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51 第251章 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爷,咱们回香江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您没必要待在这里受人白眼的。”秦京茹不知道该怎么安慰李旭东受伤的心灵。
“哼,既来之则安之,我不走!他们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再怎么猖狂也改变不了他们就是一帮投机者的事实。”李旭东压下心里的无力感,摸了摸秦京茹的头继续说道:“咱们家不愁吃不愁穿的,我还就待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晃悠,我看他们能把我咋的。”
李旭东不是没想过一走了之,可心里的念头刚动,这人就立刻像是得了大病一般的心慌慌,有气无力的感觉实在是难受至极。难道自己被锁定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了?以前怎么就不这样呢?
走是不可能走的,真要出了内地,谈判的对象就成了李旭东,他不在场,李家就可以和印尼以及大汉国进行切割,不管是哪一方想要李家的技术,李家都要回旋余地,老美逼迫,安娜就可以出头,苏联逼迫,印尼就可以利用与英美的关系反向威胁苏联,从而在谈判中占据有利位置,单纯的打压李家,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做到。
生活就是这样,不管是谁,都有力不能及的时候。作为曾经的九九六中的一员,李旭东并不认为后世社畜般的生活就一定好,要是人人都能朝九晚五,退休金都拿一样多,这世界是不是会更和谐一点呢?
想买个什么日用品,肥皂要肥皂票,棉花要棉花票,布要布票,鞋子要鞋票,油要油票,粮要粮票,没有票据,那就是寸步难行。
现在一家子人口最少的都有两个娃,多的五六个都有,住房本就紧张,有的一家三代人居住在只有十几二十平的一个房间内,哪个随便翻个身,一家老小全知道,就更不用说两夫妻的真情对对碰了。也就是现在的女孩子都是苦过来的,甭管好不好看,都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出的柴房、入得闺房、建得院墙、挖得鱼塘、还不顾及保大保小的女强人,要是放到后世,男方家里这种条件,鬼才愿意嫁进来。
当然,说是人人平等,那是横向对比,住在大杂院的,有几个是干部?那些带厨房厕所的楼房是普通工人一辈子遥不可及的梦想,谁愿意每天早上在胡同里排着队去厕所倒夜壶?
在秦京茹身上发泄多余的精力似乎成了每夜必做的事,直到这傻妞做饭的时候干呕了一声,李旭东才后知后觉的拍了一把大腿,又骂了自己一句:“玛德,说好了计划生育从我做起,怎么就忘记穿上小雨伞了呢!”
“哕,爷,您出去,厨房不是您待的地方,等饭好了我在叫您。”秦京茹和这个时代所有的女性一样,在她们心里,男人是天,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所有的人和事都要围绕着自家爷们儿转。男人要是进厨房做饭做菜,那一定是家里的女人不贤惠,揍一顿两顿的邻居们都会说打得好,好吃懒做的女人就该打。
好女人呐!李旭东心里感慨着。家里五个女人,能力值最低、存在感最弱的就是秦京茹了。要不是赶上了李旭东的空窗期,李家女主人的位置不管怎么论也轮不到她秦京茹。
待在李家,秦京茹是自卑的,和几位姐姐相比,她仿佛一无是处,文不能教孩子读书,武那就更不值一提了;在外面,秦京茹是骄傲的,没有谁比她命好,一辈子有花不完的钱财,一辈子有享不尽的富贵。
她不知道李旭东为什么要近乎自虐般的待在内地,明明外面的世界更广阔,但既然自家爷们儿说不走,那就留在这里好了,大不了又陪着老李去干校劳动就是。
“别忙了,看着你一边干呕一边做菜,我这饭都吃得不踏实,还是我来吧。一个女人能在家作威作福的日子不多,也就是怀孕、生产和哺乳期。”李旭东难得的絮絮叨叨。
“爷,要不咱们还是住回南锣巷吧,那边人多,您也有个说话的人儿,我姐还能帮着照顾照顾您。”秦京茹站在厨房门口说道。
“你可拉倒吧,住过去我能找谁聊天?和几个大妈聊张家长李家短,还是和几个大爷一起喝酒?还不够丢人钱!你别安排我,我没事去图书馆看看,要是天气好我就去钓钓鱼,不就是打发时间么?你要是闲得无聊,自己开着车各处逛逛就是,等慧真来了,你就回香江。”
“爷,不回行么?我想留下来陪您,姐姐们都说了的,您身边不能离开人,不然家里可能又要多个妹妹出来。”
秦京茹的小聪明源自父母,她宁愿在四九城待着,也不愿意去香江。在这里她能感觉到那些前来拜访的官员对她的尊重,用她妈的话来说就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陈雪茹、娄晓娥和安娜她们几个现在根本就忙不过来,仅是这场谈判就耗费了这三姐妹巨大的精力,徐慧真也不轻松,孩子们的婚事和学业都要她事无巨细的操心,老李在内地到底找没找到奥援,能不能对李长河那边有帮助,她一概不清楚。
无所事事的李旭东现在除了电报,连报纸都不看了,每天开着车子在四九城的各个大水面进行冰钓,简易的帐篷往冰面上一铺,加上隔热垫和烤火炉,帐篷里温暖如春,身边还有钓到一条小鱼就帮着摇旗呐喊的秦京茹,李旭东的日子虽然无聊,却也充实。
只是在漫长的冬天总有过去的时候,融冰了,化雪了,李旭东再也不能肆无忌惮的在冰面垂钓。想想整个冬天的收获,除了一些大鱼,就剩下那些大湖中心零零散散几十箱子的金银财宝。
李家从来就不缺财富,这些财宝箱子可以让秦京茹开开心心的陪着李旭东东奔西走,甚至恨不得李旭东走遍全国,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金银财宝,可再多的钱也无法让李旭东释怀。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李旭东的行为动作每天都有人向上汇报,不少政治新秀都动了念想,政治宣传再怎么厉害,终究要落到实处,李旭东不就是最好的国际银行么?
不少人想要启用他,在他们看来,想来经过一个冬天的冷遇,李旭东应该知道他自己在内地的定位了,这时候递上橄榄枝,应该能为自己的政绩拉上这个强力奥援。
“启用我?可以啊,我无所谓的,只是我有几个要求,你们要能答应,我立刻捐钱。”李旭东没打算虚与委蛇,直截了当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毫无疑问,李旭东的这些提议触动了国家的根本,
“割资本主义尾巴”是既定国策,还开放市场经济,这是实行资本主义那套,这怎么能行呢?!
鸽子市本身就是非法的,没被取缔那一定是警察的问题,与制度无关。
可全国到处都有鸽子市,这有该怎么解释呢?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李旭东,我原本以为你是个可以挽救的同志,一直想着给你改过自新的机会,你不要自绝于人民。”
“不听不听,王八念经,不理不理,骂你自己,不看不看,王八下蛋。”
李旭东也不是什么好鸟,心里腹诽着,嘴里也不饶人的说道:“斗了几十年了,龙生九子,还个个不同,有本事,咱们在香江报纸上开展一场大辩论,看看谁的观点能够站得住脚,看谁在掩耳盗铃,你敢么?”
“哼,既来之则安之,我不走!他们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再怎么猖狂也改变不了他们就是一帮投机者的事实。”李旭东压下心里的无力感,摸了摸秦京茹的头继续说道:“咱们家不愁吃不愁穿的,我还就待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晃悠,我看他们能把我咋的。”
李旭东不是没想过一走了之,可心里的念头刚动,这人就立刻像是得了大病一般的心慌慌,有气无力的感觉实在是难受至极。难道自己被锁定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了?以前怎么就不这样呢?
走是不可能走的,真要出了内地,谈判的对象就成了李旭东,他不在场,李家就可以和印尼以及大汉国进行切割,不管是哪一方想要李家的技术,李家都要回旋余地,老美逼迫,安娜就可以出头,苏联逼迫,印尼就可以利用与英美的关系反向威胁苏联,从而在谈判中占据有利位置,单纯的打压李家,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做到。
生活就是这样,不管是谁,都有力不能及的时候。作为曾经的九九六中的一员,李旭东并不认为后世社畜般的生活就一定好,要是人人都能朝九晚五,退休金都拿一样多,这世界是不是会更和谐一点呢?
想买个什么日用品,肥皂要肥皂票,棉花要棉花票,布要布票,鞋子要鞋票,油要油票,粮要粮票,没有票据,那就是寸步难行。
现在一家子人口最少的都有两个娃,多的五六个都有,住房本就紧张,有的一家三代人居住在只有十几二十平的一个房间内,哪个随便翻个身,一家老小全知道,就更不用说两夫妻的真情对对碰了。也就是现在的女孩子都是苦过来的,甭管好不好看,都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出的柴房、入得闺房、建得院墙、挖得鱼塘、还不顾及保大保小的女强人,要是放到后世,男方家里这种条件,鬼才愿意嫁进来。
当然,说是人人平等,那是横向对比,住在大杂院的,有几个是干部?那些带厨房厕所的楼房是普通工人一辈子遥不可及的梦想,谁愿意每天早上在胡同里排着队去厕所倒夜壶?
在秦京茹身上发泄多余的精力似乎成了每夜必做的事,直到这傻妞做饭的时候干呕了一声,李旭东才后知后觉的拍了一把大腿,又骂了自己一句:“玛德,说好了计划生育从我做起,怎么就忘记穿上小雨伞了呢!”
“哕,爷,您出去,厨房不是您待的地方,等饭好了我在叫您。”秦京茹和这个时代所有的女性一样,在她们心里,男人是天,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所有的人和事都要围绕着自家爷们儿转。男人要是进厨房做饭做菜,那一定是家里的女人不贤惠,揍一顿两顿的邻居们都会说打得好,好吃懒做的女人就该打。
好女人呐!李旭东心里感慨着。家里五个女人,能力值最低、存在感最弱的就是秦京茹了。要不是赶上了李旭东的空窗期,李家女主人的位置不管怎么论也轮不到她秦京茹。
待在李家,秦京茹是自卑的,和几位姐姐相比,她仿佛一无是处,文不能教孩子读书,武那就更不值一提了;在外面,秦京茹是骄傲的,没有谁比她命好,一辈子有花不完的钱财,一辈子有享不尽的富贵。
她不知道李旭东为什么要近乎自虐般的待在内地,明明外面的世界更广阔,但既然自家爷们儿说不走,那就留在这里好了,大不了又陪着老李去干校劳动就是。
“别忙了,看着你一边干呕一边做菜,我这饭都吃得不踏实,还是我来吧。一个女人能在家作威作福的日子不多,也就是怀孕、生产和哺乳期。”李旭东难得的絮絮叨叨。
“爷,要不咱们还是住回南锣巷吧,那边人多,您也有个说话的人儿,我姐还能帮着照顾照顾您。”秦京茹站在厨房门口说道。
“你可拉倒吧,住过去我能找谁聊天?和几个大妈聊张家长李家短,还是和几个大爷一起喝酒?还不够丢人钱!你别安排我,我没事去图书馆看看,要是天气好我就去钓钓鱼,不就是打发时间么?你要是闲得无聊,自己开着车各处逛逛就是,等慧真来了,你就回香江。”
“爷,不回行么?我想留下来陪您,姐姐们都说了的,您身边不能离开人,不然家里可能又要多个妹妹出来。”
秦京茹的小聪明源自父母,她宁愿在四九城待着,也不愿意去香江。在这里她能感觉到那些前来拜访的官员对她的尊重,用她妈的话来说就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陈雪茹、娄晓娥和安娜她们几个现在根本就忙不过来,仅是这场谈判就耗费了这三姐妹巨大的精力,徐慧真也不轻松,孩子们的婚事和学业都要她事无巨细的操心,老李在内地到底找没找到奥援,能不能对李长河那边有帮助,她一概不清楚。
无所事事的李旭东现在除了电报,连报纸都不看了,每天开着车子在四九城的各个大水面进行冰钓,简易的帐篷往冰面上一铺,加上隔热垫和烤火炉,帐篷里温暖如春,身边还有钓到一条小鱼就帮着摇旗呐喊的秦京茹,李旭东的日子虽然无聊,却也充实。
只是在漫长的冬天总有过去的时候,融冰了,化雪了,李旭东再也不能肆无忌惮的在冰面垂钓。想想整个冬天的收获,除了一些大鱼,就剩下那些大湖中心零零散散几十箱子的金银财宝。
李家从来就不缺财富,这些财宝箱子可以让秦京茹开开心心的陪着李旭东东奔西走,甚至恨不得李旭东走遍全国,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金银财宝,可再多的钱也无法让李旭东释怀。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李旭东的行为动作每天都有人向上汇报,不少政治新秀都动了念想,政治宣传再怎么厉害,终究要落到实处,李旭东不就是最好的国际银行么?
不少人想要启用他,在他们看来,想来经过一个冬天的冷遇,李旭东应该知道他自己在内地的定位了,这时候递上橄榄枝,应该能为自己的政绩拉上这个强力奥援。
“启用我?可以啊,我无所谓的,只是我有几个要求,你们要能答应,我立刻捐钱。”李旭东没打算虚与委蛇,直截了当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毫无疑问,李旭东的这些提议触动了国家的根本,
“割资本主义尾巴”是既定国策,还开放市场经济,这是实行资本主义那套,这怎么能行呢?!
鸽子市本身就是非法的,没被取缔那一定是警察的问题,与制度无关。
可全国到处都有鸽子市,这有该怎么解释呢?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李旭东,我原本以为你是个可以挽救的同志,一直想着给你改过自新的机会,你不要自绝于人民。”
“不听不听,王八念经,不理不理,骂你自己,不看不看,王八下蛋。”
李旭东也不是什么好鸟,心里腹诽着,嘴里也不饶人的说道:“斗了几十年了,龙生九子,还个个不同,有本事,咱们在香江报纸上开展一场大辩论,看看谁的观点能够站得住脚,看谁在掩耳盗铃,你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