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神秘巨商 第331章 粮局翻覆
王府书房内,檀香袅袅。王百万,这位王家的掌舵人,听完长子王明轩的禀报,老神在在地呷了口雨前龙井。
“父亲,您不觉得…这粮,太过顺利了些?”王明轩眉头微蹙,带着一丝疑虑,“那楚化杰,前有求雨不成,后又闹出‘药茶’的笑柄,按说该是惊弓之鸟,战战兢兢才是。可他今日交割,爽利得…简直像巴不得赶紧脱手。”
“顺利?”王百万放下茶盏,嘴角扯出一抹冷峭的弧度,“顺利才好!真金白银买回来的粮食,货真价实。他楚化杰敢定八百文的官价,自己昧下多少差价?哼,待此事风头稍过,老夫定要叫他连本带利吐出来!至于他本人…求雨不成,又惹出这等风波,你以为他项上人头还能安稳几时?”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父亲明鉴。只是…那十五万两‘额外’的银子,如何要回?总不能明着去讨要。”王明轩担忧道。
“这有何难?”王百万抚掌轻笑,眼中精光闪动,“就说那楚化杰仗着粮差身份,强行索贿!我王家心系黎民,唯恐其不放粮赈灾,致使流民饿殍遍野,为大局计,不得不忍痛割肉,虚与委蛇!此等‘委屈’,自当向朝廷陈情!”他早已想好了退路和攻讦之词。
“老爷,王大掌柜求见。”门外仆役通传。
“让他进来。”王百万收敛神色。在书房见客,规矩自然比前厅更严些。
王大童躬身进来,先规规矩矩给王百万父子磕了头,才起身回话:“老爷,少爷。”
“交割都妥了?”王百万问道。
“回老爷,交割文书都签押了,粮食随时可提。”王大童面露难色,“只是…这粮食存放成了大麻烦。官仓只放粮,不管存。咱们自家的库房,根本塞不下这么多!”
“码头仓库呢?那边库容极大。”王百万皱眉。
“小的昨日就去问了,”王大童苦着脸,“码头的大仓,早被白家包圆了!堆满了他们制白糖的原料,小山似的,根本摞不起来,占满了地方,一粒米也塞不进去了!”
“白家…”王百万哼了一声,“也不知走了什么狗屎运,弄到那白糖方子,日进斗金,连仓库都霸得这般紧实。”
“听说那方子,是从太福祥偷摸弄来的…”王明轩低声补充了一句。
“哼,上不得台面的勾当!”王百万不屑地啐了一口,随即烦恼地敲着桌面,“罢了,眼下之急是存粮!先寻几块地势高的空地,露天存放!如今天气尚可,短时无雨之忧。要紧的是快些出手!今年多地绝收,粮价只会看涨!”他虽如此说,但露天存粮的风险,他心知肚明。
“可父亲,万一…天有不测风云…”王明轩忧心忡忡。
“那你说怎么办?”王百万烦躁地反问,“库房塞不下,码头没空仓,除了空地,还能放哪里?只能赌一把了!”他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和冒险的决绝。
同样的仓储困局,也死死缠住了李、白两家。白家虽占了码头大仓,但堆满了价比黄金的白糖原料,粮食同样无处安放。李家更是不堪,只能硬着头皮寻些破庙、场院暂存。
而就在世家粮商们为仓储焦头烂额之际,京都粮价非但未因官粮放出而回落,反而在几家大粮行的默契推动下,逆势攀升至一两五钱一石的天价!恐慌情绪在百姓中蔓延。
静德皇太后寝宫,檀香幽静。楚化杰恭敬地跪在光洁的金砖地上,额头触地。
“起来吧。”太后温和的声音自珠帘后传来。
“谢太后恩典。”楚化杰起身,垂手侍立一旁,姿态谦卑至极。
“事情,都办妥帖了?”太后问道,语气平淡无波。
“回太后,托太后洪福,一切顺利。”楚化杰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既是紧张,也是激动,“总计放出常平仓陈粮三百万石,得银贰佰四十万两,已悉数解入国库。另…另有三家私下奉上的‘心意’,合计四十五万两,也已如数转交内务府总管张公公。”他不敢有丝毫隐瞒。
“嗯,办得不错。”太后微微颔首,“哀家自当重重赏你。”
话音刚落,一名身着宫装的侍女手捧一个覆着红绸的托盘,款步而出。红绸掀开,三十枚足色官银锭整齐码放,银光熠熠,晃得楚化杰眼睛都有些发花。
“臣…臣谢太后厚赏!”楚化杰再次跪倒,声音哽咽。他一个从六品小官,年俸不过百两,在京都赁屋而居,供养家小已是捉襟见肘。这三百两白银,对他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
“哀家知道你清苦。”太后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体恤,“这些银子,拿去贴补家用,也好让老母妻儿过几天舒心日子。待过些时日,哀家再替你寻个妥帖的地方,你自己想法子起个小宅子吧。”
“太后隆恩!臣…臣万死难报!”楚化杰感激涕零,这是他踏入官场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恩赏”,而非冰冷的俸禄。
就在粮食交割完毕的第五日,仿佛事先约定好一般,来自京畿受灾各州县的奏报如同潮水般涌入京都。
奏报的内容惊人地一致:蝗灾已得有效遏制!灾情初定!大片庄稼得以保全!未酿成大祸!
那些因恐慌而小规模流徙的百姓,在官府粥棚的接济和返乡复耕的号召下,也渐渐踏上了归途。
而真正在京都乃至整个受灾区域掀起惊涛骇浪的,是大丰粮行!
“新粮!八百文一石!不限量!敞开供应!”
这个消息如同平地惊雷,瞬间炸懵了所有囤积居奇的粮商!王家、李家、白家的掌柜们起初还不信,以为是谣言,或是大丰粮行垂死挣扎的噱头。然而,当他们亲眼看到运河码头上,千石大船首尾相连,源源不断卸下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新粮,一车车运往大丰粮行各处分号时,才感到彻骨的寒意!
更让他们措手不及的是,一股“食蝗”的风潮,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开来!
先是各地治蝗的捷报中,纷纷提及“飞虾”可食,滋味甚美。紧接着,宋城、樊城等地,竟出现了售卖油炸“飞虾”的小摊贩,生意颇为红火。
最后,京都的餐饮翘楚——顺天楼,高调推出了数道以“飞虾”(即蝗虫)为主料的特色菜肴:“金酥飞虾”、“椒盐天降”、“玉带飞龙羹”…名字起得雅致诱人,引得无数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争相前往尝鲜。
这原本令人避之不及的害虫,竟摇身一变,成了京都餐桌上的新奇珍馐!
新粮充足,陈粮滞销。“飞虾”风靡,更在心理上瓦解了人们对饥荒的恐慌。
双重打击之下,粮价应声而落!
大丰粮行以八百文一石的新粮价格,如同定海神针,牢牢稳住了市场。而那些被世家粮商囤积在露天、仓房甚至破庙里的陈年旧粮,价格则一路狂泻,直接跌破了七百文大关,且鲜有人问津!
后宫,静德皇太后居所。皇帝陈嘉携皇后白千羽前来请安。
“儿臣给母后请安。”
“臣妾给母后请安。”
“都起来吧。”太后笑容慈和,目光在陈嘉脸上停留片刻,“庆儿今日气色不错,看来心中大石落地了。”
“托母后洪福,近日诸事顺遂。”陈嘉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
“来,千羽,坐到哀家身边来。”太后招呼皇后。
“谢母后。”白千羽依言坐到太后身侧的绣墩上。
“这粮价平抑得如此顺利,蝗灾治理也初见成效,日后再有此等天灾,朝廷也算有了应对之策。母后,您这运筹帷幄的本事,真是令儿臣叹服!”陈嘉由衷赞道,言语间充满依赖。
旁边的白千羽闻言,心中微微一震,原来这一切的背后推手,竟是这位深居简出的皇太后!
“庆儿此言差矣,”太后轻轻拍了拍皇后的手,意味深长地看了陈嘉一眼,“这主意,可不全是哀家想出来的。只要法子管用,能替庆儿分忧,哀家心里就比什么都高兴了。”
她终究没有点出秦文的名字。眼下,还不是让这个搅动风云的商人暴露在世家怒火之下的时机。
她深知,在那些损失惨重的世家门阀眼中,这场漂亮的粮价阻击战,无异于一场赤裸裸的“劫富济贫”。
更何况,江南今年本就是丰年,粮源充足。世家手中那些高价囤来、如今却跌价滞销的陈粮,怕是要彻底砸在手里了。
往年这些陈粮,本就只值市价的一半,唯有灾年方能翻身。如今这局面,世家们怕是要恨得牙痒痒了。
陈嘉并未深究母后的未尽之言,只是感激地应道:“是,儿臣定当铭记母后教诲。”他沉浸在国家度过危机的喜悦中,尚未察觉朝堂之下涌动的暗流,以及母后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对某个商人命运的思量。
“父亲,您不觉得…这粮,太过顺利了些?”王明轩眉头微蹙,带着一丝疑虑,“那楚化杰,前有求雨不成,后又闹出‘药茶’的笑柄,按说该是惊弓之鸟,战战兢兢才是。可他今日交割,爽利得…简直像巴不得赶紧脱手。”
“顺利?”王百万放下茶盏,嘴角扯出一抹冷峭的弧度,“顺利才好!真金白银买回来的粮食,货真价实。他楚化杰敢定八百文的官价,自己昧下多少差价?哼,待此事风头稍过,老夫定要叫他连本带利吐出来!至于他本人…求雨不成,又惹出这等风波,你以为他项上人头还能安稳几时?”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父亲明鉴。只是…那十五万两‘额外’的银子,如何要回?总不能明着去讨要。”王明轩担忧道。
“这有何难?”王百万抚掌轻笑,眼中精光闪动,“就说那楚化杰仗着粮差身份,强行索贿!我王家心系黎民,唯恐其不放粮赈灾,致使流民饿殍遍野,为大局计,不得不忍痛割肉,虚与委蛇!此等‘委屈’,自当向朝廷陈情!”他早已想好了退路和攻讦之词。
“老爷,王大掌柜求见。”门外仆役通传。
“让他进来。”王百万收敛神色。在书房见客,规矩自然比前厅更严些。
王大童躬身进来,先规规矩矩给王百万父子磕了头,才起身回话:“老爷,少爷。”
“交割都妥了?”王百万问道。
“回老爷,交割文书都签押了,粮食随时可提。”王大童面露难色,“只是…这粮食存放成了大麻烦。官仓只放粮,不管存。咱们自家的库房,根本塞不下这么多!”
“码头仓库呢?那边库容极大。”王百万皱眉。
“小的昨日就去问了,”王大童苦着脸,“码头的大仓,早被白家包圆了!堆满了他们制白糖的原料,小山似的,根本摞不起来,占满了地方,一粒米也塞不进去了!”
“白家…”王百万哼了一声,“也不知走了什么狗屎运,弄到那白糖方子,日进斗金,连仓库都霸得这般紧实。”
“听说那方子,是从太福祥偷摸弄来的…”王明轩低声补充了一句。
“哼,上不得台面的勾当!”王百万不屑地啐了一口,随即烦恼地敲着桌面,“罢了,眼下之急是存粮!先寻几块地势高的空地,露天存放!如今天气尚可,短时无雨之忧。要紧的是快些出手!今年多地绝收,粮价只会看涨!”他虽如此说,但露天存粮的风险,他心知肚明。
“可父亲,万一…天有不测风云…”王明轩忧心忡忡。
“那你说怎么办?”王百万烦躁地反问,“库房塞不下,码头没空仓,除了空地,还能放哪里?只能赌一把了!”他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和冒险的决绝。
同样的仓储困局,也死死缠住了李、白两家。白家虽占了码头大仓,但堆满了价比黄金的白糖原料,粮食同样无处安放。李家更是不堪,只能硬着头皮寻些破庙、场院暂存。
而就在世家粮商们为仓储焦头烂额之际,京都粮价非但未因官粮放出而回落,反而在几家大粮行的默契推动下,逆势攀升至一两五钱一石的天价!恐慌情绪在百姓中蔓延。
静德皇太后寝宫,檀香幽静。楚化杰恭敬地跪在光洁的金砖地上,额头触地。
“起来吧。”太后温和的声音自珠帘后传来。
“谢太后恩典。”楚化杰起身,垂手侍立一旁,姿态谦卑至极。
“事情,都办妥帖了?”太后问道,语气平淡无波。
“回太后,托太后洪福,一切顺利。”楚化杰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既是紧张,也是激动,“总计放出常平仓陈粮三百万石,得银贰佰四十万两,已悉数解入国库。另…另有三家私下奉上的‘心意’,合计四十五万两,也已如数转交内务府总管张公公。”他不敢有丝毫隐瞒。
“嗯,办得不错。”太后微微颔首,“哀家自当重重赏你。”
话音刚落,一名身着宫装的侍女手捧一个覆着红绸的托盘,款步而出。红绸掀开,三十枚足色官银锭整齐码放,银光熠熠,晃得楚化杰眼睛都有些发花。
“臣…臣谢太后厚赏!”楚化杰再次跪倒,声音哽咽。他一个从六品小官,年俸不过百两,在京都赁屋而居,供养家小已是捉襟见肘。这三百两白银,对他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
“哀家知道你清苦。”太后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体恤,“这些银子,拿去贴补家用,也好让老母妻儿过几天舒心日子。待过些时日,哀家再替你寻个妥帖的地方,你自己想法子起个小宅子吧。”
“太后隆恩!臣…臣万死难报!”楚化杰感激涕零,这是他踏入官场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恩赏”,而非冰冷的俸禄。
就在粮食交割完毕的第五日,仿佛事先约定好一般,来自京畿受灾各州县的奏报如同潮水般涌入京都。
奏报的内容惊人地一致:蝗灾已得有效遏制!灾情初定!大片庄稼得以保全!未酿成大祸!
那些因恐慌而小规模流徙的百姓,在官府粥棚的接济和返乡复耕的号召下,也渐渐踏上了归途。
而真正在京都乃至整个受灾区域掀起惊涛骇浪的,是大丰粮行!
“新粮!八百文一石!不限量!敞开供应!”
这个消息如同平地惊雷,瞬间炸懵了所有囤积居奇的粮商!王家、李家、白家的掌柜们起初还不信,以为是谣言,或是大丰粮行垂死挣扎的噱头。然而,当他们亲眼看到运河码头上,千石大船首尾相连,源源不断卸下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新粮,一车车运往大丰粮行各处分号时,才感到彻骨的寒意!
更让他们措手不及的是,一股“食蝗”的风潮,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开来!
先是各地治蝗的捷报中,纷纷提及“飞虾”可食,滋味甚美。紧接着,宋城、樊城等地,竟出现了售卖油炸“飞虾”的小摊贩,生意颇为红火。
最后,京都的餐饮翘楚——顺天楼,高调推出了数道以“飞虾”(即蝗虫)为主料的特色菜肴:“金酥飞虾”、“椒盐天降”、“玉带飞龙羹”…名字起得雅致诱人,引得无数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争相前往尝鲜。
这原本令人避之不及的害虫,竟摇身一变,成了京都餐桌上的新奇珍馐!
新粮充足,陈粮滞销。“飞虾”风靡,更在心理上瓦解了人们对饥荒的恐慌。
双重打击之下,粮价应声而落!
大丰粮行以八百文一石的新粮价格,如同定海神针,牢牢稳住了市场。而那些被世家粮商囤积在露天、仓房甚至破庙里的陈年旧粮,价格则一路狂泻,直接跌破了七百文大关,且鲜有人问津!
后宫,静德皇太后居所。皇帝陈嘉携皇后白千羽前来请安。
“儿臣给母后请安。”
“臣妾给母后请安。”
“都起来吧。”太后笑容慈和,目光在陈嘉脸上停留片刻,“庆儿今日气色不错,看来心中大石落地了。”
“托母后洪福,近日诸事顺遂。”陈嘉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
“来,千羽,坐到哀家身边来。”太后招呼皇后。
“谢母后。”白千羽依言坐到太后身侧的绣墩上。
“这粮价平抑得如此顺利,蝗灾治理也初见成效,日后再有此等天灾,朝廷也算有了应对之策。母后,您这运筹帷幄的本事,真是令儿臣叹服!”陈嘉由衷赞道,言语间充满依赖。
旁边的白千羽闻言,心中微微一震,原来这一切的背后推手,竟是这位深居简出的皇太后!
“庆儿此言差矣,”太后轻轻拍了拍皇后的手,意味深长地看了陈嘉一眼,“这主意,可不全是哀家想出来的。只要法子管用,能替庆儿分忧,哀家心里就比什么都高兴了。”
她终究没有点出秦文的名字。眼下,还不是让这个搅动风云的商人暴露在世家怒火之下的时机。
她深知,在那些损失惨重的世家门阀眼中,这场漂亮的粮价阻击战,无异于一场赤裸裸的“劫富济贫”。
更何况,江南今年本就是丰年,粮源充足。世家手中那些高价囤来、如今却跌价滞销的陈粮,怕是要彻底砸在手里了。
往年这些陈粮,本就只值市价的一半,唯有灾年方能翻身。如今这局面,世家们怕是要恨得牙痒痒了。
陈嘉并未深究母后的未尽之言,只是感激地应道:“是,儿臣定当铭记母后教诲。”他沉浸在国家度过危机的喜悦中,尚未察觉朝堂之下涌动的暗流,以及母后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对某个商人命运的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