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前脚刚走,我就来青州 第671章 诸葛亮入蜀
“那张允怎么说?他撤去舒县干嘛?难道还想进军合肥吗?”
“正是……”
“大军已败,士气不振,士兵对敌军已有惧意,难道休整了之后,士气就能恢复吗?再者,他们驻军舒县,我们怎么办,还攻不攻合肥?难道我军就在这合肥城外,等着他们休整完再进军合肥吗?再者,他们要休整多长时间?”周瑜越说越气,已是怒不可遏。
“我亦不知……该如何是好?请都督决断。”黄盖没办法了,只能甩锅给周瑜。
“哼,你可知道,吴侯提出攻打淮南时,江东诸臣,多有反对,吴侯力排众议,才促成此次攻淮南,本都督在吴侯面前,也是拍拍胸脯,保证拿下淮南。今若我们也撤兵了,吴侯必治你我之罪。”
“那就先不撤。”
“不撤?难道就在合肥城杵着,耗费粮草吗?如今,我军骑虎难下,进退不能。荆州军一帮废物,若他们出不了山,可向我求援,大不了我派一军,击败敌军骑兵,接应他们出山。”
“想必是他们战败之后,士气不振,已是不能战,才会撤退。”
周瑜一愣,自己都气糊涂了,他又辩解:“那又如何?我军击败敌军骑兵,接应他们,其军中士气自然大涨。”
黄盖想了想,稍稍犹豫,才说:“不如,待其军休整好后,我军安排船只,让其军走濡须口方向,来到合肥,如此就不用穿行紫蓬山?”
“黄公覆……”周瑜真是恨铁不成钢:“濡须口必须掌握在我军手里,岂能让荆州军所掌?万一他们到达濡须口时,弄出事端来,我数万大军该怎么办?此言日后不要再说了。”
黄盖也是无奈:“可如今,荆州军已撤,我军该怎么办?”
双方已结盟,又不互相信任,真是为难人。
“唉!”周瑜长叹一声,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待我想一想吧。”他陷入了沉思。半晌之后,他才对黄盖说:“大军先不撤,也不攻城了,就这么与敌军对峙着,派人问一下张允,他究竟要休整多长时间,了解荆州军是否还能再战。另外,再派人向吴侯汇报战况。”
“那只好先如此了。”
从舒县到合肥,陆路上隔着紫蓬山,但传递消息,可走水路,穿行巢湖即可。所以,荆州军和江东军传递消息无碍。可是,大军要走水路,却不得不经过濡须口。
周瑜做了决断,赵云回到合肥后,也暂时以固守为主,双方就这样对峙了起来。
……
荆州南郡襄阳渡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二月上旬。
诸葛亮率五千军队,魏延、冯习、李严随军听用,即将出发,进入益州。刘备和庞统两人前来相送。
在诸葛亮的推荐下,刘备将庞统从桂阳郡耒阳县调回襄阳。刘备亲自去请庞统,两人一番交谈会,庞统就答应留在刘备身边,为刘备效力。
“军师,今日你入蜀,不知何时你我才能相见,还望军师珍重。”刘备声音里有些哽咽。
他和诸葛亮早就把公事谈好了,离别之时,也不需要还谈公事,只谈个人情谊。
“主公……我……躬耕于南阳,得主公三顾于茅庐,又委以重任,主公之恩,不敢忘怀,此去益州,必会为主公守住益州。”
“以军师之能,我自是放心,只是想到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军师,心中悲切。”
“主公胸怀大志,当以大业为重,我此去益州,功成之时,必会回来,与主公相见~…还请主公珍重。”
两人道了别,诸葛亮下令出发,船只缓缓而行,离开了襄阳。
二十天后,诸葛亮来到了成都,拜见了刘璋。双方一番洽谈之后,他得到刘璋资助的粮草和兵器若干,又启程向葭萌关而去。
这么一来,益州用来防范汉中的前线军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诸葛亮所率五千兵力,驻扎于葭萌关,另一部分为杨怀、高沛所率三千兵力,驻军于白水。当然,蜀道之上,层层关隘,约有驻军,例如梓潼、涪城、绵竹等。
……
青州济南国东平陵,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二月中旬。
陈炎正在悠哉地和贾诩闲聊。
“文和,你来东平陵也有七八个月了吧,可习惯这里的生活?”
“齐公,臣自出仕之后,四处为官,足迹踏遍雍凉、关中、兖豫,走遍了半壁江山,济南已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了,气候也适宜,臣还过得不错,多谢齐公。”
“哈哈哈哈,听说你最近正在着书?”
“并非自己着书,只是校注,臣正在给校注《吴起兵法》和《孙子兵法》。”
“哦,写好了,可要先给我看看?”
“齐公南征北战十余年,所向无敌,臣只是写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只怕不入齐公法眼。”
“无妨,今我军已有数十万兵力,但统军将领不一,统兵或训兵的方式也不一,一些将领训兵的方法独特,能训练出精兵来,例如高仲从所统率的陷阵营,乃步兵精锐,我早有在全军中推广陷阱营的训练方法,但考虑良久,终是放弃了。”
陈炎却不纠结于陷阵营的问题,又接着说:“另外,因军中不同将领训兵的方法不同,导致所统的士兵各异,我调兵遣将之时,不得不考虑到将领与士兵的配合,否则就会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则影响到军队战力。所以,调动兵力时,我不得不给将领和士兵一段磨合的时间,让他们相互熟悉,配合默契。”
贾诩点了点头:“齐公所言也是无可奈何,若将兵之间,配合不默契,战时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每个将领都会训练出与自己配合默契的士兵,在战场上才能无往而不利,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只是,士兵均由将领训练,士兵就会依赖于将领,唯将领之命是从,如果换了将领统帅这些士兵,士兵说不定还会有抵触,只信任一个将领,长此以往,一些将领便能拥兵自重。”
“正是……”
“大军已败,士气不振,士兵对敌军已有惧意,难道休整了之后,士气就能恢复吗?再者,他们驻军舒县,我们怎么办,还攻不攻合肥?难道我军就在这合肥城外,等着他们休整完再进军合肥吗?再者,他们要休整多长时间?”周瑜越说越气,已是怒不可遏。
“我亦不知……该如何是好?请都督决断。”黄盖没办法了,只能甩锅给周瑜。
“哼,你可知道,吴侯提出攻打淮南时,江东诸臣,多有反对,吴侯力排众议,才促成此次攻淮南,本都督在吴侯面前,也是拍拍胸脯,保证拿下淮南。今若我们也撤兵了,吴侯必治你我之罪。”
“那就先不撤。”
“不撤?难道就在合肥城杵着,耗费粮草吗?如今,我军骑虎难下,进退不能。荆州军一帮废物,若他们出不了山,可向我求援,大不了我派一军,击败敌军骑兵,接应他们出山。”
“想必是他们战败之后,士气不振,已是不能战,才会撤退。”
周瑜一愣,自己都气糊涂了,他又辩解:“那又如何?我军击败敌军骑兵,接应他们,其军中士气自然大涨。”
黄盖想了想,稍稍犹豫,才说:“不如,待其军休整好后,我军安排船只,让其军走濡须口方向,来到合肥,如此就不用穿行紫蓬山?”
“黄公覆……”周瑜真是恨铁不成钢:“濡须口必须掌握在我军手里,岂能让荆州军所掌?万一他们到达濡须口时,弄出事端来,我数万大军该怎么办?此言日后不要再说了。”
黄盖也是无奈:“可如今,荆州军已撤,我军该怎么办?”
双方已结盟,又不互相信任,真是为难人。
“唉!”周瑜长叹一声,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待我想一想吧。”他陷入了沉思。半晌之后,他才对黄盖说:“大军先不撤,也不攻城了,就这么与敌军对峙着,派人问一下张允,他究竟要休整多长时间,了解荆州军是否还能再战。另外,再派人向吴侯汇报战况。”
“那只好先如此了。”
从舒县到合肥,陆路上隔着紫蓬山,但传递消息,可走水路,穿行巢湖即可。所以,荆州军和江东军传递消息无碍。可是,大军要走水路,却不得不经过濡须口。
周瑜做了决断,赵云回到合肥后,也暂时以固守为主,双方就这样对峙了起来。
……
荆州南郡襄阳渡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二月上旬。
诸葛亮率五千军队,魏延、冯习、李严随军听用,即将出发,进入益州。刘备和庞统两人前来相送。
在诸葛亮的推荐下,刘备将庞统从桂阳郡耒阳县调回襄阳。刘备亲自去请庞统,两人一番交谈会,庞统就答应留在刘备身边,为刘备效力。
“军师,今日你入蜀,不知何时你我才能相见,还望军师珍重。”刘备声音里有些哽咽。
他和诸葛亮早就把公事谈好了,离别之时,也不需要还谈公事,只谈个人情谊。
“主公……我……躬耕于南阳,得主公三顾于茅庐,又委以重任,主公之恩,不敢忘怀,此去益州,必会为主公守住益州。”
“以军师之能,我自是放心,只是想到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军师,心中悲切。”
“主公胸怀大志,当以大业为重,我此去益州,功成之时,必会回来,与主公相见~…还请主公珍重。”
两人道了别,诸葛亮下令出发,船只缓缓而行,离开了襄阳。
二十天后,诸葛亮来到了成都,拜见了刘璋。双方一番洽谈之后,他得到刘璋资助的粮草和兵器若干,又启程向葭萌关而去。
这么一来,益州用来防范汉中的前线军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诸葛亮所率五千兵力,驻扎于葭萌关,另一部分为杨怀、高沛所率三千兵力,驻军于白水。当然,蜀道之上,层层关隘,约有驻军,例如梓潼、涪城、绵竹等。
……
青州济南国东平陵,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二月中旬。
陈炎正在悠哉地和贾诩闲聊。
“文和,你来东平陵也有七八个月了吧,可习惯这里的生活?”
“齐公,臣自出仕之后,四处为官,足迹踏遍雍凉、关中、兖豫,走遍了半壁江山,济南已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了,气候也适宜,臣还过得不错,多谢齐公。”
“哈哈哈哈,听说你最近正在着书?”
“并非自己着书,只是校注,臣正在给校注《吴起兵法》和《孙子兵法》。”
“哦,写好了,可要先给我看看?”
“齐公南征北战十余年,所向无敌,臣只是写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只怕不入齐公法眼。”
“无妨,今我军已有数十万兵力,但统军将领不一,统兵或训兵的方式也不一,一些将领训兵的方法独特,能训练出精兵来,例如高仲从所统率的陷阵营,乃步兵精锐,我早有在全军中推广陷阱营的训练方法,但考虑良久,终是放弃了。”
陈炎却不纠结于陷阵营的问题,又接着说:“另外,因军中不同将领训兵的方法不同,导致所统的士兵各异,我调兵遣将之时,不得不考虑到将领与士兵的配合,否则就会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则影响到军队战力。所以,调动兵力时,我不得不给将领和士兵一段磨合的时间,让他们相互熟悉,配合默契。”
贾诩点了点头:“齐公所言也是无可奈何,若将兵之间,配合不默契,战时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每个将领都会训练出与自己配合默契的士兵,在战场上才能无往而不利,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只是,士兵均由将领训练,士兵就会依赖于将领,唯将领之命是从,如果换了将领统帅这些士兵,士兵说不定还会有抵触,只信任一个将领,长此以往,一些将领便能拥兵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