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1951 > 第250章 零下七十度的寒风

穿越1951 第250章 零下七十度的寒风

    “小李啊,这不是咱们装备差,技术落后嘛,你放心,咱们的科学技术会一步一步赶上来的。”余将军,不对,应该叫余主任,余主任的话像是忽悠稚童的棒棒糖一般。

    “呵呵,这话您说出来,自己相信么?您随便去个中学,找一百个学生做题,再找一百个工农兵大学生做大学试题,看看咱们和国外的差距,您就知道咱们和国外的科技相差多少个等级。我知道您要说什么,不就是咱们国家快要有核潜艇了么,那玩意儿真就那么重要?基础技术不突破,一出海那噪音就震天响,还不能潜得太深,很容易被国外的军舰和潜艇锁定位置,它真就能起到突防作用?”

    李旭东不等余主任回答,继续说道:“您知道五轴联动机床不?您知道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不?国外的这些高科技是怎么弄出来的?是靠喊口号喊的出来不?我们相信八级大师傅的手艺,以为那就是天花板了,可真正的高科技绝不是靠手就能搓出来的。苏联的潜艇为什么一出海就被侦听出来,不就是缺少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打造出来的螺旋桨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有什么错?咱们国家的科技谁来发展?”

    这还真不是李旭东无的放矢,他是针对报纸上“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说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团体,这些人见识广博,有独立思想,不会轻易改变立场,这或许就是文人风骨吧。就像世人都骂胡适先生,可他真有那么可恶么?第一个主张废除文言文的是他,带头在联合国发表演讲,为华夏争取到了三倍捐款的是他,他用他所有的见识为华夏谋出路,有些思想虽然幼稚,但他真的有世人所想的那么差么?

    这年月的内地,文盲指的是大字都不认识的人,能读到高中的就算知识分子了。要是想读大学,必须根正苗红,初中毕业,还得在原岗位工作好几年,表现优异,然后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而且基本上都是两年制。

    “小李,我的小祖宗,你小点声儿骂。你说的这些情况谁不知道?可胳膊扭得过大腿吗?你以为就你一个人看得见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啊?要是没有我们这些人保护,我们国家的科技还要倒退十年。”

    余主任知道李旭东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就现在的局势发表看法,但他对李旭东这种强硬顶撞的行为并不认同,斗争的道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而是曲折蜿蜒的。再说,这实践出真知,不真正去做,谁知道是不是通天大道呢。

    “小李,你能回来我们很高兴,你在外面的所作所为,都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不要有抵触情绪嘛,你先回去,我一会儿向领导汇报你的想法,我尽量帮你争取。”

    李旭东是真不认可报纸上的这种批判行为,不管是文斗还是武斗,都是对人格的侮辱。既然是谈条件,他开口道:“余主任,我的条件就摆在这里了,哪怕给我个副乡长的官我都不干,我保证这个村子五年之后可以成为一个乡镇的规模。”

    “小李,你直接说你看上哪个村了,我给你想办法,只要你不搞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那套就行了。”余主任叹了口气,想发展一个村简单,可发展一个乡、一个镇、一个县又谈何容易啊。

    “随你们安排,全国这么大,随你们安排我去哪。余主任,如果我当了村支书,别的村子交多少,我这个村子一样交多少,你们可不能因为我这个村子出产的东西多,就来嚯嚯我这个村子。”李旭东早对“种地的吃不饱,养猪的吃不到肉”不满很久了。

    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到现在,全国除了人口翻了一番之外,再也没能力在其他方向上更进一步。作为国防的一部分,核弹只是威慑力量,并不能代表国防力量有了显着的进步。

    活成了孤家寡人,李旭东也不想这样,但和光同尘,他是真的做不到。

    如何当好一个村支书,他没有研究,但想来也就是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积极开办各种副业组织,先让全体村民吃得饱穿得暖,口袋里头有余钱,只有让村民们看到希望,大家才能朝着一个方向奋斗。

    人家鸡毛都能飞上天,没道理他李旭东还比不过一个卖货郎吧。

    “爷,咱们这些东西都整理完了,这咋又不搬家啦?”秦京茹一脑门的的疑问。

    “我计委的余主任提了要求,准备当个小村官,带着乡亲们谋一条幸福之路出来。京茹你放心,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找不到我们头上来,咱们该怎么过日子还是怎么过日子。你要是不想去村里,就住在这或者住回南锣巷都行。”

    李旭东没有多说什么,工作上的事情和秦京茹说了虽然没啥,但她到底不是读书的料,好些事情她弄不明白。要是无忌在旁边,李旭东就会告诉他,从老祖宗的商鞅变法开始,我们就逐渐沦为了农耕民族。想要繁荣一个地区,该有的商贸往来绝对不能少,而要致富,就得先修路。

    花厅里的一处院落内,一些人正在开会协调,在座的领导们官职都不低,厅局级干部都没资格参与进来。大家最搞不懂的一点就是李旭东到底要干什么。

    特么的好好地超级富豪加政治家族的家主,偏偏要跑到内地的村里当个村官,这是要干什么呢?一个村落的建设怎么也扯不到野心上去啊。

    李旭东同样在感慨,小时候听的花鼓戏《打铜锣》,戏里的老娘们“林十娘”照顾家里之余,还养了一箩筐的小鸭子都不费什么力。

    这部优秀的花鼓戏被禁了,现在一个家庭只准养两只家禽、一头猪,还没有自家留有几分自留地,这是几个意思呢?

    要搞清楚村支书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少不得往秦家庄子跑一跑,向村支书和村长取取经。

    “爷,村里能有啥事啊,平时不是上工就是出去义务劳动,要不就是上面下达什么任务、指示、或者是什么精神要传达的,开个大喇叭就算宣传到位了。您想要做的事儿与众不同,那您就得让村民按照您的套路来。”

    秦京茹虽然很想回家,但让自家爷们儿在国外呼风唤雨的,真是来往无白丁,到了内地还要放低身段向泥腿子村支书和村长讨教,打死她都不干,她丢不起自己这张脸,更丢不起老李家的人。

    “行吧,你说的也不错,我有我的招数,听别人的干嘛。京茹,这两天我认真规划一下,要是能成,也算给广大老百姓提供一条致富之路。”

    李旭东埋头写文案,什么样的村子该怎么样发展,他心里大概还是有数的,无非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林放牧或者是饲养家禽;田里种地,有条件就规划种上大棚蔬菜;水里打鱼,扩大鱼塘面积,进行人工喂养。

    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李旭东一腔热血,换来的是廖叔老好人式的的回答:“小李啊,虽然我知道你是想要为建设出把力,可领导们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你也知道,像我这样的都与政治脱离了,要不,你还是回香江去吧,等到领导召见你的时候,你再回来。”

    这已经是廖叔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也是他最温柔的一面。像他和李旭东这些人,不管做了多少贡献,都是带着原罪的。历史问题查不清楚这一条就可以把人压垮,还想掺和到政治体系中去,那和找死没什么分别。

    如果廖叔的话只是建议,那某位主任说出来的话就很伤人,也更加冰冷了,宛如零下七十度的寒风把李旭东的梦给冻结了。

    秦京茹很好,抱着李旭东,安慰的话也很暖心,只是她不懂李旭东的执念,一个人富了,他会带动周边围绕在他旁边的人共同富裕,一个人成了超级富豪,他的想法就不再是带着这一群人富裕,而是想带着更多跟随他的人致富。

    “嘿嘿,京茹,你家爷们儿成了臭狗屎,你觉得你家爷们儿是臭狗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