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人家 第927章 继续干旱
热门推荐:
死神:我的斩魄刀是科技系统
这个开局有点惨啊!
星铁:圣人
医道圣手:我实习生,专跟阎王爷抢人
四合院:开局被送养,傻柱后悔了
六年后,她带三个奶团炸翻全球
武道霸主
国际刑警的柯学生活
被偷听心声后我多了许多腿粗挂件
曹耿以为高娥遇到了什么难处要卖地,还特意出来问了问,结果高娥就是想卖了。
他也很不能理解,别人都想多买点土地,她好好的怎么还卖地。
不过既然没事他就放心了。
这一年虽然没什么大事,但是一直旱着让人很闹心。
这样再旱下去估计又要出乱子。
坝头村还好,家里有余粮,又种了耐旱的庄稼,日子还能过,别的地方就不一定。
高娥关心的是自己的蚌塘,好在蚌塘的水位没什么大变化,河蚌的长势也很好。
现在她有十五个蚌塘,两个繁育三角帆蚌苗,剩下的都养了珍珠,其中一个养的是有核的珍珠。
加盟的三家欢喜煮生意都不错,京城的已经开了三家分店,生意依然好。
严夫人也在覃州城开了一家分店,过年来接严铮的时候说还想再开一家,就是覃州城现在也不安稳。
陶美云倒是没开分店,把一边的铺子买了,店扩的很大。
却没有人来找她加盟,高娥觉得是推广做的不好。
只是现在这情况,还是不做推广了。
“今年这账做的这么漂亮。”高娥看卢二娘拿来的账本。
“我雇了一个女账房,做事仔细,这字也写的漂亮。”卢二娘笑着说。
“叫什么?若是做的好可以给涨涨工钱。”
“易南枝。”
高娥意外的看了一眼卢二娘笑了起来。
“怎么?”卢二娘被笑的莫名其妙。
“给她涨工钱,年礼也给她准备一份。”高娥笑着说。
她没想到易南枝竟然挺务实,没有去找陈克,自己找了一份事做。
卢二娘狐疑:“东家认识她?”
“之前在青潭书院读过书。”高娥简单的说。
“女子到青潭书院读书?”卢二娘意外。
“女扮男装,家里出了点事,她在你那里好好做事就行。”高娥没想提点易南枝。
至于易南枝有一天凭自己的本事走到她面前,那就另说。
“哦。”卢二娘恍然。
转眼又到了夏收,地里稀稀落落的几棵庄稼,收的还没有种下的种子多,眼看佃户和一些百姓是过不下去了。
曹耿关于合县大旱的折子已经递上去两个月一点动静都没有,急的他嘴上都起了大泡。
许博彦只说让他稳住,如今这样他怎么稳住?
坝头村依然好一点,不过也只是一点。
从山上流下来的小溪干了两条,织坊所在的那条溪流的水也不足以支撑织坊正常造纸,只能先停下。
坝头村的人也开始着急,赋税一点不少,粮食没多少收成,就算加上家里的那点银子,也熬不了多长时间。
高娥已经开沟渠让山上的水直接流下,没有拦在她的桑林里,但是依然没多少。
对此卢二娘有些不满:“要说那些水潭还是他们挖的,现在他们凭什么不让我们蓄水。”
“别人都没水,我还要蓄那么多水,别人会不满。”
“你怎么突然那么在意别人满意不满意。”卢二娘不觉得高娥是这样的人。
“赚钱各凭本事,粮食关系到生死,咱们又不是过不下去。”高娥还得宽慰卢二娘。
她这东家当的,净让下面的人为她担心。
“那今年的蚕丝肯定会少。”卢二娘担心的是这个。
“无妨,有多少算多少。”高娥不在意。
两个人聊着,外面的吵闹声传了进来。
高娥皱眉看了出去,这是来找她麻烦的?
她如今住这地方,若不是跑到她家门口,她也听不到吵闹。
很快田氏就跑了进来:“东家,里正让你出去劝劝架。”
“我出去劝架?”高娥对劝架没什么兴趣“怎么回事?”
“村里人争水差点儿打起来。”田氏有些夸张的说。
这几年村里人过的好,又一起经历过水患,很少有红脸的事。
如今有没有水关系着日子能不能过下去,村民开始吵架。
高娥听田氏这样说只好出去。
郑丰安站在陈家门口,看到高娥出来,吵的脸红脖子粗的两家人也安静下来。
“郑叔,怎么回事?”高娥直接问。
“他们争从你家桑林里流出去的水。”郑丰安直接说“我的意思是你把水重新蓄上。”
所有人都沉默了。
高娥要蓄水,别人能说什么?
本来吵的面红耳赤的两家人听到郑丰安这样说也都不说话了。
“天旱和洪涝不一样,谁也不知道干旱什么时候会过去。”高娥看着村里是人,突然发现村里没人穿有补丁的衣服了。
众人当然知道是这样,所以才心慌。
“大家要做好持久的准备,这次争了水下次呢?今年争了水,明年呢?”高娥质问。
“若是大家不想背井离乡,到时候肯定要同心协力。”高娥提醒。
村里人不说话,他们现在都不想离开。
他们现在有房有地,这两年几乎所有人家都添丁增口,正是红火的时候。
“今年夏收眼看收不了多少,村里如今就这么一点水,大家还是想想怎么联合起来多产点粮食,一家一户的争,到时候谁也吃不饱。”高娥嗤笑。
郑丰安犹豫了一下:“要不咱们把村集体再搞起来?”
村里人齐齐的看着高娥。
这事得高娥点头,高娥不点头他们也没个章程。
“这事郑叔找我大哥商量。”高娥暂时没打算搞“反正以前也搞过,就是看看怎么分。”
郑丰安听高娥这样说知道她不想掺和:“行。”
“大家都散了吧,省点力气,还能少吃口粮食。”高娥笑着说。
村里人也笑了起来,当即挥手散了。
郑丰安真去找陈青了,陈青今年的粮食反倒是收的多的,他也没和别人一样天天去挑水。
“村里的情况郑叔也知道,那两年不纳税,家里都有些余粮,现在就是心慌。”陈青坐在地头磕鞋里的土。
“就怕人心惶惶的。”郑丰安叹气“要真到了过不下去的时候,也没力气闹。”
“所以郑叔先安抚一下,慢慢来。”陈青也不着急。
郑丰安知道陈家的日子好:“哎,这才好了两年,就又开始灾荒,这是天要收人。”
他也很不能理解,别人都想多买点土地,她好好的怎么还卖地。
不过既然没事他就放心了。
这一年虽然没什么大事,但是一直旱着让人很闹心。
这样再旱下去估计又要出乱子。
坝头村还好,家里有余粮,又种了耐旱的庄稼,日子还能过,别的地方就不一定。
高娥关心的是自己的蚌塘,好在蚌塘的水位没什么大变化,河蚌的长势也很好。
现在她有十五个蚌塘,两个繁育三角帆蚌苗,剩下的都养了珍珠,其中一个养的是有核的珍珠。
加盟的三家欢喜煮生意都不错,京城的已经开了三家分店,生意依然好。
严夫人也在覃州城开了一家分店,过年来接严铮的时候说还想再开一家,就是覃州城现在也不安稳。
陶美云倒是没开分店,把一边的铺子买了,店扩的很大。
却没有人来找她加盟,高娥觉得是推广做的不好。
只是现在这情况,还是不做推广了。
“今年这账做的这么漂亮。”高娥看卢二娘拿来的账本。
“我雇了一个女账房,做事仔细,这字也写的漂亮。”卢二娘笑着说。
“叫什么?若是做的好可以给涨涨工钱。”
“易南枝。”
高娥意外的看了一眼卢二娘笑了起来。
“怎么?”卢二娘被笑的莫名其妙。
“给她涨工钱,年礼也给她准备一份。”高娥笑着说。
她没想到易南枝竟然挺务实,没有去找陈克,自己找了一份事做。
卢二娘狐疑:“东家认识她?”
“之前在青潭书院读过书。”高娥简单的说。
“女子到青潭书院读书?”卢二娘意外。
“女扮男装,家里出了点事,她在你那里好好做事就行。”高娥没想提点易南枝。
至于易南枝有一天凭自己的本事走到她面前,那就另说。
“哦。”卢二娘恍然。
转眼又到了夏收,地里稀稀落落的几棵庄稼,收的还没有种下的种子多,眼看佃户和一些百姓是过不下去了。
曹耿关于合县大旱的折子已经递上去两个月一点动静都没有,急的他嘴上都起了大泡。
许博彦只说让他稳住,如今这样他怎么稳住?
坝头村依然好一点,不过也只是一点。
从山上流下来的小溪干了两条,织坊所在的那条溪流的水也不足以支撑织坊正常造纸,只能先停下。
坝头村的人也开始着急,赋税一点不少,粮食没多少收成,就算加上家里的那点银子,也熬不了多长时间。
高娥已经开沟渠让山上的水直接流下,没有拦在她的桑林里,但是依然没多少。
对此卢二娘有些不满:“要说那些水潭还是他们挖的,现在他们凭什么不让我们蓄水。”
“别人都没水,我还要蓄那么多水,别人会不满。”
“你怎么突然那么在意别人满意不满意。”卢二娘不觉得高娥是这样的人。
“赚钱各凭本事,粮食关系到生死,咱们又不是过不下去。”高娥还得宽慰卢二娘。
她这东家当的,净让下面的人为她担心。
“那今年的蚕丝肯定会少。”卢二娘担心的是这个。
“无妨,有多少算多少。”高娥不在意。
两个人聊着,外面的吵闹声传了进来。
高娥皱眉看了出去,这是来找她麻烦的?
她如今住这地方,若不是跑到她家门口,她也听不到吵闹。
很快田氏就跑了进来:“东家,里正让你出去劝劝架。”
“我出去劝架?”高娥对劝架没什么兴趣“怎么回事?”
“村里人争水差点儿打起来。”田氏有些夸张的说。
这几年村里人过的好,又一起经历过水患,很少有红脸的事。
如今有没有水关系着日子能不能过下去,村民开始吵架。
高娥听田氏这样说只好出去。
郑丰安站在陈家门口,看到高娥出来,吵的脸红脖子粗的两家人也安静下来。
“郑叔,怎么回事?”高娥直接问。
“他们争从你家桑林里流出去的水。”郑丰安直接说“我的意思是你把水重新蓄上。”
所有人都沉默了。
高娥要蓄水,别人能说什么?
本来吵的面红耳赤的两家人听到郑丰安这样说也都不说话了。
“天旱和洪涝不一样,谁也不知道干旱什么时候会过去。”高娥看着村里是人,突然发现村里没人穿有补丁的衣服了。
众人当然知道是这样,所以才心慌。
“大家要做好持久的准备,这次争了水下次呢?今年争了水,明年呢?”高娥质问。
“若是大家不想背井离乡,到时候肯定要同心协力。”高娥提醒。
村里人不说话,他们现在都不想离开。
他们现在有房有地,这两年几乎所有人家都添丁增口,正是红火的时候。
“今年夏收眼看收不了多少,村里如今就这么一点水,大家还是想想怎么联合起来多产点粮食,一家一户的争,到时候谁也吃不饱。”高娥嗤笑。
郑丰安犹豫了一下:“要不咱们把村集体再搞起来?”
村里人齐齐的看着高娥。
这事得高娥点头,高娥不点头他们也没个章程。
“这事郑叔找我大哥商量。”高娥暂时没打算搞“反正以前也搞过,就是看看怎么分。”
郑丰安听高娥这样说知道她不想掺和:“行。”
“大家都散了吧,省点力气,还能少吃口粮食。”高娥笑着说。
村里人也笑了起来,当即挥手散了。
郑丰安真去找陈青了,陈青今年的粮食反倒是收的多的,他也没和别人一样天天去挑水。
“村里的情况郑叔也知道,那两年不纳税,家里都有些余粮,现在就是心慌。”陈青坐在地头磕鞋里的土。
“就怕人心惶惶的。”郑丰安叹气“要真到了过不下去的时候,也没力气闹。”
“所以郑叔先安抚一下,慢慢来。”陈青也不着急。
郑丰安知道陈家的日子好:“哎,这才好了两年,就又开始灾荒,这是天要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