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神秘巨商 第333章 秋实月明
距中秋佳节尚有两天光景,太福祥镇内已悄然弥漫开节庆的气息。
秦文早前吩咐李香草研制的各式月饼,此刻已如山般堆积在库房之中。这个中秋,太福祥上下,从工坊匠人到田间农户,人人皆有份例。
若周冷月在此,此等琐碎庶务自不必秦文亲自费神,那位精于统筹的财务总管定能料理得妥妥帖帖。
秦文对此类分发事宜颇感头疼,索性一股脑丢给了行事干脆利落的寒雷。寒雷麾下人手充足,行事风格简单直接,一声令下,各营军士便押送着满载月饼的车辆,按各工坊、村寨的花名册人头,逐一派发,效率惊人。
“东家,有您的信。”少年信使王毛九小跑着登上楼来。前楼是太福祥的信息枢纽,多数信件皆汇集于此,再转呈秦文。
秦文接过,信封上是熟悉的字迹。一封来自草原的阿善公主,另一封则署名卫霆。
原来卫霆已与阿善成功联络。先前阿善派人送出的信件,竟在二牛山关卡被卫兵截留。此次卫霆派人送信,才将信平安送达。
展信细读。卫霆信中禀报:他已亲赴乌河部落,见那新筑城墙已高达丈余,颇具规模。族长西达拉日颇具诚意,特意为太福祥预留了大片空地,殷切期盼秦文能前往设立工坊。缘由是乌河部族中,不少青壮劳力闲散无事,闻听太福祥工坊众多,皆愿效力。卫霆观察后建言,乌河部落旁有巨大水库,水源充沛,可优先设立熟皮工坊,利用水力资源处理皮革。信中其余皆是些路途见闻与零散事务。
阿善公主的信则截然不同,字里行间跳跃着草原儿女的炽热情愫,直白倾诉着对情郎的思念。随后谈及正事:她已初步掌控黑鹰部落,却面临北境强邻契丹的频繁侵扰,黑鹰部族苦不堪言。信中恳请秦文这位“智多星”相助,寻求化解契丹威胁的良策。信末絮絮叨叨,皆是些女儿家的细碎心事。
秦文放下信笺,揉了揉眉心。乌河部落的提议甚好,熟皮工坊正可解决太福祥本部人手不足的瓶颈。
更令他欣喜的是,在整理孙大海带回的诸多矿石样本时,他竟意外辨识出了铬矿石!此物若经处理,可得铬盐。铬盐鞣革,不仅效率倍增,成品更佳,且此等工艺秘而不宣,足以形成太福祥独步天下的技术壁垒。
真正棘手的是阿善的困境。秦文脑中虽有模糊的“边界”、“防御”等概念,但对那片具体的草原地理和契丹人的习性,终究是纸上谈兵。武力解决看似直接,但伤亡必重,非上策。然而,在弱肉强食的草原法则下,强大的武力威慑,有时又是最有效的“和平”保障。这其中的分寸,难以拿捏。
放下信笺,凭窗远眺。今年的中秋,景象远胜去年。太福祥治下,人人基本有了安身之所,虽因新接纳数千流民略显拥挤,但居有定所已非奢望。
王义负责的“便民市集”(超市)网络已然铺开,凡人口聚居之地,皆设有一处,柴米油盐、日用百货乃至节令肉食,供应充足。
各村寨水井工程亦大体完成,一村一井,饮水无忧。这一切,不正是他心心念念的“好起来”的图景吗?
“东家。”冯五的声音在门口响起,不知他何时已悄然上楼。
“冯五来了,坐。”秦文敛起思绪,招呼他坐下,顺手斟了杯茶推过去。
“谢东家。”冯五略显拘谨地坐下,搓了搓手,禀报道:“东家,泸县那边,您交代的地皮已经置办妥当,码头也修葺得差不多了。只是…眼下库房实在紧张,只能先圈出大片空地作露天货场堆放矿石。”
“无妨,”秦文摆摆手,“此地干旱少雨,露天堆放矿石一时半刻不打紧。明年再起库房便是。”
“可是…周边乡民见是空地,常有牲畜闯入,甚至堆放杂物,屡禁不止…”冯五面露难色。
“这等小事,你酌情处置便是,或设栅栏,或雇人看守。”秦文随口道,旋即心念一动,冯五专程为此事上楼,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略一思索,便了然于胸,嘴角浮起一丝笑意:“你那新宅,可都拾掇妥当了?”
“托东家的福,上月就完工了。”冯五脸上掠过一丝喜色,又带点紧张。
“那…你和香草的婚事,是不是该提上日程了?”秦文直接点破。
冯五的脸腾地红了,双手紧张地搓着衣角,声音低了下去:“全…全凭东家做主。”
秦文了然。他这年纪做媒人主婚确实有些怪异,心思一转,想起沛县那位德高望重、古道热肠的远景先生。此人学识渊博,人缘极佳,正是主持婚礼的绝佳人选。
“好,此事我记下了。”秦文点头应承,“待秋收大忙过后,便请远景先生出面,为你和香草,还有之前撮合成功的那些新人,一并操办个热热闹闹的集体婚礼!绣衣天使那边过来的姑娘们,也好有个归宿交代。”
“谢东家!谢东家!”冯五大喜过望,激动得就要跪下磕头,被秦文眼疾手快拦住。
冯五眼中满是感激,连声道谢后才告退。秦文随即提笔,修书一封,唤来狗蛋,命其火速送往秃鹰岭绣衣天使中转部,交予绣衣天使,呼叫翠竹。
此时的京都,漕河码头一带,风云再起。一家新开张的“汇通粮栈”,打出的招牌如同投入死水潭的重石:“专收陈粮!四百文一石!或两石陈粮兑一石新粮!”
此价一出,无异于对囤积了大量陈粮的王、李、白三家粮商发动了致命一击!这比之前大丰粮行的新粮冲击更为狠辣,直接宣告了陈粮的“死刑”价格。京都粮市瞬间哗然。
更令三大世家雪上加霜的是,各中小粮行仿佛约好了一般,纷纷亮出了来自江南的新粮招牌。
令人意外的是,此番南粮北运的,不仅有惯常的稻米,竟还有相当数量颗粒饱满的新麦!
这对于刚刚经历蝗灾、主要损失了冬小麦产区(此时代秋小麦种植更广,冬小麦尚未普及)的北方市场而言,不啻为又一记重拳。
百姓们不懂什么供需分析、总量平衡,他们只认一个朴素的道理:粮行都争着卖新粮,陈粮自然没人要;大家都买新粮,我也得买新粮!
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原本就摇摇欲坠的粮食市场信心,在这新麦上市与“汇通”对陈粮的斩首报价双重打击下,彻底崩塌。
陈粮的价格,如同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再无挽回之势。王、李、白三家堆积如山的陈年旧粟,此刻真正成了无人问津、蚀本都难以出手的烫手山芋。
秦文早前吩咐李香草研制的各式月饼,此刻已如山般堆积在库房之中。这个中秋,太福祥上下,从工坊匠人到田间农户,人人皆有份例。
若周冷月在此,此等琐碎庶务自不必秦文亲自费神,那位精于统筹的财务总管定能料理得妥妥帖帖。
秦文对此类分发事宜颇感头疼,索性一股脑丢给了行事干脆利落的寒雷。寒雷麾下人手充足,行事风格简单直接,一声令下,各营军士便押送着满载月饼的车辆,按各工坊、村寨的花名册人头,逐一派发,效率惊人。
“东家,有您的信。”少年信使王毛九小跑着登上楼来。前楼是太福祥的信息枢纽,多数信件皆汇集于此,再转呈秦文。
秦文接过,信封上是熟悉的字迹。一封来自草原的阿善公主,另一封则署名卫霆。
原来卫霆已与阿善成功联络。先前阿善派人送出的信件,竟在二牛山关卡被卫兵截留。此次卫霆派人送信,才将信平安送达。
展信细读。卫霆信中禀报:他已亲赴乌河部落,见那新筑城墙已高达丈余,颇具规模。族长西达拉日颇具诚意,特意为太福祥预留了大片空地,殷切期盼秦文能前往设立工坊。缘由是乌河部族中,不少青壮劳力闲散无事,闻听太福祥工坊众多,皆愿效力。卫霆观察后建言,乌河部落旁有巨大水库,水源充沛,可优先设立熟皮工坊,利用水力资源处理皮革。信中其余皆是些路途见闻与零散事务。
阿善公主的信则截然不同,字里行间跳跃着草原儿女的炽热情愫,直白倾诉着对情郎的思念。随后谈及正事:她已初步掌控黑鹰部落,却面临北境强邻契丹的频繁侵扰,黑鹰部族苦不堪言。信中恳请秦文这位“智多星”相助,寻求化解契丹威胁的良策。信末絮絮叨叨,皆是些女儿家的细碎心事。
秦文放下信笺,揉了揉眉心。乌河部落的提议甚好,熟皮工坊正可解决太福祥本部人手不足的瓶颈。
更令他欣喜的是,在整理孙大海带回的诸多矿石样本时,他竟意外辨识出了铬矿石!此物若经处理,可得铬盐。铬盐鞣革,不仅效率倍增,成品更佳,且此等工艺秘而不宣,足以形成太福祥独步天下的技术壁垒。
真正棘手的是阿善的困境。秦文脑中虽有模糊的“边界”、“防御”等概念,但对那片具体的草原地理和契丹人的习性,终究是纸上谈兵。武力解决看似直接,但伤亡必重,非上策。然而,在弱肉强食的草原法则下,强大的武力威慑,有时又是最有效的“和平”保障。这其中的分寸,难以拿捏。
放下信笺,凭窗远眺。今年的中秋,景象远胜去年。太福祥治下,人人基本有了安身之所,虽因新接纳数千流民略显拥挤,但居有定所已非奢望。
王义负责的“便民市集”(超市)网络已然铺开,凡人口聚居之地,皆设有一处,柴米油盐、日用百货乃至节令肉食,供应充足。
各村寨水井工程亦大体完成,一村一井,饮水无忧。这一切,不正是他心心念念的“好起来”的图景吗?
“东家。”冯五的声音在门口响起,不知他何时已悄然上楼。
“冯五来了,坐。”秦文敛起思绪,招呼他坐下,顺手斟了杯茶推过去。
“谢东家。”冯五略显拘谨地坐下,搓了搓手,禀报道:“东家,泸县那边,您交代的地皮已经置办妥当,码头也修葺得差不多了。只是…眼下库房实在紧张,只能先圈出大片空地作露天货场堆放矿石。”
“无妨,”秦文摆摆手,“此地干旱少雨,露天堆放矿石一时半刻不打紧。明年再起库房便是。”
“可是…周边乡民见是空地,常有牲畜闯入,甚至堆放杂物,屡禁不止…”冯五面露难色。
“这等小事,你酌情处置便是,或设栅栏,或雇人看守。”秦文随口道,旋即心念一动,冯五专程为此事上楼,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略一思索,便了然于胸,嘴角浮起一丝笑意:“你那新宅,可都拾掇妥当了?”
“托东家的福,上月就完工了。”冯五脸上掠过一丝喜色,又带点紧张。
“那…你和香草的婚事,是不是该提上日程了?”秦文直接点破。
冯五的脸腾地红了,双手紧张地搓着衣角,声音低了下去:“全…全凭东家做主。”
秦文了然。他这年纪做媒人主婚确实有些怪异,心思一转,想起沛县那位德高望重、古道热肠的远景先生。此人学识渊博,人缘极佳,正是主持婚礼的绝佳人选。
“好,此事我记下了。”秦文点头应承,“待秋收大忙过后,便请远景先生出面,为你和香草,还有之前撮合成功的那些新人,一并操办个热热闹闹的集体婚礼!绣衣天使那边过来的姑娘们,也好有个归宿交代。”
“谢东家!谢东家!”冯五大喜过望,激动得就要跪下磕头,被秦文眼疾手快拦住。
冯五眼中满是感激,连声道谢后才告退。秦文随即提笔,修书一封,唤来狗蛋,命其火速送往秃鹰岭绣衣天使中转部,交予绣衣天使,呼叫翠竹。
此时的京都,漕河码头一带,风云再起。一家新开张的“汇通粮栈”,打出的招牌如同投入死水潭的重石:“专收陈粮!四百文一石!或两石陈粮兑一石新粮!”
此价一出,无异于对囤积了大量陈粮的王、李、白三家粮商发动了致命一击!这比之前大丰粮行的新粮冲击更为狠辣,直接宣告了陈粮的“死刑”价格。京都粮市瞬间哗然。
更令三大世家雪上加霜的是,各中小粮行仿佛约好了一般,纷纷亮出了来自江南的新粮招牌。
令人意外的是,此番南粮北运的,不仅有惯常的稻米,竟还有相当数量颗粒饱满的新麦!
这对于刚刚经历蝗灾、主要损失了冬小麦产区(此时代秋小麦种植更广,冬小麦尚未普及)的北方市场而言,不啻为又一记重拳。
百姓们不懂什么供需分析、总量平衡,他们只认一个朴素的道理:粮行都争着卖新粮,陈粮自然没人要;大家都买新粮,我也得买新粮!
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原本就摇摇欲坠的粮食市场信心,在这新麦上市与“汇通”对陈粮的斩首报价双重打击下,彻底崩塌。
陈粮的价格,如同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再无挽回之势。王、李、白三家堆积如山的陈年旧粟,此刻真正成了无人问津、蚀本都难以出手的烫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