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世家子 第239章 天子开言谓本心
热门推荐:
灾变,靠制作灵魂手办开启神途
恋爱养成:我的双胞胎宝藏女孩
乱春衫
开局炼气一万层,我徒弟个个逆天
退休百年,末世大佬被迫再就业
不死不灭,永世之业
不是,你说你在搞纯爱?
时空调查局:这个氪星人不太正经
问鼎:从一等功臣到权力巅峰
长孙无忌自然不需要随着人流涌入,包括此次所邀请的五品以上朝官、勋贵以及门阀世家,人们心中的等级制度,并不会因为一两件琐事的变化而发生迁移。
除非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剧烈变动,比如革命!
否则,只能依靠长久的潜移默化,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变革。
崔尧称之为温和的改良,所倚仗的,正是大唐雄厚的家底。
可若是国家真正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那崔尧也自忖受过屠龙术的熏陶,届时恐怕也要学一把黄巢了。
金吾卫与勋贵们颇为默契,禁卫们自发的为高阶人士开出了一条快速通道,效率之高,与勘验百姓们自然是判若云泥。
双方并没有就此议论什么,很是浑然天成。
自魏晋以来,九品中正深入人心,简直刻入了这个民族的骨髓,大唐虽说鼓励寒门仕子出头,可毕竟是凤毛麟角,每一个出人头地的寒门仕子无不是光耀乡里的存在。
正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古往今来,概莫如是。
可此等历经四百余年的寻常事,在贞观末年,发生了悄无声息的改变。
也不知具体是何时开始,朝中的寒门士子猛然间多了起来,甚至已经形成了一股单薄的势力。
虽还不能搅动风云,但自保却是足矣!
有人说,始作俑者乃是贞观名臣马周,可明眼人都知道,真正的操盘手,乃天可汗也。
闲言少叙,临近巳时,陛下所邀请之人已全部入场。
此非朝会,与会之人也并非都是勋贵朝臣,所以难免有嘈杂之音,人人皆小声交头接耳,入得耳中,便如蝗虫过境、蜂群环绕。
早已等待多时的壮硕内宦,挥舞起响鞭,只听得啪啪作响,于是场面瞬间宁和了下来。
少顷,便声不可闻。
人都是从众动物,只需有片刻寂静,便难有再打破寂静之人。
内侍见状很是满意,于是清清嗓子,便喊道:“第一届大唐万民代表大会暨战略巅峰论坛,正式开始!
恭请陛下登场!”
说罢,主动拍起了双手,做鼓掌状,说实话,在内侍心中,这个动作挺傻冒的,可他也没办法,毕竟是那位小祖宗要求的,不做还不行。
于是百官、勋贵以及三教九流疑惑的看着那个不停拍着双手的内侍,不明所以。
直到在高台之上的户部尚书大人跟着鼓起掌来,大伙才知道是要捧场的意思。
于是三三两两的拍起了手,俄而瞬间传染了大众,雷鸣般的掌声,就这么莫名其妙的鼓动了起来,气氛也不知为何热烈了几分。
邻座的长孙无忌小声与崔尧交谈着:“战前擂鼓吗?为何不设力士捶鼓呢?”
崔尧小声回到:“杀气太重,有些不合时宜,今日非是军事会议。”
长孙无忌笑道:“如此折衷,也算有趣。”
崔尧回以微笑,对赵国公的敏锐心思深感佩服。
鼓掌声在有心人的带领下,足足持续了半刻钟,直到众人的手都拍红了,李承乾才缓缓登场。
这厮走上高台,下意识地就说道:“诸卿平身!”
长孙无忌与崔尧瞬间扭过了头脸,有些不忍直视。
大哥,没人行礼啊,都在蒲团上坐着呢,刚才那死太监也只说迎接帝皇,也没说让躬身行礼啊。
到底哪个环节漏了?
除了部分朝臣很是自然地躬身行礼,而后落座之外,其余人等个皆是大眼瞪小眼。
有人还小声嘀咕道:“这是皇帝老儿挑我们礼呢?那咱们现在是拜还是不拜?”
“不用拜了吧?没看前头那些人都老实坐着吗?”
“可人家刚才行礼了啊?咱们是不是少了个流程?”
“那阉人又没说清楚,需怪不得我等吧?”
“要不还是拜一拜?礼多人不怪,就当是拜菩萨了。”
“不要,人家都坐着,某家可不现眼。”
李承乾看底下有些骚动,有人扭扭捏捏地起身行礼,而后又慌忙坐下,有人如坐针毡,手脚都无处安放。
倒是后边有个浓妆艳抹地大娘颇为大方,起身做了一个颇具风情地万福,还不忘向着高台上地陛下抛了个媚眼……
李承乾面上不显尴尬,直言道:“倒是朕口误了,诸位子民,莫要惊慌,且安心坐着!
今日不是朝会,也不讲究什么礼仪,朕贵为天子,见惯了刻板礼仪,今日便也想松快一些,大家莫要紧张,就当是寻常聊天便是。”
此言一出,尴尬的气氛顿时化解,虽不至于脱鞋扣脚,但至少气氛没有那么僵硬了,人们的坐姿也自然了许多。
“自先祖太武皇帝定鼎乾坤,开创我大唐基业以来。
大唐立国至今已三十六载,及朕登位,共有三帝临朝。
朕自诩愚顽,不及两位先帝英明神武。
特别是朕的父皇,正所谓文能治世,武可定国!便是称之为千古一帝也不算过誉。
朕不奢求强爷胜祖,朕也自知没那个天分,只求能得一个萧规曹随之名,便无憾矣。”
崔尧适时捧哏道:“陛下过谦了,如今大唐盛世绵延,永徽之治承接贞观,一脉相承,大唐拓土万里,安居乐业,此乃陛下之功,无人可抹杀。”
李承乾笑道:“朕知道朕的成绩,爱卿莫要捧杀朕,朕登位四年以来,说不上差,可也没有多好。
所谓拓土万里,不过是仰仗着父皇的余荫,将官士卒皆是父皇一手造就,就连所用之武器都是父皇着手研制。
故而,朕幸赖有一个好耶耶。
所谓安居乐业,也是父皇打下的好底子,没有贞观之治珠玉在前,朕何德何能可延续盛世?
朕不是自谦!朕是在登基之后,才感受到了身为帝皇的压力!
朕的父皇太完美了,光芒之胜,难以望其项背。
可朕也是皇帝啊,平心而论,朕也想做下好大功业,也好名垂史册,不至于庸碌一生。
可朕该做些什么呢?
先帝智深如海,朕能想到的,先帝早就布好了根基,所望之处,竟无一事是能超脱出先帝之棋局。
如此这般,朕还真是有些遗憾呢。”
李承乾停顿了片刻,也不知道是忘词了还是故意这么设计的。
于是底下 趁着空当,不由自主地小声议论起来。
“这皇帝看着还怪可怜地,有个那么强地老子,自然显得自己一无是处。”
“你在说啥?你可怜皇帝?那不如可怜可怜某家,某家倒是想要个强悍的爹,可某家至今不知道我爹是谁。”
“是不是好皇帝我不知道,不过这性子倒是不差,姑且算是个好人哩。”
“谁不想强爷胜祖?有这番宏远,倒也是人之常情。”
“陛下要做什么?为何自曝其短呢?跟这些泥腿子说这些作甚?莫不是觉得这一堆人里能出个百里奚吧?”
“陛下太过心急了,依老夫观之,其实陛下什么都不用做,所谓垂拱而治,只需顺其自然,便能顺风顺水,治世永年。”
“照你这么说,岂不是这天下不需要皇帝?”
“老夫没说,休要诽谤。”
……
李承乾故作神伤一阵,便接着说道:“既然超脱不了父皇,那朕只能另辟蹊径,父皇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此言乃父皇时常挂在嘴边之语,朕也铭刻于心,不敢或忘。
于是,某日我问策于臣工。
如何才能御水行舟呢?
臣工答曰:臣非水,焉知如何御水?莫不如问道与波涛,适水造舟,方为大道。
朕深以为然。”
说罢,李承乾大张双臂,对着整个曲江池畔大笑。
“今日,朕邀尔等前来,为的便是广开言路!朕许尔等畅所欲言,百无禁忌!为我大唐江山永固,华夏子民永立世界之巅!
还请诸位不吝献策,朕在此拜谢!”
言毕,躬身插手,低下了头颅。
这一举动可谓石破天惊,唬的众人再也坐不住,纷纷起身回礼,有那心急之人,恨不得跪下磕一个给还回去。
李承乾低垂着头,嘴角却勾起一抹微笑,师父往昔的教诲言犹在耳。
“师父,父皇总说您无所不知,弟子且有一问,烦请师父解惑何为帝王心术?”
“老夫不会什么帝王心术,也从不觉得这世上但凡称之为术的学说是什么正经玩意。
面对不可力敌之人,要么远遁,要么伏低做小,虚与委蛇属实是把自己的安危赌在了对方的一念之间,智者不为也。
若是实力强于对方甚多,那也没必要说太多废话,堂堂正正的碾压过去就是,莫存着什么无谓的得意,成王败寇乃自然之理。
你强于他,也并非一定是你有智慧上的优势,只是因为你能将优势积累起来罢了。
尊重对手,也是尊重自己。
若与人交心,切记忘掉那些所谓的心术、话术,真诚才是最大的必杀技!
话术者,伎俩尔!
逞得了一时,却逞不了一世。
真诚待人,将心比心,若有所求,务必直抒胸臆,遮遮掩掩反倒让人看不起……”
李承乾心中泛起得意,往日耳边的教诲,如今照入现实,让他颇有些知行合一的顿悟感。
长孙无忌熟稔的起身回礼,然后便与崔尧咬起了耳朵。
“这稿子出自何人之手?”
崔尧摇头道:“并非他人捉刀,乃陛下之自省也。”
“哦?倒也不凡,虽失于粗陋,但别有一番酣畅淋漓。”
“其实长孙大人不需要欲扬先抑的,小子倒是觉得可刮目相看了。”
“老夫是陛下长辈,总要严格一些才是。”
“那厮未必听得起忠言逆耳,说不得还会觉得您倚老卖老。”
“有理,受教。”
长孙无忌对于崔尧,总是充满了耐心,可以说是从善如流。
一番礼上往来之后,众人终于重新就坐。
崔尧敲了敲案几,自有人明白其意,而后便见到几名内侍交头接耳一番。
不多时,众多仆婢便鱼贯而出,不停价的将四色点心,时蔬瓜果承了上来。
长孙无忌盯着盘中的浅黄色果实细细打量着,而后便轻声道:“这便是玉米吧?果然莹黄可爱,温润如玉。
如今可是已经攒够了种子?可以面世了?”
崔尧颔首,小声答道:“自永徽元年,远航船队归来,至今已四年许。
若干舶来谷物、果实,迄今已育种四年,万幸种子并未有退化产生,经过评估之后,确认已经可以大面积种植。
故而,今日也算是一种推介吧。”
长孙无忌掰下一粒尝了尝,顿时有了成算。
”味道还不错,甘甜可口,果实也足够健硕,想必是个高产之物。
但不知,崔小友如何推广呢?
若是强行摊派,只怕万民或心存疑虑吧?
毕竟这物事乃舶来品,此前并未在华夏大地耕种过,是何习性,会否减产,百姓们未必能拿捏的住,若是抗拒又该如何?”
“长孙大人老成谋国,在下钦佩不已。
不过此事在下已经做过预案,这等作物播种在谷雨前后,如今还有小半年的时间。
在下在蓝田买了几亩薄田,春日里已然种下,如今已离收获不远。
届时,在下会将蓝田的玉米田向大众开放,任君随意观看。
等到明年推广之时,在下会郑重强调,所购之粮种,限量发售,每人仅可得数亩之数。
如此,即便有所减产,尚有其他田亩有所产出,不至造成粮荒。
待到收获之际,所得玉米,崔氏全权收购,价钱高于上等新米三成。
如此往复,三年之后,想必民众疑虑尽去,便可着手全国铺开。”
长孙无忌听完点点头,随后便指着一种从未见过的点心说道:“此物呢?若老夫没看错的话,这是土豆制成的吧?”
崔呀拿起薯条,嘎吱嘎吱的吃了起来,嘴里含糊道:“这玩意宜北不宜南,暂时还是勿需全面铺开了。
某家在陇西买了几千顷地,自己先种着吧,万一有什么风险呢?还是莫让百姓替某家承担风险了。”
长孙无忌闻弦歌知雅意,便道:“好东西?”
“也就一般。”
“分于老夫半数,你看上老夫家里什么玩意,随意拿。”
“不好吧?有风险的。”
“老夫位列三公,为国以身犯险本就是应有之义。”
“佩服,佩服。”
“哪里,哪里。”
二人耍贫嘴的时候,不少百姓也发现了奇异之处,他们却不像长孙大人这般消息灵通,于是各种猜测、讨论便逐渐响起。
其中犹以西侧角落中坐着的一位农夫为甚,只见他拿着玉米不停的上下摆弄,不时还摘出一部分放进嘴里品尝,就是里面那根芯子也没放过。
“这到底是何物?看其种子根部,该是禾本作物,可禾本作物老夫哪个不认识?
粟、黍、稻、菰……都不是,亦非变种,真是怪哉!这世上还有老夫不认识的作物?
颗粒饱满,远超粟黍,味微甜,不见涩味,颗粒略显粗糙,倒是一样好作物。
莫非,陛下弄这般大的场面,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炫耀祥瑞?”
除非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剧烈变动,比如革命!
否则,只能依靠长久的潜移默化,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变革。
崔尧称之为温和的改良,所倚仗的,正是大唐雄厚的家底。
可若是国家真正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那崔尧也自忖受过屠龙术的熏陶,届时恐怕也要学一把黄巢了。
金吾卫与勋贵们颇为默契,禁卫们自发的为高阶人士开出了一条快速通道,效率之高,与勘验百姓们自然是判若云泥。
双方并没有就此议论什么,很是浑然天成。
自魏晋以来,九品中正深入人心,简直刻入了这个民族的骨髓,大唐虽说鼓励寒门仕子出头,可毕竟是凤毛麟角,每一个出人头地的寒门仕子无不是光耀乡里的存在。
正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古往今来,概莫如是。
可此等历经四百余年的寻常事,在贞观末年,发生了悄无声息的改变。
也不知具体是何时开始,朝中的寒门士子猛然间多了起来,甚至已经形成了一股单薄的势力。
虽还不能搅动风云,但自保却是足矣!
有人说,始作俑者乃是贞观名臣马周,可明眼人都知道,真正的操盘手,乃天可汗也。
闲言少叙,临近巳时,陛下所邀请之人已全部入场。
此非朝会,与会之人也并非都是勋贵朝臣,所以难免有嘈杂之音,人人皆小声交头接耳,入得耳中,便如蝗虫过境、蜂群环绕。
早已等待多时的壮硕内宦,挥舞起响鞭,只听得啪啪作响,于是场面瞬间宁和了下来。
少顷,便声不可闻。
人都是从众动物,只需有片刻寂静,便难有再打破寂静之人。
内侍见状很是满意,于是清清嗓子,便喊道:“第一届大唐万民代表大会暨战略巅峰论坛,正式开始!
恭请陛下登场!”
说罢,主动拍起了双手,做鼓掌状,说实话,在内侍心中,这个动作挺傻冒的,可他也没办法,毕竟是那位小祖宗要求的,不做还不行。
于是百官、勋贵以及三教九流疑惑的看着那个不停拍着双手的内侍,不明所以。
直到在高台之上的户部尚书大人跟着鼓起掌来,大伙才知道是要捧场的意思。
于是三三两两的拍起了手,俄而瞬间传染了大众,雷鸣般的掌声,就这么莫名其妙的鼓动了起来,气氛也不知为何热烈了几分。
邻座的长孙无忌小声与崔尧交谈着:“战前擂鼓吗?为何不设力士捶鼓呢?”
崔尧小声回到:“杀气太重,有些不合时宜,今日非是军事会议。”
长孙无忌笑道:“如此折衷,也算有趣。”
崔尧回以微笑,对赵国公的敏锐心思深感佩服。
鼓掌声在有心人的带领下,足足持续了半刻钟,直到众人的手都拍红了,李承乾才缓缓登场。
这厮走上高台,下意识地就说道:“诸卿平身!”
长孙无忌与崔尧瞬间扭过了头脸,有些不忍直视。
大哥,没人行礼啊,都在蒲团上坐着呢,刚才那死太监也只说迎接帝皇,也没说让躬身行礼啊。
到底哪个环节漏了?
除了部分朝臣很是自然地躬身行礼,而后落座之外,其余人等个皆是大眼瞪小眼。
有人还小声嘀咕道:“这是皇帝老儿挑我们礼呢?那咱们现在是拜还是不拜?”
“不用拜了吧?没看前头那些人都老实坐着吗?”
“可人家刚才行礼了啊?咱们是不是少了个流程?”
“那阉人又没说清楚,需怪不得我等吧?”
“要不还是拜一拜?礼多人不怪,就当是拜菩萨了。”
“不要,人家都坐着,某家可不现眼。”
李承乾看底下有些骚动,有人扭扭捏捏地起身行礼,而后又慌忙坐下,有人如坐针毡,手脚都无处安放。
倒是后边有个浓妆艳抹地大娘颇为大方,起身做了一个颇具风情地万福,还不忘向着高台上地陛下抛了个媚眼……
李承乾面上不显尴尬,直言道:“倒是朕口误了,诸位子民,莫要惊慌,且安心坐着!
今日不是朝会,也不讲究什么礼仪,朕贵为天子,见惯了刻板礼仪,今日便也想松快一些,大家莫要紧张,就当是寻常聊天便是。”
此言一出,尴尬的气氛顿时化解,虽不至于脱鞋扣脚,但至少气氛没有那么僵硬了,人们的坐姿也自然了许多。
“自先祖太武皇帝定鼎乾坤,开创我大唐基业以来。
大唐立国至今已三十六载,及朕登位,共有三帝临朝。
朕自诩愚顽,不及两位先帝英明神武。
特别是朕的父皇,正所谓文能治世,武可定国!便是称之为千古一帝也不算过誉。
朕不奢求强爷胜祖,朕也自知没那个天分,只求能得一个萧规曹随之名,便无憾矣。”
崔尧适时捧哏道:“陛下过谦了,如今大唐盛世绵延,永徽之治承接贞观,一脉相承,大唐拓土万里,安居乐业,此乃陛下之功,无人可抹杀。”
李承乾笑道:“朕知道朕的成绩,爱卿莫要捧杀朕,朕登位四年以来,说不上差,可也没有多好。
所谓拓土万里,不过是仰仗着父皇的余荫,将官士卒皆是父皇一手造就,就连所用之武器都是父皇着手研制。
故而,朕幸赖有一个好耶耶。
所谓安居乐业,也是父皇打下的好底子,没有贞观之治珠玉在前,朕何德何能可延续盛世?
朕不是自谦!朕是在登基之后,才感受到了身为帝皇的压力!
朕的父皇太完美了,光芒之胜,难以望其项背。
可朕也是皇帝啊,平心而论,朕也想做下好大功业,也好名垂史册,不至于庸碌一生。
可朕该做些什么呢?
先帝智深如海,朕能想到的,先帝早就布好了根基,所望之处,竟无一事是能超脱出先帝之棋局。
如此这般,朕还真是有些遗憾呢。”
李承乾停顿了片刻,也不知道是忘词了还是故意这么设计的。
于是底下 趁着空当,不由自主地小声议论起来。
“这皇帝看着还怪可怜地,有个那么强地老子,自然显得自己一无是处。”
“你在说啥?你可怜皇帝?那不如可怜可怜某家,某家倒是想要个强悍的爹,可某家至今不知道我爹是谁。”
“是不是好皇帝我不知道,不过这性子倒是不差,姑且算是个好人哩。”
“谁不想强爷胜祖?有这番宏远,倒也是人之常情。”
“陛下要做什么?为何自曝其短呢?跟这些泥腿子说这些作甚?莫不是觉得这一堆人里能出个百里奚吧?”
“陛下太过心急了,依老夫观之,其实陛下什么都不用做,所谓垂拱而治,只需顺其自然,便能顺风顺水,治世永年。”
“照你这么说,岂不是这天下不需要皇帝?”
“老夫没说,休要诽谤。”
……
李承乾故作神伤一阵,便接着说道:“既然超脱不了父皇,那朕只能另辟蹊径,父皇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此言乃父皇时常挂在嘴边之语,朕也铭刻于心,不敢或忘。
于是,某日我问策于臣工。
如何才能御水行舟呢?
臣工答曰:臣非水,焉知如何御水?莫不如问道与波涛,适水造舟,方为大道。
朕深以为然。”
说罢,李承乾大张双臂,对着整个曲江池畔大笑。
“今日,朕邀尔等前来,为的便是广开言路!朕许尔等畅所欲言,百无禁忌!为我大唐江山永固,华夏子民永立世界之巅!
还请诸位不吝献策,朕在此拜谢!”
言毕,躬身插手,低下了头颅。
这一举动可谓石破天惊,唬的众人再也坐不住,纷纷起身回礼,有那心急之人,恨不得跪下磕一个给还回去。
李承乾低垂着头,嘴角却勾起一抹微笑,师父往昔的教诲言犹在耳。
“师父,父皇总说您无所不知,弟子且有一问,烦请师父解惑何为帝王心术?”
“老夫不会什么帝王心术,也从不觉得这世上但凡称之为术的学说是什么正经玩意。
面对不可力敌之人,要么远遁,要么伏低做小,虚与委蛇属实是把自己的安危赌在了对方的一念之间,智者不为也。
若是实力强于对方甚多,那也没必要说太多废话,堂堂正正的碾压过去就是,莫存着什么无谓的得意,成王败寇乃自然之理。
你强于他,也并非一定是你有智慧上的优势,只是因为你能将优势积累起来罢了。
尊重对手,也是尊重自己。
若与人交心,切记忘掉那些所谓的心术、话术,真诚才是最大的必杀技!
话术者,伎俩尔!
逞得了一时,却逞不了一世。
真诚待人,将心比心,若有所求,务必直抒胸臆,遮遮掩掩反倒让人看不起……”
李承乾心中泛起得意,往日耳边的教诲,如今照入现实,让他颇有些知行合一的顿悟感。
长孙无忌熟稔的起身回礼,然后便与崔尧咬起了耳朵。
“这稿子出自何人之手?”
崔尧摇头道:“并非他人捉刀,乃陛下之自省也。”
“哦?倒也不凡,虽失于粗陋,但别有一番酣畅淋漓。”
“其实长孙大人不需要欲扬先抑的,小子倒是觉得可刮目相看了。”
“老夫是陛下长辈,总要严格一些才是。”
“那厮未必听得起忠言逆耳,说不得还会觉得您倚老卖老。”
“有理,受教。”
长孙无忌对于崔尧,总是充满了耐心,可以说是从善如流。
一番礼上往来之后,众人终于重新就坐。
崔尧敲了敲案几,自有人明白其意,而后便见到几名内侍交头接耳一番。
不多时,众多仆婢便鱼贯而出,不停价的将四色点心,时蔬瓜果承了上来。
长孙无忌盯着盘中的浅黄色果实细细打量着,而后便轻声道:“这便是玉米吧?果然莹黄可爱,温润如玉。
如今可是已经攒够了种子?可以面世了?”
崔尧颔首,小声答道:“自永徽元年,远航船队归来,至今已四年许。
若干舶来谷物、果实,迄今已育种四年,万幸种子并未有退化产生,经过评估之后,确认已经可以大面积种植。
故而,今日也算是一种推介吧。”
长孙无忌掰下一粒尝了尝,顿时有了成算。
”味道还不错,甘甜可口,果实也足够健硕,想必是个高产之物。
但不知,崔小友如何推广呢?
若是强行摊派,只怕万民或心存疑虑吧?
毕竟这物事乃舶来品,此前并未在华夏大地耕种过,是何习性,会否减产,百姓们未必能拿捏的住,若是抗拒又该如何?”
“长孙大人老成谋国,在下钦佩不已。
不过此事在下已经做过预案,这等作物播种在谷雨前后,如今还有小半年的时间。
在下在蓝田买了几亩薄田,春日里已然种下,如今已离收获不远。
届时,在下会将蓝田的玉米田向大众开放,任君随意观看。
等到明年推广之时,在下会郑重强调,所购之粮种,限量发售,每人仅可得数亩之数。
如此,即便有所减产,尚有其他田亩有所产出,不至造成粮荒。
待到收获之际,所得玉米,崔氏全权收购,价钱高于上等新米三成。
如此往复,三年之后,想必民众疑虑尽去,便可着手全国铺开。”
长孙无忌听完点点头,随后便指着一种从未见过的点心说道:“此物呢?若老夫没看错的话,这是土豆制成的吧?”
崔呀拿起薯条,嘎吱嘎吱的吃了起来,嘴里含糊道:“这玩意宜北不宜南,暂时还是勿需全面铺开了。
某家在陇西买了几千顷地,自己先种着吧,万一有什么风险呢?还是莫让百姓替某家承担风险了。”
长孙无忌闻弦歌知雅意,便道:“好东西?”
“也就一般。”
“分于老夫半数,你看上老夫家里什么玩意,随意拿。”
“不好吧?有风险的。”
“老夫位列三公,为国以身犯险本就是应有之义。”
“佩服,佩服。”
“哪里,哪里。”
二人耍贫嘴的时候,不少百姓也发现了奇异之处,他们却不像长孙大人这般消息灵通,于是各种猜测、讨论便逐渐响起。
其中犹以西侧角落中坐着的一位农夫为甚,只见他拿着玉米不停的上下摆弄,不时还摘出一部分放进嘴里品尝,就是里面那根芯子也没放过。
“这到底是何物?看其种子根部,该是禾本作物,可禾本作物老夫哪个不认识?
粟、黍、稻、菰……都不是,亦非变种,真是怪哉!这世上还有老夫不认识的作物?
颗粒饱满,远超粟黍,味微甜,不见涩味,颗粒略显粗糙,倒是一样好作物。
莫非,陛下弄这般大的场面,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炫耀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