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两千年不死人生 第222章 “悼”和“悼后”
韦贤也有自己的想法,大汉在自己当大鸿胪,主管礼法的时候出现了祥瑞神鸟,这既是对皇帝刘询的肯定,也是对自己这个大鸿胪的肯定呀,现在皇帝不知道抽什么风,非要破坏礼法,当然必须拼死坚持底线,不能让皇帝乱来呀,自己要是放水了,怎么对得起大汉朝堂,怎么对得起祥瑞神鸟?
谁能想到,鹏鹏的一次说话和变身,莫名其妙地给刘询造成了这么大的麻烦。
事情就这么僵在朝堂上了,为了这件事情也别想吃喝休息,一来二去的,年纪最大的韦贤在激动之余,率先扛不住了,眼睛一翻躺下了,皇帝刘询一看,这可吓了一大跳,赶紧让御医过来诊治,刘询虽然气恼韦贤给自己捣乱,但是韦贤的学问智慧,以及对大汉的忠心,刘询是知道的,因此老先生现在倒下了,刘询也挺紧张的,御医诊断是过于劳累没有大碍之后,刘询才松了一口气,今天的僵局就以大鸿胪韦贤晕倒收场了,刘询一宿没睡此时也感觉很是疲乏,安排人把韦贤送回府上休息之后,就先散朝,皇考不皇考的事情之后再议。
第二天,刘询派宫廷宦官和御医再次看望韦贤,这一次宦官没有空着手,而是带着五十万钱去的,说是皇帝体恤大鸿胪的辛劳,特意赏赐的汤药钱,韦贤什么人,立马就知道皇帝的意思,大夫都是皇宫的御医,开药还用自己花钱吗?这是想用金钱收买自己呀,这钱自己能收吗?收了能对得起祥瑞神鸟吗?
这位大鸿胪绝了,直接写了一封上疏,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大汉的礼法自己已经无力守卫了,大鸿胪这个位子自己不配做了,请皇帝恩准自己去给先皇守陵。
当宦官把韦贤退回来的赏赐和上疏带给刘询时,刘询看完真是哭笑不得,这个老头,真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倔老头,自己的真实目的是万万不能说的,那眼下这个局就得找个人来破掉,刘询想了想,回忆起之前自己遇到困难,都有谁来帮忙,一来二去就想到了那位风度翩翩的\"七世王侯\"韩增。
但是让刘询没想到的是,不等他找韩增,韩增的上疏就先递到了刘询手上,说去边关巡查的时间到了,刘询一看,立刻就知道了韩增的意思,看来这一次韩增也没有站在自己这一边,暗骂了一句滑头,只能准奏。
韩增基本上没有耽误,收拾收拾就一路向北了,走到半路遇到了准备回朝的赵充国,赵充国是完完全全的武将,一辈子死磕匈奴,甚至长安城里谁当皇帝他都不是很在意,只要让他和匈奴打架就行,一见到韩增的队伍,甚是惊奇,边境上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怎么这位潇洒王侯会在这个时间往边关而去。
韩增就把朝中的事情和赵充国从头到尾地说了一遍,赵充国一听,立刻知道现在不是回朝的好时机,对朝堂上的斗争,赵充国向来不参与,要是在这个节骨点回去,少不了会被皇帝刘询逮住要自己表明态度,权衡一番,赵充国很快就有了决定,直接掉头和韩增一起回边关了,这浑水自己可不蹚。
韩增和赵充国共同去边关的消息传到长安城,刘询终于意识到,给自己父亲上皇考谥号这件事情,现在真的是没人支持自己了,经过了之前“故剑情深”的风波,刘询清晰地知道有些事情一意孤行,最后反而是自己吃亏,所以渐渐地,刘询的口风也就松了些,大臣们一看,就再次一番讨论,最后实在找不到令君臣双方都满意的爵位给刘询的父亲,居然石破天惊的就只上了一个“悼”字,至于“悼”字后边到底该跟什么爵位,不纠结了,随人想吧。
接下来,就论到给刘询母亲上谥号了,这一次刘询不等大臣们先提,抢先表明要给母亲上个“悼后”的谥号,以大鸿胪为首的一众礼法大臣脑袋再次嗡的一声,又来了,没完了……
众大臣的理由依旧很简单,陛下你的确是皇帝,但是你母亲是实实在在没有做过皇后呀,而且当时废太子刘据可不止你父亲一个儿子,你父亲能不能顺利登上皇位也不一定,由此可得,你母亲能不能成为皇后也很难保证,现在获得皇后的谥号,实在是不合礼法呀。
这一次皇帝刘询没有退让,表现的极为强硬,随着彼此辩论的推进,明显感觉刘询已经动怒,最后已经有要压不住的趋势了,刘询平时的脾气是挺温和,但是刘询是皇帝,皇帝动了真怒,是会死人的,满朝文武中,丞相霍光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见到事情要崩,在这件事情上一直没有发表观点的霍光终于站了出来,说:“启奏陛下,臣有话说。”
皇帝刘询的眉头皱了皱,面对霍光,刘询的火气反而降了下来,不过也语气不善地说:“丞相有何高见?”
霍光躬身行礼之后,说:“臣认为,陛下给母亲上‘悼后’的谥号并无不可,大汉天下以高祖皇帝血脉一系传承,皇帝的封号的确不能有丝毫越界。但皇后谥号却不尽然,皇后虽然尊贵,却并非不能追封,孝武皇帝时期,李夫人病重消亡,孝武皇帝倍加思念,就追封了李夫人为皇后,李夫人生前也并非皇后,并不影响她消亡后获封皇后。”李夫人消亡之后的大小事情,还是年轻时期的霍光一手操办的,他可是整件事情的见证人。
霍光这话说完,朝堂上都安静了,所有人都没想到霍光会如此表态,众大臣没想到,皇帝刘询也没有想到,原本大家都以为霍光会提出新的反对意见的,谁成想霍光这次站在了皇帝刘询这一边。
虽然霍光给出的理由有些牵强,但是总归是个合理的理由,而且还把孝武皇帝给搬了出来,孝武皇帝追封的是自己的妻子,而当今皇帝要追封自己的母亲。
谁能想到,鹏鹏的一次说话和变身,莫名其妙地给刘询造成了这么大的麻烦。
事情就这么僵在朝堂上了,为了这件事情也别想吃喝休息,一来二去的,年纪最大的韦贤在激动之余,率先扛不住了,眼睛一翻躺下了,皇帝刘询一看,这可吓了一大跳,赶紧让御医过来诊治,刘询虽然气恼韦贤给自己捣乱,但是韦贤的学问智慧,以及对大汉的忠心,刘询是知道的,因此老先生现在倒下了,刘询也挺紧张的,御医诊断是过于劳累没有大碍之后,刘询才松了一口气,今天的僵局就以大鸿胪韦贤晕倒收场了,刘询一宿没睡此时也感觉很是疲乏,安排人把韦贤送回府上休息之后,就先散朝,皇考不皇考的事情之后再议。
第二天,刘询派宫廷宦官和御医再次看望韦贤,这一次宦官没有空着手,而是带着五十万钱去的,说是皇帝体恤大鸿胪的辛劳,特意赏赐的汤药钱,韦贤什么人,立马就知道皇帝的意思,大夫都是皇宫的御医,开药还用自己花钱吗?这是想用金钱收买自己呀,这钱自己能收吗?收了能对得起祥瑞神鸟吗?
这位大鸿胪绝了,直接写了一封上疏,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大汉的礼法自己已经无力守卫了,大鸿胪这个位子自己不配做了,请皇帝恩准自己去给先皇守陵。
当宦官把韦贤退回来的赏赐和上疏带给刘询时,刘询看完真是哭笑不得,这个老头,真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倔老头,自己的真实目的是万万不能说的,那眼下这个局就得找个人来破掉,刘询想了想,回忆起之前自己遇到困难,都有谁来帮忙,一来二去就想到了那位风度翩翩的\"七世王侯\"韩增。
但是让刘询没想到的是,不等他找韩增,韩增的上疏就先递到了刘询手上,说去边关巡查的时间到了,刘询一看,立刻就知道了韩增的意思,看来这一次韩增也没有站在自己这一边,暗骂了一句滑头,只能准奏。
韩增基本上没有耽误,收拾收拾就一路向北了,走到半路遇到了准备回朝的赵充国,赵充国是完完全全的武将,一辈子死磕匈奴,甚至长安城里谁当皇帝他都不是很在意,只要让他和匈奴打架就行,一见到韩增的队伍,甚是惊奇,边境上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怎么这位潇洒王侯会在这个时间往边关而去。
韩增就把朝中的事情和赵充国从头到尾地说了一遍,赵充国一听,立刻知道现在不是回朝的好时机,对朝堂上的斗争,赵充国向来不参与,要是在这个节骨点回去,少不了会被皇帝刘询逮住要自己表明态度,权衡一番,赵充国很快就有了决定,直接掉头和韩增一起回边关了,这浑水自己可不蹚。
韩增和赵充国共同去边关的消息传到长安城,刘询终于意识到,给自己父亲上皇考谥号这件事情,现在真的是没人支持自己了,经过了之前“故剑情深”的风波,刘询清晰地知道有些事情一意孤行,最后反而是自己吃亏,所以渐渐地,刘询的口风也就松了些,大臣们一看,就再次一番讨论,最后实在找不到令君臣双方都满意的爵位给刘询的父亲,居然石破天惊的就只上了一个“悼”字,至于“悼”字后边到底该跟什么爵位,不纠结了,随人想吧。
接下来,就论到给刘询母亲上谥号了,这一次刘询不等大臣们先提,抢先表明要给母亲上个“悼后”的谥号,以大鸿胪为首的一众礼法大臣脑袋再次嗡的一声,又来了,没完了……
众大臣的理由依旧很简单,陛下你的确是皇帝,但是你母亲是实实在在没有做过皇后呀,而且当时废太子刘据可不止你父亲一个儿子,你父亲能不能顺利登上皇位也不一定,由此可得,你母亲能不能成为皇后也很难保证,现在获得皇后的谥号,实在是不合礼法呀。
这一次皇帝刘询没有退让,表现的极为强硬,随着彼此辩论的推进,明显感觉刘询已经动怒,最后已经有要压不住的趋势了,刘询平时的脾气是挺温和,但是刘询是皇帝,皇帝动了真怒,是会死人的,满朝文武中,丞相霍光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见到事情要崩,在这件事情上一直没有发表观点的霍光终于站了出来,说:“启奏陛下,臣有话说。”
皇帝刘询的眉头皱了皱,面对霍光,刘询的火气反而降了下来,不过也语气不善地说:“丞相有何高见?”
霍光躬身行礼之后,说:“臣认为,陛下给母亲上‘悼后’的谥号并无不可,大汉天下以高祖皇帝血脉一系传承,皇帝的封号的确不能有丝毫越界。但皇后谥号却不尽然,皇后虽然尊贵,却并非不能追封,孝武皇帝时期,李夫人病重消亡,孝武皇帝倍加思念,就追封了李夫人为皇后,李夫人生前也并非皇后,并不影响她消亡后获封皇后。”李夫人消亡之后的大小事情,还是年轻时期的霍光一手操办的,他可是整件事情的见证人。
霍光这话说完,朝堂上都安静了,所有人都没想到霍光会如此表态,众大臣没想到,皇帝刘询也没有想到,原本大家都以为霍光会提出新的反对意见的,谁成想霍光这次站在了皇帝刘询这一边。
虽然霍光给出的理由有些牵强,但是总归是个合理的理由,而且还把孝武皇帝给搬了出来,孝武皇帝追封的是自己的妻子,而当今皇帝要追封自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