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51 第255章 三大难
热门推荐:
镇守禁地的我,原来早就无敌了
炼天魔帝
开局长生仙族,我竟是大反派
可恶,这个辅警异常的强
师父快住手,我可是你徒弟
重生踢走前妻,截胡小舅子媳妇
征战天下:从草根到王侯
舰长你的船又爆了
绝美校花的超级高手
“爷,云贵地区不是高原么?这外面本身就不安全,那里还山高林密的,您去那里,万一有个好歹,呀,呸,呸,呸。爷,我不是那个意思,您别误会。”秦淮茹一时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了。
“行了,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就照我的话说给你们领导听就行了。”说完还嘀咕道:“这老姬还真会用人,把你派过来正合适。”
这可不是夸奖秦淮茹,这老寡妇没上过几天学,进了扫盲班认识几个大字儿,高端局的话语她听不懂,正适合传话和办事。
“那我现在就去?”秦淮茹傻傻的问道。
“急啥,明儿你先去街道,再去区里,把房子和福利院的修缮问题落实了再回来,外交部过一阵再去。”李旭东吩咐道,接着随手拿出一根大黄鱼放在茶几上,继续说道:“皇帝不差饿兵,这个你拿着别乱花,知不知道?”
“爷,我还有钱。”秦淮茹这人吧,一开始和李旭东在一起是图钱没错,但随着眼前这位爷的补贴和自己眼界的提升,她考虑的就不再是自己,而是家里三只小的。
甭管孩子长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没长大的小屁孩。
看着院里那群人,一个个只知道耗子扛枪窝里横,成天为了个一大爷的名分勾心斗角的,简直要把人笑死。再回头看看李旭东,人家玩的什么自己根本看不懂,只知道部长都得和他说软话。
“有钱也拿着,你总不至于跟我比谁钱多吧。现在你看不清局势,不知道金子比钱好,过个两三年你就会知道,金子走到哪里都是金子,是人民币代替不了的硬通货。”
李旭东对秦淮茹的感觉完全是肉体上的欲望,两人之间一直没什么精神层面的交流,能用钱解决的事最简单不过了。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外交部发生的大事小情,上到乔部长搞“破鞋”,下到某服务员勾搭上级,凡是带点颜色的话题总是最好的谈资。李旭东本以为下午就这么愉快的过去,谁知秦淮茹话题一转,说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话题上。
“爷,棒梗都当知青好几年了,您能不能想个办法把他召回来呀?”
李旭东对院子里的小屁孩们都没啥好感,尤其是棒梗,这小子被他奶奶贾张氏给带歪了,偷鸡摸狗,还眼里无人,天老大,地老二,他是老三,不知道责任和担当。
贾张氏把他惯得无法无天,一大爷为了养老的事也到处偏袒他,别认为他做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应该的,这种忘恩负义的小崽子谁敢用他?去乡下吃点苦头,接受一番社会对他的毒打,这是对他最好的教育。
“我这里倒是要人,可他会啥?是开车,还是会点笔墨?或者武艺高强,是个神枪手?知青下乡这是国策,我一介凡人,自己尚且是洪流中的一叶扁舟,浮浮沉沉,不能自救。你想让你唯一的儿子跟我混,你这当娘的,咋就这么狠心把儿子往火坑里推呢?”
李旭东现在什么处境,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别人的监视。一个敢颠覆印尼国政权的家伙,一个敢在海外建立大汉国的家伙,谁敢不提防他,万一他那失控的野心......?
面对秦淮茹介老娘们,偶尔放纵一次,浪一下,那感觉就像是中学时期出去玩一把电游一般,绝不会成为常态,这或许就是已婚男人最后的浪漫吧。
“可棒梗一直待在乡下,您知道他那脾性,哪里呆得住啊!”秦淮茹还想再说点什么,被李旭东给摆手打断了。
“惯子如杀子,我家无忌都能去陕北插队,他比我儿子还矜贵呗?要不我把我的家产全给他,让他当这个亚洲首富?”李旭东沉着脸说道:“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他以为他是丫鬟的身子小姐的命,别人能做的事他不能做,啥本事没有还想栖在枝头做凤凰,他咋不上天呢!”
秦淮茹有些傻了,无忌,张无忌,虽然姓了张叔的姓,但谁也改变不了那是李家嫡次子的事实,身份何等的矜贵啊。
她虽然不记得旧社会是啥样,但在秦家庄子,她从小听大人们说到的那些门第故事,多少能清楚嫡次子是个什么概念,就像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他不就是荣国府里的嫡次子么。
这个社会很单纯,单纯到成年之后,寻常人眼里只有四个等阶,无业游民、临时工、正式工人和干部。李家这种海外政治家庭不在其列,属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物,直接归于大干部就是。
想要通过李旭东办事很容易,只要他松口了,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但这社会运转自有规律,很多人都是花钱找关系,从无业开始,羡慕这个,嫉妒那个,然后做起临时工。
不少人都会抱怨,为什么像他这样有‘才华’的人是临时工,干着最累的活儿,拿着很少的工资,而那些愚蠢无能的人,工资却比他多好几倍?
直到自己转正,成了正式工人,那些粗重的活计移交到下一批临时工手中,抱怨者无非换了一批新人而已,如此循环反复。
李旭东能把这样一个儿子送到陕北插队,自己儿子,或者说所有下乡插队的知青,谁敢说比他还矜贵?
张无忌现在一点也不无聊,不仅认识了很多朋友,还和郑桐好得跟亲兄弟似的。这家伙吃的喝的都是从香江家里定期寄过来的,只是数量再多,也挡不住狼多肉少。周边村子的知青们互相串联,知道来了个大户,哪有不借着拜访的名义过来打秋风的。
张无忌对此并不在意,老人家说了,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少少的,做什么事情都会顺利。于是整个县的知青们都连带着多多少少沾了些光,直呼他是山东呼保义郓城及时雨的宋江。
“我说兄嘚,你这宁肯吃窝头,也要把吃的喝的分出去,有那个必要么?”郑桐喜欢热闹,但这知青点也太热闹了些。
“老郑,大家都不容易,分点吃喝没啥关系的。别看我现在好像吃亏了,可我要做啥事,好朋友见了不得帮衬一把?我爹说了,两百亩苹果园是我的起点,真要靠我一人,那得到猴年马月去。”张无忌笑着说道。
“那也不至于让那些不怀好意的人跑过来沾光啊。”郑桐在这地儿待了好几年,这些天认不认识的人接触多了,有些心怀龌龊的他可是看在眼里。
“老郑,咱们哥俩投缘,我到这儿您没少帮我,您放心,有些人是人,有些人是鬼,我心里有杆秤呐。有些人打过一次交道,这辈子不会有下次,就当结个善缘吧。”
张无忌可不是糊涂虫,从小的精英教育不是白学的,待人接物自有一套,不然李旭东也不敢把自己儿子扔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只是可惜,这么多人,居然没几个想看书的。
“你心里有谱就行,小宁,还有哥几个,大家都帮无忌看着点儿啊。”整个知青点的规模不大,加上张无忌,总共才十一个,其中还有仨女知青。张无忌和郑桐最先认识,除了一开始郑桐有些小算计,他还真没啥坏心思,处处帮着这个看似憨傻的张无忌。
“放心吧,那帮家伙要真敢拿咱无忌哥当傻子糊弄,在我这儿就说不过去。”小宁伟的话引来一阵共鸣,一开始谁又不是把张无忌当人傻钱多的傻子呢。
一次抢运过程中,张无忌能扛动两个两百斤的麻袋,所展现出来的实力让大家知道了他的武力值,从此不敢再小看他。
郑桐发现这家伙看似憨傻,其实眼光长远,城府深沉,看似亲和,实则疏离,只有真正走到他的内心深处,他才会真正敞开心扉。出于好奇,郑桐对这个总把“我爹说了”挂在嘴边的张无忌的爹有了很大的兴趣,这个“我爹”到底是谁啊?居然敢把香江的东西直接邮寄过来,还他娘的大张旗鼓,一点儿都不怕查。
“等有机会回城,你会见到我爹的。桐子哥,我爹说农业兴国、工业兴国、科技兴国、金融也能兴国。家里已经有了三哥在弄科技,所以我被分流搞农业。”
“难道你爹让你一辈子修理地球啊?”郑桐有些替张无忌感到不值。
“嘿嘿,哪能啊,我爹说了,老人家又不是神仙,谁还能长生不老,真的活一万岁?等到新人上台,这三把火估计就要烧到教育上面来,咱们国家科技太落后了,不出三年,高考肯定得恢复,咱们这些知青都能考大学,凭成绩进大学深造。”
“所以这些书籍才是真正的宝贝?”蒋碧云问道。
“嗯,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你们没事可以多看看书,要是有啥不懂的,可以找我,我们一起探讨。”
谦虚,绝对的谦虚了!张无忌是英格兰牛津大学的学士毕业生,学的东西和内地完全是两个概念,领先了好几个层级。
“我说无忌,这些外国书怎么文字都不一样啊?”一个姓那的知青随手翻了翻几本外文书问道。
“哦,这些书有英文的,也有德文和法文的,我爹说苏联的书籍没什么意思,这样的国家就是靠着体制才攻克了几个科技上的难关,很容易被老美牵着鼻子走,不出三十年,就会因为内部问题而败亡的。”张无忌的话落在众人眼里,颇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
苏联,强大的苏联,钢铁洪流的苏联会在三十年内垮台,这事儿谁也不会相信的。
“都别看着我呀,我爹说了,东欧和西欧之间其实就是一衣带水的关系,自从苏联提出缓和政策以来,经济文化的交流会促使那些东欧各国高层偏向西欧。至于深层次的东西,我爹没说。”
真没说么?对自己家人,李旭东哪有不讲的,只是张无忌看着大家的脸色,懒得讲罢了。一时间,知青点落针可闻。
有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强大的苏联,如日中天的苏联怎么可能会垮台!
“无忌,这些外国字儿你都认识?”蒋碧云问道。
“也算系统的学过吧,和他们交流还是没啥问题的。”张无忌回道。
嗬,这可是好几个国家的文字,大家诧异的看着他,就像看怪物一般。
“这个我知道,以前清大有个专家叫陈寅恪,他就会很多个国家的语言。”郑桐到底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懂的比一般工人家庭多了不少。
其实我爹比陈寅恪厉害多了!张无忌这话放在心里,没敢讲出来。
“睡觉睡觉,明儿还得上工呢。”郑桐沉默了一阵说道。
睡是睡不着的,郑桐黑夜里睁着两只大眼睛在思考。他不止一次想要追问张无忌,他爹到底做了什么样的贡献,可张无忌回答他的话都是引用了他爹的原话。
“如果未来,因我的努力,能让华夏少走一些弯路,那是因为华夏生而伟大绝非我的功劳。”
“嗳,你爹挺牛逼啊,可是我怎么就孤陋寡闻呢?”工地上,郑桐有一搭没一搭的找无忌聊着。
“我爹说了,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重工业需要轻工业和农业不断输血,现在咱们轻工业发展不起来,苦的就必然是咱们种地的农大哥了。什么时候真正实现农无税,咱们这个国家就算是真正发展起来了。所以带动农业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中的一大难点。”
“还有两大难呢?”郑桐问道。
“教育,咱们国家聪明人那么多,可有几个真正读过大学?知识的脱节必将是教育和科技的致命伤。”
“还一个呢?”隔了两条垄的马瑞马知青问道。
“老大难!咱们要是在旧社会,都特么当爹好几年了,孩子都会打酱油了。”旁边一小子插话道。
“哈哈哈,哈哈哈。”大家的声音都不小,听着都乐不可支。
“行了,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就照我的话说给你们领导听就行了。”说完还嘀咕道:“这老姬还真会用人,把你派过来正合适。”
这可不是夸奖秦淮茹,这老寡妇没上过几天学,进了扫盲班认识几个大字儿,高端局的话语她听不懂,正适合传话和办事。
“那我现在就去?”秦淮茹傻傻的问道。
“急啥,明儿你先去街道,再去区里,把房子和福利院的修缮问题落实了再回来,外交部过一阵再去。”李旭东吩咐道,接着随手拿出一根大黄鱼放在茶几上,继续说道:“皇帝不差饿兵,这个你拿着别乱花,知不知道?”
“爷,我还有钱。”秦淮茹这人吧,一开始和李旭东在一起是图钱没错,但随着眼前这位爷的补贴和自己眼界的提升,她考虑的就不再是自己,而是家里三只小的。
甭管孩子长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没长大的小屁孩。
看着院里那群人,一个个只知道耗子扛枪窝里横,成天为了个一大爷的名分勾心斗角的,简直要把人笑死。再回头看看李旭东,人家玩的什么自己根本看不懂,只知道部长都得和他说软话。
“有钱也拿着,你总不至于跟我比谁钱多吧。现在你看不清局势,不知道金子比钱好,过个两三年你就会知道,金子走到哪里都是金子,是人民币代替不了的硬通货。”
李旭东对秦淮茹的感觉完全是肉体上的欲望,两人之间一直没什么精神层面的交流,能用钱解决的事最简单不过了。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外交部发生的大事小情,上到乔部长搞“破鞋”,下到某服务员勾搭上级,凡是带点颜色的话题总是最好的谈资。李旭东本以为下午就这么愉快的过去,谁知秦淮茹话题一转,说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话题上。
“爷,棒梗都当知青好几年了,您能不能想个办法把他召回来呀?”
李旭东对院子里的小屁孩们都没啥好感,尤其是棒梗,这小子被他奶奶贾张氏给带歪了,偷鸡摸狗,还眼里无人,天老大,地老二,他是老三,不知道责任和担当。
贾张氏把他惯得无法无天,一大爷为了养老的事也到处偏袒他,别认为他做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应该的,这种忘恩负义的小崽子谁敢用他?去乡下吃点苦头,接受一番社会对他的毒打,这是对他最好的教育。
“我这里倒是要人,可他会啥?是开车,还是会点笔墨?或者武艺高强,是个神枪手?知青下乡这是国策,我一介凡人,自己尚且是洪流中的一叶扁舟,浮浮沉沉,不能自救。你想让你唯一的儿子跟我混,你这当娘的,咋就这么狠心把儿子往火坑里推呢?”
李旭东现在什么处境,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别人的监视。一个敢颠覆印尼国政权的家伙,一个敢在海外建立大汉国的家伙,谁敢不提防他,万一他那失控的野心......?
面对秦淮茹介老娘们,偶尔放纵一次,浪一下,那感觉就像是中学时期出去玩一把电游一般,绝不会成为常态,这或许就是已婚男人最后的浪漫吧。
“可棒梗一直待在乡下,您知道他那脾性,哪里呆得住啊!”秦淮茹还想再说点什么,被李旭东给摆手打断了。
“惯子如杀子,我家无忌都能去陕北插队,他比我儿子还矜贵呗?要不我把我的家产全给他,让他当这个亚洲首富?”李旭东沉着脸说道:“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他以为他是丫鬟的身子小姐的命,别人能做的事他不能做,啥本事没有还想栖在枝头做凤凰,他咋不上天呢!”
秦淮茹有些傻了,无忌,张无忌,虽然姓了张叔的姓,但谁也改变不了那是李家嫡次子的事实,身份何等的矜贵啊。
她虽然不记得旧社会是啥样,但在秦家庄子,她从小听大人们说到的那些门第故事,多少能清楚嫡次子是个什么概念,就像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他不就是荣国府里的嫡次子么。
这个社会很单纯,单纯到成年之后,寻常人眼里只有四个等阶,无业游民、临时工、正式工人和干部。李家这种海外政治家庭不在其列,属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物,直接归于大干部就是。
想要通过李旭东办事很容易,只要他松口了,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但这社会运转自有规律,很多人都是花钱找关系,从无业开始,羡慕这个,嫉妒那个,然后做起临时工。
不少人都会抱怨,为什么像他这样有‘才华’的人是临时工,干着最累的活儿,拿着很少的工资,而那些愚蠢无能的人,工资却比他多好几倍?
直到自己转正,成了正式工人,那些粗重的活计移交到下一批临时工手中,抱怨者无非换了一批新人而已,如此循环反复。
李旭东能把这样一个儿子送到陕北插队,自己儿子,或者说所有下乡插队的知青,谁敢说比他还矜贵?
张无忌现在一点也不无聊,不仅认识了很多朋友,还和郑桐好得跟亲兄弟似的。这家伙吃的喝的都是从香江家里定期寄过来的,只是数量再多,也挡不住狼多肉少。周边村子的知青们互相串联,知道来了个大户,哪有不借着拜访的名义过来打秋风的。
张无忌对此并不在意,老人家说了,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少少的,做什么事情都会顺利。于是整个县的知青们都连带着多多少少沾了些光,直呼他是山东呼保义郓城及时雨的宋江。
“我说兄嘚,你这宁肯吃窝头,也要把吃的喝的分出去,有那个必要么?”郑桐喜欢热闹,但这知青点也太热闹了些。
“老郑,大家都不容易,分点吃喝没啥关系的。别看我现在好像吃亏了,可我要做啥事,好朋友见了不得帮衬一把?我爹说了,两百亩苹果园是我的起点,真要靠我一人,那得到猴年马月去。”张无忌笑着说道。
“那也不至于让那些不怀好意的人跑过来沾光啊。”郑桐在这地儿待了好几年,这些天认不认识的人接触多了,有些心怀龌龊的他可是看在眼里。
“老郑,咱们哥俩投缘,我到这儿您没少帮我,您放心,有些人是人,有些人是鬼,我心里有杆秤呐。有些人打过一次交道,这辈子不会有下次,就当结个善缘吧。”
张无忌可不是糊涂虫,从小的精英教育不是白学的,待人接物自有一套,不然李旭东也不敢把自己儿子扔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只是可惜,这么多人,居然没几个想看书的。
“你心里有谱就行,小宁,还有哥几个,大家都帮无忌看着点儿啊。”整个知青点的规模不大,加上张无忌,总共才十一个,其中还有仨女知青。张无忌和郑桐最先认识,除了一开始郑桐有些小算计,他还真没啥坏心思,处处帮着这个看似憨傻的张无忌。
“放心吧,那帮家伙要真敢拿咱无忌哥当傻子糊弄,在我这儿就说不过去。”小宁伟的话引来一阵共鸣,一开始谁又不是把张无忌当人傻钱多的傻子呢。
一次抢运过程中,张无忌能扛动两个两百斤的麻袋,所展现出来的实力让大家知道了他的武力值,从此不敢再小看他。
郑桐发现这家伙看似憨傻,其实眼光长远,城府深沉,看似亲和,实则疏离,只有真正走到他的内心深处,他才会真正敞开心扉。出于好奇,郑桐对这个总把“我爹说了”挂在嘴边的张无忌的爹有了很大的兴趣,这个“我爹”到底是谁啊?居然敢把香江的东西直接邮寄过来,还他娘的大张旗鼓,一点儿都不怕查。
“等有机会回城,你会见到我爹的。桐子哥,我爹说农业兴国、工业兴国、科技兴国、金融也能兴国。家里已经有了三哥在弄科技,所以我被分流搞农业。”
“难道你爹让你一辈子修理地球啊?”郑桐有些替张无忌感到不值。
“嘿嘿,哪能啊,我爹说了,老人家又不是神仙,谁还能长生不老,真的活一万岁?等到新人上台,这三把火估计就要烧到教育上面来,咱们国家科技太落后了,不出三年,高考肯定得恢复,咱们这些知青都能考大学,凭成绩进大学深造。”
“所以这些书籍才是真正的宝贝?”蒋碧云问道。
“嗯,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你们没事可以多看看书,要是有啥不懂的,可以找我,我们一起探讨。”
谦虚,绝对的谦虚了!张无忌是英格兰牛津大学的学士毕业生,学的东西和内地完全是两个概念,领先了好几个层级。
“我说无忌,这些外国书怎么文字都不一样啊?”一个姓那的知青随手翻了翻几本外文书问道。
“哦,这些书有英文的,也有德文和法文的,我爹说苏联的书籍没什么意思,这样的国家就是靠着体制才攻克了几个科技上的难关,很容易被老美牵着鼻子走,不出三十年,就会因为内部问题而败亡的。”张无忌的话落在众人眼里,颇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
苏联,强大的苏联,钢铁洪流的苏联会在三十年内垮台,这事儿谁也不会相信的。
“都别看着我呀,我爹说了,东欧和西欧之间其实就是一衣带水的关系,自从苏联提出缓和政策以来,经济文化的交流会促使那些东欧各国高层偏向西欧。至于深层次的东西,我爹没说。”
真没说么?对自己家人,李旭东哪有不讲的,只是张无忌看着大家的脸色,懒得讲罢了。一时间,知青点落针可闻。
有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强大的苏联,如日中天的苏联怎么可能会垮台!
“无忌,这些外国字儿你都认识?”蒋碧云问道。
“也算系统的学过吧,和他们交流还是没啥问题的。”张无忌回道。
嗬,这可是好几个国家的文字,大家诧异的看着他,就像看怪物一般。
“这个我知道,以前清大有个专家叫陈寅恪,他就会很多个国家的语言。”郑桐到底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懂的比一般工人家庭多了不少。
其实我爹比陈寅恪厉害多了!张无忌这话放在心里,没敢讲出来。
“睡觉睡觉,明儿还得上工呢。”郑桐沉默了一阵说道。
睡是睡不着的,郑桐黑夜里睁着两只大眼睛在思考。他不止一次想要追问张无忌,他爹到底做了什么样的贡献,可张无忌回答他的话都是引用了他爹的原话。
“如果未来,因我的努力,能让华夏少走一些弯路,那是因为华夏生而伟大绝非我的功劳。”
“嗳,你爹挺牛逼啊,可是我怎么就孤陋寡闻呢?”工地上,郑桐有一搭没一搭的找无忌聊着。
“我爹说了,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重工业需要轻工业和农业不断输血,现在咱们轻工业发展不起来,苦的就必然是咱们种地的农大哥了。什么时候真正实现农无税,咱们这个国家就算是真正发展起来了。所以带动农业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中的一大难点。”
“还有两大难呢?”郑桐问道。
“教育,咱们国家聪明人那么多,可有几个真正读过大学?知识的脱节必将是教育和科技的致命伤。”
“还一个呢?”隔了两条垄的马瑞马知青问道。
“老大难!咱们要是在旧社会,都特么当爹好几年了,孩子都会打酱油了。”旁边一小子插话道。
“哈哈哈,哈哈哈。”大家的声音都不小,听着都乐不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