几位管事闻言,脸色瞬间变得极其古怪。昨日那“药渣贡茶”的阴影尚未散去,胃里仿佛又翻腾起来。他们哪里还敢在此多待片刻,更别提吃饭喝水了,纷纷如同避瘟神一般,连声道着“不敢叨扰”、“大人辛苦”、“告辞告辞”,便逃也似地离开了衙门,仿佛身后有鬼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