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两千年不死人生 第230章 大司农魏相
热门推荐:
开局剑斩星河的我,居然不是群主
开局家族弃子,入赘路上成大宗师
七零之八个扶弟魔的弟弟重生了
孽徒快住手,我可是你师尊啊!
红楼琏二爷
御灵天路
和前任重生后,他一直在杀我
这啥家庭?末世有猫还囤货千亿
星宿典藏录:幽冥契
瘦老头听到韩非又怼他,不着调地嘿嘿一笑,说:“那是老汉我让着那小子,不过这小家伙倒是挺有意思的,这股子轴劲儿倒挺适合待在尚方的。”
“得了吧,老梆子,还让人家来尚方?我都被你教坏了,你还想霍霍多少人?”一边吃瓜的鹏鹏很随口的就接了一句。
瘦老头抬起手,笑骂着“找打”,就冲着鹏鹏去了。
大汉的征兵令发下去之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快就凑齐了十五万大军,如此规模的战争,在大汉对匈奴的作战中可以排到第二,排第一的是孝武皇帝时期发动的马邑之围,当时孝武皇帝年轻气盛,存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结果最后因为消息泄露,引起了匈奴的警觉,并没有取得想要的战略成果,但是至此开始了几十年对匈奴的反攻,大汉双壁在大漠的共舞,极大地消耗了匈奴的有生力量。
在出发之前,皇帝刘询的面前摆上了一块大大的舆图,霍光、魏相、赵充国、韩增还有几位重要的军事将领,都围着舆图站立着,等待皇帝刘询的部署。
刘询知道自己的本事不在排兵布阵上,打仗是要死人的,在战争这件事情上,对于从小吃过苦头的刘询来说,他始终能保持比从前帝王更加谨慎的态度,因此‘穷兵黩武’这四个字在他身上肯定不会出现。
“大司农,依你之见,这场战应该怎么打?”皇帝刘询把询问的目光投向了新任大司农魏相。
这么大的战役,皇帝不先问能掌兵的人,居然先去问搞财政的大司农,这自然让和匈奴死磕了大半辈子的老将赵充国有些不满,而“七世王侯”韩增则依旧一脸无所谓的表情。
魏相先是向刘询躬身行礼之后,首先第一句话就让赵充国乐呵了起来,只听魏相说:“这次战争的花费细则,我已经全部整理好,而且有多没少。”打仗说到底打的就是钱,魏相说出这句话之后,不仅赵充国越看魏相越顺眼,就连韩增都看着魏相笑了笑。
紧接着魏相把自己关于这场作战的花费摊开,不一会儿,老将赵充国都觉得魏相可真是个人才呀,这战争预算做的,让他这个老兵痞都挑不出问题,然后魏相还在自己的职责之外,向刘询提了另外一条计策,建议皇帝刘询派使者出使西域诸国,既表明大汉新任帝王对西域和匈奴的不同态度,同时也可以联合西域诸国的兵力,一同攻击匈奴,如果这样的作战能够取得战果,大汉在西域的经营将更加容易,匈奴的祸患也会以最小的代价解决。
等到魏相说完,连霍光都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不愧是搞算数财税的,所有的建议都围绕着如何让大汉的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精打细算。
钱的问题得以解决,剩下的事情就更好解决了,皇帝刘询最终拍板,祁连将军田广明率四万余骑出西河,度辽将军范明友率三万余骑出张掖,前将军韩增率三万余骑出云中,蒲类将军赵充国率两万余骑出酒泉,虎牙将军田顺率三万余骑出五原,约定各出塞两千余里,又派常惠为校尉,持节监护乌孙兵五万骑,由西而东击匈奴。
安排妥当之后,丞相霍光对皇帝刘询建议要对匈奴格杀无论,包括老人还有孩子,只要见到,就一个不留。
这一点让内心仁厚的皇帝刘询有些难以接受,说:“对匈奴的兵士斩杀,朕没有意见,不过对于老弱妇孺,是不是可以网开一面?”
霍光先是对刘询深深行了一礼,起身之后才说:“陛下仁慈,是万民之福,但是从孝武皇帝开始,大汉因为对北方匈奴的作战,消亡了不可计数的人,而匈奴对我大汉子民的屠杀,从来都不会心慈手软,我们也许因此仁义放过他们的老弱妇孺,这些老的,就会替匈奴兵士输送粮草,弱的就会在背后修复兵器,妇女会帮匈奴兵疗伤,儿童则会在长大之后继续屠杀我大汉子民……”霍光说到这里,直直地看着皇帝刘询的眼睛,如此强硬地坚持自己主张,霍光这还是第一次。
经历过战场铁血洗礼的赵充国和韩增,听到霍光的话,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他们理解霍光,孝武皇帝因为对抗匈奴,差点搭上了整个大汉帝国的气运,这就是战争的代价,在生死战场上,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刘询环视一圈,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他终于理解为什么当年孝武皇帝刘彻要发动三十万人,组织马邑之围了,现在的刘询也希望,这一次对匈奴的作战,真的会是最后一次,为了未来的仁慈,现在必须学会残忍,但是让他说出支持“格杀无论”的话,他依然难以开口,最后只能轻轻点了点头,这个点头,就已经意味着千万生灵会因此消亡……
之后刘询的心情就不怎么好了,再也没有说什么,等到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当,众大臣回去准备开战事宜之后,刘询一个人在空空荡荡的大殿待了很久,直到情绪有所平复,才准备前往后宫陪自己的皇后许平君,皇后许平君前不久刚刚怀上身孕,这个孩子出生之后要是男孩子的话,刘询就打算把这个孩子立为太子,想到这里,刘询终于理解了始皇帝为什么要在生前如此强横,孝武皇帝刘彻为什么要固执地征服四夷,除了他们本身雄才大略以外,更多的是希望在自己这一朝把能解决的威胁全部解决掉,让后世责难自己,换取子孙的太平天下,直到想通这一点,刘询才算彻底对格杀令释然。
这边刘询在努力自我调解,那边霍光正在回府的车驾中闭目养神,突然本能的反应让他感觉身边好像多了个东西,睁开眼睛一看,赫然发现多了个人。
“得了吧,老梆子,还让人家来尚方?我都被你教坏了,你还想霍霍多少人?”一边吃瓜的鹏鹏很随口的就接了一句。
瘦老头抬起手,笑骂着“找打”,就冲着鹏鹏去了。
大汉的征兵令发下去之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快就凑齐了十五万大军,如此规模的战争,在大汉对匈奴的作战中可以排到第二,排第一的是孝武皇帝时期发动的马邑之围,当时孝武皇帝年轻气盛,存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结果最后因为消息泄露,引起了匈奴的警觉,并没有取得想要的战略成果,但是至此开始了几十年对匈奴的反攻,大汉双壁在大漠的共舞,极大地消耗了匈奴的有生力量。
在出发之前,皇帝刘询的面前摆上了一块大大的舆图,霍光、魏相、赵充国、韩增还有几位重要的军事将领,都围着舆图站立着,等待皇帝刘询的部署。
刘询知道自己的本事不在排兵布阵上,打仗是要死人的,在战争这件事情上,对于从小吃过苦头的刘询来说,他始终能保持比从前帝王更加谨慎的态度,因此‘穷兵黩武’这四个字在他身上肯定不会出现。
“大司农,依你之见,这场战应该怎么打?”皇帝刘询把询问的目光投向了新任大司农魏相。
这么大的战役,皇帝不先问能掌兵的人,居然先去问搞财政的大司农,这自然让和匈奴死磕了大半辈子的老将赵充国有些不满,而“七世王侯”韩增则依旧一脸无所谓的表情。
魏相先是向刘询躬身行礼之后,首先第一句话就让赵充国乐呵了起来,只听魏相说:“这次战争的花费细则,我已经全部整理好,而且有多没少。”打仗说到底打的就是钱,魏相说出这句话之后,不仅赵充国越看魏相越顺眼,就连韩增都看着魏相笑了笑。
紧接着魏相把自己关于这场作战的花费摊开,不一会儿,老将赵充国都觉得魏相可真是个人才呀,这战争预算做的,让他这个老兵痞都挑不出问题,然后魏相还在自己的职责之外,向刘询提了另外一条计策,建议皇帝刘询派使者出使西域诸国,既表明大汉新任帝王对西域和匈奴的不同态度,同时也可以联合西域诸国的兵力,一同攻击匈奴,如果这样的作战能够取得战果,大汉在西域的经营将更加容易,匈奴的祸患也会以最小的代价解决。
等到魏相说完,连霍光都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不愧是搞算数财税的,所有的建议都围绕着如何让大汉的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精打细算。
钱的问题得以解决,剩下的事情就更好解决了,皇帝刘询最终拍板,祁连将军田广明率四万余骑出西河,度辽将军范明友率三万余骑出张掖,前将军韩增率三万余骑出云中,蒲类将军赵充国率两万余骑出酒泉,虎牙将军田顺率三万余骑出五原,约定各出塞两千余里,又派常惠为校尉,持节监护乌孙兵五万骑,由西而东击匈奴。
安排妥当之后,丞相霍光对皇帝刘询建议要对匈奴格杀无论,包括老人还有孩子,只要见到,就一个不留。
这一点让内心仁厚的皇帝刘询有些难以接受,说:“对匈奴的兵士斩杀,朕没有意见,不过对于老弱妇孺,是不是可以网开一面?”
霍光先是对刘询深深行了一礼,起身之后才说:“陛下仁慈,是万民之福,但是从孝武皇帝开始,大汉因为对北方匈奴的作战,消亡了不可计数的人,而匈奴对我大汉子民的屠杀,从来都不会心慈手软,我们也许因此仁义放过他们的老弱妇孺,这些老的,就会替匈奴兵士输送粮草,弱的就会在背后修复兵器,妇女会帮匈奴兵疗伤,儿童则会在长大之后继续屠杀我大汉子民……”霍光说到这里,直直地看着皇帝刘询的眼睛,如此强硬地坚持自己主张,霍光这还是第一次。
经历过战场铁血洗礼的赵充国和韩增,听到霍光的话,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他们理解霍光,孝武皇帝因为对抗匈奴,差点搭上了整个大汉帝国的气运,这就是战争的代价,在生死战场上,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刘询环视一圈,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他终于理解为什么当年孝武皇帝刘彻要发动三十万人,组织马邑之围了,现在的刘询也希望,这一次对匈奴的作战,真的会是最后一次,为了未来的仁慈,现在必须学会残忍,但是让他说出支持“格杀无论”的话,他依然难以开口,最后只能轻轻点了点头,这个点头,就已经意味着千万生灵会因此消亡……
之后刘询的心情就不怎么好了,再也没有说什么,等到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当,众大臣回去准备开战事宜之后,刘询一个人在空空荡荡的大殿待了很久,直到情绪有所平复,才准备前往后宫陪自己的皇后许平君,皇后许平君前不久刚刚怀上身孕,这个孩子出生之后要是男孩子的话,刘询就打算把这个孩子立为太子,想到这里,刘询终于理解了始皇帝为什么要在生前如此强横,孝武皇帝刘彻为什么要固执地征服四夷,除了他们本身雄才大略以外,更多的是希望在自己这一朝把能解决的威胁全部解决掉,让后世责难自己,换取子孙的太平天下,直到想通这一点,刘询才算彻底对格杀令释然。
这边刘询在努力自我调解,那边霍光正在回府的车驾中闭目养神,突然本能的反应让他感觉身边好像多了个东西,睁开眼睛一看,赫然发现多了个人。